趙海峰
摘要:馬爾庫塞在《理性和革命》一書中分析了黑格爾的政治哲學,強調(diào)了黑格爾和馬克思政治哲學的一致性。他認為,共同體高于個體和社會,但是共同體中的批判和否定的要素則是由個體的批判本性所注定的;通過個體的批判、否定的實踐,“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這一新型共同體才能得以實現(xiàn);而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社會學則強調(diào)了對現(xiàn)狀的肯定思維和個體對共同體的絕對服從,這就使得實證社會學成為法西斯主義的來源。
關鍵詞:馬爾庫塞:個體;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B516.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504(2009)06-0044-05收稿日期:2009-05-15
個體、社會與國家的關系是黑格爾政治哲學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深刻地影響了馬克思的思想。馬爾庫塞的《理性和革命》是對黑格爾政治哲學的深入解讀,他認為,個體、社會和國家的關系必須在共同體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理解和重建,而共同體的哲學基礎和普遍性概念又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理解個體和共同體的關系,不僅僅是理解馬爾庫塞理性觀的一把鑰匙,也是貫通性地理解黑格爾-馬克思哲學的一把鑰匙。
一、共同體高于個體和社會
黑格爾的政治哲學受到了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而法國大革命的政治哲學根源又來自盧梭的政治學說,這一脈絡的核心正是共同體思想。馬爾庫塞認為,從黑格爾到馬克思的政治哲學中共同體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對“公意”和“眾意”進行了區(qū)分,按照這一區(qū)分,眾意是個體意志的簡單相加,而公意則是全體人民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的意志?!肮庵恢塾诠驳睦妫娨鈩t著眼于私人的利益,眾意只是個別意志的總和。但是,除掉這些個別意志間正負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則剩下的總和仍然是公意?!北R梭認為,國家建立的基礎是公意而不是眾意。這就奠定了“共同體高于個人和社會集團”的思路,這個思路一直延續(xù)到黑格爾和馬克思。在《理性與革命》一書中,馬爾庫塞主要是對黑格爾和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作了梳理。
共同體高于個人和社會集團的理由是:個體生存和社會集團是眾意的代表,必然陷入矛盾沖突和無政府狀態(tài)之中。這就是為什么家庭和市民社會必然在國家之中得到統(tǒng)一的理由。根據(jù)馬爾庫塞的研究,共同體的思想在黑格爾早期思想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在這里,共同體意味著一個社會,其中所有的特殊利益和個體利益都被結合為一個整體,個體及個體的認識只有在它們同整體的聯(lián)系中才有意義。這無疑是黑格爾成熟時期特有的思想的一個萌芽。按照這個思路,私有財產(chǎn)只能維護私人利益而無法上升為公意,所以需要國家來對私人利益進行綜合和揚棄。黑格爾的這個觀點在邏輯上導致了對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因為后者僅僅強調(diào)個人利益優(yōu)先,不可避免地導致個體的原子化和社會的分裂。
馬爾庫塞指出。黑格爾在1802年到1806年的“耶拿時期體系”中,把人類歷史分成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發(fā)展的線索是和共同體緊密聯(lián)系的:第一階段是原始共同體階段,個體意識沒有覺醒,淹沒在原始共同體之中,語言是主體和客體的媒介;第二階段是個體和個體相互斗爭階段,勞動是主體和客體的媒介,在勞動基礎上出現(xiàn)了家庭和市民社會;第三階段是民族和國家的出現(xiàn),也即在第二階段基礎上重建共同體,人通過勞動一方面改造客體,一方面使得自己由一個孤立的個體變?yōu)楣餐w的成員。馬爾庫塞認定,這一思想表明黑格爾接近了馬克思的抽象勞動和普遍勞動理論。他認為,馬克思和黑格爾此處的共同點是重視勞動中的普遍性要素。只有普遍性才能使得個體和共同體結合在一起,脫離原子化和相互對立、分裂的狀態(tài)。馬爾庫塞指出。黑格爾在這里就已經(jīng)開始批判抽象勞動和“被交換關系決定的社會的盲目和無政府狀態(tài)”。如此看來,黑格爾的早期思想已經(jīng)預示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產(chǎn)階級生產(chǎn)的無政府狀態(tài)的批判。雖然馬克思的批判更重視經(jīng)濟學邏輯,而黑格爾的批判更傾向于從哲學思辨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馬爾庫塞指出,黑格爾的個體經(jīng)過家庭、市民社會到民族和國家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個體性最終變成普遍性的過程。社會高于家庭,但也是“個體間矛盾斗爭的基本結構”,只有國家才能揚棄社會的矛盾特性,建立個體性和普遍性的同一。馬爾庫塞分析道,黑格爾的國家最終指向的就是“人類最高的潛在存在”,它“存在于自由個體的合理統(tǒng)一體中……只有當個體是一個真正共同體的一個自由成員時,他才有希望實現(xiàn)其自身”。在這里,馬爾庫塞又把黑格爾國家理論的目標和馬克思的“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建立起隱秘的聯(lián)系。黑格爾成熟時期的法哲學是自由原則的體現(xiàn),自由的目標之一就是使個體獲得普遍性。個體和共同體同一,這個歷程從盧梭開始到黑格爾和馬克思達到完善。這就是馬爾庫塞的分析所提供給我們的印象。
馬爾庫塞對黑格爾成熟時期的法哲學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他指出,黑格爾對異化的發(fā)現(xiàn)和馬克思是一致的。個體的矛盾使得契約成為必要的,契約成為個體之間“相互承認”的形式,這也就是法的確立過程。但是,黑格爾否定了契約和私有財產(chǎn),主張國家高于契約。家庭和市民社會建立在契約基礎上,市民社會的肯定方面是維護私人利益,其否定方面是私有財產(chǎn)帶來的苦難,其內(nèi)在的矛盾就是貧富分化?!霸诜擅媲暗某橄笃降炔⒉荒芸刂茖嵸|(zhì)上的不平等?!笔忻裆鐣蕾嚞F(xiàn)存勞動的特殊方式,即異化的方式,絕不會產(chǎn)生完善的自由和理性。人類仍然屈從于未能控制的經(jīng)濟規(guī)律。因此,黑格爾的真理只能在絕對精神領域中獲取。但在馬克思那里,資產(chǎn)階級國家不能代表真理,必須超越黑格爾進入“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之中,才能達到個體和共同體的一致。
二、積極的個體:批判和否定的要素
只有超越消極的、經(jīng)濟學意義上的個體,進入積極的、批判否定的個體,才是馬爾庫塞心目中重建共同體的力量。共同體之所以成為共同體,就在于它不是壓制個體的批判本性,而是發(fā)展個體的批判性。
馬爾庫塞認為,在黑格爾成熟時期的法哲學中表達了這樣的思想:“個體的自由被置于普遍性之中的權威所掩蓋,但合理的東西最終將在特定社會秩序的外表中表現(xiàn)出來……把自由變成必然,使理性成為權威。”這就是從個體自由發(fā)展到理性獲勝的動力學?!叭祟悘母旧现v還是一個思維的主體。我們知道,恰恰是思想構成了普遍性。”這是屬于黑格爾主義的理性原則。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角度看,普遍性不等于個體性,但是從思想的角度,普遍性又存在于個體的批判、否定特性之中。個體的自由思想首先以抽象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即蘇格拉底以來的哲學家所奠定的思想的抽象自由,但是思想不能僅僅停留在抽象性之中。只有在具體的、歷史的實踐過程中。抽象性才能變?yōu)榫唧w性,從而取得更高層次的自由。
突出個體的批判、否定特性,強調(diào)個體和理性的一致。是馬爾庫塞用黑格爾解釋馬克思主義的策略。他認為,理性是人的潛能、目標,“使人的
存在狀態(tài)理性化是人的使命”。馬爾庫塞認為,黑格爾的個體自由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從普遍性的方面講,個體否定特殊性?;貧w到純粹自我的絕對自由:從特殊性方面講,個體在具體條件下肯定和限定自我,但是個體對自我的肯定會導致消極的自由概念,即法哲學中對私人財產(chǎn)權利的承認,這不是個體自由的全部意義。馬爾庫塞認為,積極的自由才是黑格爾的最終目的,積極自由的獲得需要個體拋棄私人利益。英美自由主義者所談論的自由只能是消極自由,這種建立在私人利益基礎之上的消極自由在邏輯上只能推導出“眾意”而不是“公意”。按照馬爾庫塞對黑格爾的解釋,意志自由奠定了所有權,但又必然導致對所有權的揚棄。這種否定的力量才是主體自由的真正根源,因此雖然認識個體自由首先是認識其肯定方面,但卻不能停留在肯定方面,而必須進入到否定方面,即個體的批判性,只有批判性才使得個體具有“普遍性”,個體擁有了普遍性才能實現(xiàn)共同體的重建。
個體的批判意識首先體現(xiàn)在反對盲目必然性。在這一點上,馬爾庫塞和馬克思是一致的。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一代把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看做“第二自然”,代表著非歷史的、絕對的、虛假的、顛倒的意識,用這一概念批判了現(xiàn)存秩序的盲目性和個體對現(xiàn)存秩序的永恒化傾向。只有克服這種“第二自然”才能真正使得個體的批判意識通向階級意識,最終達到自由的實現(xiàn)。由此,馬爾庫塞指責實證社會科學過于承認現(xiàn)實而忽視了個體的否定特性,導致了批判性的喪失。馬爾庫塞對個體的批判性的強調(diào)和其他的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如阿多諾)有相似之處。但是,阿多諾認為,個體的批判性僅僅停留在知識分子身上,知識分子并不參與大眾的革命實踐,而是對任何實踐進行批判。馬爾庫塞并沒有阿多諾的極端精英主義色彩。
三、通往“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之路
隨著黑格爾哲學的解體,他的共同體思想也遇到了困難。雖然黑格爾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xiàn)象,但是無產(chǎn)階級的存在還是使得他的理性社會失去了意義。在馬克思那里,無產(chǎn)階級的解放成為理性和自由的任務。馬爾庫塞認為,在黑格爾之后,克爾凱郭爾反對普遍性、反對共同體概念,靠個體實行拯救,這是反理性主義的后果。費爾巴哈雖然是唯物主義者,但卻否認自我的主動性,自然也就使得個體的批判作用失去了根基,而且他也忽視了勞動。只有馬克思同時繼承了黑格爾的共同體思想和個體的批判否定特性。
馬克思把人的類本質(zhì)歸結為勞動和實踐。馬爾庫塞強調(diào)這一思想包含的普遍性要素。這一普遍性的特征就是自由。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思想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人的原子化、個體和個體之間的孤立化。馬爾庫塞使用了“物化”(Verclinglichung)概念來分析這一現(xiàn)象。商品拜物教的實質(zhì)就在于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看做物與物之間的交換關系,這和盧卡奇對物化的分析有著一致性。
馬爾庫塞認為,異化的揚棄必須恢復自由個體的批判性?!叭祟惖恼嬲龤v史將是自由個體的歷史?!眰€體的批判性代表著人重新?lián)碛辛巳祟惖摹捌毡楸举|(zhì)”。階級的廢除代表著在每個個體的存在中實現(xiàn)了整體利益或普遍利益,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共產(chǎn)主義。馬爾庫塞指出,馬克思提出的“揚棄勞動”的主張是重建普遍性的道路。按照他的解釋,“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的實質(zhì)就是普遍性要素的重建。按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分析。資本主義既從人身依附關系中解放了個體,同時又剝奪了個體的批判特性,使得無產(chǎn)階級處于片面化和原子化的生存狀態(tài)之中,其實質(zhì)就是普遍性被從個體身上剝奪了。
無產(chǎn)階級所具有的普遍性是其他階級沒有的,這種普遍性首先表現(xiàn)為“否定的普遍性”,表明了異化已經(jīng)達到了“自我毀滅的程度”。無產(chǎn)階級的處境既是對本階級自身潛能的否定,也是對整個人類的否定。無產(chǎn)階級的普遍性的進一步表現(xiàn)就是其擔負著革命和批判的任務?!白杂扇说穆?lián)合體”意味著從盧梭到黑格爾政治哲學脈絡中的共同體的重建。要重建共同體首先要去除無產(chǎn)階級的原子化特性,使得個體意識上升為階級意識,其次要去除“意識對社會條件的盲目依靠”,即去除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第二自然”,然后才能達到通過實踐改造世界,并使得個體和共同體最終一致的目的。
馬爾庫塞具體解釋這個“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的時候強調(diào)了“根據(jù)需要而滿足每個個體”?!爸挥挟斏畹奈镔|(zhì)永恒性成為聯(lián)合個體的幸福和能力的基礎時,人類才變成自由的?!瘪R爾庫塞過于強調(diào)物質(zhì)和幸福,這和他在整本書里面論述的理性和批判精神不大一致。麥金泰爾就這一點對馬爾庫塞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認為他斷言在馬克思那里“理性的思想已被幸福的思想所取代”是歪曲了馬克思對幸福的論述,“令人奇怪地把一種馬克思從未有過的與黑格爾的決裂歸于馬克思”。麥金泰爾的意見有合理性,馬克思對幸福的看法也是辯證的,他肯定人類幸福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內(nèi)涵之一,但是理性也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內(nèi)涵,二者的地位并無主次之分,在馬克思的邏輯中也談不上誰取代誰。馬爾庫塞對幸福的強調(diào)只有聯(lián)系他的《單向度的人》及《愛欲與文明》之中的相關思想才能得到很好的解釋。
四、實證主義、社會科學和法西斯主義
馬爾庫塞撰寫《理性和革命》的目的有二:一是對黑格爾哲學進行全面的研究,弄清他和馬克思之間的復雜關系;二是對黑格爾的政治哲學和法西斯主義的政治哲學作出“切割”,力辯法西斯主義的政治哲學不是來自于黑格爾的政治哲學,而是來自于黑格爾之后的實證主義及其影響下的社會學。正是對共同體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實證社會學和黑格爾哲學的一個重要分歧。
馬爾庫塞描述了黑格爾之后實證主義和社會學的興起過程,及其與法西斯主義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實證主義興起的一個主要動機就是反對近代理性主義的超驗特性??椎聦ι駥W和形而上學的拒斥就代表著這種思想動向,這一思想來自他的老師圣西門,后者本來以批判資本主義為目的,但在孔德這里,帶有否定和批判意味的社會理論變成完全肯定的。孔德以確定性來反對超驗性的“幻想”。使得社會科學和哲學分道揚鑣。
社會學的實證主義傾向被馬爾庫塞打上了“肯定思維”和“非批判”的標簽。實證的社會科學肯定社會的現(xiàn)狀,肯定私有財產(chǎn)和自由主義的邏輯,重視事實而不重視價值。馬爾庫塞寫道:“認識的真正領域不是既定的關于事物所是的事實,而是作為超越它們規(guī)定形式的一個超前的判斷評價?!边@句話揭示了馬爾庫塞心目中的價值關懷和哲學家的立場。馬克思作為一個哲學家對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分析不同于普通社會科學的地方,正在于他把勞動、商品、資本等社會現(xiàn)象當做物化的現(xiàn)實。通過批判這些社會現(xiàn)象揭示出了被掩蓋著的實質(zhì),即異化,僅此一點他就超越了普通社會科學。
馬爾庫塞批評孔德的社會靜力學,認為它宣揚了“強權庇護下的快樂”,強調(diào)了“和諧的社會做序”和社會進化,而不是社會革命。他宣稱:“不存在任何市民社會的實證理論,除非無產(chǎn)階級存
在的事實能與進步的和諧秩序相一致?!笨椎滦哪恐械膰冶厝缓头ㄎ魉怪髁x的獨裁國家相似,在這種國家里,個體完全被社會吞沒。這種社會學意義上的普遍性不是真正的哲學的普遍性。在實證主義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斯泰爾(Friedrieh Stahl)那里,被統(tǒng)治者服從國家的權威,權威的意義就是使得被統(tǒng)治者服從和接受統(tǒng)治者。另一個社會學家斯坦恩(Lorenz yon Stein)則反對革命本身,夸大了革命所帶來的災難(包括新的階級對立和獨裁等),從而徹底地倒向了實證的社會學。
馬爾庫塞指責實證主義者放棄人的潛能,只重視現(xiàn)存的事實,而黑格爾的現(xiàn)實概念絕不等于現(xiàn)存的一切?!皩嵶C主義者攻擊普遍概念,因為普遍概念不能被改變成可觀察的事實?!瘪R爾庫塞認為,黑格爾揭示了思想與現(xiàn)實間的一般關系,這種關系就是所謂的“思想與經(jīng)驗的一致”或“理性與現(xiàn)實的和解”,即通過思想的自我否定自我批判建立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概念一定高于現(xiàn)實,通過自身的否定而演變?yōu)楝F(xiàn)實,并批判現(xiàn)存的一切。黑格爾的這一思想成為批判實證主義哲學的基礎。實證主義的要害恰恰在于承認現(xiàn)實和思想的直接的無差別。人的潛能的概念正好存在于思想與現(xiàn)實的差別之中,只有承認這種潛能,才會承認人將從不完善走向逐漸完善,從異化受動走向全面發(fā)展。
馬爾庫塞認為,法西斯主義由于主張秩序和個體對整體的絕對服從,因而體現(xiàn)出實證主義特色。他指責法西斯主義否認普遍性,因而并不追求更高更合理的社會秩序,只是迫使個體接受現(xiàn)存狀態(tài)。法西斯主義政權宣稱自己是“人民共同體”,但是他們的“人民”并不是積極的批判力量,而是個體屈從于整體的“自然的現(xiàn)實”,這個共同體是偽共同體,它不是批判的、理性的,而是非理性的、壓制個體自由的。
從這個意義上看,黑格爾不是法西斯主義的來源,他的法哲學是為了捍衛(wèi)國家,反對偽民主政體的意識形態(tài),正是這種偽民主使得一部分人反對另一部分人,導致了國家的分裂。法西斯的意識形態(tài)是反對共同體的。在法西斯主義統(tǒng)治下,市民社會主宰著國家,而在黑格爾的政治哲學中,國家以自由個體的名義主宰著市民社會。馬爾庫塞指出,后來的新黑格爾主義代表人物鮑桑葵的國家理論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使個體成為國家的犧牲品”的法西斯主義特征,意大利的新黑格爾主義者秦梯利(Giovanni Gentile)則徹底成為法西斯主義的哲學家,其特點就是肯定現(xiàn)存,喪失了批判性。馬爾庫塞隨之批判了第二國際的修正主義,認為后者恰恰用實證主義社會學的標準來把批判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改造為自然科學。
由此可見,在馬爾庫塞的眼中,批判性的喪失表現(xiàn)在政治上就是個體對共同體的絕對服從,表現(xiàn)在理論上就是實證社會學的價值中立立場,這兩種表現(xiàn)恰恰是法西斯主義需要的。以往人們把法西斯主義和黑格爾聯(lián)系起來,是和黑格爾對作為共同體的國家的推崇有關。法西斯主義固然推崇國家,但推崇國家不一定就等于法西斯主義。馬爾庫塞恰恰說明了,黑格爾國家理論的革命性、批判性及其與馬克思主義的一致。
從這一點出發(fā),我們有必要把黑格爾的政治哲學同真正的保守主義區(qū)別開來。傳統(tǒng)上把黑格爾的政治哲學也作為保守主義思想的一種表現(xiàn)。只要把黑格爾和真正的保守主義者(比如柏克)作比較,就可以說清楚這個問題。泰勒在對黑格爾的研究中指出,黑格爾和柏克對法國大革命的態(tài)度正好相反。柏克認為,人們應該擁護“實證的”國家制度,否認有更高的合理性存在,而黑格爾則維護普遍的合理性,由此對現(xiàn)存制度進行批判。如此說來,近代的保守主義(乃至自由主義)的一個面相是基于經(jīng)驗主義立場主張維護現(xiàn)存的國家制度,也就是建立在“眾意”而非“公意”基礎上的資產(chǎn)階級國家。這恰恰是盧梭一黑格爾一馬克思的邏輯所要反對的。以此可以區(qū)分政治理論中左右兩派對革命的不同觀點和態(tài)度。從這個角度來看,黑格爾不是保守主義而是和革命派一致,柏克才是真正的保守主義。當然,從這個分別上說,法西斯主義和柏克的英國式保守主義也有著實質(zhì)的區(qū)別,這就需要另文討論了。
總的說來,馬爾庫塞對黑格爾的革命性的發(fā)掘,使得馬克思和黑格爾之間的一致性凸顯出來。他們的共同體思想和對普遍性的關注使得他們的思想和任何承認社會現(xiàn)實的思想明顯地區(qū)別開來。雖然關于“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的設想是異化的一個遙遠的回應,雖然個體和共同體在現(xiàn)實中總是顯得并不一致,但是共同體的革命性必須保持在個體之中,而不能被現(xiàn)存社會所磨滅,卻是我們不能不承認的積極結論。
[責任編輯付洪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