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鳳亭
乾隆喜愛的驪龍護珠白玉壺
山東省煙臺市博物館收藏的稀世珍品——乾隆驪龍護珠白玉壺,又稱乾隆御題白玉瓶,為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現(xiàn)為國家一級文物。
該玉壺高34.4厘米;口小徑5.2厘米,口大徑6.8厘米;腹小徑6.8厘米,腹大徑18厘米重3.69公斤。扁圓型,修頸,鼓腹,圈足。頸部透雕一攀繞的驪龍,身體蜷曲,靈氣十足。龍爪前伸護持玉珠,其形神逼真,流暢舒展,身首鱗爪栩栩如生,精美而傳神,與玉壺主體相映成趣,盡顯曲盡其妙之效。該玉壺當年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特題七絕詩一首,命宮廷玉工用楷書陰刻于壺腹之上,詩曰:“撈取和闃盈尺姿,他山石錯玉人為。一珠徑寸驪龍護,守口如瓶意寓茲。”底部刻有楷書款“大清乾隆年制”字樣。
該玉壺系選用新疆和田玉精雕而成,用料上乘,玉質(zhì)白潔,細膩溫潤。其造型仿古銅器,形狀、尺寸、紋樣均有所本。整體造型古樸淡遠,莊重雋永,勻稱和諧,幾何性強,滲透了玉器制作者對古文化的理解,盡顯清乾隆朝玉雕的高超技藝。作為清中期玉雕精品,其處處透出的高雅氣質(zhì),使其成為宮廷的重要陳設(shè),實屬必然。
該玉壺在仿制過程中,玉工在整體造型與局部紋飾處理上可謂獨具匠心:壺腹為凸雕,御題詩飾陰線刻紋,壺頸驪龍施透雕,給人以氣質(zhì)天成,高雅顯貴的美感??v觀整個玉壺,其雕琢鮮活細膩,紋飾玲瓏剔透,布局疏密有致,加之拋光精致有度,光澤圓潤,體現(xiàn)出極高的藝術(shù)水平和工藝價值,彰顯出玉工精湛的雕藝和嫻熟的技法,可謂玉雕一絕。該玉壺雖仿古銅器,但其雕琢特點可用“精細”二字概括,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第一、胎體均勻,厚度適中;第二、表面光滑,線條平直,地子平光,壺腹留有空地;第三、所雕紋飾,方圓合乎規(guī)矩;第四、紋飾雕琢得細而利,走勢扭曲委婉,棱角很硬,邊緣處似有鋒芒。同古銅器相比,堪稱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其造型與紋飾、結(jié)構(gòu)繁縟細密。可謂“乾隆212”玉器中的經(jīng)典之作。
驪龍護珠白玉壺
漫長而曲折的回歸歷程
該玉壺原藏于北京紫禁城乾清官。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為所欲為三天,闖入故宮,在此期間無數(shù)珍寶落于外盜之手,其中即有這件稀世珍品乾隆驪龍護珠白玉壺。后來,這件國寶又如何回歸的呢?這其中有一段漫長而曲折的回歸歷程。20世紀初,山東省牟平縣人楊鑒堂老先生在黑龍江雙城子開了一間“長發(fā)福”雜貨鋪。一天,一沙俄軍官背著一個包裹來到店里,拿出一些古玩換酒喝,無意中露出了驪龍護珠白玉壺。楊老先生素愛文物收藏,亦頗有見識,慧眼認出了這件玉壺非同尋常,乃大內(nèi)珍寶,頓生買下不致流落外邦之意。隨即舉債買下。事后,楊老先生深知一旦走露風聲,后果不堪設(shè)想,遂匆匆處理了店中貨物,于兵荒馬亂中,一路風塵,千里奔波,將玉壺帶回故里牟平老家,妥善珍藏。日后不管生計多難,從未起意出手賣掉。時光荏苒,二十多年過去了,楊老先生臨終前,再三叮囑兒子楊景韓:玉壺是宮中之物,當傾力相護,若逢盛世,你定要擇機獻給公家,切勿高價出手,更不可再落人外邦之手。楊景韓始終牢記父親遺囑,倍加呵護珍藏。1929年,膠東軍閥張宗昌、劉珍年混戰(zhàn)牟平,楊宅被劉軍所占,楊氏家人將玉壺藏于隱處。1938年,日寇侵人牟平,一軍官風聞楊家有寶,多次威逼利誘,但楊景韓寧舍身家性命,也不露半點實情。
新中國成立后,楊景韓曾幾次想將玉壺獻給國家,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如愿?!拔母铩敝?,聲勢浩大的“破四舊”浪潮席卷全國,楊景韓心系玉壺安危,便請原牟平縣僑聯(lián)代為保存,但當時僑聯(lián)也自身難保,不敢收藏。無奈之下,他便只身攜帶玉壺欲到北京面交周恩來總理。到了煙臺火車站,大串聯(lián)的紅衛(wèi)兵擠滿了火車,楊景韓自忖難以成行,只好返回牟平。
1972年8月,國家文物部門專家來牟平普查失散民間的文物,已年屆八旬的楊景韓先生聞訊,認為時機已到,遂將驪龍護珠自玉壺獻出,終償楊氏父子兩代的夙愿。為表彰其護寶有功,人民政府獎勵其人民幣1000元。該玉壺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關(guān)于八國聯(lián)軍在乾清官劫掠的文物清單第九五號檔案》中著錄為“白玉蟠龍壺”。
“乾隆工”及其特點
清乾隆時期,由于乾隆愛玉和其積極倡導及“清三代”昌明興盛等因素,玉器制作在乾隆時期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后人將那個時期制作玉器的高超手法和技藝稱為“乾隆工”。人們之所以稱“乾隆52'好,主要是指它的作工細,而這個“細”又沒有絲毫的匠氣。即“乾隆工”確實細膩,但無任何造作的痕跡,線條流暢,趨于自然?!扒」ぁ庇衿鞯淖鞴そo人的感覺完全是一種天然、優(yōu)美、雅靜的流暢,細而不俗,剮而不火。比如“乾隆驪龍護珠白玉壺”上驪龍的鱗爪須毛,細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其作工哪怕是極細微之處都交待得特別清楚,絕無應(yīng)付與浮躁之弊;線條走向又十分自然,沒有一點馬虎和牽強。我們評價書畫常講一句話,叫做“沒有一點霸氣”,“乾隆工”正是如此。觀賞“乾隆工”玉器是一種高雅愜意的享受。
“乾隆工”玉器誕生的
時代背景和客觀因素
中國玉器制作工藝經(jīng)數(shù)千年的沉積、傳承、演變、發(fā)展,至清代,不論數(shù)量、品種、工藝技巧、紋飾雕刻等均已達到玉器工藝發(fā)展的頂峰,而乾隆時期則進入清代玉器制作工藝的鼎盛時期。
其一,打通了和田玉輸入中原的渠道,為清廷玉器制作奠定了堅實的玉料來源基礎(chǔ)。
新疆和田自古為產(chǎn)玉名地。據(jù)考古發(fā)掘和實物考證,和田玉從殷商時代起便進入中原,成為達官貴人追崇的珍寶,進入王室貴族的生活中,這標志著中原以和田玉為主流玉材的開始,使其成為中國玉文化的主導材料和價值象征。
在以后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和田玉向中原的輸入幾度受阻,渠道不暢。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清廷在解決西北額魯特蒙古、新疆回部大小和卓木之變兩大問題之后,打通了和田玉進入中原的渠道,使大量和田玉進入京都等中原各地,為宮廷玉工雕琢玉器奠定了玉料來源的堅實基礎(chǔ)。由于乾隆皇帝和皇室對和田玉的青睞,當時和田玉成為宮廷玉工玉料選擇的主流。在清廷御用的和田玉料中,水料的比例較小,而水料中的籽料又是和田玉中的最上品,所謂羊脂玉者,多是這一類。羊脂玉溫潤細膩,玉色白潔,質(zhì)如凝脂,自然肌理堅密清朗,純潔無瑕疵,透明度強,經(jīng)精心打磨拋光,呈油脂光澤,高潔素雅,在各個玉種中質(zhì)逾眾玉,最負盛名,被稱為“群玉之冠”,每每推之為首。
其二,清代是“乾隆52”玉器誕生的搖籃。
清代玉器集古今之大成,其陰刻、陽刻、浮雕、透雕、俏色、描金、鑲嵌
無所不備。紋飾線條婉轉(zhuǎn)流暢,變化多姿多彩,外表潤滑細膩,工整華麗,光澤柔和;雕琢工藝精湛,造型雍容典雅,乾隆時期更趨向纖細,高超的雕琢技藝為歷代之最。
以乾隆時期玉器為例,宮廷造辦處所制玉器,造型規(guī)整,紋飾華麗,雕琢精湛,件件作品均達到了精美絕倫的水平。玉器的拋光也十分講究,效果恰到好處,使玉器的光澤明亮、柔和適度、勻細潤澤,為以前歷朝所遠有不及。
清代玉雕仿古器物種類繁多,尤其制作了大量的玉雕仿古彝,其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和諧,不失典雅風致。紋飾多變化,一般都比原器物瑣細。做出的玉器大氣樸實,神態(tài)自然逼真。反映了清代玉雕水平的進步和高超。其三,乾隆愛玉成癖及對古代玉器制作和鑒藏的倡導和推動作用。乾隆時期,天下太平,國富民安,玉器制作也進入了清代的鼎盛時期。將中國古代玉器的制作推向了巔峰,玉器題材之廣泛、數(shù)量之巨大、工藝之高超都是前所未有的。在乾隆愛玉嗜玉的影響下,玉工對過去數(shù)千年所有工藝精湛之玉器,無不設(shè)法仿制。且乾隆個性嗜玉又甚于宋徽宗,為求精良,甚至不惜一切糜費,故乾隆朝御制之玉器,其精美至極,被稱為“乾隆52'玉器,皆在不言之中。乾隆同時又是位對古玉收藏十分熱衷的人,也是頗具眼光的古玉鑒賞家。他親自組織收集古玉,尤其是三代玉器,更是珍愛之極,清官遺存的古玉多數(shù)是乾隆時期收集的。每得到一件珍貴玉器,他都題詩吟詠,或表達欣喜之情;或?qū)湃酥朴裰g(shù)表示贊嘆;或借物思古,有的還對古玉稱謂和用途加以考釋。乾隆御題詩中吟詠玉器的詩近800首,由此可見他對古代玉器的珍愛。對收集到的古玉,乾隆親自進行分類鑒別,定出甲、乙、丙等不同等級,并讓宮廷作坊內(nèi)木雕高手配制精致的木匣、木座、木托。
乾隆對于宮廷玉器的制作極為重視。清代宮廷玉器的制作,主要是由造辦處完成的,該處下設(shè)玉作,部分宮廷玉器是由造辦處玉作在宮中直接琢制。乾隆親自過問造辦處玉作人員的組成、工匠選配及其技術(shù)狀況。如制作較重要玉器,從畫稿、制作木型到加工成器,乾隆都要一一過問、審查,并制定對玉工的獎懲辦法。
乾隆愛玉成癖,且精于鑒賞,很快給社會帶來一種藏玉愛玉的風氣,以至這種風氣影響擴展到乾隆朝以后朝野上下幾代人。
在以上時代背景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和作用下,誕生像乾隆驪龍護珠白玉壺這樣的“乾隆工”玉器的經(jīng)典之作,是中國玉器工藝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