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悅
[摘要]廬山是“世界文化景觀”,本文從生態(tài)的視角對廬山歷史文化遺產(chǎn)進行考察。從自然演進來看,廬山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是自然的產(chǎn)物,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從自然觀念來看,廬山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是多種自然觀念的聚合,特別是儒、釋、道三教在這座千古名山留下了永久的承載,也有西方人的自然觀和建筑觀;從自然審美來看,廬山的歷史文化景觀與自然風物是完美的結(jié)合,體現(xiàn)出人文與自然的和諧。
[關(guān)鍵詞]廬山;歷史文化遺產(chǎn);生態(tài);自然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848(2009)02-0029-10
[作者簡介]余悅(1951—),男,祖籍江西新建,出生于武寧,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華東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化與文學研究。(江西南昌330077)
[收稿日期]2009-09-19
Ec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of Mt. Lushan
—— Perfect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s and Natural Sceneries
YU Yue
Abstract:Mt. Lushan is one of the world cultural landscap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of Mt. Lushan from the viewpoint of ecology. From the natural evolvemen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of Mt. Lushan are the products of the nature, which are the divine workmanship of the nature.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natur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of Mt. Lushan are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natural concepts, especially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s well as western natural and architectural concepts. From the natural aesthetics, Mt. Lushan is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s and natural sceneries, which reflects the harmony of the human cultures and the nature.
Key words:Mt. Lush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ecology; nature
1996年12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根據(jù)文化遺產(chǎn)遴選標準(Ⅱ)、(Ⅲ)、(Ⅳ)、(Ⅵ)將廬山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廬山作為“世界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這在中國現(xiàn)有的世界遺產(chǎn)地中尚屬首次,全世界目前也僅有11家。正因為如此,廬山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受到關(guān)注和重視。但是,廬山的面貌并非單一的、唯一的,而是具有總體性、整體性、全面性。本文從生態(tài)的視角對廬山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進行考察,力圖探索廬山文化景觀與自然風物完美結(jié)合的規(guī)律,全面科學地認識和理解廬山的“底色”和亮色。
一
所謂“生態(tài)”,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指物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從哲學存在論(或本體論)的角度看,宇宙萬物無不處于生生的狀態(tài),生生是一切存在物的最根本特征。任何一個被我們所看到的事物,并不是它自身真實的面目。物自身不可能向我們呈現(xiàn)出它的全部內(nèi)容。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事物,已經(jīng)是物自身經(jīng)歷了生發(fā)、生化、生物、生成過程之后的現(xiàn)實結(jié)果。物從生機、生性、生發(fā)、生化,到生物、生成、生長,直到生命、生活、生存,披星戴月,櫛風沐雨地走過了一個漫長而遙遠的路程。事物所呈現(xiàn)給我們的樣子,實際上是事物自身進入主觀之后的現(xiàn)象與表象?!?余治平,2005)從生態(tài)視角考察廬山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我們不妨從自然發(fā)生和自然演進入手進行探索。
首先,廬山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是由特殊的山體承載,這是自然造物滄海桑田般偉力的產(chǎn)物,是自然史跡翻天覆地般的巨變。
2001年,廬山被批準為首批國家地質(zhì)公園。2004年,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首批列入世界地質(zhì)公園。廬山具有突出價值的地質(zhì)、地貌和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保存了極高的科學價值、生態(tài)價值和美學價值的風景環(huán)境,是珍貴的自然紀念物。10億年前,廬山地區(qū)是淺海,中生代燕山運動使廬山在2500萬年前形成了一座獨特的“地壘式斷塊山”。它的地質(zhì)構(gòu)造復雜、古老,集中了地殼演化史的主要過程。廬山第四紀冰川研究對地球地理、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演變規(guī)律的研究,都有重要意義。遺存的冰川地貌,成為廬山自然美的重要部分。廬山第四紀冰川遺跡的研究及形成的理論,是著名冰川學和地質(zhì)力學專家李四光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的。這項研究,是在廬山所有的科學研究中最著名、最具有挑戰(zhàn)性的,而且持續(xù)時間長、影響大,形成了以《冰期之廬山》為代表的一系列專門論著。①李四光在廬山發(fā)現(xiàn)中國東南部中緯度中低山區(qū)第四紀冰川遺跡,創(chuàng)立廬山第四紀冰川學說,對第四紀地質(zhì)、氣候環(huán)境、生命起源等研究都具有重大意義。雖然李四光的研究和學說,始終受到不同意見的質(zhì)疑并延續(xù)至今,但廬山作為國家地質(zhì)公園和世界地質(zhì)公園的確定,無疑是廬山第四紀冰川學說依然受到重視的證明之一。廬山是滄海桑田的活證據(jù),而其歷史文化遺產(chǎn)得以出現(xiàn)與生存,與自然造物的偉大密切相關(guān)。李四光對此有許多精彩的論述,現(xiàn)在讀來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例如,對于牯嶺與仰天坪的自然條件,以及因此形成的居住條件,他寫到:
世人只知牯嶺甚高,空氣清潔,殊不知天下不乏高山,高山絕頂,正為狂風暴雨嬉怒之場,堅牢如巖石者,且瞬息間為急流洗刷以去,烏可為人類久安之所!牯嶺最大之利益,即在山頂有谷,且谷向西南傾斜,四周有較硬之巖層(即女兒城砂巖)以為屏障。谷中巖石性極疏松,無潮濕之慮。仰天坪地勢非不幽美,四周亦有屏障。然其中規(guī)模甚小,且皆泥質(zhì)之巖石,終年潮濕,決不適于居住。女兒城砂巖不獨為牯牛之屏障,且能供給構(gòu)造房屋之原料。是皆人煙繁盛必需之條件,而牯嶺則兼而有之,宜乎其為山林城市也。②
作為一位杰出的科學家,李四光不僅注意到自然物本身,還進一步洞察到自然對人類的重要影響,而廬山又最能說明這一點:
廬山面積甚大,景物可人之處,亦復不少,而此處獨見繁盛者,實地勢使然。至牯嶺之所以成今日之形勢者,則又地層構(gòu)造使然也。識此可見自然與人生相關(guān)之一端,容后分述之。③
這種對自然與人生關(guān)系的清晰認識,充斥于李四光著述的字里行間。他指出,匡頂板巖,“性頗堅審,擊之鏗然作聲,可充葺屋之用”,是大自然給予就地取材的恩賜。廬山女兒城砂巖,在營造牯嶺時功不可沒,他贊為“天造地設(shè)之機會”。而巖中清泉流出,“以之煎茗,雖粗陋之物,亦覺清香可掬,蓋水質(zhì)純潔使然可?!雹軓]山的歷史文化能夠得以留存和發(fā)展,實在有賴于這獨特的山體作為依托。
其次,廬山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得益于特殊的自然區(qū)位,“一山飛峙大江邊”,與鄱陽湖相互輝映的自然環(huán)境,使這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鑄造輝煌。
對于廬山特殊的自然區(qū)位,古人早就注意到了。東晉時期創(chuàng)建廬山東林寺的佛教思想家慧遠,在《廬山略記》就對廬山的區(qū)位給予特別的關(guān)注:
山在江州潯陽南,南濱宮亭,北對九江。九江之南為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里馀,左挾彭蠡,右傍通川,引三江之流而據(jù)其會。
廬山地處江西省北部的鄱陽湖盆地,九江市廬山區(qū)境內(nèi),瀕臨鄱陽湖,雄峙長江南岸。這種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成為廬山受到青睞的原因之一。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九月,章炳麟(號太炎)就寫道:“中國名山數(shù)十,自五岳及終南、青城、點蒼、峨眉,近道有黃山、括蒼。其地域或僻左,或當孔道,而航船不得至,獨廬山枕大江,蕃客俗士,即易窺其變遷乃如是,固地勢然也?!?吳宗慈,1996:2)章太炎是站在俯瞰中國名山的角度,比較出廬山區(qū)位優(yōu)勢的。
廬山的這種區(qū)位優(yōu)勢,表現(xiàn)為山水輝映,與中國第一大水系長江、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密切相關(guān)。這一點,古人也早就關(guān)注到了。清代惲敬在嘉慶十八年三月和四日,先后兩次游廬山,作《游廬山記》和《游廬山后記》。兩篇文章,所記內(nèi)容不同,前者記廬山南部,后者記廬山北部?!队螐]山記》開頭就寫道:“廬山據(jù)潯陽、彭蠡之會,環(huán)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敵其大以蕩之,則靈;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曠,與海水異。故并海諸山多壯郁,而廬山有娛逸之觀?!雹菡怯捎诖蠼?、大湖、大山渾然一體,形成襟江帶湖、江環(huán)湖繞,水光山色、嵐影波茫的景象。古人云:“峨峨匡廬山,渺渺江湖間”,恰到好處地形容了這種世所罕見的壯麗景觀。
鄱陽湖與廬山的交相輝映,還給人們帶來舟楫之利。在古代,舟船是便利和愜意的交通工具,從水路來到廬山,然后再登山,應是慣常的做法。所以,首先在江湖的舟船上觀賞廬山的雄姿,棄舟后從山南登上廬山,這是民國以前的路線。吳宗慈就指出:“山北屬九江,山南屬星子。”“山南為面,北為背。茲先山北后山南,非故反向背,因人事交通之便,今登山者多從九江,故先之?!?吳宗慈,1996:6)所謂“人事交通之便”,是因為古代經(jīng)鄱陽湖乘船為首選,而民國之后由于有汽車作為更快速的陸路工具,大多數(shù)人才改由山北(九江)登山。毛澤東1959年7月1日作的《七律?登廬山》寫道:“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1986:99)好個“一山飛峙大江邊”,以生動形象的詩歌語言贊美了廬山的區(qū)位特征。
再次,廬山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得以不斷發(fā)展和豐富,還由于廬山擁有獨具個性的峰巒、植被、自然和氣候,才使之成為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雹匏未膶W家蘇軾的這首詩,寫出了廬山獨特的地形地貌,也在平常話中突發(fā)新奇語,寄寓深刻的哲理。廬山風景區(qū)總面積38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fā)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共有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正是對廬山瀑布壯麗景觀的形象生動描寫。這些瑰麗的山水景觀,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
廬山地處亞熱帶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復雜性,提供了豐富的植物和動物資源。在這300平方公里土地上,森林覆蓋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種。首次在廬山發(fā)現(xiàn)或以廬山(牯嶺)命名的主要植物有40種。山上山下植物分布有亞熱帶竹林、熱帶常綠闊葉林,有溫帶落葉闊葉林、寒帶針葉林以及一般灌木林、混交林,同時夾雜野花野草,形成竹木茂盛、花草芬芳、郁郁蔥蔥、幽雅翠境的植物勝地。廬山還有豐富的動物資源,至今尚知獸類有37種,鳥類170余種,昆蟲2000余種,其中多珍稀品種和新種。首次在廬山發(fā)現(xiàn)或以廬山(牯嶺)命名的昆蟲有33種。山下的鄱陽湖魚類有139種。這些豐富的植物與動物資源,使廬山成為良好的生物基地,也使其風光自然美與運動自然美融為一體。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碧拼笤娙税拙右讓憦]山大林寺桃花的詩句,同樣被千古傳頌。詩中寫出了廬山氣溫的自然現(xiàn)象:當山下春事已過,山中卻是桃李盛開。深山之中的氣溫,要比平原地帶低一些。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四月九日曾游大林寺,他在《游大林寺序》中說:大林寺“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睆]山節(jié)氣的特點是:春遲、夏短、秋早、冬長。氣候溫適,夏天涼爽,冬天也不太冷。按季節(jié)平均計算,春季是11.5℃,夏季為22.6℃,秋季為17.4℃,冬季常在1℃左右?!捌錃夂蛑?秋為最,春暮次之,冬初又次之。夏季并不佳,惟游人避暑多以夏季來耳。至冬雖覺冷,然雪景奇麗,足償寒冷之苦?!睆]山雨量豐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達168天。除此之外,“誠哉廬山之云,為奇景之一也”。廬山云霧較多,全年平均有霧日達192天。奇異的云霧常年此出彼沒,變化莫測,給廬山增添了妙景?!按箪F后忽放晴,登高望遠,日光穿云霧中,常有奇麗之景,所謂云海是也。山上晴,山下雨;或山上雨,山下晴,均得見之?!?吳宗慈,1996:66-67)
正是由于廬山具有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巒,噴雪鳴雷的銀泉飛瀑,盛夏如春的涼爽氣候,瞬息萬變的云海奇觀,所以成為中外游客向往的勝地,是國內(nèi)盛名不衰的風景名勝和避暑游覽佳處。也正是由于古今中外著名人物的到來,千古著名書院的設(shè)立,重要宗教場所的建筑,重大歷史事件的發(fā)生,使自然風光衍化為歷史與文化遺產(chǎn)的共同佳構(gòu)。而這種演進,自然的優(yōu)勢和生態(tài)的優(yōu)越,就是其中的基石。
二
任何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生存與發(fā)展,除了自然的天造地設(shè)之外,更得益于自然界中最有思想和智慧的人類。人們的觀念與自然的吻合、默契,使自然的生存物與人工的建筑物成為有機體的融合,從而達到中國古典美學的最高境界。作為“蒼澗高逸,秀出東南”的名山,廬山的自然,是詩化的自然,也是“人化”的自然。廬山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是生態(tài)的產(chǎn)物,也是人類生態(tài)觀念的結(jié)晶。在廬山的發(fā)展史上,有三件最具有“變革”意義的大事:一是東晉時慧遠創(chuàng)立東林寺,二是宋代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三是近代英國基督教美以美會的傳教士李德立在廬山建別墅。著名學者胡適在《廬山游記》中寫道:“廬山有三處史跡代表三大趨勢:(一)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二)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三)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边@“三大趨勢”,在廬山留下了三種不同類型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而這些遺產(chǎn),同樣是佛教、儒學和西方三種生態(tài)觀念的遺存。
(一)以東林寺為代表的佛教生態(tài)觀的體現(xiàn)
在廬山引人注目的佛教場所中,堪稱江西佛教叢林之冠的是廬山東林寺。這座寺廟始建于東晉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由江州刺史桓伊資助,著名佛學家慧遠興建。該寺曾為全國八大道場之一,一度成為全國佛教第二中心。
從中國寺廟建筑的演變來看,東林寺就有很強的自然追求。中國早期的寺院多為官吏富貴施舍現(xiàn)存的官署或私邸所成,其特點是“以前廳為佛殿,后室為講堂”,將府弟住宅與寺院融為一體。至南北朝時期,受印度佛寺影響,塔廟與石窟寺作為兩種寺院建筑程式在中國普遍興起。“降至隋唐,住宅式寺院與塔廟布局形式逐漸發(fā)展融合成為南邊建塔、北邊建殿、周圍繞以門廊等以庭院為單位的建筑體式。供奉佛像的佛殿轉(zhuǎn)而成為寺院的主體,塔盡管還是寺院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已從寺院中心退居次要”(段玉明,1999:145-146)。而東林寺在創(chuàng)建之始,就有強烈的自然觀念。對于東林寺的贊美,人們特別關(guān)注到:“遠創(chuàng)造精舍,洞盡山美,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下累基,即松載構(gòu),清泉環(huán)階,白云滿室。復於寺內(nèi)別置禪林,森樹煙凝石經(jīng)苔合。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雹哌@里,展現(xiàn)出寺廟選址、布局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和美,有奇峰,有瀑布,有松林,有清泉,其景象已與園林相仿?;圻h選中東林寺的地址,是對廬山進行全面考察的結(jié)果。他在《廬山略記》中曾對廬山景觀有系統(tǒng)和細致的考察:
又所止多奇,觸象有異。北背重阜,前帶雙流。所背之山,左有龍形而右塔基焉。下有甘泉涌出,冷暖與寒暑相變,盈減經(jīng)水旱而不異。尋其源,出自龍首也。南對高岑,上有奇木,獨絕于林表數(shù)十丈。其下似一層浮圖,白鷗之所翔,玄云之所入也。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獨秀起。游氣籠其上,則氤氳若香煙;白云映其外,則炳然與眾峰殊別。將雨,其下水氣涌出,如車馬蓋,此龍井之所吐。其左側(cè)翠林,青雀白猿之所憩,玄鳥之所蟄。西有石門,其前似雙闕,壁立于午馀仞而瀑布流焉。
慧遠的自然觀是與其“法身論”思想相通的,并為山水與佛理的融通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他認為:“法身之運物也,不物物而兆其端,不圖繪而會其成,理玄于萬化之表,數(shù)絕乎無形無名者也,若乃語其筌寄,則道無不在?!雹喾鹬胺ㄉ怼笔菬o所不在的神靈,它無形無名,但卻能像“道”一樣,生群物,運萬物。如來之跡也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也可以體現(xiàn)于山川萬物之中,“神道無云,觸象而寄”⑨,山水自然也成為佛的他身,體現(xiàn)出佛的神明。他在廬山造佛影窟,認為佛影也體現(xiàn)佛形,體現(xiàn)法身,影和形“原無二統(tǒng)”,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東西?;圻h“在廬山隱居三十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他是把廬山當作知己的朋友來看待的”。他還率領(lǐng)眾僧飽覽廬山風景,入于物我兩忘的境界?!霸谒挠绊懴?廬山諸道人也將山水視為佛之神靈的表現(xiàn)。在《廬山諸道人游石門詩序》里曾記載,他們在游覽廬山石門風景之后,‘乃悟幽人之玄覽,達恒物之大情,其為神趣,豈山水而已哉?也是從山水推及物理,聯(lián)系到佛之神明無所不在的本體的”(李文初,1996:40-41)。正是由于東林寺的示范效應和慧遠的自然觀,“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唐代常建詩句)成為一種常態(tài)。
(二)白鹿洞書院是儒家自然觀的展示
白鹿洞書院是中國最早的書院,其前身為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37~943年)所建“廬山國學”,宋初改名,居宋代四大書院之首。后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振興這一儒家教育中心,并親自在此講學,被譽為“海內(nèi)第一”,其學術(shù)影響遍及全國。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出知南康軍,他派教授楊大法,星子令王仲杰訪求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遺址,重新修建。修建以后,又購置田地,贍養(yǎng)到此讀書、研究的人士”(余悅,1986:36)。當時,由于朝廷壓制理學,不支持理學家重建書院,“各地書院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既不能與北宋前期書院教育衰落之前,更不能與南宋后期朝廷支持理學之后相比”(袁征,1991:267)。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度損其舊十七八”⑩,建筑規(guī)模不及北宋時三分之一。而學生只有一二十人,遠不及北宋初期的幾十至一百人。紜{1}朱熹重建書院,還特別向朝廷表白:“其白鹿洞所立書院,不過小屋三五間,姑以表識舊跡,使不至于荒廢湮沒而已。不敢妄有破費官錢,傷耗民力?!奔寋1}建筑工程很小,絕不敢勞民傷財。既然如此艱辛,而且已有縣學“要求鄉(xiāng)黨鄉(xiāng)老推選子弟送往學宮,并和教官共同講說經(jīng)書要旨”(余悅,1986),為什么還要費神費力地重建白鹿洞書院呢?這是因為:白鹿洞書院歷史悠久,便于祀奉先賢,推崇楷模,以勵后學,使見賢思齊,奮發(fā)自強。而且,書院與縣學相比有更大的思想與學術(shù)空間,教學內(nèi)容以研習儒家經(jīng)籍為主,間亦議論時政,教學方法采用個別鉆研、相互問答、集眾講解相結(jié)合,更利于學術(shù)思想的發(fā)展。
除此之外,這也與朱熹的自然觀相關(guān)聯(lián),與他對風景名勝的向往密切相關(guān)。他知潭州時,修復的岳麓書院位于抱黃洞下,同樣是風光秀美。他個人創(chuàng)建的武夷精舍和竹林精舍(后更名“滄州精舍”)也是處于名勝之所。這種親近自然,以勝景為“讀書佳處”的觀念,深入朱熹的骨髓。朱熹《次韻四十叔父白鹿之作》詩寫出了這種深情:
誅茅結(jié)屋想先賢,千載遺跡尚宛然。
故作軒亭揖蒼翠,要將歌誦答潺。
諸郎有志須精學,老子無能但欲眠。
多少個中名教樂,莫談空諦莫求仙。
朱熹對大自然的獨特感受和一往情深,同樣也在其他作品中得到體現(xiàn)。如《春日》這首寫春游的名篇:“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痹诨顫娏鲿?、清新質(zhì)樸的文字中,不僅形象地概括了春光的明媚燦爛,而且抒發(fā)了詩人的愉快心情,沒有對自然的真切體驗是寫不出來的。此外,在朱熹的詞中,《鷓鴣天》的“已分江湖寄此生,長簔笠任陰晴。鳴橈細雨滄州遠,系舸斜陽畫閣明”,寫出了“此生”要遠離嘈雜塵世,在蒼茫煙水間放曠情懷,舒暢心情?!段鹘隆贰八幜诛L瑟瑟,覺來山月團團。身心無累久輕安,況有清池涼館”,當林壑幽謐、山月融融時,這景致令詞人陶醉,頓覺“身心無累久輕安”。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也不能說與此沒有關(guān)聯(lián)。
朱熹的自然情懷,使其與人們已經(jīng)形成思維定式的理學家形象大相徑庭。其實,朱熹繼承的是儒家對山水感悟的延續(xù)。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兩句名言,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鬃影焉剿淖匀幻琅c人的情操、精神品質(zhì)溝通起來,賦予山水自然美以人的社會屬性,在自然山水與人的精神世界之間架設(shè)起溝通的橋梁。此后,孟子、荀子以及漢代的董仲舒都對孔子的山水道德感悟,特別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作了更為具體和精細的闡釋與發(fā)揮。
白鹿洞書院之后,書院設(shè)在山林名勝地成為傳統(tǒng)。白鹿洞書院在鼎盛時期規(guī)模甚大,氣勢恢宏,有建筑360多間,殿宇書堂,樓臺亭榭,蓮池小橋,牌坊碑廊,一應俱全,儼然山城。后人還在朱熹講學讀書和游覽之處建立30多座亭子,與山水景色相互映襯,使人想起這位大師與學子在書院游樂講學的風采。這些,都已經(jīng)成為歷史文化遺產(chǎn),并且與青山綠水融為一體。
(三)廬山別墅群的出現(xiàn)是西方文化的“入侵”
廬山優(yōu)美的景色、溫潤的氣候,使之成為舉世矚目的避暑勝地。1885年,英國傳教士李德立花500大洋租借牯嶺長沖河一帶的800畝土地為避暑之所后,俄、美、英、法、德、意、日、瑞典、瑞士、丹麥、挪威、葡萄牙等20多個國家的商貿(mào)名流和國內(nèi)各界人士,都爭相來此興建度假別墅?!白?885年至1949年,廬山共建有別墅八百余幢,其中1895年至1925年,為別墅的繁榮時期。八百余幢別墅中,外籍人士占用三百五十五幢,面積八萬六千八百二十一平方米。英國的別墅最多,有一百二十四幢,面積三萬四千六百七十八平方米”(歐陽懷龍,2006:27)。“時值今日,廬山別墅已成為廬山風景區(qū)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近代歷史的見證,石頭的史書,它在中國建筑史上毫無疑問,具有一定的地位”(張敏龍、姚碦,2006:30)。
其實,李德立最初到廬山租地只是為了建避暑別墅,只是為了商業(yè)目的,將地皮按31000平方尺劃成片,又將之編成號,然后出售。在他的眼中,當時廬山的情景是:“我們便決定要在這山巔,得一塊地皮。山巔原為一片荒郊,豺虎野豕所出沒的地方。間有一二燒野山者,寄居其間。古廟遺跡,隱約可見。在這寂寞荒涼之中,只有古剎一所,傲然獨立。孤寥景象,更添上一點隱遁之風?!?李德立,2006:1)正是由于廬山的“隱遁之風”,李德立除了出賣地皮,還于1898年選定私宅的土地,那就是牯牛嶺的南端、醫(yī)生洼的東口。這里東瀕長沖河,西靠松樹路,左有日照峰,右有吼虎嶺,面對大月山,水源豐富,陽光充足。而且,李德立“因了對這‘隱遁之風的內(nèi)心向往,他在他住地的山前山后,遍植松樹,這片密集的松樹長大成林,人們就把它叫作‘萬松林。廬山著名的風景‘月照松林也就因此而出”(方方,2006:27)。
李德立從商業(yè)的實用走向?qū)ψ匀坏挠^照,符合傳統(tǒng)的西方人的觀念。建筑被認為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它的美從整體上來說還要服從于周圍的環(huán)境,以保證建筑不會粗暴地破壞與周圍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杰弗里?斯科特(Geoffrey Scott)認為:好的建筑要有三個條件,即實用、堅固、使人愉快。建筑就是這樣三個不同目的的會聚焦點。三個不同的目的混雜在一種方式之中,完成在單一的結(jié)果之中,然而這三個不同的方面在本質(zhì)上都有著深刻的差別,它們的不一致很難消除(1984:406)。李德立的別墅,可以說印證了這種觀點?!吧铍[于萬松林間的李德立的別墅是一層樓。坐東朝西。四面墻中有三面是以窗代墻。一長排從屋檐一直落地橫推式大玻璃窗,使得這座別墅頗有日本意味。玻璃卻是彩色的,有如我們在教堂里常見的那種。當?shù)厝藳]見過這種式樣的屋子,便管它叫‘玻璃屋。這幢房子東方色彩和西方色彩混為一體。有人覺得它混雜得十分和諧,別出一格,也有人卻不以為然,覺得這種生硬地拼湊東西方風格,顯得很蠢”(方方,2006:27-28)。
不論人們對李德立別墅的評價如何,實用、堅固、使人愉快的觀念,成為廬山別墅建筑的自然法則。在廬山的別墅中,雖然有英國式、美國式、俄國式、瑞典式等,千姿百態(tài),爭奇斗艷,卻都秉承著這一法則。從實用來看,廬山別墅群雖然是建筑群落,但建筑密度較低,體態(tài)輕盈,層面不高,多為一至二層?!伴L沖的每座別墅,都有用廬山自然石筑成的圍墻。大多數(shù)別墅都布置有小庭園。每座園的入口處都有石造門闕。門闕的左側(cè)刻有別墅的房號,右側(cè)刻有別墅的名稱,如美廬別墅,松巖別墅,小梅別墅,竹隱別墅等”(彭開福,2006:18)。從堅固來看,別墅墻體,大都由未打磨的不規(guī)則的粗石塊砌筑,呈現(xiàn)出厚重樸實、質(zhì)感強烈、色調(diào)沉著的美感。“山中風高,屋頂覆以洋鐵,固以鐵釘,更以鐵線系于屋礎(chǔ),始免風患?;蛞悦绹藲指仓?則既免風患,又無雨時淅瀝聲,然其價甚巨,非普通用品”(吳宗慈,1996:455)。從使人愉快來看,生態(tài)自然的保護與和諧成為一大特色?!皠e墅建造時盡量保護原有高大喬木,建成后又在周圍廣植鄉(xiāng)土觀賞樹木,別墅從而掩隱在綠陰叢中,使人賞心悅目。”“別墅建筑單體簡潔而自由、緊湊而不規(guī)則,一幢別墅就呈一種幾何形體,形體的變化與地形的起伏相互配合,與道路的蜿蜒曲折相互呼應。一幢別墅一種式樣,幾乎難以尋覓到兩幢面目相同的別墅,永遠予人以新鮮的感受”(段寶林、江溶,2005:67-68)。此外,別墅庭院、券廊、房庭也都意趣油生。屋頂?shù)臐饽夭?特別而又動人;屋脊線的變化豐富,屋頂“老虎窗”的形態(tài)各異、趣味多變,也都令人難忘。
此外,道教“天人合一”、“天父地母”、“道法自然”的生態(tài)觀,“慈心于物”的道德認知,“守道而行”的道德準則,也在廬山歷史文化遺產(chǎn)中得到體現(xiàn)。道教的“洞天福地”位于自然山水之間,廬山劉宋時著名道士陸修靜建的“簡寂觀”,唐宋時最壯麗的道觀——太平觀,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修煉得道之所——仙人洞,都有鮮明的道教生態(tài)觀念、生態(tài)追求和生態(tài)智慧。這里,就不一一評述了。
總之,正是由于佛教、儒家、道教和西方各種文化與生態(tài)觀念的影響,使廬山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多姿多彩,各領(lǐng)風騷。古今相通,中外相和,成為廬山自然生態(tài)與人文景觀交織的亮麗風景線。
三
廬山的自然風光,成為其歷史文化遺產(chǎn)得以生存和持續(xù)的基石;而廬山的人文構(gòu)建,又進一步使其歷史文化遺產(chǎn)得以豐富和發(fā)展。兩者之間的媒介,如何互為因果,這無疑更值得關(guān)注。1996年,廬山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時,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的評價是:
江西廬山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這里的佛教和道教廟觀,代表理學觀念的白鹿洞書院,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文化景觀。
在這段評語中,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明確指出廬山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特色:一是“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二是“具有極高美學價值”;三是“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lián)系”。這里,我們僅從美學風格的角度,對廬山文化景觀與自然風物的完美結(jié)合作些分析。
(一)沿山布局,雄偉壯觀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奔峽1}廬山“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包括前文已述的冰川遺跡、群峰疊嶂、瀑布溪流、云霧煙霞、植物動物等。而廬山的魅力,是以山水風物為依托,滲透著人文景觀的綜合體。僅就旅游而言,現(xiàn)主要有12個景區(qū)、37個景點、230個景物。列中國四大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以東林寺為代表的佛教廟寺及道教宮觀,毛澤東留下膾炙人口詩篇“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呂洞賓修仙而居的仙人洞,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zhàn)鄱陽湖時屯兵飲馬的小天池,白居易循徑賞花的花徑,被唐代“茶圣”陸羽譽為“天下第一泉”的谷簾泉,胡先骕創(chuàng)建的中國第一個亞熱帶山地植物園,都是歷史文化遺產(chǎn)“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這種“獨特的方式融匯”,首先是沿山布局構(gòu)筑起的雄偉壯觀。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吳宗慈編撰《廬山志》,就把“山川勝跡”按照“山北”和“山南”進行介紹。從其所列目次,很清晰地顯示出“沿山布局,雄偉壯觀”的氣勢,現(xiàn)僅錄“山北”的第四路:
牯牛嶺及其附近牯牛嶺(附各租借地)女兒城小天池山蓮谷剪刀峽松光嶺土壩嶺堡壘大林峰醫(yī)生洼醫(yī)生凸推車嶺上大林寺游泳池花徑白鹿升仙臺周顛碑亭(俗稱御碑亭)佛手巖竹林隱寺訪仙亭錦繡谷黃谷洞錦洞橋五亭廬山高石坊天池山天池塔天池寺龍首巖文殊巖獅子巖清涼臺擲筆峰火蓮院赤腳塔山白云觀霞封寺(青龍觀新白鹿升仙臺青云庵白云道院)神龍宮黃龍寺黃龍?zhí)饵S龍山江西省立廬山林場交蘆橋蘆林星洲豬卷山豬轉(zhuǎn)山(吳宗慈,1996:目錄2—5) 《廬山志》所列,山北為四路,山南為七路,不啻星羅棋布,疏密有致。特別是人文景觀和自然風物很好地“融匯”,形成了壯美與秀美、動態(tài)與靜態(tài)的情景交融。正因為如此,民國三十六年(1937年)春天,史幼安為張佚凡的《新編廬山導游》寫的弁言,就是對廬山自然與人文交融頗有心得的概括:
余嘗謂吾邑廬山有三優(yōu)點,即:大、久、美也。以言乎大,廬山周回,凡五百里,博大雄奇,僅次于五岳,而超乎黃、霍諸山之上,不可謂不大也。以言乎久,廬山得名,自周定之時之匡俗起,歷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民國,凡二千七百余年,不可謂不久也。以言乎美,層巖疊嶂,則舒黛張屏;飛瀑流云,則懸河成海。虬松臥石,古樹參天,溪澗縱橫。李白有“回崖沓嶂”、“紅霞翠影”之謠,蘇軾有“橫嶺側(cè)峰”、“遠近高低”之詠,不可謂不美也。
而張佚凡的《新編廬山導游》,“于名勝古跡分紀中,分山中、山東、山南、山西、山北為五部,是攬其全山之大也”(徐效鋼,2001:346)。該書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6月由中華書局出版?!斑@是中華書局為廬山出版的最好的一部導游圖書,其內(nèi)容的豐富、編排的妥帖、校對的嚴格、印刷裝幀的精致,都可以稱得上是民國時代廬山導游之著的代表”紟{1}。
(二)倚險造景,奇異獨特
“奇險之美”,也是中國古代的基本審美形態(tài)與審美范疇。奇者,出其不意;險者,驚險峻峭。廬山的“奇險之美”,既表現(xiàn)在自然風物,又體現(xiàn)在人文景觀,更展現(xiàn)在自然與人文的結(jié)合。
從自然風物來看,廬山巒峰綿延,高低懸殊?!皬]岳諸峰面面奇”,90多座山峰險峻峭拔,刺破云天,霧靄繚繞,云海滾滾,千奇百態(tài)。唐伯虎《登廬山》詩云“匡廬山高高幾重,山雨山煙濃復濃”,正是其寫照。東南部的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為廬山最高峰。登臨漢陽,北望長江,南俯鄱陽,星子縣城歷歷在目。至其峰頂,可見紫霄峰千崖層疊,極為險峻。故清代戲劇家李漁曾登大漢陽峰,并題寫對聯(lián):“足下起祥云,到此者應帶幾分仙氣;眼前無俗障,坐定后疑生一點禪心?!?/p>
如果說,大漢陽峰是以自然取勝。那么,海拔1358米五老峰的險峻,則是自然與人文的結(jié)合。由于廬山是斷塊山,千百萬年來一直在不斷上升,而其東側(cè)則斷陷下沉為鄱陽湖。襟江帶湖使廬山更加高聳壁立,表現(xiàn)出氣吞長江、影落鄱湖的雄險氣勢。尤其是在鄱陽湖畔仰視五老峰,懸崖萬仞,壁立藍天,令人望而生畏。僅此,就能如李白所說:“予行天下,所游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钡宋氖蛊涓釉鎏盹L采:一是近觀五老峰,奇峰怪石,氣象萬千。從北麓海會寺看去,輕煙薄霧中的五位老人,有的臨湖垂釣,有的端坐靜觀,鶴發(fā)龍鐘,怡然自得,飄飄欲仙。而關(guān)于五老峰來歷的傳說,更為這座高峰帶來了神奇和神秘感。二是有“詩仙”之譽的李白作《望廬山五老峰》贊頌此峰:“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jié),吾將此地巢云松?!倍?李白曾隱居的疊屏山即在峰背,存青蓮寺,更使之增添了文化韻味。
而因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在此修煉得名的“仙人洞”,則是由人文成就盛名。站在仙人洞外憑欄遠眺,但見絕壁危峰,千巖飛峙,萬壑生煙。像仙人洞不遠的龍首崖,景色更為險絕。只見一塊巨石橫空出世,上有勁松,下臨深淵,如蒼龍昂首欲飛,崖上橫書“縱覽云飛”四個大字。站在龍首崖上,只聽腳下松濤陣陣,瀑布轟響,恰似萬馬奔騰而來,金鼓齊鳴遠去,令人驚心動魄。這里歷來是著名景點,特別是毛澤東《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發(fā)表之后,更使游人如織?!疤焐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毛澤東,1986:107),詩句歷久不衰。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三)沿水成趣,陽柔兼融
廬山的歷史文化遺存,除了壯美,也有秀美。一般說來,自然山水的秀美表現(xiàn)為溫柔、優(yōu)美、秀麗,給人以舒適、恬靜、安逸、幸福的美的享受,屬于陰柔美的范疇。然而,廬山的水并非只展現(xiàn)出陰柔一面,也有的具有陽剛的壯美。而這兩者的兼容,正是廬山的又一特色。
在水系中,廬山瀑布為廬山一絕,與泰山青松、黃山云海、華山摩嶺、峨眉古寺并稱于世。雖然其氣勢不如黃果樹大瀑布,甚至比不上雁蕩山的大龍湫瀑布,但仍然以陽剛之氣的壯美名聲遠在兩者之上。這得益于歷代名人的題詠,特別是李白的詩篇。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只短短的28個字: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精煉的詩句,寫出了廬山瀑布的壯觀與神韻,給人以極大的審美享受。其實,詩中所寫開先瀑布自鶴鳴、雙劍峰間瀉下,分為東西二瀑。西瀑(黃巖瀑)枯水季節(jié)只如一絲細線,山雨過后水旺之時才氣勢雄偉。西瀑與東瀑(馬尾瀑)匯合后注入青玉峽龍?zhí)?氣勢亦頗壯觀。故明代李夢陽也有詩:“瀑布半天外,飛響落人間。莫言此潭小,搖動匡廬山。”
而廬山的深潭名泉,更多地表現(xiàn)出秀美。谷簾泉、三疊泉、招賢泉、龍池山頂泉、小天池泉、聰明泉等,泉水清純甘甜,既是優(yōu)美景色,又是馳名好水。相傳,唐代“茶圣”陸羽認為天下最好的泉水在廬山,他把谷簾泉品評為“天下第一泉”,把招賢泉品評為“天下第六泉”?!肮群熑币蛉绾煹妹?宋代朱熹將泉名刻在石上。宋代陳舜俞有《谷簾泉》詩:“玉簾鋪水半天垂,行客尋山到此稀。陸羽品題直,黃州吟詠盡珠璣。重來一酌非無份,未挈吾瓶可忍歸。終欲窮源登絕頂,帶云和月弄清輝?!睂懗隽艘环N恬淡和向往。
人們常說:“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彼未笤娙颂K軾把秀峰推上廬山景觀之巔,大書法家米芾又稱之為“第一山”。秀峰是“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堪稱這方面的典型之一。這里的自然景觀,以水景著稱,如有李白吟唱的開先瀑布,有蘇東坡評贊的廬山二絕之一的漱玉亭,有米芾流連忘返的青玉峽、龍?zhí)?。而在人文景觀,有南唐中主李的讀書臺,有廬山五大叢林之最的開先寺舊址,有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時所辟的雙桂堂,最奇的是無所不在的摩崖石刻,目前已經(jīng)勘定的達144處。秀峰的自然與人文的相融相協(xié),隨處可見。如秀峰石刻中最大的一個字,是宋代南康軍守李亦的篆體字“龍”。這“龍”字懸在石壁上,石壁下一泓碧水,那“潭”字便不言而出,正好成為“龍?zhí)丁钡念}刻。其實,正如世界文化遺產(chǎn)委員會指出的,廬山的寺廟、道觀和白鹿洞書院,都是文化景觀與自然風物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因前文已有涉及,就不做具體分析了。
古人云:“山之最在石,山之趣在水?!睂]山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來說,還應加上山之神在于氣韻生動,山之飾在于四季植物,山之情在于人文勝跡,山之精髓在于生態(tài)與文化的和諧。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是山水審美中令人陶醉的境界?!耙陨剿疄榇淼淖匀痪坝^,總是以其生機勃勃、無羈無絆的自然生命,給人們以生命真諦的觀照和領(lǐng)悟,使之對自身的生存狀態(tài)作一次生命意義上的反思”,最終“表現(xiàn)為人格的震動和靈魂的震顫,表現(xiàn)為精神的升華和靈魂的凈化”(任仲倫,1991:249—271)。這也是本文對廬山歷史文化遺產(chǎn)進行生態(tài)考察的目的和意義。
[參考文獻]
段寶林,江溶,主編.2005.山水中國[M].江西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段玉明.1999.中國寺廟文化論[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方方.2006.到廬山看老別墅[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李德立.2006.牯嶺開辟記[C]//方方.到廬山看老別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李文初,等.1996.中國山水文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86.毛澤東詩詞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歐陽懷龍.2006.廬山近代別墅群屋面的特點[C]//方方.到廬山看老別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彭開福.2006.牯嶺地區(qū)的初期規(guī)劃及別墅建筑[C]//方方.到廬山看老別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任仲倫.1991.中國山水審美文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吳宗慈,注.1996.廬山志[M].上冊.胡迎建,注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徐效鋼.2001.廬山典籍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余悅.1986.綜羅百代的朱熹[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余治平.2005.“生態(tài)”概念的存在論詮釋[J].江海學刊,(6).
袁征.1991.宋代教育——中國古代教育的歷史性轉(zhuǎn)折[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敏龍,姚碦.2006.近代廬山別墅面面觀[C]//方方.到廬山看老別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美)杰弗里?斯科特.1984.建筑的要素[C]//朱狄.當代西方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責任編輯:王俊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