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光
小學語文教材中安排了許多看圖學文,特別是實施新課程的年級。這些文章大都具有生動有趣、圖文并茂的特點。而看圖學文的目的是通過看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在觀察圖畫和理解語言文字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讀寫能力和習慣。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針對看圖學文的特點進行教學呢?
一、以圖導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看圖學文的插圖色彩鮮艷,畫面上所呈現(xiàn)的美麗風光、有趣情節(jié)都富有童真童趣,甚為小學生所喜愛。因此,教學過程中應以圖引趣,以圖導讀,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我先出示青蛙的放大圖片,讓學生認真觀察,仔細體味青蛙的形體美。然后問:你們知道青蛙小時候是什么樣的嗎?學生興趣甚濃,七嘴八舌地描繪。這時,我相機出示小蝌蚪的圖片,讓學生比較兩幅圖的異同后,接著問:看了這兩幅圖,你最想知道什么?此時,學生的興趣被徹底激發(fā)起來,紛紛舉手、各抒己見。在學生看得興致勃勃,說得津津有味時,我又提出新的要求:作者在文中又是怎樣寫的呢?這樣以插圖為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由于學生趣味十足,文中的很多問題便迎刃而解了,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以圖為本,情景再現(xiàn),理解課文含意
游戲是兒童定向發(fā)展心理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它可以使孩子們注意力高度集中,過剩的精力得到渲泄。孩子在游戲中獲得的知識是無意的,毫無負擔、輕松愉快而又感受深刻。因此,許多教師常常把游戲引進課堂,幫助學生理解學文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這也是一種生動有趣、省時高效的教學方法。如我在教《刻舟求劍》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那個人的想法和做法為什么錯,我準備了一只紙剪的小船和一個玩具人,一把玩具劍,一支彩筆,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和文中插圖以游戲形式把畫面演示出來。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大家興致勃勃、躍躍欲試,學生從游戲中感受和觀察到:船移動了,船舷上的記號也跟著移動,而掉在江里的劍沒有跟隨著移動,等船靠岸后再從船舷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結果肯定是撈不到寶劍。從而使學生明白情況變了,處理的方法也要跟著變化。這樣,不僅讓學生在游戲中融會貫通了全文,形象地理解了語言文字,準確地把握了文章的含意,而且充分發(fā)揮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知識,既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結構,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據(jù)圖品讀,理解課文的疑難詞句
圖像具有直觀性,它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質特點,與課文文字間接地反映事物的功能相比,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充分利用圖像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學文過程中遇到的疑難詞句,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桂林山水》時,我憑借生動形象的畫面,啟發(fā)學生抓住景物特點,展開想象,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在理解“拔地而起”這個詞時,我先引導學生仔細看插圖,學生看著桂林的山一座座彼此之間各不相連,就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桂林的山好像雨后的春筍直接從地面上冒出來。學生通過具體的畫面加深理解和領會課文描述的圖景,就知道“拔地而起”是桂林秀麗神奇的景色之一。這樣,利用圖像的直觀性,據(jù)圖品讀,問題就解決了。
四、圖文結合,培養(yǎng)綜合能力
圖文結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力、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
例如,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圖畫的同時,應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插圖提供的畫面材料想象圖畫內容隱含的事物。這樣,使畫面人物活動起來,讓學生的頭腦有電影場面感。在教學《春曉》時,為了達到讓學生初步體會詩人對春天美好事物的喜愛這一教學目標,我充分利用文中插圖,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在學生觀察文中插圖后提問:插圖描繪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色?圖中哪些景物可以看出是春天呢?這樣提問的目的是使學生看到圖中的小鳥、桃花、落花、河水,聯(lián)想到是春天來了。接著提出春天除了春風輕輕地吹,天氣暖和之外,還有什么氣象是最明顯的呢?引導學生講出“春天雨水多”、“春雨綿綿”。然后提到,在這春雨瀟瀟的夜晚,我們睡覺時會有什么感覺?(容易入睡)這樣,逐步引導、點拔學生,讓其想象力得到挖掘。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