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東城區(qū)回民小學多年來在充分挖掘自身文化特點和民族特色的基礎上,致力于民族團結教育,將民族團結教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抓手和途徑,在師生中開展“了解民族文化、加強民族團結,弘揚民族精神”主題系列教育活動。
課堂教學是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主渠道
2000年,學校開設了民族教育課,把課程目標定位在讓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要熱愛我們的民族大家庭,要了解各民族的風土人情,要樹立“少數(shù)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離不開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民族觀念。學校在選用《中華大家庭》和《民族團結教育》兩個教育讀本的同時,還自編了校本教材,從少數(shù)民族的分布、語言、飲食、工藝、文化、禮儀等方面展開教學。讓學生了解各族人民在創(chuàng)造燦爛中華文明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tǒng)文化,了解中華民族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jié)和優(yōu)良道德,了解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了解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的不可分割的血肉聯(lián)系,從而增強他們對中華民族和偉大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他們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育活動是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途徑
為給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感知平臺,學校堅持多年開展“了解民族文化、加強民族團結,弘揚民族精神”主題系列教育活動,組織學生通過“十個一”實踐體驗活動,即講一個民族故事、唱一首民族歌曲、學會一種民族禮節(jié)、制作一件民族工藝制品、觀看一部民族英雄影片等,激發(fā)學生的民族情感。此外,學校還以“唱民族歌曲,展中華禮儀”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禮儀實踐活動,將禮儀知識編排成瑯瑯上口的兒歌、童謠,并創(chuàng)編出新奇的游戲,寓民族團結教育于活動游戲中,讓學生了解各民族的傳統(tǒng)禮儀。
學校抓住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展生動活潑的教育活動。每逢“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開齋節(jié)”,學校都要舉行民族服飾展、民族歌舞展、民族風俗展,將各民族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并邀請少數(shù)民族的師生介紹各民族的禮儀、飲食文化,以及各民族在待客、誠信、孝敬、節(jié)儉等方面的傳統(tǒng)?;顒邮箤W生了解了中華民族的構成及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優(yōu)勢,從小就在心靈中塑造我國各民族大統(tǒng)一的國家意識和民族精神,從而做到“知我中華,愛我中華”。
校園環(huán)境營造民族團結教育的氛圍
東城區(qū)回民小學在校園環(huán)境建設中精心構思,讓校園處處散發(fā)民族文化的芬芳,發(fā)“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功能。學校大廳由五十六個民族的小娃娃組成的“溫暖的民族大家庭”展覽,不同民族的優(yōu)美服飾,同樣燦爛的笑臉,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和睦與幸福快樂。這一展覽既是全國民族大團結的縮影,也是學校民族大團結的生動體現(xiàn)。與展覽交相輝映的是八個醒目的大字“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這既是黨的民族政策,也體現(xiàn)著學校民族文化教育的核心。
2008年,學校開始籌建北京市第一個校園民族博物館,學校收集了更多的民族物品進行集中展示,給學生直觀的視覺>中擊,使學生能夠認識56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服裝服飾、民族樂器等,懂得我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禮儀,激勵學生學習各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2009年2月16日,“民族苑”正式開館了,它不僅成為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的陣地,也成為學?!八{天博覽課”的課堂,學生在這里可以了解各民族的分布、人口、文化、服飾、樂器等知識,還能親手實踐民族工藝的制作。在這里既能了解豐富的民族知識,還能品位燦爛的民族文化,讓人流連忘返。小小民族博物館還被命名為東城區(qū)民族團結教育的基地,向全區(qū)發(fā)揮民族團結教育的輻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