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銀燕 劉玉華 孫圣勇
【摘要】 分析了精品課程資源的概念和當前精品課程資源建設存在的問題,指出精品課程資源數字化是實現(xiàn)精品課程建設目標的重要途徑,進而提出精品課程資源數字化建設思路:借助信息技術,實現(xiàn)所有精品課程資源的數字化;開發(fā)基于混合學習(Blending learning)的網絡學習平臺,促進信息技術與精品課程的深度整合。
【關鍵詞】 精品課程;課程資源;數字化
高等教育大眾化和辦學規(guī)模的擴大導致了教學資源的相對不足,從而影響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因此,我國從2003年開始啟動校級、省級和國家級三級精品課程建設體系,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培養(yǎng)信息社會需要的大批實用性、創(chuàng)新型人才。六年多的精品課程建設經驗證明,借助信息技術,建立數字化精品課程資源為促進優(yōu)質教學資源共享開辟了有效路徑,緩解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教學資源相對緊缺的問題,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
一、精品課程資源的內涵
人們從不同的角度考察課程,其具有不同的含義。我國著名教學論專家李秉德教授認為:課程是課堂教學、課外學習以及自學活動的綱要和目標體系,是教學和學生各種學習活動的總體規(guī)劃及其過程。黃甫全教授認為:課程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實質上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優(yōu)化活動,它包括教師的生命存在及其優(yōu)化活動和學生的生命存在及其優(yōu)化活動。課程包括課內、課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經驗以及課內、課外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經驗。由此可見,課程資源除了包括教學內容和學習內容外,還包括教師、學生的理念和經驗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精品課程是課程建設的示范和典型,除了具備課程的共同性之外,其“精”于五個“一流”,即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的特點。
因此,精品課程資源不僅包括課程內容及設計、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案、教學安排、習題、實驗(或實習、實訓)指導、參考文獻、教學錄像、立體化教材、教研科研成果、課程條件、輔導、答疑、作業(yè)、試題及考試分析等資源,還包括教師或教學團隊的學術造詣和教學風范,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學習理論,合理的教學設計、恰當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手段、教學經驗,學生的基于網絡學習、共享的經驗,先進的管理理念、規(guī)范的管理文件和規(guī)章制度、科學合理的考評激勵制度等等。精品課程資源發(fā)布與共享的主要途徑是精品課程資源網站,它是精品課程建設和評價的窗口,在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當前精品課程資源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為高校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精品課程,經過六年多的探索與實踐,不僅造就了一批優(yōu)質課程,而且也建設了許多精品課程建設網站。筆者訪問部分精品課程網站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問題。
首先,“重物不見人”。國家、地方政府和學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開發(fā)精品課程,但是,課程負責人或教學團隊的教學經驗、教學理念、學術造詣和學生的學習經驗、生活經驗、理想、愿望以及師生教學交流心得等一些重要的課程資源卻比較少見。
其次,“重教輕交互”。不少精品課程在課程資源開發(fā)中仍然受“教師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影響,強調“教”,“滿堂灌”或者“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屢見不鮮,學生的主體作用卻受到忽略,知識總是單向地從教師傳遞給學生,從課程傳向學生,而缺少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課程之間的互動,教師不易了解學生,學生也難以了解教師和課程,結果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多數精品課程網站設有“論壇”、“在線討論”等欄目,但是有些論壇“有問無答”,有些需要注冊才能進去,“論壇”、“在線討論”形同虛設。
再次,“重書輕情境”。一些精品課程把教材“電子化”或者把黑板“搬家”,將各章節(jié)的知識點簡單地搬到了網上供學生學習,是電子化了的課本內容,忽略了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些教學錄像的整個過程只看見授課教師,難以見到學生,更無談起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后,“重評輕建”。有些精品課程負責人把課程資源建設僅僅視為簡單的精品課程申報條件,根據申報要求把相關的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實驗指導和教學錄像等上網。一旦被評為精品課程,課程資源便不再更新、補充和拓展,甚至出現(xiàn)有的課程不能順暢鏈接,教學錄像也不能打開,補充和更新本學科的前沿信息和先進技術,整合最新的教研、科研成果更無從談起,精品課程的建設就停留在申報水平上。
建設精品課程資源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優(yōu)質課程資源的共享,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提高。但是精品課程資源建設過程中存在的“重物不見人”等問題卻成為精品課程建設持續(xù)、健康、良性發(fā)展的障礙,因此,建設精品課程資源數字化任重而道遠。
三、精品課程資源數字化建設路徑
1.實現(xiàn)所有精品課程資源的數字化
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網絡技術,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思維方式、認知方式,進而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也改變了課程資源的表現(xiàn)形式,催生出數字化的課程資源。精品課程作為許多高校課程建設的“龍頭”和“重中之重”,對網絡課程資源和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輔教、輔學的要求相當高,因此,精品課程課程資源的數字化彰顯出重要性和迫切性。為了適應非數字化課程資源向數字化課程資源的嬗變,須對海量的課程資源進行數字化。課程資源數字化即在現(xiàn)代教育思想、教學設計思想和先進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發(fā)揮各種媒體的功能,重組、整合、優(yōu)化課程內容,把過去紙質的、印刷式的教科書文化轉化為數字化、信息化課程文化。施曉秋等人認為,精品課程資源可以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有形資源是指與課程相關的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案、教學安排、習題、實驗(或實習、實訓)指導、參考文獻、教師的教研科研成果、學生優(yōu)秀論文、論文、音樂、照片、圖片等。這些資源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或多媒體技術轉化為數字化格式,保存下來。無形的資源包括授課教師、網站設計者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思想、教學設計思想、媒體設計思想、工作經歷、認知水平以及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和認知水平等等。無形資源的轉化即是把師生在課堂講授、教學錄像、論壇、講座、網上答疑等環(huán)節(jié)的互動通過媒體設計、環(huán)境設計和教學設計,轉化為文字、聲音、圖片、動畫等數字化格式并保存下來。通過教師的開發(fā)和學生的創(chuàng)作,物化的課程資源轉變?yōu)樾畔⒒底只恼n程資源。課程資源數字化為精品課程的共享提供了前提條件。
2.開發(fā)基于混合學習(Blending learning)的網絡學習平臺
何克抗教授在肯定數字化學習(e-Learning)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信息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上,也對其忽視傳統(tǒng)教育的作用提出質疑。何教授在充分考察國內外教育技術理論、學習理論、教學設計理論等現(xiàn)代教育思想的基礎上,主張混合學習(Blending learning),即把數字化學習的優(yōu)勢與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勢二者結合起來。精品課程要求在良好的網絡條件下運行和共享,當課程資源轉化為數字化資源以后,開發(fā)并建立混合學習的網絡學習平臺成為傳遞知識、實現(xiàn)教師言傳身教和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條件?;诨旌蠈W習(Blending learning)的網絡學習平臺,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翱翔于浩瀚的知識海洋,學生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借助于先進的學習工具、交流工具、溝通工具、認知工具實現(xiàn)探究式學習、自主式學習,實現(xiàn)在線自主學習、討論、虛擬實驗和小組協(xié)作完成項目。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甄別互聯(lián)網上大量的不規(guī)范的信息資源,也可以進行網上督學、督教和輔教、輔學?;诨旌蠈W習的網絡學習平臺具有很強的交互性,可以實現(xiàn)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互。
3.促進信息技術與精品課程的深度整合
何克抗教授結合歷史考察和現(xiàn)實研究,高度概括了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概念: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以實現(xiàn)一種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新型學習方式。在借鑒何教授的精辟見解的基礎上,對信息技術與精品課程整合做如下解釋: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在現(xiàn)代教學理論、課程與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交互、共享、服務、輔教、輔學等功能創(chuàng)設虛擬現(xiàn)實的教學環(huán)境,將信息技術貫穿于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組織、課程評價、教師的教學活動以及學生學習活動中,實現(xiàn)課程內容呈現(xiàn)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以及師生互動方式的嬗變,從而促進學生與信息化課程文化的整合,實現(xiàn)學生與信息社會的整合。運用信息技術設立虛擬現(xiàn)實含直觀情景、協(xié)作會話情景、意義建構情景和評價情景在內的教學環(huán)境。在這種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作為數字化課程資源的幫助者、協(xié)作者、組織者和促進者,通過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開展以主動探索、主動追求為特征的研究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協(xié)同合作,共同商討,體現(xiàn)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混合學習理念。
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與精品課程的整合有三種策略:第一,借助于信息技術,經過媒體設計,實現(xiàn)精品課程資源的數字化、信息化,構建信息化、數字化的課程文化;第二,借助信息技術,通過環(huán)境設計,虛擬出信息社會情景,師生在虛擬的信息化社會情境中開展探究式學習;第三,通過教學活動設計,把信息化課程內容納入課程研制的全過程。通過媒體設計、環(huán)境設計和教學活動設計,學生全程參與信息化課程文化的構建,不僅學習了課程的知識,培養(yǎng)了信息素養(yǎng),提高了信息能力和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實現(xiàn)了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xié)調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9
[2]黃甫全.學習化課程芻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4):90~94
[3]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號
[4]施曉秋,薛偉.精品課程共享資源建設中的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5(1):90~91
[5]何克抗.教育信息化與高校教學深化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07(10):64~71
[6]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fā)展(下)[J].中國電化教育.2004(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