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珍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屈原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他出身于戰(zhàn)國后期的楚國王族,曾先后擔任左徒和三閭大夫的重要官職,入則與王共議國事,制定法令,出則接待各國使臣,交往諸侯,權(quán)重一時。他任三閭大夫時,掌管昭、屈、景三姓貴族。后來,人們就用三閭大夫指代屈原。屈原主張任用賢才以振興楚國,抗御強秦,后來遭讒言諂害,先是被放逐到漢北,后來被趕到江南,披發(fā)行吟于澤畔。當他看到由祖宗艱難建立起的強大楚國,奸佞當權(quán),朝政日非,國勢岌岌可危,人民的災(zāi)難越來越深重時,憂心如焚?!拔舫羡?沅湘之間……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在長期憂傷失意的生活中,他始終不屈服不妥協(xié)地斗爭,并寫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詩篇,其中充滿著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熱愛以及對昏庸統(tǒng)治者憤怒的斥責。最后,他懷著極端憤慨和絕望的心情,投汩羅江自殺。他的峻潔人格和不幸遭遇,引起后人的無限同情與景仰。在漢代,賈誼過汩羅江就曾駐楫憑吊,寫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賦》,為屈原一灑同情之淚。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寫道:“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達了對屈原的無限崇敬與深切同情。千年之后,唐代詩人戴叔倫在一個深秋的傍晚,面對滾滾而來的沅湘江水和暮靄籠罩的三閭廟,同樣起了懷古的幽情。《三閭廟》就是詩人憑吊屈原時觸景生情、即景成章的精品。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庇帽扰d的手法,寫屈原憂國傷時的悲憤幽怨像奔流不息的沅江、湘江一樣,深長沉重,綿綿不絕。屈原生而有怨,死亦有怨。全詩以“怨”字為魂,以“怨”字立意。以“沅湘流不盡”開頭,既是即景起興,又是比喻。沅湘是屈原的放逐之地,它見證了屈原的滿腔悲憤;屈原在這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同時沅湘二水也是屈原詩篇中常常詠嘆的兩條江。《懷沙》中說:“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遠忽兮?!薄断婢分杏终f:“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便湎嬷?既是屈原悲憤幽怨的見證者,也是他悲憤幽怨的象征。這兩句詩既表達了詩人對屈原的深切懷念,也含蓄地贊頌了屈原的精神不死,靈魂長在。清人李瑛《詩法易簡錄》云:“詠古人必能寫出古人之神,方不負題。此詩首二句懸空落筆,直將屈子一生忠憤寫得至今猶在。發(fā)端之妙,已稱絕調(diào)?!笔拙洹般湎媪鞑槐M”發(fā)語高亢,如天外奇石陡然而落;次句“屈子怨何深”又如古鐘震鳴,渾厚而悠揚。流不盡的沅湘融進了詩人對屈原的偉大人格的無比景仰之情,飽含著詩人感慨不已、哀思無限的憑吊懷念之情,它滔滔而去,仿佛是屈原一樣的志士幽人噴薄而出的沉郁嗟嘆。這是多情的江水,是有生命、有神韻的江水,它賦予屈原的悲劇一種超越時空的永恒意義。
接下來,詩人沒有直接承上聯(lián)鋪陳屈原的幽怨悲憤,而是輕輕宕開一筆,轉(zhuǎn)而寫三閭廟周圍的景色:“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比漳簳r分的三閭廟,籠罩在深秋的暮靄里,一定是極為肅靜的。深秋的寒風低回哀號著,廟旁的楓樹林落葉紛飛,颯颯有聲,更襯托出三閭廟的幽靜。深秋的楓葉色彩是熱烈炫目的,但這些并不能給眼前的一切增添一絲暖意,反而更襯托出眼前景色的寒冷和寂寞,給人以肅穆悲涼之感。正如清人施補華說它“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種悲涼感慨之氣”。詩人對屈原骨肉蒼生、孤高磊落的高尚品格的追慕流連和無比景仰,對屈原屢遭不幸含冤沉江的不盡惋惜和無比懷念,盡在景物描寫中。這一描寫顯示了詩人納須彌于芥子(把一座大山放進一顆小小的種子里面)的藝術(shù)功力。
在這里,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景物自然融合在一起,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應(yīng)有之景。物我同一,渾然無跡,達到了情景渾融、物我兩忘的藝術(shù)境界。傳統(tǒng)的美學(xué)觀念中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認為世界萬物具有類似人的精神、意識、性情的表現(xiàn),因此,詩人們往往追求一種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藝術(shù)境界。正如黃宗羲所說:“詩人萃天地之清氣,以月露花鳥為其性情,其景與意不可分也?!?/p>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既是寫景抒情,也是用典。楓葉、秋風和沅湘二水一樣,都是屈原詩歌中常見的意象。他在《九歌》和《招魂》中寫道:“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薄罢空拷馍嫌袟?目極千里兮傷春心?;曩鈿w來哀江南!”詩人化用屈原的詩句入詩,不露痕跡,符合傳統(tǒng)文學(xué)中“作詩用故實,以不露痕跡為高,昔人所謂使事如不使也”(顧嗣立《寒廳詩話》)的美學(xué)追求。大江流日夜,秋楓唱悲歌。三閭廟年年秋色依舊,可是,屈子的身影漸行漸遠,千載之后,哪里去呼喚他的冤魂歸來?楓葉在秋風中蕭蕭低吟,它們是在為屈子傳怨,還是在為屈子招魂?或者,它們就是屈原發(fā)出的凄清的怨聲?這里,是屈原行吟的地方,如今斯人遠去,只有他曾歌詠的楓林還在,如火的紅楓在蒼茫的暮色里蕭蕭有聲,似在訴說著千古悲劇。詩人撫今追昔,對景傷情,將屈子的名句化為詩歌的結(jié)句,不露痕跡,更有畫龍點睛之妙??芍^語短情長,語淺情深,語近情遙。李瑛《詩法易簡錄》對此贊賞有加:“三、四句但寫眼前之景,不復(fù)加以品評,格力尤高。凡詠古以寫景結(jié),須與其人相肖,方有神致,否則流于寬泛矣?!弊髡邔η臒o限仰慕和痛惜之情寄寓在景物描繪里,它句句是景,又句句是情;句句詠物,又句句寫人。鐘惺《唐詩歸》對此的評論是:“此詩豈盡三閭,如此一結(jié),便不可測?!?/p>
深情是詩歌的生命。寫景,情融乎內(nèi)深且長,寓情于景而情愈深。這首詩的結(jié)句以景載情,悠悠不盡之情思盡蘊景中。
在懷古詩中,秋色和大江是最常見的意象。詩人或憑秋色以托怨情,或借秋風以興別恨。秋色籠罩大地,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無言地昭示著大自然的歲月更替。江水東去不回頭,如同時光流逝春秋代序,它自然象征了志士幽人的偉大精神和高尚人格流芳千古,卻也含有人世不永,英雄遠去的傷感悵惘。沅湘茫茫向東流,寒林古廟蕭瑟透,除了宏闊恣肆的氣勢外,更有一種悲愴蒼涼的情味浸潤在筆墨深處?!度倧R》中的秋風和大江,充盈著一股郁勃回蕩之氣,寄寓著詩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歷史情懷,反復(fù)涵詠,自然能感受到它雄渾的氣勢和心靈的震撼。
讀懂《三閭廟》,就讀懂了秋色和大江。
《三閭廟》情景渾融,抒情婉轉(zhuǎn),感慨深沉曲折。筆墨飽滿,感情悠然不盡,令人回味無窮。清人馮浩稱贊李商隱的《柳》:“有神無跡,任人領(lǐng)味,真高唱也。”用這幾句話評論戴叔倫的《三閭廟》也正合適。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