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林
在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習慣于用單一定向地思維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放不開手腳,思考問題的角度、范圍等總是局限于一個框框里,若是命題作文,學生寫出的文章往往是“千人一面”。在審題、立意、謀篇等方面,大家同出一轍,寫出的文章毫無個性,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文貴創(chuàng)新”,作為作文的指導教師,首先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以一種富有創(chuàng)新的方式來指導學生,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使其寫出具有鮮明個性,并有創(chuàng)新的文章,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個嘗試。
一、指導學生轉換審題視角,多向立意,求異出新
所謂立意,即確立文章的中心,它可以是作者的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也可以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或一種深刻人生哲理的揭示,這就需要根據(jù)文章的不同體裁而定。
大千世界,客觀事物是紛繁復雜的,它是由諸多因素構成的一個整體,我們考慮問題決不能光看一點、一個方面,而是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作文立意也是這樣,如果只取一端,勢必會失之偏頗。因此,教師指導命題作文時,不妨圍繞題目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人說“開卷有益”,我說“開卷未必有益”;人說“有志者事必成”,我說“有志者事未必成”;人說“人比人氣死人”,我說“人比人未必氣死人”,這是反向立論,正題反做。也有反題正做的,比如,“弄斧不妨到班門”“五十步可笑百步”“對牛并非不能彈琴”等,也可以從側面進行立論,如以“路”為題作文,思考的角度就很多,“路”可以是地上實實在在的路,如山間小路、田間小路、交通公路,也可以是理念上的路,如人生之路、成功之路等,盡管路有多樣,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人走出來的。經過這樣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文章的構思、立意自然會出新。
二、指導學生多向選材、求異出新
對作文材料通常的要求是典型的,但典型的材料不一定就新,而新的材料往往都能提煉出某些典型性來,著名畫家齊白石有句名言:“畫人所不畫,不畫人所畫”。可見齊白石老人在選取畫材時是遵循一種逆向選擇、求異出新的原則。作文的選材也是如此,教師指導作文時一定要注重這一原則,也可能達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境界。例如寫“秋天”大多數(shù)學生以此立意:秋天來了,枯黃的葉子落了下來,讓人泛起一陣陣的凄涼……有一位學生卻仔細觀察秋天的景象,品味秋天的感受,引發(fā)聯(lián)想,從而悟出:秋天像一位穿著金色裙子的仙女,她用寬大的衣袖擋住炎熱,把明朗與清爽撒向人間,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實奉獻給人們。文章清新、灑脫,立意深刻且有創(chuàng)新。再如以“暖冬”為題的作文,選材角度也是多向的,可介紹自然氣候特征,可寫世間人情之暖,還可以寫由此引發(fā)的對環(huán)保問題的思考等。
由此可見,對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觀察,可以得到不同的感受。大詩人蘇軾就有這樣的體會:“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币蚨鴮σ阎氖挛镒儞Q角度去選材,認識事物就可能發(fā)現(xiàn)他人尚未發(fā)現(xiàn)的新特征、新性質、新功能等等,寫起來就靈活自如、富有新意,
三、指導學生多向構思、同中求異
教師要在指導作文中運用多向構思,也能以新穎獨特而取勝。如作文《孝子》,一看題目,自然會想到一般人所說的“孝子”,即孝敬老人的孩子??墒俏恼聟s說:這里所說的“孝子”是作為動賓短語的孝子,孝敬的對象不是老人,而是兒子,即孝敬兒子的意思。文章諷刺和批判了那種兒子求,老子必應的溺愛孩子的不良現(xiàn)象,這篇文章的構思可謂求異出新、別出心裁。
又如寫《讀〈濫竽充數(shù)〉有感》的文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不局限于想南郭先生如何充數(shù),充數(shù)如何不好,以及聯(lián)想到不學無術者下場的可悲,而是故意向相反的方向思考,提出齊宣王“在其位不謀其政”,并主張吃大鍋飯。進而得出“齊宣王就是濫竽充數(shù)”的結論,使文章言之有理,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指導學生向多角度構思,更新事物本身的深刻性、豐富性。多角度而用之,不落俗套,且能翻出新意,不僅提高了學生求異思維的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但無論從哪個角度去思維,都應按照事物發(fā)展的邏輯進行合理求異創(chuàng)新,否則,會適得其反,產生負面影響。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遷安市彭店子鄉(xiāng)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