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振 孫彥君
孫紹振,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評論家。近幾年來,他連續(xù)在報刊上發(fā)表關于高考作文試題研究的文章,見解獨到,針砭時弊,在中學語文界引起強烈反響。以下是他對今年高考作文的感言。
問:2009年高考已經(jīng)落下帷幕,作為關心高考作文的學者,您認為今年哪些高考作文題目出得好?好在哪里?
孫紹振:要評價高考作文題的得失,首先得把評價的標準弄清楚。要弄清楚標準,就要抓住命題的基本矛盾,否則就是任意地說些空話,例如,讓學生有話可說啊,貼近生活啊,激發(fā)真情實感啊等。這些說法,也許沒有什么錯誤,不著邊際,不但沒有實際的效用,反而引起混亂。高考作文的目的是檢測考生語文素養(yǎng)。這大概沒有任何爭議。怎么才能讓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得到順利的發(fā)揮呢?卻有個認識的過程。
在基礎教育改革之前。實行的是命題作文。為什么要改掉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學生的素質(zhì)不能得到真正的發(fā)揮。那時的命題,不但是給出題目,而且是規(guī)定了主題。命題與主題的統(tǒng)一,就使得命題在觀念上,很是僵化,在結構上很封閉。例如1997年的“感受堅強”,就明確地規(guī)定了主題。對于大量學生來說,是強迫說謊。當然,大家都按同樣一個主題做文章,不是更有可比性嗎?不是更有利于公平評分嗎?然而,確立定自己主題是為文的關鍵,取消了這個,就等于讓學生講別人的、流行的、現(xiàn)成套話。這里有兩點一定要明確,第一,在面臨生活的挑戰(zhàn)之時,不能指望有現(xiàn)成的、標準的答案。在不言而喻的流行觀念面前,能不能拿出自己的主見,提出不同于他人的主張來,這是素質(zhì)化、個性化教育的戰(zhàn)略目標;第二,如何在紛紜的現(xiàn)象面前,提練出自己的主題,進行獨立的立論,言之有理,言之有序,這正是為文的基本修養(yǎng)。在命題中同時提供主題的封閉模式,遭到批判以后,無主題的開放式命題,就應運而生。1998年全國性命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石破天驚,不含傾向性的命題,開辟了開放性命題的新階段。此后,所謂材料作文、話題作文等形式雖然不同,其主題開放的精神,讓考生自行確立主題是一致的。從那以后,開放性命題蔚然成風,福建的十個古典文學形象和名人(孔夫子、蘇東坡、曹操、薛寶釵、魯迅等)的命題,北京的“北京的符號”,上海的“跨過這道‘坎”等等可作為代表。當然,開放性不管多么優(yōu)越,也不是絕對的,它和一定的限定性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絕對的開放性,在題目上不加任何限制,一來可能導致考前宿構,二來上千萬考卷,沒有任何相關性,缺乏現(xiàn)成的可比性,不利于評分。
這幾年命題的起伏變化,基本上就是在開放性限定性之間。過度開放和過度限定的傾向的極端至今仍然存在。但是,比較具有欺騙性的是某種“偽開放”的題目。這表現(xiàn)在一些材料作文上,表面是價值中立、開放,但是實際上,隱含著道德價值的封閉。例如有一年的全國題,說的是一個青年在渡船上,身背七個包袱,超重,影響船只安全,乃將“誠信”包袱丟棄。從命題的顯性結構來說,命題只要求評述,并未提供任何答案。可是誠信的道德價值具有社會共識性質(zhì),開放性完全被消解。這種偽開放的命題,可以說是我國道德狹隘而又泛化的怪胎。值得慶幸的是,這種怪胎,在四面八方的討伐聲中,越來越失去了市場。一般地說,我們目前已經(jīng)達到一種水平,那就是把命題作為一個問題來提出。所有好的命題,不管是單純的判斷,還是對立的概念,都隱含著超越字面意義的更為深邃的內(nèi)涵,富于想像的空間和智慧的潛在量。例如,2009年江西卷以圓明園獸首拍賣為題,矛盾就很鮮明,一方面是帝國主義的搶掠,一方面是堂而皇之的市場拍賣。其情感和智性的激發(fā)性是很強的。全國2卷的英國科學家道爾頓為媽媽買襪子,暴露了他色盲的小故事,陜西卷小動物學游泳而引發(fā)的故事,都是具體的、個別的,但是,蘊含著普遍的意味。這些題目,可以說,都達到了這幾年平均水平。當然,這樣的命題,也有并不很理想的一面,主要是明顯缺乏新意,和前幾年一般得到認可的許多題目,似曾相識。比較有新意的是北京卷的“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表面上是一個單純的句子,沒有顯在的矛盾線索。但是,其中有三個層次的意味,第一,人是沒有翅膀的,只有動物才有,而這里所謂翅膀,又不是動物的;第二,翅膀是具體可感的,而這里的翅膀是“隱形的”,看不見,摸不著;第三,這超越了生理功能的翅膀,過渡為隱喻的、精神性的自由飛翔的象征。湖南卷的“踮起腳尖”,好處也在于關鍵詞語里有雙重的內(nèi)涵:第一,作為下肢的動作,“踮”,是為了達到一種特殊的,超越平時腳板著地的高度;第二,“踮”,不是為了達到生理上的提高,而是為了達到某種精神上的高度,或者暗示超越平常的努力,以實現(xiàn)某種人生的追求。湖北卷的“站在——門口”關鍵詞“門口”和“踮”一樣,具有多層次的內(nèi)涵。首先,門口具有象征意義;其次,門口具有開端的意思;再次,開端是可知的,與開端相聯(lián)系的未來卻是不可知的;最后,這個不可知隱含著登上新高度和遭遇風險的可能。單單在“門口”的第一層次上的聯(lián)想和象征意義上發(fā)揮,只能達到一般的水準,可能是缺乏競爭力的。所有這些題目的好處在于,既沒有提供主題,又把主題的確定和發(fā)揮限定在一定范圍里,這就是開放性和限定性的自然的統(tǒng)一。有些題目,表面上缺乏限定性,似乎帶著泛開放的性質(zhì)。如福建的“這也是一種……”。粗粗一看,好像不管什么都可以填進去,從成功到失敗,從愛到仇,從理想到空想,適應性過分寬廣。以致于給某些中學語文教師造成錯覺,以為缺乏難度,好像是中考的題目。但是,其間隱藏著一個“也”字,提示了關鍵的限定。第一,這一種隱含著另一種;第二,和另一種相比較,是前提;第三,另一種,是已經(jīng)得到認可的,而這一種是容易被忽略的,因而要特別強調(diào)的。
問: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題遭到了質(zhì)疑,比如有些省的作文題“誠信和善良”,您對此怎么看?
孫紹振:這種題型和前面所說的偽開放命題相反,是一種“泛開放”命題?!胺洪_放”,不但表現(xiàn)為缺乏限定性,而且缺乏想像的空間和聯(lián)想的深度。給人一種浮泛,甚至膚淺的感覺。題面沒有任何潛在意味以激發(fā)聯(lián)想,誘導發(fā)揮。這是開放性脫離了限定性的表現(xiàn)。開放性和限定性統(tǒng)一在關鍵詞上,或者是兩相對立的,或者是單純詞包含著多層次的分析空間。而“誠信和善良”,首先,在價值上,是同類的,同屬肯定性的范疇。其間,沒有矛盾,沒有沖突,形不成思考的遞進的階梯。一般地說,為了啟發(fā)考生深化主題,題往往提供某些感性情節(jié)或者意象,作為現(xiàn)成的跳板,而這里,卻只有兩個干巴巴、光禿禿的概念。應該說,這是命題者思想懶惰的表現(xiàn)。今年高考作文題和這種命題相似的還有“全民讀書月”和“品味時尚”。尤其是“品味時尚”,從指導思想上看,暴露出來的問題比較嚴重:本來“時尚”在社會輿論中,就有種種看法,在中學生中,更是爭議紛紜。而“品味”,則把考生的思路強制性地限定在肯定的方向上。這就完全背離了開放性的原則。從原則上來說,這和以前的高考作文題“感受堅強”沒有什么區(qū)別。
問:您覺得理想的高考作文題應該具備什么特點?
孫紹振:這個問題,我在前面已經(jīng)回答了,歸結起來說,就是“開放性與限定性的統(tǒng)一”。但光是做到了這一點,是不是就很理想呢?不一定。具體來說,像全國2卷,從道爾頓色盲引出他對此生理現(xiàn)象在學術上作出貢獻這樣的題目,單純從開放性限定這樣的原則來衡量,應該說,是取得了某種平衡的。但具體分析起來,遵循題目的命意,文章卻不能不是比較膚淺的。因為命題所提供的情節(jié),其原因和結果,是直接線性的,是很片面的,很經(jīng)不起反思的。色盲,從生理機能來說,是一種局限,一種毛病。命題說,道爾頓作出醫(yī)學發(fā)現(xiàn),他成功的唯一條件,就是他是色盲。而實際上,絕大多數(shù)色盲者,在這方面無所作為。道爾頓成功,除了色盲以外,還有更多重要的條件,命題強調(diào)了這個故事的勵志性的、情感性的贊賞方面,抹煞了對這個問題的反思,也就是分析。例如,道爾頓的時代和社會因素,他的學術環(huán)境,他個人的不懈努力等。這種單線因果的思維,不僅表現(xiàn)在個別命題之中,實際上是許多命題的普遍的模式。如浙江卷的以歌寫文:“綠葉對根的情誼”,把根和葉的關系強制性的單一化了;安徽卷的“生活給我智慧”,都是單向的情緒性強化,而不是理性地分析復雜的因素。這種傾向,還隱藏在比較優(yōu)秀的命題中,如“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踮起腳尖”的命題,其深層意旨,就是強化情感性的,也就是美化的,詩化的效果。這樣的效果,付出的代價必然就是理性的分析、批判和反思的缺席:有了隱形的翅膀,踮起了腳尖,說的還只是人的主觀志向、愿望方面,仍然很難突破人本身的局限。也許,有些讀者覺得,這樣說有點吹毛求疵。其實,這里隱藏著一個極其嚴肅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教育理念的一個特點,一個優(yōu)點,同時也是一個局限。只要把我們的命題和歐美的高考作文命題稍稍比較一下,問題就昭然若揭了。請看美國西北大學的作文題目:
A. 有種理論認為:偉大的領袖人物都是由他們所處的具體時代創(chuàng)造產(chǎn)生的。照你的看法,偉大人物的產(chǎn)生,是由于所處的環(huán)境,還是由于個人的特質(zhì)?試舉出一位人物來支持你的論點。
B. 誰是你們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傳達了什么信息?
C. 在愚蠢的錯誤和聰明的失誤之間總是存在著極大的不同。請說一說你的一個聰明的失誤,并且解釋一下它怎么給你或他人帶來益處?
法國大學的題目:
A. 人們是否可以不受折磨而滿足欲望?
B. 認識他人是否比認識自己更容易?1
這樣的題目,如果成為我們的高考題,我相信大多數(shù)高中生是要抓瞎的。這種抓瞎,很難說是由于我們高中生的水平低下造成的。更多的原因,是不是應該從歐美國家的教育模式和我們的差異中去尋找?他們不像我們那么著重情感價值,或者說審美的詩意,相反,他們總是超越情感,提出理性問題,讓學生面臨兩難的選擇,迫使考生對之進行分析和批判。當然,也很難說他們的思維模式就絕對優(yōu)越,同樣,也很難說我們的審美詩化命題就沒有他們可以參考的地方。請看一個英國人的說法:
這是我在中國看到的第一個高考,作文的要求之寬泛與苛刻讓人咋舌。我不知道英國高中生是否要被要求做此類的事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20多年前我參加考試時肯定不是這樣。這些題目只給幾點提示,讓考生自由發(fā)揮,展示自己的知識面和語言運用能力。北京的考題是《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是去年四川地震中類似的“頌歌”的一首流行歌曲中的一句。我深深感到,英國許多名牌大學也證明了這一點:同不足以分清良莠的英國高中測試體系相比,中國的更具挑戰(zhàn)性,也更能測試出學生的水平。我想,現(xiàn)在是英國效仿中國設立全國作文競賽讓人才脫穎而出的時候了。但我還要說一句,求知是件愉快的事,我將永遠不會參加此類考試。2
但是,反過來說,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從西方的高考命題中,吸取
其中理性的、批判性的思維特長呢?畢竟,情感和理性,審美情感和理性批判,對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兩者不可或缺。
如果說,對于西方來說,漠視詩意,把詩意的浪漫看成是愚蠢,是一種局限,那么,對我們來說,考題中對理性批判和反思的忽視,也是嚴重局限。
現(xiàn)在我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理想的高考作文題應該具備什么特點?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一,把開放性和限制性結合起來,二,把抒情的詩意和理性的反思和批判結合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對今年的作文命題可以有更為深刻的分析。例如,江西卷以法國巴黎拍賣從圓明園搶劫去的銅鼠首為話題。這個題目本來是很容易歸結到情感的抒發(fā)上去的。但命題者卻旗幟鮮明地要求寫成議論文。這個做法似乎有些矯枉過正。但對于我們目前高考作文過度偏重于審美抒情的潮流來說,這種規(guī)定不能不給人振聾發(fā)聵的感覺。在中國高考作文命題中,這是第一次規(guī)定只能做議論文。也許有些人士會瞠目詫異,覺得太過粗暴。其實這并不值得大驚小怪。新加坡的高考作文從來就是只能寫議論文,把記敘和抒情排除在外。
問:在高考作文命題的背后,您對高考作文命題者的素質(zhì)有什么建議?
孫紹振:曾有幾年,高考命題不但從模式上,而且從題面和題干的結構上有許多創(chuàng)造和突破,說明我們隊伍的素質(zhì)有了提高。但是這幾年的命題水平卻有些徘徊不前,甚至在某些省份幾乎就是倒退。這說明什么呢?在作出突破的時候,并沒有達到理論上的自覺,多少有點摸著石頭過河的經(jīng)驗主義傾向。理論上的盲目,是由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個原因,我們原有的命題隊伍,包括教育部考試中心的一些專家,知識結構陳舊,滿足于狹隘的經(jīng)驗,缺乏足夠的前沿學科儲備和智能,不能站在中西命題模式比較的高度,從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上進行高瞻遠矚的規(guī)劃。第二個原因,則是一些多多少少具有西方教育學歷的人士,學得了某些據(jù)說是最前沿教育學理,但他們有三大局限:第一,在觀念上把學習西方誤解為追隨西方,把西方某些教育觀念當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完全背離了西方學術最根本的精神,那就是絕不把權威當成偶象,而是當作對手(rival)。最好的學習,是告終和挑戰(zhàn)。第二,他們的思想路線有根本的錯誤:不是用中國的實踐作為檢驗西方“真理”的標準,而是把西方“真理”當作檢驗中國實踐的標準。這就造成了非??尚Φ摹皻J差大臣”滿天飛的亂象。第三,他們?nèi)狈Π阎袊鴼v史和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上升為理論的原創(chuàng)概括力,也就是缺乏第一手的抽象能力,連對西方話語和范疇作第二手的衍生創(chuàng)造力都談不上。除了引用西方某一流派的語錄,挾洋自重以外,對于實踐中產(chǎn)生的任何矛盾,都沒有感覺。就以高考命題這樣牽動家家戶戶的問題,他們基本上是瞎子和聾子。要知道,西方的高考和中國的高考存在極大的不同。首先,他們沒有獨生子女,沒有望子成龍的全民性關注;其次,他們沒有那么嚴重的人口和就業(yè)壓力,再次,他們的作文考核以隨筆(essay)為主的形式和中國通行的散文(prose)模式,有著理性思維和審美情感的基本原則的差異。這三點,尤其是第三點,在這些只懂得洋教條的人士的心理圖式(scheme)以外。教條主義者和狹隘經(jīng)驗主義者,雖然矛盾很大,但是,他們在作文觀念上,沉溺于什么“真情實感”“貼近生活”等,卻息息相通。
如果我以上所說,沒有太大的偏頗,那么命題者面臨的就是兩大任務。第一,知識結構更新,第二,智能水準的提高。不言而喻,這是一個艱巨的歷史任務,也許要耗費不止一代人的時間。
1蘭心:[國外高考作文題一瞥],羊城晚報2009年,6月16日。
2《英國人眼里的中國高考》,原載英國《每日電訊報》2009年,6月9日,又見英文版《環(huán)球時報》6月11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