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思義 劉文玉
實施新課改以來,各種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新口號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不少教師認為,新的必然是好的,便不假思索地盲目跟從;舊的必然是壞的,便不加分析地完全否定,用“二元對立”的方法簡單地看待教育問題。新課改提倡賞識教育,有些教師便對學生的言行不管對錯,一概表揚,對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新課改提出“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有些教師便拋棄講授法,全部讓學生自學,自己成了“節(jié)目主持人”,學生學到什么程度心中無數(shù),對學生的學習缺少高水平的引導;有些教師課堂互動流于形式,沒有思維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有些教師變“滿堂灌”為“滿堂問”;有些教師為了體現(xiàn)重視現(xiàn)代技術的應用,以聲像取代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課堂上雖然熱熱鬧鬧,實際上卻是費時低效,不利于學生閱讀、思考和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這些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從根本上說,是因為教師頭腦中教育哲學意識的缺失,沒有學會用哲學的眼光去看待紛繁復雜的教育問題,沒有養(yǎng)成整體聯(lián)系、辯證分析的思維方式,沒有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只注重行為模式的改革,把新的教育理念變成支離破碎的教條。
其實,教育家和教書匠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教育家有自己的教育哲學,有自己鮮明的教學個性,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并按照自己的教育思想指導教學實踐;而教書匠則沒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總是對別人的教學方式進行機械的模仿、簡單的重復。實際上,任何領域高境界的實踐者,都不會醉心于純粹的方法和技術,他們總是在尋求實踐領域最具靈魂性的東西。把握了實踐的靈魂,一個人就是實踐的主人,否則,就只能淪為實踐的奴隸。一個不懂哲學、沒有哲學眼光的教師,只能成為一個膚淺的教書匠,絕對不會成為一名教育家。
教師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不假思索地照搬他人的教育模式。教師需要有一種眼光,有自己的思想,有一定的高度,將整個教育世界融入自己的胸懷,而不應蜷縮在自己所教學科的狹小角落里,對他人的教學方法進行神祗般的膜拜。對教育中的任何問題,教師都應學會用哲學的眼光去看待,因為,教育的問題說到底是人的問題,教育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關乎人的靈魂與精神、價值追求和人生道路。而哲學,則是關于人的最高學問,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能夠引領教師對宇宙、人生和教育的真諦進行思考,促使教師向更高層面發(fā)展。喬治·F·奈勒曾說:“哲學解放了教師的想象力,同時又指導著他的理智。教師追溯各種教育問題的哲學根源,從而用比較廣闊的眼界看待問題。教師通過哲理性的思考,致力于系統(tǒng)地解決各種重大問題。那些不應用哲學去思考問題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膚淺的。一個膚淺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工作者,也可能是壞的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壞則每況愈下。”[1]所以,教師應把自己的職業(yè)關注從日?,嵤罗D向對教育理念的反思和梳理,努力做一個有哲學眼光的教師,對教育進行深刻的哲學思考,并不斷進行反思與批判,生成一種具有理性與超越性的教育智慧,從而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學,形成科學的教育觀、學生觀。這樣,教師就不會簡單地引進和復制別人的教育思想、教學方式,而是會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指導教學實踐,努力成為一個思想先進、個性鮮明、教法獨特、富有智慧的教師。
做一個有哲學眼光的教師,首先,需要沉心靜氣,博覽群書。讀書不能局限于本學科,而應特別精讀一些哲學名著,如《中國哲學簡史》《西方哲學史》《論語》等。掌握了哲學的基本規(guī)律和正確的方法論,教師就可以用來更好地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面對紛繁復雜的教育問題,就不會為假象所誘,為泡沫所迷,真正理解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其實課程改革不是推倒或顛覆教育文化傳統(tǒng),在文化空白上直接移植別國教育文化,而是在深刻理解并尊重自己教育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融合其他有益文化元素的文化變遷過程。[2]
教育是一種思想的開啟和情感的傳遞,是促進學生興趣形成與個性發(fā)展的過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最需要提升的不是專業(yè)知識,也不是方法技巧,而是胸襟與情懷、境界與視野,因為這些常常決定著教育教學的深度、廣度和靈性,而學習哲學正是提升教師視域、境界的最佳途徑。掌握了哲學原理,教師對于教育的認知便并不只停留于操作的層面, 而是更多地從生活與價值層面進行審視。另外,哲學還可以使教師形成正確的學生觀,如果用哲學的眼光去觀察學生的世界,教師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頭腦并非像一些教師所臆測的那樣,是一張白紙,無知荒謬,而是充滿著自然與純真、智慧與創(chuàng)造。
其次,做一個有哲學眼光的教師,還要善于思考。一個沒有追問過人生的終極價值,沒有對教育的真諦思考過的教師,只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育和教學只能停留在“技”的層面,無法上升到“道”的層面。巴爾扎克曾指出:一個能思想的人,才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教育是一個充滿生機、充滿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事業(yè),一個心靈影響另一個心靈的過程是極為復雜的。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學生個性千差萬別,教學環(huán)境千變萬化,正是這種工作性質,決定了教師必須善于思考,每時每刻開動腦筋,依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個性特點,恰如其分地進行教學,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智慧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成為最好的自己。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不應像搬運工一樣,把知識簡單地從書本中原封不動地搬給學生,而應充滿著創(chuàng)造性。教師必須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反思,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教訓,不斷努力超越前人的認識,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用以指導教學實踐,使教育和教學進入一個新境界。
參考文獻:
[1]桑新民.呼喚新世紀的教育哲學——人類自身生產(chǎn)探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3:3.
[2]劉啟迪.課程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J].課程·教材·教法,2008,(12).
(作者單位: 陜西省機電工程學校教育研究室)
(責任編輯: 樂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