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效民
暑期將至,跟隨學校工會組織的赴四川考察團到天府之國的幾個名勝景點“考察”了一番。聞名遐邇的天府之國果然是物寶天華、秀色可餐,幾乎處處都能欣賞到“青山不墨皆入畫,流水無弦有佳音”的怡人景致。當然我們的“考察”也并不都是流連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也考察遠古先民的巧奪天工之作,以表示考察者的科學人文內(nèi)涵與“滔滔不絕”的敬仰之情,如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和兩千年來依舊造福民眾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而這兩者均與本文的科普話題有了關(guān)系。
不用說,在三星堆和都江堰的介紹、游覽過程中,科技背景、科普知識成為非常重要的賣點,也是大家普遍關(guān)心的主要問題。如在三星堆的參觀中,面對幾千年前古人的精美工藝,在令人擊掌叫絕的同時也不得不引發(fā)疑問:這些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在當時的工藝水平條件下究竟是如何做出來的?我們復原的古代工藝是其當時的真實情況嗎?我們往往習慣于站在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角度對古人的成就進行評論和猜測是否會存在某種程度上的誤導?在都江堰,大家紛紛表達崇敬之情的同時也難免心存疑惑:所謂“四六分洪,二八排沙”真的有那么神奇嗎?兩千年前的設計究竟是自然的巧合還是先賢的匠心?既然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那么該方法為什么在歷史上沒有推廣開來,以造福更多百姓,其留存至今是否有歷史的偶然性?
比較遺憾的是,持證上崗的專業(yè)導游的解說十分不解渴?;蛘呤瞧戒佒睌?把固定的介紹內(nèi)容程序化地背誦一遍交差了事,愣是把觀眾臉上的新奇感一點點地變成了乏味的聽課表情;或者是添油加醋,引入一些“美麗的傳說”和“神秘的故事”,讓人聽得云山霧繞、不著邊際。究其原因,一是相關(guān)背景介紹、科普知識準備嚴重不足,結(jié)果造成解說內(nèi)容既沒有廣度,也缺乏深度,而實際上從其營業(yè)部銷售的有關(guān)書籍、畫冊來看,這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說汗牛充棟,至少也可以車載斗量計;二是現(xiàn)場交流互動遠遠不夠,對觀眾的興趣點和興奮點回應較少,更談不上組織和引導,導游對觀眾提出的一些稍微深入的問題往往顯得沒有準備,或是回避不答、委婉拒絕,或是簡單應付、語焉不詳;三是常常把祖先取得的、尤其是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令人不可思議的科技成就用神秘色彩進行渲染和包裝,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家高山仰止、心存敬畏,活生生地把原本應該丁是丁、卯是卯的科學問題變成了美麗動人的傳說和虛無飄渺的神話。
近些年來,在大力提高科學素質(zhì)、弘揚科學精神的時代背景下,科普旅游不僅成為旅游的熱點,也成為科普的熱點,一些地方甚至還專門設計了科普旅游熱線,尤其受到廣大青少年的喜愛。此種情形下,充實科普旅游的科學內(nèi)涵、提倡“科”字當先是十分必要和有現(xiàn)實意義的。
首先,圍繞“科”字多作文章,在科普旅游的內(nèi)容介紹、導游解說方面提高科技背景介紹、科學技術(shù)知識的比例。這一方面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導游進行專門、系統(tǒng)地培訓,建立科普導游的職業(yè)隊伍,提倡科普導游要術(shù)有專攻,不能僅僅停留在“萬金油”的層次,甚至也可以考慮請專業(yè)的志愿者或者退休專家擔任導游;另一方面,需要整合相關(guān)資源,加強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和支撐,一般來說著名景點及其展覽館通常有展示、儲藏、研究、教育等功能,而這些方面的有關(guān)信息、知識、成果、資源等都應該成為景點內(nèi)容介紹、導游解說的強大的數(shù)據(jù)支援庫,并能夠不斷動態(tài)更新,充實擴展。
其次,科普旅游的“科”不僅需要普及,而且需要交流與互動。導游在解說過程中應留出質(zhì)詢提問、溝通討論的環(huán)節(jié)和時間,積極回應觀眾提出的各種問題,這也是現(xiàn)代科普提倡雙向交流互動的一個基本要求。對于導游當時回答不了的問題(這其實也很正常),一則可以通過導游自己再調(diào)查咨詢予以回復,二則應充分調(diào)動本地、本領域相關(guān)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專家資源,如建立專家咨詢信箱,通過快捷方便的網(wǎng)絡將科普旅游繼續(xù)進行下去,這實際上也是科普公益性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科普旅游不應受門票、旅行時間和地點的局限。為此,可考慮建立諸如“十萬個為什么”一類的網(wǎng)站或者出版手冊,將觀眾提出的問題及相關(guān)討論和解答不斷進行歸納總結(jié),這一方面可以使導游對觀眾(包括潛在觀眾)的興趣點、興奮點有更好的把握,另一方面也十分有利于對某些問題感興趣的觀眾進行更深一步地探討和交流,將科普旅游進行到底。
再次,科普旅游,“科”字當先,盡可能減少神秘色彩。盡管對于一些遠古的歷史事件和片斷有時不得不借助“傳說”和“神話”加以拼接和想象,但科普旅游,還是應當強調(diào)“科”字為先、實事求是,尤其應避免用神秘色彩進行夸張和渲染。這表現(xiàn)在:有關(guān)科學的問題應該依靠科學的事實和方法進行探求和解答,所謂“上帝的問題歸上帝,科學的問題歸科學”;對于尚未取得共識的不同學術(shù)觀點及其爭論應以科學、公開、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之,不妨引導大家共同參與討論;對于目前回答不了的問題,也應客觀地說明和承認,以神話傳說等掩蓋之實則是科學上的偷懶和逃避行為。有趣的是,筆者8年前參觀三星堆時,針對一塊顯然加工過的表面非常平整的石頭,當年的導游介紹說一定是外星人的杰作,因為用當時比石頭硬度還差的青銅工具是不可能加工出來的;而今年的導游介紹說,有可能是古人用動物皮革做的繩子沾上金沙一點點磨擦而成。這說明我們對三星堆的科學探討和認識也在不斷發(fā)展深入或者說進步,而這個認識過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科普內(nèi)容。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一時解釋不了就老老實實地承認,并且可以存疑,留下開放的探索和討論空間,這其實就是科學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因為,客觀和真實是科學、也自然是科普旅游的永恒魅力。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