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華
摘要:通過分析太極拳練習對老年人步態(tài)的影響,探討運用太極拳練習提高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可行性。結(jié)果表明,6個月的太極拳練習可延緩老年人足后跟達到最大壓力的時間隨增齡而降低的趨勢,提高老年人緩沖身體重量的能力;6個月的太極拳練習可顯著減小足底壓力中心在額狀軸的擺動幅度,有效增加老年人行走過程中身體重心的穩(wěn)定性。
關鍵詞:太極拳;平衡能力;老年人
中圖分類號:G804.22;G852.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09)08-0102-03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aijiquan on the balancing ability of the elderly
QIAN Qing-hua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Zhongshan Institute,Zhongshan 528402,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the Taijiquan exercise on the walking of the elderly, the author probed into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the Taijiquan exercise to enhance the balancing ability of the elderly,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six-month Taijiquan exercise can delay the trend of the time for the back heel of the elderly to reach its maximum pressure getting shorter as they get older, thus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absorb their body weight; the six-month Taijiquan exercise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magnitude of swinging of the sole pressure center around the forehead like axis, thus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the body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elderly when they are walking.
Key words: Taijiquan;balancing ability;the elderly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老年人跌倒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社會主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和臨床問題之一。年齡的增長導致平衡能力的下降,其影響因素包括肌肉力量及柔韌性的下降、關節(jié)靈活性的下降、步態(tài)的改變、感覺運動的協(xié)調(diào)性下降以及腦信息加工處理緩慢等。太極拳是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以其緩慢、連續(xù),動作由小到大,伴隨身體重心由一側(cè)向?qū)?cè)的轉(zhuǎn)移,膝關節(jié)漸進性的伸張,軀干、頭、四肢轉(zhuǎn)動的特點,提供了較強的感覺反饋刺激,加強了感覺動力過程(閉合回路)。運動感覺系統(tǒng)(前庭及本體感覺系統(tǒng))活動增強,并重新進行更有效的整合,是減輕跌倒危險因素的有益方法。本研究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步態(tài)指標的分析,探討太極拳對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響。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實驗組:中山市老年大學健康老人,女性10名,年齡(64.7±2.95)歲,身高(162.6±4.9) cm,體重(65.4±3.84) kg,參加太極拳學習、練習。
對照組:中山市老年大學健康老人,女性10名,年齡(63.7±2.26)歲,身高(161.5±5.9) cm,體重(63.4±3.50) kg,僅參加日常身體活動,為非體育人口。20名受試者均無平衡功能障礙、骨折史、糖尿病、眩暈、精神病史等。
1.2研究方法
1)運動方案:實驗組進行每周4~5次,連續(xù)6個月的太極拳練習。
練習內(nèi)容:選擇太極拳運動中進、退、盼、顧、定最具代表性動作,如摟膝拗步、野馬分鬃、倒卷肱、左右云手、金雞獨立、攬雀尾、站樁等典型的太極拳單式動作,作為專門準備活動練習;楊式八式、十六式和二十四式作為套路練習。
運動強度:用心率評定運動強度。運動處方中給予的持續(xù)時間,包括準備和整理活動的時間。根據(jù)個人情況,確定各次鍛煉持續(xù)時間的長短,適當加以分配,但需保證心率在靶心率(THR)的持續(xù)時間為20 min以上。初參加鍛煉者,如果持續(xù)完成有困難,可以分段完成,每段時間不少于10 min,中間可短暫休息。本研究太極拳練習者鍛煉時間為早晨07:00~08:00,每次1 h。
2)測試過程。
采用比利時產(chǎn)footscan 0.5 m測試平板,實驗前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步態(tài)測試。受試者自然站立于10 m板一端,聽到工作人員發(fā)出口令后,自然行走經(jīng)過測力板到達另一端,每位受試者走10次。
3)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取主要觀察指標左右足X軸最大位移、左右足腳后跟到達最大壓力的時間10次平均值進行統(tǒng)計,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配對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結(jié)果及分析
2.1足后跟達到最大壓力的時間
右足后跟到達最大壓力的時間的變化值(實驗后減實驗前)在各組間呈不同的變化趨勢,對照組右足后跟到達最大壓力的時間實驗后非常顯著地低于實驗前(P<0.01),而實驗組實驗后比實驗前略有增加,因此“右足后跟到達最大壓力的時間的變化值”在兩組間存在明顯差異(P<0.05)(表1)。
2.2足底壓力中心額狀軸最大位移
各組受試者之間比較,實驗前、實驗后,左右腳足底壓力中心額狀軸最大位移均沒有顯著性差異;實驗后與實驗前比較,實驗組右足底壓力中心額狀軸最大位移明顯降低(P<0.05)(見表2)。
3討論
后足跟達到最大壓力的時間長短可以反映受試者行走過程中足跟對身體重量的緩沖情況。前人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人下肢對身體重量的緩沖能力隨增齡而降低。這在本研究中也得以證實。如實驗后與實驗前相比,對照組右足后跟到達最大壓力的時間非常明顯地降低(P<0.01),而實驗組在6個月的太極拳鍛煉后,右足后跟到達最大壓力的時間略有增加,雖實驗前后比較沒有顯著性意義,但其變化值(實驗后減去實驗前)與對照組差異存在顯著性(P<0.05),說明長期有規(guī)律的太極拳練習可以延緩右足后跟到達最大壓力的時間隨增齡而下降的趨勢,提高老年人下肢對身體重量的緩沖能力。
太極拳鍛煉對老年人緩沖身體重量能力的影響可能與太極拳的基本步法和呼吸方式有關。太極拳的基本步法中,向前進步時一般是足跟先落地,隨著重心的前移從足跟到足掌到足尖依次著地,均勻平緩是基本的原則。這種進步的方式對身體特別是小腿運動的協(xié)調(diào)性有很大的改善作用。經(jīng)過長期的練習,鍛煉者的日常行走的習慣可能由于運動的習慣或者神經(jīng)肌肉運動的協(xié)調(diào)性的改變而改變,從而可能對走路的緩沖產(chǎn)生影響[1]。此外,Frederick[2]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呼吸方式與振蕩的緩沖和吸收密切相關,當足底振蕩增大時呼氣量也增大,而呼吸頻率降低。太極拳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獨特的呼吸方式,練拳時呼吸均勻、細、深、長,并能與胸廓的開、合、提、降等動作結(jié)合,加大了胸廓活動的幅度,發(fā)展了呼吸肌,增強了肺彈性,改善了肺通氣和肺換氣的功能。太極拳的腹式呼吸對腹內(nèi)壓的影響可能會改變脊柱的承載特點,增加了對振蕩的緩沖[3]。
日本學者時田喬認為人體平衡功能隨年齡增大而逐漸完善,30~40歲期間最穩(wěn)定,然后逐漸變差,他認為用重心投影點在額狀軸方向的總位移來評價平衡能力比較真實可靠。身體重心投影點在額狀軸方向的最大位移可以反映出人體在行走時左右的擺動程度,間接反映人體在行走過程中身體的穩(wěn)定程度。本研究發(fā)現(xiàn),實驗后實驗組受試者右足底壓力中心在額狀軸的擺動幅度明顯低于實驗前(P<0.05),差異有顯著性。說明實驗后身體維持平衡時額狀軸的擺動幅度降低。提示行走過程中,身體重心擺動中心額狀軸方向的擺動幅度明顯下降,說明6個月太極拳練習可增加老年人行走過程中身體重心的穩(wěn)定性。
受試者經(jīng)過6個月的太極拳練習,身體穩(wěn)定性顯著增加,與太極拳的動作特征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其一,太極拳運動中脊柱的運動特點增加了行走過程中身體的穩(wěn)定性。太極拳動作緩慢、平穩(wěn)中正,肌肉和骨節(jié)不是處在某一特定角度,而是用許多不同的角度完成一系列伸縮和旋轉(zhuǎn),因此,能發(fā)展骨骼的支撐力和肌肉的彈力和韌性,從而能增強力量和耐力,并能適應各種不同姿勢而始終保持平衡和穩(wěn)定。太極拳要求“腰如車輪,氣如氣輪,用力在腕,機關在腰”,闡明了腰背在練太極拳中的重要性。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練太極拳的老人,脊柱的外形多數(shù)保持正常,脊柱的活動度較對照組好。利用側(cè)位X光照相顯示,無論是椎間盤厚度還是椎間隙,都是太極拳組優(yōu)于對照組[4]。其二,太極拳運動增加了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太極拳運動是一種骨骼肌在各附著關節(jié)上做大幅度緩慢而持久并同時變換張力和收縮角度的一種收縮活動,稱為“骨骼肌持續(xù)動態(tài)慢張力收縮”。太極拳練習基本處于半屈膝狀態(tài),意味著膝關節(jié)周圍肌肉包括腘繩肌,特別是股四頭肌的力量得到鍛煉,從而增進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其三,太極拳運動增加了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由于太極拳重心移動平穩(wěn),即在一定的高度和以勻速或勻變速移動,踝關節(jié)的背伸和跖屈能得到充分的活動;有研究證明,太極拳鍛煉使踝關節(jié)患者肌肉和韌帶不致攣縮,能防止關節(jié)僵直,使踝關節(jié)保持正?;蜻m度的活動度[5]。
4結(jié)論與建議
1)太極拳練習延長了足后跟達到最大壓力的時間,從而增加了足跟對身體重量緩沖的能力。
2)太極拳練習能使足底中心壓力在額狀軸的擺幅減小,提示太極拳練習能夠增加行走過程中身體的穩(wěn)定性;
3)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平衡能力的改善存在個體差異,可能與其體質(zhì)、運動經(jīng)歷、個體學習能力等因素有關。
4)中國傳統(tǒng)太極拳注重的是動態(tài)平衡技巧,向愷然先生(1889~1957年)為吳公藻先生《太極拳講義》作序中說:“十三勢以中定為主,掤捋擠按十二勢為輔。有中定,然后有一切,一切勢皆不離乎中定。然后足以言應付。”這段話說明了傳統(tǒng)太極拳的核心是求中正、重心穩(wěn)定的動態(tài)平衡。在全球老齡化的今天,根據(jù)中國的客觀情況,選擇易習易練的運動方式,用科學定量的方法證明傳統(tǒng)太極拳的鍛煉價值,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施延昭. 太極拳和交誼舞鍛煉對老年人自然行走時振蕩緩沖和吸收特點的影響[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0.
[2] Frederick E C. Ventilatory contributions to shock attenuation[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1984(16):185.
[3] 李華慶. 太極拳運動醫(yī)療保健效果及機制的探討[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5,19(4):95-98.
[4] 郭靜如. 太極拳運動對改善老年人運動功能作用初探[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6,11(4):14-17.
[5] 周勇. 太極拳對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康復作用的研究[J]. 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2,21(2):197-199.
[編輯:李壽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