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0日,通過美國Sprint公司的一條64K國際專線,中關村地區(qū)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絡(NCFC)工程完成了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IP連接。至此,中國打開了通向國際互聯網的第一扇大門。如果說現今已逾80G的國際網絡出口帶寬是艘飛速急升的航天飛機,那么當時的64K專線則更像是一個緩慢爬行的小蝸牛,只有極少數用戶可以透過這個狹小的望孔窺得貌似神秘的網絡新世紀。
自1987年9月20日成功發(fā)送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之后,站在科技前沿且具有敏銳目光的中國科學家們就夢想有一天能夠接入互聯網骨干網。當時中國發(fā)送與接收郵件都必須通過德國的服務器進行中轉,租用信道的費用非常高,每K流量的費用超過6元錢。而那些接入互聯網骨干網的國家,收發(fā)郵件的費用只有每K幾厘錢。更為可怕的是,自從有了互聯網之后,國外科研機構就直接把科研成果放在網上,等國內科研人員看到時,都已經是在雜志上刊出的,發(fā)表了半年多的陳舊論文。
1990年4月,由中科院、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三個單位參與的中國首個大范圍局域網項目啟動。項目的最終目的是在中關村地區(qū)用光纜連接的方式建立起一個內部運行的互聯網絡,讓科學家們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就可以使用超級計算機。在國內部署這么大范圍的網絡還是第一次,這是中國發(fā)展網絡的一個絕好的試水機會。
1992年,30多臺由我國自主研發(fā)的支持10兆以太網的RIP協(xié)議路由器搭建的局域網完成建設,并于1993年年初實現了互聯。這項連通了中科院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局域網被命名為“中關村示范網”,而科研人員親切地稱它為“三角網”。 這個“三角網”,實際上便是中國互聯網的雛形。
從1990年開始,時任中科院副院長的胡啟恒幾次找到互聯網核心骨干網的控制者——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商談,卻屢屢碰壁。因為互聯網骨干網最早是由美國國防部的網絡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網絡合并而來,骨干網上面有很多美國政府部門。
經過科學家們的共同努力和來自世界各國的支持, 1993年底,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終于同意中國接入互聯網骨干網。1994年的大年三十,主管副部長朱高峰帶著郵電部相關處室的負責人召開了全面協(xié)調會,全面支持接入和開通互聯網骨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