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英
【摘要】教師的道德意識、道德關系、道德活動,是一個完整的道德理論體系。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構成,“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教師要具有很高的素質,要具有教育藝術,教師是塑造人美好心靈的雕塑家。
【關鍵詞】職業(yè)道德;人格疏導;師生關系;教育藝術;心靈的雕塑家
人們習慣把教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含義就是教師是人類思想品德的啟蒙者,是人類“心靈的雕塑家”。一個孩子的精神面貌,首先要看他在生活起步的道路上是由一個什么樣的教師引導而定。就像雕塑前的一塊玉石,能否成為一件出色的作品,必須經(jīng)過耐心細致的精雕細琢。從學齡前的幼兒到大學畢業(yè)生以至于研究生,占了人生三份之一的時間,是學生道德品質的雕塑期,教師的道德行為直接影響著他們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
人類心靈的雕塑家——教師,不但要“教”授知識,更要以“師”德去教育人,那么教師應該具備哪些師德呢?
師德就是教師的道德品質,也稱之為職業(yè)道德,它包括教師的道德意識、道德關系、道德活動,是一個完整的道德理論體系。
道德意識是指教師的善惡、是非觀念,愛、憎、喜、惡情感,道德意志和理想目標信仰等。
道德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個人的關系、教師與學生集體的關系、教師與教師個人的關系、教師與教師集體的關系、教師與學校領導的關系、教師與學生家長的關系以及教師與社會的關系等等。
道德活動包括教師的道德行為、道德修養(yǎng),道德教育和道德評價等實踐活動。“師者,人之模范也”,教師要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身心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教師比其他任何職業(yè)的人更需要嚴格注重自己的道德行為。
要塑造出美好的作品,雕塑者要具有“超我”的能力;要具有很高的素質。
“人類有禽獸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教育家的目的就在鍛煉一個人的靈魂,以天使的一面打垮禽獸的一面”?!吨芏Y》里面就這樣說:“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倍睦韺W家弗洛依德也認為人格由“本我”(ID與生俱來)、“自我”(對本我有緩沖和調節(jié)作用,即心理性的我)、“超我”(是社會性的我,是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次)構成。心理發(fā)展的進程是先有本我,然后由本我派生出自我,再在內化社會道德規(guī)范基礎上發(fā)展出超我?!俺摇笔堑赖禄说淖晕?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兩部分,主要職能是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沖動。當個性結構三種成分發(fā)生沖突,處在不平衡、不和諧狀態(tài),如“自我”和“本我”一致,不顧“超我”的約束,或“自我”與“超我”一致,壓抑“本我”,都將導致人格失調。協(xié)調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并塑造道德化了的“超我”,不但是教師應該具有的能力,也應該引導學生去塑造“超我”。所以,,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希望引導別人走正確的道路,激發(fā)別人對真和善的渴求,使別人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發(fā)展,因此他應當首先發(fā)展他本身的這種優(yōu)秀品質”。
教師要以情育人,熱愛學生,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全國頭號通緝犯云南大學生馬加爵事件,令教育界深感遺憾。馬加爵性格孤僻、性情暴躁。如果,在馬加爵的成長過程中,教師如果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以情育人,能熱愛學生,打動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崇敬、信任和親近,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能運用心理學的知識,運用“疏導十法”進行論理疏導、規(guī)勸疏導、慰籍疏導、警呵疏導、比喻疏導、感化疏導、爭辯疏導、榜樣疏導、預示疏導、覽踐疏導以及對其成長中的錯誤提出正確的批評,親切關懷學生,則不會出現(xiàn)馬家爵的“本我”、“自我”主義行為。
一名成功的教育家同時也應該是藝術家,運用藝術的手段去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
教師要深入實際,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要對每一個學生有深刻的了解。學生是一個群體,由于其遺傳、環(huán)境、家庭教育等外部條件的影響,其個體心理發(fā)展存在著各種差異,不能把他們等同于整齊劃一的機器,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具有很豐富的對于人的各種科學知識。首先是心理學、教育學的知識,還應該有人體生理學、社會學、邏輯學的知識,以及其他科學知識的一般了解,同時要處處以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去要求自己,最后還要求教師具有教育的特有能力——教育藝術。
教育藝術是一種極為高超的藝術。其中善導是因材施教的藝術技巧問題,也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問題。最近報刊報道,某小學教師體罰學生,只因為學生糾正教師語法上的錯誤。這位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法律方面的內容,最后為加深學生的印象,說出“法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這一用詞,其出發(fā)點是好的,但遭到學生們的起哄,他們紛紛提出:“應該是‘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這時,教師應該運用智慧,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或給予肯定:“對應該是‘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但對于干了壞事的人來說就是‘法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了,因為,他們終究逃脫不了法律的制裁”。這樣既避免了尷尬的場面,又使學生知道干壞事的人,終究難逃法網(wǎng)。從而對法律的威力有了更深的感悟。學生超越教師是最正常的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不必為此惱羞成怒。教師在課堂上運用智慧善于誘導,完全可以化解教師與學生的沖突,從而避免體罰行為。如何與學生交往,如何善于誘導學生,這是一個有待教育工作者探討的教育藝術問題。
十七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就曾把教師比作“高明的雕塑家”,是細心雕塑人的心靈的藝術家。在我國的歷史上,教師曾不止一次被安排在行九的位置,在元代,有所謂一官二史……九儒十丐,比叫花子高一級。但古往今來,不少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毛澤東、魯訊、陶行知、柏林斯基等大多是以當教師開始自己的事業(yè)活動,或以教師作為一生中重要的事業(yè)之一。
夸美紐斯說:“我們對國家的貢獻,哪里還有比教導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偉大的呢?”——“太陽底下再沒有比教師這個職業(yè)高尚的了”。
作為人類心靈的雕塑家——教師,肩負著多么艱巨而又光榮的任務啊!當你看到自己精心雕塑出的成果,你會感到無限的欣慰,你會為自己從事的職業(yè),感到由衷的自豪。
教師將永遠是人類文明的推動者,是人類偉大的——“心靈雕塑家”。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學會研究會編,《論人民教師》,人民教育出版社
[2]柳斌、高長梅、歐陽慧等編委,《教師素質培養(yǎng)手冊》上冊,九洲圖書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