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繼忠
《義務教育小學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睋?jù)了解,在農村學校,許多學生不愿意上思品。究其原因,思品課基本上是老師“滿堂講”,老師講,學生聽,既單調,又枯燥;照本宣科或簡單說教,活動少,學生沒趣……針對這一現(xiàn)象,作為一名思品課教師,在認真分析了師生情況后,大膽地對小學思品課進行了改革探索,讓小學生在思品課學習中充滿快樂。
一、把握課程目標,靈活運用教材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的教學觀念,要求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
教材是教學的案例,并非教學的全部。思品課教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依據(jù)本校、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不打亂教材編制體系的情況下,靈活處理教材,活化教材的編排順序,將有些教學內容提前或推后進行教學,以求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例如,今春開學,我上五年級二班第一節(jié)思品課,便把《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一課提前,并從報刊上、生活中收集了許多打工仔輟學放棄或被他人侵權的案例與學生共同討論,大家在不知不覺中深深懂得了“在校中學生如何珍惜受教育權利,履行受教育義務”,學生既感到有趣、親切、親近,又覺得思品課真管用,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激發(fā)學習興趣,引導主動參與
要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首先要讓學生對思想課教學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蔽医陙碓谒计氛n教學中交換運用故事法、游戲法、調查法、懸念法、圖片觀察法、案例分析法、活動評價法等,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思品課內外學習活動。特別是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布置學生深入社區(qū)、上網(wǎng)、從報刊中前搜集補充素材,他們投入的積極性十分高,有的學生請求家長援助。為了把“上好思品課”變成學生自身學習的要求,我采取班級典型事例分析討論、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將聲音、圖片、視頻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例如,教學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五十六個民族五十朵花》時,先讓學生欣賞歌曲《五十六個民族五十朵花》,讓學生在看圖片、聽音樂的過程中,在讓一部分學生談了解的民族風俗,初步感受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從而產(chǎn)生熱愛民族,尊重習俗的求知欲望。
三、創(chuàng)設條件,促學生主體活動
傳統(tǒng)的思品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以間接經(jīng)驗為主,教師重在“灌輸”,學生只是“接受”,教師多在教訓,學生只是聆聽,學生被動學習的問題十分突出。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品的興趣,我在教學中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積極創(chuàng)設學生主體學習的條件,促進學生主體學習。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動與學生交朋友,和學生一起觀察、一起討論,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其次,以學生現(xiàn)實生活為依托,在教學設計時,既忠實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膽地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走進自我,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與尷尬。以學生的生活實踐為基礎拓展教學內容,讓他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激發(fā)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教學內容變得生活、活潑,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產(chǎn)生靈感。例如,在教學《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課時,針對同學們相互間取綽號、嘲笑別人、喜歡搞惡作劇等現(xiàn)象,我設計了“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討論主題,引導同學們走進自己身邊的同學,給同學找缺點,提出改進的辦法。同學之間善意地找出了許多具有共性的缺點,有缺點的同學也都樂意地接受。這正是思品課教育要達到的效果。
四、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情感交流道德教育遵循“知、情、意、行”認知規(guī)律
學生的道德認識要轉化為道德行為,必須依靠道德情感的催化作用。道德情感具有很強的粘合力,只有它能把知、情、意緊密結合起來,樹立牢固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形成了,才能調動道德意志,最大限度地制約行為。可以說,道德情感是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的橋梁。例如,我在教學《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時,借助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后災區(qū)孩子面臨的種種困難和痛苦,要求學生從廣播、電視、網(wǎng)絡、報刊收集抗震救災的事跡資料,鼓勵學生參加學校、鄉(xiāng)鎮(zhèn)向災區(qū)孩子獻愛心活動,給災區(qū)同齡朋友寫信活動,從實際活動中促進小學生體驗堅強、勇敢、感恩、獻愛心的真實情感。在課堂上,再讓學生把自己的情感體驗講出來,使學生懂得獻出愛心,幫助他人,惠及自我;奉獻他人,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實情感。
五、評價激勵,促學生學情高漲
思品課教學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道德行為內化。操作性、實踐性活動、現(xiàn)場調查、參觀訪問、欣賞、練習等教學活動形式,要把知、情、意轉化為實際的行為,才能逐步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思想品德課講究明理、激情、導行,解決的是道德觀點“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又必須以實踐活動為基礎。例如,在教學《保護環(huán)境》時,我讓學生演小品:由學生裝扮成一排排茁壯成長的樹木,而兩個貪心的人濫砍濫伐,破壞了森林,換來了厚厚的人民幣,但隨之而來的沙塵暴使之到手的財富化為烏有得故事情節(jié)。通過準備,學生的表演形象感人,生動有趣。教師在評價時,圍繞保護環(huán)境的宗旨,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事例開展我與環(huán)境、我與自然關系的討論,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環(huán)境保護在于生活中,在學生身邊,每時每刻都要樹立環(huán)保意識,要從每一個人做起,成為環(huán)保小衛(wèi)士。
總之,在思品課教學中,教師只有把握了課程目標,有創(chuàng)意地靈活使用教材,采取有效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輕松、健康、愉快學習創(chuàng)設條件,聯(lián)系學生基礎和生活實際,促進學生主體學習與活動,才能使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快樂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