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瑞原
“因戲而人”與“因人而戲”,是指因為有了戲才有了演員,還是因為有了演員才有戲。從理論上講這很好回答,當然是“因戲而人”,因為有了生活、有了戲、有了劇本才去挑選適合的演員。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并非完全如此,“因人而戲”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特別是在電視連續(xù)劇的拍攝時,如果有人給予了贊助,想在劇中謀個角色,劇組往往會不得已而為之。如果選定了某個演員因為名氣大,也往往會臨時增加一些戲份。這就可能導致劇情游離主題,出現(xiàn)“夾生”效果,削弱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常聽過這樣的話,某某作家在為某某演員寫本子,某某劇本是為某某演員量身打造的,等等。也就是說,有的劇本不是來源于生活,而是根據(jù)演員的形象、氣質、表演優(yōu)勢等方面的杜撰,是在“因人而戲”。一部電視劇作品的誕生本應當是:生活——劇本——演員,而有時卻變成:演員——劇本——生活。這是不是本末倒置?是不是有些不倫不類?是不是弄反了?是演員在表演生活,還是“生活”要與演員牽強附會地硬性接軌?人們不禁要進一步問:讓生活服從于演員,這可能嗎?難怪時下有些電視劇過于“編劇”,東拉西扯,雜七雜八,又臭又長,同一事件會演繹出截然不同的若干版本。不僅有的現(xiàn)代題材電視劇這樣,就連一些歷史題材電視劇,甚至個別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也有這種傾向,令人難以接受。
“因戲而人”是在演戲,是創(chuàng)作,是能夠受到觀眾歡迎的;“因人而戲”是在戲演,是杜撰,是觀眾所不能容忍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的生命在于真實。廣大電視劇工作者要遵循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律,劃清“創(chuàng)作”與“杜撰”的界限,要“因戲而人”,決不要“因人而戲”。電視工作者只有做到熱愛生活、深入生活、尊重生活、表現(xiàn)生活,才能多出精品,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奉獻精美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