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蕙光明日報社《文薈》副刊主編,南開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作家協(xié)會簽約作家,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雕塑藝術委員會文化顧問,中國作協(xié)入會資格審查專家組成員,中國作協(xié)長年特聘《中國散文年度選》主編。先后出版作品集《自嘲》、《悠悠心會》等19部,出版專著《90年代散文選》、《當代經(jīng)典隨筆2集》、《當代女性隨筆》、《美國教育解密》等四十多部。曾獲“韜奮新聞獎”、“中華文學選刊獎”、“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獎”、“冰心散文理論獎”、“郭沫若散文隨筆獎·優(yōu)秀編輯獎”等。1994年被倫敦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入選《世界杰出人物大辭典》;2003年應美國國會圖書館邀請,成為新中國首位在該館演講的作家和編輯,并獲美國國會圖書館“友誼與進步獎”、美國國會參議員“推動中美文化交流獎”、舊金山市市長獎和市政府獎等。
去年7月初,深圳作協(xié)副主席、女作家李蘭妮的新書《曠野無人----一個抑郁癥患者的精神檔案》甫一出版,立即轟動了深圳、廣州和京、滬等的新聞界,各路媒體都不惜大幅版面予以報道,評論界也是好評如潮。
對這部書,筆者的評價有五: 1)這是身為抑郁癥和癌癥患者、又幸好是作家的李蘭妮,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一部大書。2)這是中國到目前為止,唯一一部用親身經(jīng)歷記述與抑郁癥對抗、作戰(zhàn)的奇書。3)這是一部把抑郁癥危機亮相到大庭廣眾面前,大聲疾呼嚴重關注,并將救贖成萬上億人的濟世之作。4) 這是一部世界性的書,代表了中國在對抗抑郁癥方面上升的水平(我不敢說最高水平,因為我不夠專業(yè))。它將是在抑郁癥和精神疾病領域內(nèi),一部能引起世界性范圍廣泛關注、并與世界對話的著作,將會在世界幾十個國家翻譯、出版。5)這是一部給全人類帶來福祉,并對推動人類文明進程作出了一份貢獻的價值之書。
百煉成鋼久病成醫(yī)
我們經(jīng)常聽到很多名人罹患抑郁癥的消息,并一次次震驚于他們就那么決絕地結束了自己無比寶貴的生命。比如: 1991年作家三毛在臺北自縊身亡,時年48歲;1993年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總裁方宏跳樓身亡,時年59歲;1997年貴州習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星國用手槍自殺,時年47歲;2003年4月張國榮于香港中環(huán)文華東方酒店19層縱身而下,終年46歲;2003年8月韓國現(xiàn)代峨山公司董事長鄭夢憲在漢城總部大樓跳樓自殺;2004年華裔女作家張純?nèi)缭谲噧?nèi)開槍自殺,年僅36歲;2005年2月韓國當紅女星李恩珠在公寓中自縊身亡,年僅25歲;2008年4月,涌金集團董事長魏東自殺身亡,時年49歲;2008年6月,時裝界超級模特魯斯蘭娜·科爾舒諾娃在紐約曼哈頓住所墜樓自殺身亡,時年20歲……
震驚之余,我們惋惜我們痛楚,但關于抑郁癥,我們還是知之甚少。對那些光環(huán)照耀下的名人、甚至平安生活中的親人的突然棄世,我們不知道為什么?在他們深陷絕望與痛苦的時候,我們因為無知和漠然,沒有及時伸出援手,不然也許可以避免悲劇的發(fā)生。
抑郁癥目前已成為全球疾病中給人類造成嚴重負擔的第二位重要疾病。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當今全球抑郁癥的發(fā)病率為10.4%,這意味著每10人中就有1人受其影響。但大眾對抑郁癥缺乏正確認識,偏見使患者不愿到精神科就診。在中國,目前到底有多少抑郁癥患者沒有清楚的統(tǒng)計,據(jù)說保守數(shù)字是幾千萬,而且僅有5%的患者接受過治療,大量病人得不到及時診治,病情惡化,出現(xiàn)自殺和殺人的最壞后果。另一方面,由于民眾缺乏有關抑郁癥的知識,對出現(xiàn)抑郁癥病癥的人誤會連連,不能給予應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甚至給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使其病情進一步惡化。
李蘭妮在患上抑郁癥之前,對這些情況也是根本不懂的。而且此前,你就是對著太陽發(fā)誓,她也不會相信自己此生會跟抑郁癥捆綁在一起。不單她是這樣,她的朋友們也都絕不相信,她們會嘻嘻哈哈地大呼小叫:“蘭妮要是抑郁癥,那全世界的人就都是抑郁癥了!”
的確,李蘭妮的性格太開朗了,從小在軍營里長大,是個爬墻頭、捅婁子的假小子,天不在乎,地也不在乎。成人后先做記者后當作家,一身大處落墨的陽剛作派,愛說愛笑愛聚會,大大方方,朋友遍天下。1988年罹患癌癥,3次手術,5次化療,從來沒恐懼過,也沒掉過一滴淚。一邊治病還一邊寫作,著有《澳門歲月》等小說、散文、電視劇本多部,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莊重文文學獎”等。的確,的確,她怎么會是抑郁癥呢?她要是抑郁癥,不說全世界,只說中國文壇吧,還不人人都是病人了?
然而不幸得很,李蘭妮確實被診斷為抑郁癥患者。
她的病案也由此告訴我們一個基本常識: 抑郁癥至少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心理的,一是生理的。心理類型的患者可以通過心理干預、精神撫慰等治療手段緩解和控制病情; 生理類型的患者則必須吃藥,必須要有專業(yè)的精神科醫(yī)生介入,給以化學藥物治療,否則病情會一步步加重,終至無可救藥。
從1998年發(fā)病初次接觸精神科開始,到2003年確診,這期間的5年時間里,李蘭妮除了與癌癥斗爭,就是遍跑著名的精神病醫(yī)院,想要否定自己罹患上了抑郁癥。從2003年確診后,開始服藥、治療一直到今天,10個365天的煎熬啊,她焦慮,憤怒,無助,難過,膽怯,痛不欲生。最糟糕的時候,她不敢見人、不敢接聽電話,大白天的由于害怕會鉆到大立柜里瑟瑟發(fā)抖; 最無助的時候,她找不到突破口,只能靠割破自己的血管以把瘋狂的自殺念頭轉移開; 如果不是特殊經(jīng)歷造就了她的特別堅強的性格,一百次她也死過了……這些令人難以想象、難以承受的非人的折磨,讓她知道了抑郁癥比癌癥還可怕百倍,也讓她感到: 活著比死去更難!
然而李蘭妮活了下來! 通過積極的治療,抗抑郁藥開始生效。 同時,徹底調整思維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實行綠色的健康飲食和運動鍛煉,追求女性的外在裝束美和內(nèi)心的品質美,這些都給了她不少幫助。她逐漸從疾病的重壓之下走了出來,不斷勉勵自己以積極、樂觀、開朗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不再懼怕,也不再諱言說自己的病。更難能可貴的是,百煉成鋼,久病成醫(yī),李蘭妮讀遍了所有能找到的中外關于抑郁癥的書籍和資料,說起抑郁癥的認識和治療,也能從形而上到形而下,從實踐到理論一套一套的,儼然變成了半個專家——這太不容易了,因為據(jù)說抑郁癥患者能夠走出陰影的,不足三分之一。
可是,當她的病情平穩(wěn)一些,感覺身體好了一些、身上有了些力氣的時候,她就又不安分起來了。
她又開始“折騰”。
哪怕這是一條不歸路,也要走!
李蘭妮是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出生在一個正統(tǒng)的革命軍人家庭。這一代新中國孩子的特點,就是從小接受革命教育,心懷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仰,追求“天下為公”的人生境界,自覺地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時刻要求自己不能自私,不能虛度生命,而要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高尚的人。
患病和接受治療以后,當李蘭妮一次次和病友、包括和健康的朋友們交流,并看到自己對他們有所開導時,她就覺得心情無比愉快,覺得自己終于還是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交流多了,社會責任感又來了,她想到自己是一名作家,應該寫一本書,把自己的抑郁癥經(jīng)歷寫出來,“拯救”更多的人。
此時的她對抑郁癥的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已經(jīng)掌握了來自全世界的更為全面的信息:
1、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悲觀,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自責自罪,飲食、睡眠差,擔心自己患有各種疾病,感到全身多處不適,嚴重者出現(xiàn)自殺念頭和行為。
2、抑郁癥在西方被稱為“藍色隱憂”,世界衛(wèi)生組織最新調查統(tǒng)計分析,全球抑郁癥的發(fā)生率約為3.1%,在發(fā)達國家接近6%,2002年全球的抑郁癥患者就已達3.4億人,其中重癥抑郁病患者有八千九百多萬人。在年滿20歲的成年人口中,抑郁癥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率增加,到2005年,抑郁癥發(fā)病率在發(fā)達國家已上升到8%~10%;預計到2020年,重癥導致功能殘疾人數(shù)將升至疾病總類的第二位,僅次于缺血性心臟病。
3、中國抑郁癥發(fā)病率約為3%~5%,目前已有超過2600萬人患病。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在京、滬、穗等大城市的白領們在高壓力高競爭的環(huán)境下,將迅速成為抑郁癥病的高發(fā)人群。可是令人嚴重不安的是,目前全國地市級以上醫(yī)院對抑郁癥的識別率不到20%,在現(xiàn)有的抑郁癥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過相關的藥物治療。
這些狀況,越來越令李蘭妮坐不住了,她越來越覺得這不是她個人的事,也不是幾個朋友或一個族群的事,而是關乎全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大事業(yè)。她也受到一些好信息的鼓舞,比如近年來在中國,這項拯救事業(yè)的發(fā)展有所進步,央視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著名作家王安憶、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等強烈呼吁社會給予抑郁癥更多的關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陸續(xù)加入到關注抑郁癥的行列中來。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更有越來越多的機構、人員和資金投入到對抑郁癥的戰(zhàn)爭中。世事就是這樣,不怕事情發(fā)生,就怕沒有人看到事情的發(fā)生; 更怕由于人們的漠視,使得事情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無可救藥。多一個人的力量,戰(zhàn)場上就多了一名作戰(zhàn)的士兵。
“士兵”李蘭妮決定大膽袒露自己的病癥,用文字詳細披露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治療過程,以作家和抑郁癥病人的雙重身份,向社會普及抑郁癥知識,告訴人們抑郁癥患者究竟是什么狀態(tài),怎樣走出抑郁癥的魔咒。它也是對全體公民發(fā)出的一個預警信號,使每個人都可以對照書上的描述自查自問和互查互問: 我們是不是病了?病得有多重?動員起來,趕快自救和互救。因為抑郁癥不是不可救治的,只要及早發(fā)現(xiàn)、合理治療,不諱疾忌醫(yī),許多人最終是可以走出抑郁癥陰霾的。
“普及知識,傳播希望,拯救生命”,這是神圣的使命。李蘭妮的著書設想是:“它是劫后余生幸存者的肺腑之言,不是純粹的文學作品。它是一本病歷,可供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參考。它是一本民間紀實資料,可供社會學家翻閱。它在某種程度上是代言書,是為那些因精神疾患而默默自殺的人說幾句心里話。但愿它還具備報警器的功能,催促正被莫名抑郁憤怒焦慮所困的病人呼救。書中記錄的,不是我一個人的抑郁,而是我們這代人所共有的抑郁?!?/p>
可是到了真正要動筆時,李蘭妮卻又瑟瑟發(fā)抖了。深深的恐懼使她高度緊張,失眠也加重了,因為她完全明白自己是在做什么——救贖別人雖然高尚,可這是拿自己的命去換呀! 重新經(jīng)歷一遍曾經(jīng)走過的痛苦的來路,一定會加重自己的病情,也許還會使自己的治療完全作廢,使自己重新淪入那萬劫不復的深淵,再也回不到藍天、白云、紅花、綠樹的世界!
次之,還有兩個問題也相當嚴重,無情地橫亙在她面前: 一是要把自己的病和盤托出,完完全全展示在公眾面前,簡直是在施行一樁“酷刑”,比當眾撕開胸膛還可怕,想想都讓人難以承受! 二是要分析病情,就要把個人從小到大的生活軌跡完完全全展示出來,這里面難免有令自己汗顏的丑事,更有對于家長和親人的客觀解剖。選擇為尊者諱?就違反了事實真相,不是科學態(tài)度,也不尊重讀者和患者; 不為尊者諱?卻是違反了中國古訓,背離了中華傳統(tǒng)歷來高舉的“孝道”原則,不僅要被千夫所指,留下罵名,而且首先自己的思想壓力就是一座太行山,很難背負得起!
想想這些,即使正常人也要被壓垮了! 如果不寫,什么事也沒有,何必自作自受,自討苦吃呢!
然而李蘭妮的心安靜不下來。除了責任感,除了救贖,她的靈魂里還有著病友們的撕扯——比如有的抑郁癥患者自殺了,輿論首先就會說,這個人第一肯定有財物問題,第二肯定有男女問題,第三沒準有艾滋病,第四可能做了見不得人的事情……要不然好好的,有吃有喝,有兒有女的干嗎要死掉?人都死了,還給他潑臟水,這是最讓李蘭妮痛心的。她日夜都聽見這些冤魂在嚎叫,死了都不瞑目的哀號,像是在要求她說:“李蘭妮你要替我們平反伸冤!”
最終,蘭妮毅然決定: 寫! 哪怕這是一條不歸路,也要走!
有人稱李蘭妮“也是一位英雄”,我同意。英雄不僅是古往今來“天下為公”的仁人志士,不僅是一百年來為民族振興捐軀的革命先烈,不僅是為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主義無私奉獻的先進人物,也不僅是大災大難中舍己救人的模范們; 英雄也是用大愛、用責任、用生命擁抱全人類的李蘭妮,這是生命的別一種悲壯,也是人生的別一種輝煌!
不能自殺,這部書還沒寫完
盡管大義凜然的李蘭妮自認為做了最充分的思想準備,可是她對自己還是過于自信了,她的想法也還是過于樂觀了。
首先是為尊者諱的問題果然來了: 前些年,蘭妮曾寫過一部中篇小說《十二歲的小院》,其中寫到童年的她和母親的沖突,寫到媽媽打她的一些情節(jié)。她唯一的親弟弟看到手稿后“告密”,母親立刻來電,警告她不許造謠:“你要是這樣寫我,我就跳樓!”最后,在弟弟的監(jiān)督下,手稿被粉飾了,成為虛偽的文字。過去寫小說尚且如此,現(xiàn)在寫紀實,寫病案,寫分析,不可能粉飾,并且還得竭盡忠實于原有情景,親人們能接受嗎?她自己能不痛苦嗎——那可真不是一般的孩子挨打,而是被母親關在屋里,關門、關窗,拿專門的竹篾子抽,抽得胳膊上腿上一條條紅印子腫起來,而且必須讓她打得笑了才罷休。還有一次蘭妮眼睛上長了一個麥粒腫,母親不知在哪兒聽說了一個偏方,拿起塑料牙刷把燒燙,往她下眼瞼烙,還不許她掙扎和喊疼,直到把皮燙爛了才停手。現(xiàn)在回想起這些來,蘭妮依然痛苦非常,但她母親已經(jīng)不太記得了,而且不愿意觸及這些話題??墒菑牟“Y分析的角度,也許就是這些童年經(jīng)歷,在當年就埋下了她的病根,書寫中肯定是回避不了的。
還有,寫到她發(fā)病時的種種痛苦的經(jīng)歷,想自殘、想自殺,掙扎在死亡線上,刺激太大了,越來越難以忍受。終于,大約寫到一半時,蘭妮的抑郁癥復發(fā)了。她簡直不能再看見電腦,一看見就害怕。她鉆到沙發(fā)底下,鉆到衣柜里頭,逃避。她自己抽自己的血,看著手背、腳背上的血,就那么讓它流著。她太想自殺了,只是一次次靠頑強的理智告訴自己: 不能自殺,這部書還沒寫完,不能死……
就這么堅持著,僵持著,對峙著,戰(zhàn)斗著,李蘭妮的寫作一點一滴向前行走,真是拿生命在換啊! 當時她認定,寫這本書,一定是自己的絕唱了! 寫到后面三分之一時,她已經(jīng)覺得欲罷不能,不是她自己在寫,而是有個什么“靈”在寫——那個“靈”支配著她寫,命令著她寫,不寫不行,要弄死她! 她感到很害怕,很無力,有一天半夜,她被逼得快要瘋狂了,實在無法忍受,她走到了天臺上,看到外面正在下雨,下面的樹都在搖晃,在向她歡呼:“下來吧下來吧!”地面上,電纜井的井蓋也張著嘴在向她笑:“下來吧下來吧!”那天夜里的情形真是危險到了邊緣。
寫到最后,李蘭妮幾乎表達不出來了,幾乎失去控制了。她覺得她等不到了,覺得既然國人對抑郁癥不了解也不理解,出書也是不可能的。怎么辦呢?她拿著瑞士軍刀在自己脖子上比劃,想讓它來個鮮血噴薄而出吧。最后,她留下了遺囑,把這部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書托付給了一位朋友,那位女友是心理學家,她具備這方面的知識而又仗義,自己死了以后,她一定能幫助把書出版。
另一方面,李蘭妮不斷從理智上告誡自己要活著,要活著做見證,自己就是能夠走出來,能夠擊破這種重癥,讓人們看到抑郁癥并不可怕,是可以治愈的; 即使不能治愈,也能夠活得有價值,活出一種新的氣象來。蘭妮不停地對自己說:“我就是得完成這個使命,每一個人活在世上都是應該有他的使命。所有的這些艱難困苦,都是對我的磨煉,讓我認識這個領域,讓我發(fā)出哪怕是微弱的聲音,讓人們關注到這一點?!?/p>
終于,終于,2007年末,堅強的李蘭妮,頑韌的李蘭妮,我們可敬的李蘭妮,終于完成了這部泣血泣淚的大書的初稿,大約將近50萬字。文學界的朋友們給了她極大的支持,《上海文學》雜志從2008年1月份開始連載; 人民文學出版社決定出書,而且拿到書稿后,兩位責任編輯劉稚、楊柳加班加點,日夜兼程搶時間,想要早一天做出來。這部書完全真實地呈現(xiàn)了抑郁癥的病狀和治療全過程,以及抑郁癥背后生理、心理、家族、社會和文化的成因。在“認知日記”部分,告訴人們?nèi)绾巫晕爷熅?在“隨筆”部分,上溯家族,追憶往事,意在探尋抑郁之多方成因;在“鏈接”部分,傳遞迄今為止人類對抑郁癥的經(jīng)典認知;在“補白”部分,將前三者串連起來,使四部分渾然一體,全方位記錄了抑郁癥之成因、病狀及治療的完整過程,并探討了抑郁癥在生理、病理、心理和歷史、家族、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成因,對探尋抑郁癥的深層原因和深入治療提供了鮮活的借鑒。這是中國第一部由抑郁癥病人自己寫下的病狀報告,是中國第一部詳細記錄抑郁癥患者精神歷程的書。
評論界給予該書極高的評價,著名評論家賀紹俊說李蘭妮:“是在做一項偉大的啟蒙工作。再怎樣高估這寫作的意義和價值都不會過分。這偉大的啟蒙對于中國人民和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而言,決不亞于一個世紀前在中國大地上所進行的那場思想啟蒙。上個世紀的思想啟蒙是關乎人類社會命運的啟蒙,而李蘭妮現(xiàn)在所做的啟蒙是關乎人類自身的生命健康的啟蒙,進而從整個世界范圍和全人類的角度看,這種啟蒙同樣重要?!敝庉嫶薜棱赋?“一名被癌癥抑郁癥折磨的患者,不僅未被人們普遍稱為絕癥的病魔逼上絕路,反而在戰(zhàn)勝病魔之后,把人們不可得知、不可感受乃至不可思議的戰(zhàn)勝病魔的歷程,抒寫為藝術品,提供給雖未罹患病痛卻也大都需要精神療養(yǎng)的讀者。這是很了不起的,是功德無量的;這是振聾發(fā)聵的壯舉,是難能可貴的義舉?!?/p>
盡到公共知識分子的責任
《曠野無人》終于出版了,李蘭妮大大松了一口氣,她覺得自己完成了一個重要的人生使命,總算沒有愧對這個美好的世界。振奮的精神也使她的身體得以修復,應了那句老話:“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p>
2008年6月,李蘭妮到深圳市民大講堂去講了一課,主題當然是講與抑郁癥的戰(zhàn)爭、講作家的精神檔案。報告大廳上上下下坐得滿滿的,墻邊還站了一圈,連樓上的臺階上都有人。連深圳市委宣傳部的人都說,沒想到會這么爆棚,可見這個問題多么廣泛,有多少人都在關注著這個問題啊。
7月份,李蘭妮應人民文學出版社之邀,從深圳赴京與新聞界見面。多少有些疲倦的她,化了淡妝,衣服也選了一件鮮亮的綠色襯衣,配以深桃紅色披肩,努力讓自己顯得更精神一些。作為老朋友,她給我?guī)砹艘恢ъ挪士诩t,并在送給我的新書扉頁上寫了兩行字:“小蕙咱們要把美麗進行到底!”——我欣喜地把這看作是她熱愛生活、熱愛世界的心聲。
在會上,她落落大方,侃侃而談,盡顯出知識女性的優(yōu)雅氣度。可是,會議快結束時,當一個年輕記者問道:“這么一本書對一個健康人來說,會不會有心理負面的影響?”蘭妮一下子顯得很激動,她提高了聲音,語速也加快了:
“閱讀關于別人的抑郁癥,第一不會對他造成太大的傷害,而是造福于他。因為科學研究顯示,每個人的一生中,或早或遲,都會發(fā)生抑郁時期。因此,不管是你自己,還是你作為病人的親屬、朋友、同事,具備了這種基本常識的話,你就能夠早點拯救他們??墒?你如果連這個基本知識都不敢看,怕影響自己的心理的話,那命運會懲罰你,很可能你身邊的人會有強烈的抑郁暴發(fā),攪得你家庭不安寧、單位不安寧,造成社會動亂。所以我覺得你要反思自己,真正對社會,盡沒盡到公共知識分子的責任?每一個人都要靜下心來,在自己心靈的曠野來反思: 我有沒有勇氣,有沒有這種責任來對下一代的精神健康盡到知識性方面的責任。不擁有這個的話,我覺得中國再發(fā)展,在精神上都是虛弱的,因為國力是以精神健康為基礎的。要真正強國富民,就必須面對這個問題,如果這個問題都不敢面對,就不配做一個21世紀的中國人。”
但愿《曠野無人》和李蘭妮對抑郁癥的抗爭,能為那些抑郁癥患者、那些在飛速的都市生活中感到焦慮和抑郁的普通人帶來陽光和希望。但愿我們能夠加入到普及知識、傳播希望、拯救生命的行列中來。但愿我們可愛的李蘭妮更加陽光,健康,美麗!
責任編輯朱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