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秀成
中國學生覺得英語難學,同樣外國學生也認為漢語難學,究其原因,英語和漢語本來就是兩種迥然不同的語言,有很大的區(qū)別。因此我們只要了解一些兩種語言的基本區(qū)別,就會大大有助于英語學習。它們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
一、不同語系
英語屬拼音文字,由26個字母組合,形成數目眾多的單詞(words),是表音文字,在語系上屬于拉丁語系,字母采用拉丁字母。漢語屬表意文字,是字(character),方塊字難讀也難寫,屬漢藏語系。由此看來,似乎英語易讀易寫,但實際教學實踐中,學生還是覺得英語難——畢竟它不是我們的母語(mother tongue),而是外語(foreign language),我們根深蒂固的漢語思維和習慣有時會阻礙我們對這種外語的學習與掌握。
二、語法不同
雖然兩種語言的句子成分基本相同,都有主謂賓狀和定語補語,但英語除了主謂賓定狀,補語只能是賓語補足語,此外還有表語,漢語沒有表語一說。同時英語中也沒有“是”是動詞一說。
漢語的語法很多是近現(xiàn)代從外語(主要是英語)語法移植借鑒而來的,句子成分與英語大同小異,但英語的詞形變化是漢語所沒有的,而時態(tài)與句型變化更是英語初學者的難點。英語時態(tài)有16種,時態(tài)的變化實則是動詞的變化與組合。英語動詞有原型、不定式、第三人稱單數、過去式、過去分詞和現(xiàn)在分詞。英語中的語態(tài)(主動語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語氣(虛擬語氣)也是動詞變化的結果,這些與中國學生長久以來學習的漢字構句用法實在是不同:漢字用“著”、“了”、“過”就可以應付各種時態(tài)變化,無論是現(xiàn)在過去還是將來,增減幾個詞(包括“著”、“了”、“過”和時間)就可以應付時態(tài)。加“被”、“把”就可以表示被動主動,加上“即使”、“如果”就可以表示虛擬語氣。所以我們的學生學英語時,會注意不到詞形變化或缺少動詞,如他們會寫出He like read book.這樣的句子,而實際上“他喜歡讀書”在英語中應說:He likes reading books.此處句型轉化中,英語要加助動詞,利用情態(tài)動詞和系動詞。漢語說:“你吃飯了嗎?”和“你吃飯了。”標點符號就決定了不同句型,而英語要說“Have you had your lunch?””You ate the lunch.”這些區(qū)別對長期沉浸在漢語環(huán)境中的學生來說,必須弄清楚這些是學好英語的第一步。
三、英漢表達的側重點不同
漢語重視開頭,重視領導大局,所以漢語句子是頭重腳輕,如“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就可以發(fā)現(xiàn)句子的頭有多長多重。而英語為了避免頭重腳輕,常用it作形式主語或賓語,本體內容放在后面。寫地址寫時間,漢語是從大到小排列,英語卻是從小到大排列。連頒獎,傳統(tǒng)上中國是一二三等獎依次頒發(fā),而國外則是三二一等獎,把一等獎放在最后壓軸:了解這種英漢思維習慣的不同,對英語學習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四、語言話題不同
漢語交談的話題并不忌諱工資、年齡、婚否等所謂“隱私”話題,而西方人則避免談論這些話題,他們更喜歡談論體育、天氣、見聞等,而對表揚夸獎照單全收,不像國人的謙虛推辭。另外還有很多社交場合的讓餐進酒、挽留致謝都有許多不同。對學生灌輸這種差異也有助于英語的學習與掌握。我們常說學習一種語言也是學習一種文化,所以對英語國家的背景知識的學習也是必須的。
五、中外歷史文化價值觀不同
學英語不單純是學語言,與英語國家相關的地理、歷史、人文都要有所涉獵。單詞的義項與外延并不等同,即使諺語、習語也不能生搬硬套。中國說“一箭雙雕”,在英語中卻是“One stone killed two birds”(一石二鳥),我們說“力壯如?!?,他們卻說“As strong as horse”,并沒有牛的影子。同樣中國人崇尚紅色,英語國家人士更偏愛白色等,這些在英語的閱讀理解當中也是有益的知識。
總之,掌握英語絕非易事,不過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總結,了解英漢異同,加之我們的勤奮,是能夠把英語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