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山
作為一名教師究竟應該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實現(xiàn)有效教學,構建理想課堂。理想課堂絕不是教師精心布設的“圈套”,有效教學也絕不是學生的隨“師”起舞,而是要看教師能否做好以學生的需要和發(fā)展為出發(fā)點的服務,把學生視作一個生命整體,將其內在蘊藏的思想、情感、欲求、智能等寶貴的東西作為激發(fā)點,實現(xiàn)真正的人的教學。
一、打破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個性需求,為學生的自由發(fā)展服務
任何知識經驗、行為習慣都必須經過學生自己的思考、體驗和練習,才能成為他們自己的東西。課堂是一個教學的平臺,而教學又是一門育人的藝術。由于不同學生在天資、個性、生活環(huán)境等方面存在廣泛差異,每個學生都有最適合自己的學習與發(fā)展方式。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币粋€具有教學風格的教師對教學過程的安排是極具個性化的,是充滿教學思想和個性才能的豐富又復雜的藝術。即使把課堂教學流程、教學范例全部列出,也不可能窮盡真正充滿生命力的課堂可能發(fā)生的一切。教學過程不是工業(yè)式的自動化、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程序操作,它具有很強的隨機性,是在動態(tài)中不斷完善發(fā)展的藝術組合而產生的整體感應。因此,就是極具知名度的課堂教學模式,也不可能固定化沿用,甚至被推而廣之。所有的名師,都會有他與眾不同的地方,名師的課堂一定也會體現(xiàn)出個人獨特的風格,他們絕不會用模式來禁錮自己的教育行為和教學藝術。所以,有效教學應該是教師在課堂上,能夠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充分維護他們與生俱來的活力,摒棄一勞永逸的模式化教學,針對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盡可能適合每個人身心特點的教育環(huán)境,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主動學習和發(fā)展,為學生的自由發(fā)展提供機會和條件的服務者。
二、淡化教學任務,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為學生的思維成長服務
“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這已是教育界所公認的道理。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教師上課的注意力應集中的地方不是教材,不是教學過程,而是學生的腦力勞動?!苯逃胰~圣陶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彪x開了“教為了學”這個根本點,教師的表演再上乘也是低效,甚至無效的。而要克服這種教學浪費,教師必須要有強烈的學生主體意識。
其實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如果犧牲一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時間,來培養(yǎng)和保護學生對學習、探索、創(chuàng)造的興趣、愛好與熱愛,那么在不久的將來,學生自己定會把這些失去的“知識”加倍地找回來;但是,假如犧牲了學生對學習、探索、創(chuàng)造的興趣、愛好、熱愛、甚至犧牲健康、身心與美德,用來讓學生多學習和掌握一些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那么這些失去的興趣、愛好、熱愛不僅會使已經學習和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失去生命和光彩,而且在不久的將來會促使他們徹底失去學習、探索、創(chuàng)造的動機和愿望。
因此理想課堂中,作為教師要敢于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進程,在充分了解、分析學生的基礎上,首先設計出最佳教學方案,其次把教學目的、教學任務滲透在每一句言語中,讓每一個學生都活起來。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注重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相機攫取課堂中稍縱即逝的教學機會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他們的心靈與知識,將教學的一切活動指向于如何調動和維護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指向于有利于學生的思維成長而服務。
三、拒絕教學技巧,提供人文環(huán)境,為學生的完整人格服務
愛因斯坦認為:青年人離開學校時,應是作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而不只是一位專家。而當今的部分教師,為了名利,置“傳道”于不顧,孜孜于“授業(yè)”和“解惑”,以績效取代道德、以技巧取代科學,同一份試卷讓學生做了四、五遍以追求績效;同一課內容“試上”二、三遍以求取優(yōu)質課,對于學生來說,這究竟是一種“傷害”,還是一種“犯罪”?當“優(yōu)質”布滿虛假,當“績效”變得殘酷,誰能說學生的正義缺失不是我們的潛移默化?
“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殘缺的、無靈魂的教育。任何知識如果只有專業(yè)目標,沒有人類高尚的追求目標和文明準則,非但不能造福社會,往往還會助紂為虐,化為災難。反過來,自覺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則可以促使一個人心清目遠、富于責任、心靈充實、情感豐富而健康?!?/p>
因此,教師在追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必須把“傳道”擺在首位,首先做好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做好“提供機會和條件”的服務:讓學生說出他們想說的,做出他們要做的,提供思考的時間,提供爭論的平臺,提供“激勵和鼓舞”的服務,激發(fā)和維護學生的求知熱情。課堂上少一些“模式”,多一些個性;少一些“任務”,多一些人文;少一些“技巧”,多一些本真?!爸挥挟斨R變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發(fā)人的興趣和熱情的時候,才能成為真正的知識?!?/p>
(責編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