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盛
眾所周知,目前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評估和學校對教師業(yè)績的評估,往往把學生卷面考試的成績作為主要依據(jù)。而把卷面考試作為唯一評價方式有很大弊端,比如:難以考查到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yǎng),容易挫傷學生自信心。由于考試這一評價方式的導向功能,許多有志于課改的同志只好走回頭路。
為了使課改能夠真正深入,為了讓許多有志課改的人能夠真正心情舒暢、義無反顧繼續(xù)探索下去,就必須用切實的考試改革來支撐課改。筆者認為考改必須做到:
一、考試與考查相結(jié)合
變單一的卷面考試為卷面考試與能力考查相結(jié)合。如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教師教學業(yè)績的評價由兩部分構(gòu)成,一方面是卷面考試的成績占70%,一方面是能力考查占30%。能力考查的具體做法:1.聽、說的能力:①聽錄音或聽老師說話,②評委根據(jù)學生所聽內(nèi)容命題,③讓學生按指定要求口頭回答問題或說一段話。2.讀的能力:①朗讀指定課文,②給材料朗讀,③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材料。然后依據(jù)評議標準進行評分。這樣操作,學生聽、說、讀的語文實踐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考查,教師由于評價的導向功能也就會在這方面加強對學生的培養(yǎng)。最終學生的聽、說、讀的語文能力都能得到發(fā)展。
二、多命主觀性、開放性試題
現(xiàn)在試卷的題目客觀題居絕大多數(shù),即使是一些主觀題也往往是唯一的答案。學生答題稍微偏離標準答案就扣分,甚至意思答對了而表述不一樣就不給分。這樣學生就只能否定自我、唯老師是從,無奈地屈服于標準答案,毫無自主,毫無生氣,毫無創(chuàng)新。學生沒有主體地位可言,自己只能是被評價的對象,而沒有自我評價的權(quán)利。筆者認為應少出客觀性題,多出主觀性、開放性題,允許多種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成理,能自圓其說,就要酌情給分。多出一些有利于發(fā)揮學生想象、自主設(shè)計的、富有創(chuàng)意的試題。如本校四年級測試就出過這樣一道題:試題左邊是一幅圖畫,內(nèi)容是茫茫的沙漠里有幾峰駱駝,幾個人和幾棵樹。要求學生答題:①你在畫中觀察到了什么?②請根據(jù)畫中的內(nèi)容提出幾個問題。③如果你有興趣你想在畫中再添些什么?再如,六年級出了這樣一個題目:一天晚飯后,爸爸要看足球賽,媽媽要看電視劇,他們?yōu)榇藸巿?zhí)不下,作為兒女你想怎樣勸爸爸、媽媽,妥善處理好這件事?這樣的試題需要學生自主地觀察,充分地想象,并且聯(lián)系已有的知識基礎(chǔ)和人生經(jīng)驗去聯(lián)想、思考,作出判斷,制訂方案。這樣學生的個人感受和體驗就能得到尊重和顯現(xiàn),個性也得到了張揚。這樣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綜合性學習的能力,也促使教師在這方面注意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
三、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jié)合
如果把考試當做唯一的評價方式,就是把評價片面化、簡單化的做法。而在卷面考試中只注重定量評價就更不科學。在教學實踐中,有時如不進行定性評價就很難準確地檢測學生真正的學習品質(zhì)和學習水平。如選詞填空:藍藍的、灰色的、銀灰色的()天空”。這三個學生回答得都對。如果本題為5分,三個學生都可以得滿分。雖然從定量評價的角度看,三個學生處于同一水平上,但是從三個學生的不同答案中,可以看出他們的學習品質(zhì)和學習水平是不一樣的。生②的回答比生①好,他不僅知道“灰色”這個詞可以與“天空”搭配,而且還善于觀察,他觀察到天空并不總是“藍藍的”,而且有時甚至更多的時候是“灰色的”,他不囿于別人慣常的說法,而把自己觀察到的結(jié)果填上去,這說明他有觀察能力,而且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生③回答比生②還要好,他除了有生②的優(yōu)點外,而且觀察得更仔細,對詞義的辨析更準確。因此,如果從定性評價的角度來說,生①只能是“及格”,而生②可以打“良好”,生③則可以評“優(yōu)秀”。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但要注重定量評價,同時也要注重定性評價,如把兩者結(jié)合起來使用,就更能準確地檢測學生的學習品質(zhì)和學習水平。為了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為了更科學地評價學生,我們對學生的考試成績可采用等級制,用“優(yōu)秀”“良好”“及格”“待及格”來評價學生,或者與考分同時使用,做到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jié)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shè)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此,我們必須致力于考試改革乃至整個評價機制的改革,用切實的考改來支撐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