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日校園暴力防治措施的比較研究

2009-08-21 02:59宋雁慧
中小學管理 2009年8期
關鍵詞:校園暴力防治措施

宋雁慧

[摘要]校園暴力研究的視角經歷了一個從心理學到社會學、從個體研究到群體研究的轉向,“校園暴力叢生”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使得研究視角又轉向了校園暴力的學校歸因,包括學校的組織結構、人際關系、管理制度等方面。中日兩國校園暴力在數(shù)量和歸因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具有可比性。在對5所日本和中國的薄弱學校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對兩國學校所采取的防治暴力的措施進行了比較。

[關鍵詞]校園暴力;防治措施;中日比較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2384(2009)08-0046-05

對校園暴力的關注和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但最初的研究結果認為校園暴力問題還沒有嚴重到必須加以注意的時候;到1975年,美國司法部青少年犯罪調查委員會公布了一份關于校園暴力的報告,最后的結論是:校園暴力行為已達到引發(fā)危機的程度,已經嚴重威脅到教育機構實現(xiàn)其重要功能。此后,關注校園暴力的國家逐漸增加,到20世紀末,校園暴力已經被認為是全球性的社會公害。中日兩國校園暴力在數(shù)量和歸因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具有可比性。本文在對5所日本和中國的薄弱學校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對兩國學校所采取的防治暴力的措施進行比較。

一、校園暴力研究視角的轉變:關注學校因素

早期對校園暴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個體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比如:施暴者和受害者個體本能、染色體、荷爾蒙變化、人格特質與暴力行為之間的相關等。這種關注個體研究的視角很快受到了社會學研究者的批評。他們認為,個體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包括經濟地位差異、文化差異、階層差異等)才是導致校園暴力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比如:Miller的下層文化沖突理論認為,下層文化社會中的青少年在合法的社會秩序中很少有機會獲得成功,只能在下層文化中追求個人的地位與滿足。下層文化社會中的青少年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往往被中上階層認為存在偏差或有犯罪傾向,他們通常以打架、對抗權威或社會正常體制來肯定自己,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校園暴力研究從關注個體的生理、心理方面轉向關注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方面,從個體研究轉向群體研究,從生理學、心理學的研究轉向社會學的研究,大大拓寬了研究視角。

20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了“校園暴力叢生”的現(xiàn)象。1990年美國學者Burquest、Farrell和Pease發(fā)現(xiàn),1/3以上的校園暴力事件發(fā)生在12%的學校。1997年英國學者Lindstrom也從調查中發(fā)現(xiàn),將近一半的校園暴力事件發(fā)生在8%的學校;2000年美國教育部和國家教育統(tǒng)計中心進行的“美國校園犯罪與安全研究”發(fā)現(xiàn),50%的暴力事件發(fā)生在7%的學校,75%的暴力事件發(fā)生在18%的學校。大量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大量的校園暴力事件集中發(fā)生在一小部分學校。

社會學理論偏重于從同類群體的社會背景進行歸因,按照這一思路,“校園暴力叢生”是因為“不良”學生群體在數(shù)量上的集中(這里的“不良”是指在主流社會中處于不利地位,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家庭結構殘缺,社會關系紐帶不強,與主流文化存在差異和隔閡,學習成績比較差等。根據社會學理論,這類群體比較容易發(fā)生暴力偏差行為),即因為一些學校集中了大量的社會經濟地位偏下、家庭教育功能較差的學生,這類學生屬于“易發(fā)暴力”的群體,所以這些學校才會出現(xiàn)“暴力叢生”的現(xiàn)象。這種解釋顯然不盡符合實際,因此研究者們開始把視角轉向學校層面,從學校的組織結構、人際關系、管理制度等方面來考察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

(一)學校的科層制組織結構

米歇爾·福柯指出,學校類似于監(jiān)獄和軍隊,作為一種“規(guī)訓社會”而存在。在學校中,“用等級來規(guī)定人在教育制度中的地位分配形式”,“紀律創(chuàng)造了既是建筑學上的,又具有使用功能的等級空間體系?!痹谝欢ǔ潭壬峡梢哉f,學校是由各種儀式、紀律、懲罰而支持的科層系統(tǒng)。學校,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依據國家法律規(guī)定的教育目標對學生進行教育,以使他們成為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社會人。學校的這種固有特征導致其必然會采取嚴格、統(tǒng)一的管理制度,對個體差異的容忍度較低。在中國和日本,這種情況尤為明顯。

正是學校的這種社會學意義上的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校園暴力行為。西方社會學家批評學校“雖然不完全是封閉的軍事化的組織氛圍,但卻是一個以服從為主要特征的權威性機構,在這種氛圍中發(fā)生學生之間的暴力行為是可以理解的?!?/p>

(二)支配型的人際關系

東方文化的傳統(tǒng)是推崇“師道尊嚴”,師生關系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為權力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在這種權力支配的師生關系中,學生必須服從學校規(guī)定的行為準則,這一要求不可避免地會遭到青春期學生的抵制甚至反抗。而維持紀律不僅是教師的任務,而且是評價教師的一個維度,教師會因為維持紀律不佳而被批評。在這種情況下,師生沖突在所難免。日本學者Naito認為,教師是被驅動著以暴力和威脅的手段來控制學生,學校的結構使得這一切合理化。

師生關系是學校中的一門隱性課程,教師對待和懲罰學生的方式通過“復印機效應”,被學生用來對付同伴,甚至教師,包括語言攻擊、體罰、給他人貼標簽等。無論是教師使用的暴力,還是學生使用的暴力,其實質都反映了學校中人際關系是依靠赤裸裸的權力準則而運行的。由此,Naito總結說,學生生活在學校的3種權力結構中,一是正式的學校規(guī)章制度,二是教師以維持紀律為名使用的暴力,三是學生間的暴力。

(三)管理制度與規(guī)則

分析中日兩國的學校管理制度,有以下幾個共同特征:

(1)整齊劃一的要求。學校像一個標準化生產的大工廠,統(tǒng)一的著裝、統(tǒng)一的姿勢,這是對學生外在方面的要求。雖然近些年來個性化和主體性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標準化和整齊化仍是占據統(tǒng)治地位的管理要求。

(2)集體管理。學校通常以班級為單位對學生進行管理,班主任對校長負責;而班級內則分成不同的小組,小組長對班主任負責。這種管理產生了一種連帶責任,即集體內任何一人違反規(guī)則,整個集體成員都會受到懲罰。這種集體管理“不良”學生處于眾叛親離的孤立狀態(tài),從而誘發(fā)同伴欺負,甚至是暴力行為的發(fā)生。另外,為了更好地控制學生,學生通常被固定在一個教室(Sugeno將其稱為“家室”里度過大部分時間,學生的交往空間受到限制,這使學生感到壓抑,也容易導致欺負和暴力行為的發(fā)生。

(3)沒有學生的參與。學生對學校專制的管制方式非常不滿,但是學校的管理制度中沒有給學生表達觀點、與教師談判以及自

我管理的空間。感到壓抑和不滿的學生,在群體中失去責任心,從而產生暴力行為。

(四)其他因素

很多研究者都提出,學生的學業(yè)壓力過大是導致校園暴力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學者指出,學生的學業(yè)壓力和暴力行為之間沒有直接聯(lián)系,即校園暴力并不是學業(yè)壓力的必然結果。數(shù)據統(tǒng)計的結果也顯示,在一些師生都關注學業(yè)成績的學校中,校園暴力發(fā)生的數(shù)量比較少。因此,學業(yè)壓力和暴力行為之間有一個中介,即學校的理念。學校的理念可以調和壓力之下學生的情緒,也可以激發(fā)矛盾的發(fā)生,讓壓力轉化為暴力行為。

學校分層也和校園暴力有明顯的相關。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有一部分學校由于歷史、政策或管理等原因處于劣勢地位,這些學校被稱為薄弱學校。薄弱學校集中了大量的“差生”,學業(yè)壓力自然比較大。再加上社會對學校的評價以學業(yè)成績?yōu)橹?,使得薄弱學校不得不將所有的精力放在學生的學習方面,學校的這種做法使得一部分學生逐漸厭學,進而引發(fā)學生暴力行為。

二、中日校園暴力防治措施的比較分析

(一)可比性的基礎

校園暴力的表現(xiàn)形式基本相同,但是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大相徑庭,因此防治的方式也應當不同,否則可能出現(xiàn)背道而馳的結果。比如:在日本,學生固定在一個教室容易導致暴力事件的發(fā)生,因此可以采取更換教室的方法來減少暴力;但在美國,校園暴力的發(fā)生卻與更換教室的次數(shù)成正比。究其背后的原因,乃是美國的校園暴力通常發(fā)生在不認識的群體中,而日本的校園暴力一般發(fā)生在親密的群體中,這才產生了統(tǒng)計學上的悖論。因此,比較研究的前提是兩者具有可比性,即校園暴力發(fā)生的概率相近,發(fā)生的原因相似,采取的措施才有可比之處。

根據文部省的統(tǒng)計,1983年日本初中校園暴力的數(shù)量為3547件,到1986年降低到2148件,隨后開始緩慢增長,1996年達到8169件;之后進入快速增長期,2000年達到最高點27293件;然后出現(xiàn)了緩慢回落的趨勢,2006年又上升至27540件,涉及36.1%的初中。中國沒有對校園暴力事件的相關統(tǒng)計,但2003年司法部徐久生等人的調查表明,有38.3%的初中學生承認自己在近半年內有過校園暴力行為??傮w上來說,在中國和日本,初中校園暴力問題不像美國那么嚴重,但也涉及1/3以上的學校和學生,屬于中等嚴重程度。

從學校歸因方面講,中日兩國具有相似性。這是因為兩國同處于東亞文化圈,與西方教育體系相比,兩國學校都比較追求統(tǒng)一性的教育,追求權威和教師中心,屬于科層制的組織結構,學生讀書升學的壓力都很大。

為了考察兩國學校防治校園暴力的具體措施,筆者選取了大阪市的兩所市立初中和北京市朝陽區(qū)的3所初中作為研究對象,這5所學校均為薄弱學校,具有可比性。

(二)日本校園暴力的防治措施

筆者所調查的兩所大阪的市立學校,一所處于城鄉(xiāng)結合部(A校),一所位于市中心(B校)。幾年前這兩所學校都屬于“差?!?,校園欺負和暴力現(xiàn)象較嚴重。新任校長上臺以來采取了綜合治理與專門治理相結合的措施,現(xiàn)在學?;净謴土私逃虒W秩序。

1綜合治理

學校從整體上采取措施,改善學校中的人際關系,構建信任、合作的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以預防校園暴力的發(fā)生。

(1)改善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解決校園暴力的最根本措施。A校堅持“不落下一個學生,不落下一節(jié)課”的理念,教師要保證學生每節(jié)課都能跟得上,讓他們不會覺得上課無聊。B校采取分層上課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不同的班級,這樣教師在授課時就比較有針對性,能夠照顧到所有的學生。這一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家室”的弊端,有效地減少了暴力行為的發(fā)生。

(2)形成共同體。學校認識到,校園暴力問題應當由整個學校的成員共同來解決。因此,一旦出現(xiàn)問題,學校動員所有的力量協(xié)助班主任,用全體的力量指導學生,形成一個共同的作用力。A校校長堅持“一個人走100步,不如100個人走一步”的理念,在所有的教師中形成對學校的共同理解,構建教師間相互信賴的關系。校長信任教師,教師才信任學生,學生才會信任教師和學校。師生間能夠相互信任,能夠共同面對問題,學校的氣氛就很融洽了。

(3)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從剛入校開始,就要接受基本的禮儀教育,要“學會打招呼”。在這兩所學校里,學生興趣班(或俱樂部)都會對學生進行基本的人際禮儀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除了禮儀,學校衛(wèi)生也是綜合治理的一部分。學校認為,干凈漂亮的校園會使得學生更加愛惜學校,“學校掃除”成為學校師生共同參加的一件大事,學生會對自己的勞動成果備加珍惜。此外,學校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4)學生參與管理。強化學生會的職能,讓學生來制訂規(guī)范、制訂計劃、自我管理,也是緩和學校矛盾的一個重要手段。B校校長總結說:“在初中階段,讓女學生干部管男學生,比教師管的效果要好?!?/p>

(5)加強與外界的合作,共同保障校園安全。學校通過家訪(通常每學期初進行一次)、家長教師聯(lián)系會等與家長溝通,讓家長知道學生在學校的情況,也學會正確的家教方式。讓警察進學校,是這兩所學校都采取的一種綜合治理方式,警察在處理一些緊急事件、協(xié)助溝通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地區(qū)的兒童相談所、青少年指導機關也會協(xié)助學校輔導學生,為學校處理學生間的矛盾提供專業(yè)支持。

2專門治理

針對校園暴力的特點和類型,進行事前的行為干預和事后的處理。

(1)事前的行為干預。這兩所學校采取的干預措施主要有“Peer Support”(同伴支持)和“CAP”(Child AssaultPrevention,預防學生攻擊)計劃。這兩個計劃是大阪市教育委員會針對學校普遍存在的欺負和暴力問題而設計的?!癙eer Support”是利用同輩群體的力量來幫助學生,鼓勵不同年級學生的互動和交流。在這種同伴支持中,學生有些不愿意跟教師講的話可以向高年級的同伴傾訴,同時也培養(yǎng)了高年級學生的關心美德?!癈AP”計劃,由對學生的計劃和對教師的計劃兩部分組成,這兩部分是一體化的、不可分割的。對學生的計劃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權利意識和人權教育,然后是通過情境教育,教會學生在遇到暴力的時候如何保護自己,概括起來就是“no-go-tell”,即“要學會說不,在危險的時候離開,要告訴別人”。對教師的計劃包括培訓教師,能夠早期識別學生的危險反應,創(chuàng)造讓孩子把事情說出

來的環(huán)境。

(2)事后的處理。校園暴力事件發(fā)生后,學校會視情況而決定是否叫警察,并且協(xié)助學生之間溝通。對暴力事件的當事人采取的處分措施包括訓告(警告)、自宅學習/自宅謹慎、出席停止、停學、退學或轉學幾個等級。但是,在學生停學期間,學校會組織教師去學生家里給學生補課,以達到挽回、教育的目的。

經過學校師生的共同努力,目前這兩所學校的暴力事件明顯減少,家長和社會都比較滿意。

(三)中國校園暴力的防治措施

筆者所調查的3所初中是北京市朝陽區(qū)的薄弱學校,都位于城鄉(xiāng)結合部,屬于“師資弱、生源差、校園氛圍不好”的學校,校園暴力現(xiàn)象比較多,但對學校來說首要的問題是學業(yè)成績上不去。目前這些學校所采取的防治校園暴力的措施包括:

1嚴格的學校制度管理

為了預防學生在學校發(fā)生暴力行為,學校制定了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包括校服制度、進出校門制度、門衛(wèi)制度等,以保證學生的安全。課間休息時間班主任要巡邏,及時制止學生打鬧等不良行為。其中有一所學校在教室、樓道和學校偏僻角落都安裝了監(jiān)視器,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動態(tài),防止暴力事件的發(fā)生。

2強化班主任的作用

當學生出現(xiàn)暴力或其他偏差行為時,科任老師常常把這些學生送到班主任處。因此,班主任實際上擔當了門診醫(yī)生的角色。學校設立了“優(yōu)秀班主任獎金”,在校內樹立一種“改造一個偏差生和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秀生一樣”的理念,鼓勵班主任了解學生,并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學生。3所學校的管理者都舉出了優(yōu)秀班主任轉化“差生”的案例。

3加強學校德育建設

加強師德建設是學校一直呼吁的,強調教師不能體罰學生,要敬業(yè)愛崗;德育主要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實施,通過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感、榮譽感,提倡助人為樂、關心他人等優(yōu)秀品質。

4爭取家長和警察的配合

雖然幾所學校都反映學生家長的素質不高、教育方式不當,但是學校還是通過班主任盡量爭取家長的配合,讓家長督促學生,以幫助偏差學生改進。另外,每所學校都有一名法制副校長,由當?shù)嘏沙鏊恼嫒?,負責對學生開展法制教育;警校合作保護學校周邊治安環(huán)境,減少社會不良青年的聚集。

5制訂安全預案

2007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3條規(guī)定,學校應當制訂突發(fā)事件的預案。根據這一要求,3所學校都制訂了相關的安全預案,并配有緊急疏散圖和相應的演習。

6事后處理

一旦發(fā)生校園暴力事件,班主任首先要對施暴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并且對受害學生進行安撫;比較嚴重的校園暴力事件,會由學校德育處、甚至校長親自協(xié)調處理。對于施暴的學生,學校的處分措施有警告、記過、記大過、轉學等。因為這3所薄弱學校的生源分為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兩種,所以學校的處理措施一般有所不同:對外地生源比較嚴厲,問題嚴重的就采取退學的處理方式;而本地生源因為不能退學,所以至多只能勸其轉學,實在不轉也沒辦法。一名校長透露出這么做的苦衷:“我們也不想這樣,但是上級也好,社會也好,只向你要學習成績,否則就認為學校不努力,校長不勝任。學校不把這些學生消化掉,就很難順利進行教學和管理;即使轉化再多的‘差生,花了再大的心血和精力,都沒有用?!?/p>

三、結論

中日兩國在防治校園暴力方面的共性表現(xiàn)在:

(1)制定具體的學校規(guī)章制度。

(2)借助校外的力量。

(3)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日本學校通過禮儀教育、衛(wèi)生教育等加強學生的品質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榮譽感與責任感;中國學校主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班級建設,培養(yǎng)學生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品質。

另一方面,中日兩國學校所采取的防治暴力措施還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1)社會參與的力度不同。雖然兩國都致力于對校園暴力的社會綜合治理,但是在中國,綜合治理只限于本校學生家長和學校所在社區(qū)的派出所,而日本還包括學校所在的社區(qū)、校外的青少年輔導機構、熱心公益的民眾組織等。

(2)學生參與的力度不同。在中國薄弱學校的防治暴力措施中,學生是學校教育和管理的被動接受者,學生的參與度比較低;而在日本,學校管理者積極借助學生的力量,特別是學生會、學生干部的力量,讓學生廣泛參與到防治暴力的制度建設和實施過程中。

(3)制定專門的干預措施。日本的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了專門的干預計劃,而中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干預措施。

總體而言,日本的校園暴力防治措施以“疏導”為主,中國以“壓制”為主,兩種措施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結合中日兩國學校教育的歷史文化背景,以“疏導”為主的方法預防校園暴力更為有效。雖然也有學者認為日本的校園暴力和校園欺負主要發(fā)生在關系密切的人群中,往往涉及整個班級、甚至整個學校,在這樣的氛圍中,日本學校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同伴支持等很可能出現(xiàn)負面的影響,導致暴力的升級。但是,畢竟學校在積極探尋解決之道。而在中國,校園暴力問題還沒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已有的校園暴力防治措施大多基于學校管理者的經驗,缺乏科學性、系統(tǒng)性。在這一點上,我們應當借鑒日本的經驗。

雖然校園暴力不全是學校的責任,而是在大的社會背景下,學校結構、功能等與學生互動的結果,但是正如Arnold P.GoIdstein所說,“學校想獨立改善暴力問題,可能會有困難,但學校卻是關鍵性的機構?!?。因此,學校還應該積極采取措施,將“疏導”和“壓制”合理搭配,互為補充,防治校園暴力的發(fā)生,保護師生的安全。如何結合才能更好地遏制、消除校園暴力,仍然是中日兩國共同面對的課題。

猜你喜歡
校園暴力防治措施
淺析校園暴力犯罪的成因、特點及預防
從中美校園暴力案件報道出發(fā)思考相關法律問題
青少年惡劣事件頻發(fā)引發(fā)對刑事責任年齡的思考
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 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暴力
淺析建筑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的防治措施
淺析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現(xiàn)象
水產養(yǎng)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新形勢下預防校園暴力的策略研究
汶川县| 平塘县| 新野县| 潜江市| 濮阳市| 永康市| 白朗县| 泰和县| 大石桥市| 屯留县| 寿光市| 喜德县| 辉南县| 东莞市| 菏泽市| 金川县| 绥阳县| 景泰县| 淳安县| 沈丘县| 德格县| 衡山县| 徐州市| 平顺县| 通州区| 志丹县| 荣昌县| 威远县| 洛阳市| 梅河口市| 湘西| 华坪县| 乾安县| 湖南省| 玉田县| 淅川县| 桐城市| 新丰县| 璧山县| 分宜县| 汉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