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夫
由于金融危機下全球信貸緊縮壓力的加劇,那些昔日依托低稅率或者零稅率以及客戶保密制度從而吸引世界諸國大量資金的避稅天堂如今更加清晰地進入到了國際社會警惕與聲討的視野。并且與以往不同的是,未來對于避稅天堂的治理已經不再停留在輿論層面或者小打小鬧,代之而起的將是一場全球性的圍剿行動。
避稅天堂的狀況與特征
在現(xiàn)代國際經濟史上,避稅天堂實際已經存在了50多年。半個世紀的歷程已經讓這一特殊的經濟“怪胎”發(fā)育得相當成熟和完善。如今避稅天堂不僅繁衍到了美洲、歐洲與亞太地區(qū),而且形成了一套十分健全的法規(guī)制度支持機制和運作機制。
按照聯(lián)合國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的定義,避稅天堂一般具有四大特征:對金融或其他服務所得不實行所得稅或只有名義上的所得稅,或將本地作為非居民(外國貸款人、外國投資者和外國借款人)逃避其居住國稅收的場所;不能有效進行情報交換:缺乏透明度,如稅收制度與稅收征管不公開;有利于外國實體建立沒有實質內容的經濟活動。其中,稅收優(yōu)惠政策與金融保密制度是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qū)能否被視為避稅天堂的兩個先決條件。
從全球范圍來看,避稅天堂大多是較小的沿海國家和內陸小國,甚至是很小的島嶼或“飛地”。如列支敦士登、安道爾、摩納哥,以及開曼群島、百慕大、巴哈馬、荷屬安的列斯等,其中最典型的避稅天堂是英屬維爾京群島,該島面積僅有153平方公里,卻吸引了約40萬家公司在這里扎堆,而且還以每月2000家的速度遞增。
離岸公司是避稅天堂中最為普遍性的經濟“實體”,即在避稅天堂極度寬松政策的吸引下,許多外國投資者在當?shù)厣暾堅O立一個新公司或者購買一個殼公司,但公司的實質性經營活動并不在此進行。資料顯示,目前全球匯集于避稅天堂的“離岸公司”有數(shù)百萬家,其中不少為國際上一些著名金融機構,比如,花旗集團在全球離岸地共設有427家子公司。離岸公司的的主要功能在于:跨國納稅人可以利用公司虛構中轉銷售業(yè)務,實現(xiàn)銷售利潤的跨國轉移;將聯(lián)屬企業(yè)在各國的子公司的利潤以股息形式匯集到公司賬下,以逃避母公司所在國對股息的征稅等。
銀行保密制度是避稅天堂公然打出的招牌,其中以瑞士銀行業(yè)最為典型。長期以來,瑞士正是憑借著對客戶隱私“守口如瓶”的銀行保密制度才讓自己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據統(tǒng)計,存入瑞士銀行的外國資產總額高達2萬億美元之巨,相當于瑞士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倍之多。
避稅天堂的成因
避稅天堂如雜蕪般在全球快速繁衍,而且其行事極度地張揚與猖獗,既有合理性成分,也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一方面,國際離岸地皆為主權獨立國家,其相關稅收及金融法律的制定具有自主性,同時他們都與許多國家簽署了避免雙重賦稅的協(xié)定:另一方面,離岸國都是資源稀缺、人口稀少、經濟薄弱的小型國家,他們?yōu)榱税l(fā)展經濟,就只能創(chuàng)造寬松的政策環(huán)境和提供增強配套的金融服務,以吸引更多的外來的資本。不過,無論是何種訴求,避稅天堂的繁盛都是人為政策驅動的結果。
首先,寬松的法律制度令避稅天堂趨之若騖。為落實銀行保密制度和維護客戶的權益,避稅地都制定了相當完善的法律體系。如安圭拉制訂了《國際商務公司協(xié)調法》并推行在線注冊,安提瓜制訂了《國際商務公司法》并成立了國際金融行業(yè)管理局,巴哈馬修訂完善了《信托法》等等,從而使避稅行為在當?shù)氐玫搅顺浞值谋U虾驼J可。
其次,低矮的進入門檻使避稅天堂炙手可熱。與全球其它地區(qū)的要求相比,避稅地離岸公司的注冊程序都非常的簡單,企業(yè)創(chuàng)始成本非常之低。如在巴巴多斯注冊國際商業(yè)公司只需支付初始執(zhí)照費10美元,另外每年支付100美元即可:即使是在注冊成本最高的維爾京群島,其最高注冊費也只有750美元,而且每年只要交600美元的營業(yè)執(zhí)照續(xù)費即可。再次,低廉的稅收成本讓避稅天堂人心所向。在離岸區(qū),所有的國家均不同程度的規(guī)定了離岸公司所取得的營業(yè)收入和利潤免交當?shù)囟愘x或以極低的稅率(如1%)交納,有的甚至免交遺產稅等,如比如安提瓜就規(guī)定國際商業(yè)公司自成立起50年內完全免稅,百慕大規(guī)定對收入、利潤和島內分配不征稅,開曼群島不征收所得稅、資本利得稅、公司稅或遺產稅。
最后,監(jiān)管的極度松軟增添了避稅天堂的吸引籌碼。一方面,避稅地對離岸公司的資金轉移基本不予約束,企業(yè)具有非常寬綽的資金騰挪空間;另一方面,避稅國并沒有對離岸公司提出諸如召開股東大會及董事會等具體要求。許多離岸中心對國際商業(yè)公司甚至沒有最低的身份要求,如尼維斯島離岸公司的股東、董事和職員可以是任何國家公民,并且可以住在任何地方,股東和董事可以不開會可采取一致行動。
避稅天堂的危害
從歷史的角度觀察,避稅天堂及其離岸中心對國際資本市場發(fā)展以及世界金融體制演變曾產生過積極的影響,如離岸金融市場不僅降低了國際資本流動的成本、強化了國際資本市場的競爭,而且也便利了跨國公司的業(yè)務活動。然而,若從維護全球金融市場穩(wěn)定和國際市場有序競爭視角分析,避稅天堂所產生的副作用則格外明顯。
首先,避稅天堂直接導致了許多國家正常稅收的巨額流失。由于為客戶提供了低稅率、極度保密等服務,避稅天堂成為了不少跨國公司、國際財團、公民個人(特別是好萊塢明星、王公酋長以及寡頭政治家)等完全逃避納稅的“風水寶地”。據稅收正義網絡組織保守估計,由于離岸金融中心的存在,全球每年流失稅款2500多億美元,其中僅美國每年的逃稅損失達1000億美元,其他發(fā)展中國家一年可能損失1200億美元。
其次,避稅天堂成為非法洗錢的重要場所。由于沒有外匯管制、保密程度高、資金轉移不受任何限制,“避稅天堂”成為國際洗錢活動最猖獗的地方,甚至成為國際犯罪分子洗錢的庇護所。資料表明,全球每年大約有5000億到1.5萬億美元的資金通過避稅地洗錢改頭換面。
第三,避稅天堂助長資本非合理性外逃并瘋狂吸納全球資產,從而加劇了全球金融市場的不均衡。統(tǒng)計顯示,在全球避稅天堂里至今還沉睡著11萬億美元的金融資產,相當于法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倍。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報告顯示,僅發(fā)展中國家外逃到避稅天堂的資本每年就以2000~3000億美元速度增長。另外,由于50%的國際貿易活動通過避稅地進行中轉,其轉手所得資金很順理成章地沉淀在了當?shù)???陀^上看,在全球信貸市場處于擴張過程時,避稅天堂的存量資本并不會明顯影響貨幣的供求平衡,但在目前國際信貸市場嚴重收縮的情況下,大量
資本滯留于避稅天堂,勢必令資金供給不足的矛盾雪上加霜。
第四,避稅天堂極易破壞市場公平。為了更多地引進國際資本,許多發(fā)展中國家都制定了優(yōu)惠的經濟政策,而為了取得本國傾斜性政策的支持,不少發(fā)展中國家企業(yè)到避稅地離岸注冊,遙身蛻變?yōu)椤巴赓Y”,并轉而投資國內。這種狀況不僅造成了稀缺政策資源的浪費,排擠了真外資利用優(yōu)惠政策的空間,而且也降低了發(fā)展中國家引進資本的質量和效率。
第五,避稅天堂容易造成財務欺詐。企業(yè)利用離岸金融中心的便利條件進行的欺詐行為主要有虛增資產和虛增經營業(yè)績兩種。其中意大利帕瑪拉特公司欺詐案就是虛增資產的典型案例。該公司在開曼群島注冊的Bonlat財務公司偽造了其在美國銀行存款49億美元的證明,從而騙取了監(jiān)管部門和投資者的信任,最終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避稅天堂的整治
前不久,OECD發(fā)布了最新的稅收表現(xiàn)評估報告,明確將菲律賓、馬來西亞、哥斯達黎加和烏拉圭等4國列入避稅天堂“黑名單”,同時將瑞士、盧森堡、比利時等3 8個國家和地區(qū)列入“灰名單”,此舉在全球產生了強烈的震動效應。另外,德國和法國等多個歐盟成員國在最近一年多的時間內對列支敦士登掀起了空前的“查賬風暴”,查出流失稅收10億歐元,同時英國皇家稅收和海關當局也列出3萬人的“黑名單”。無獨有偶,今年2月中旬,美國政府對瑞士銀行涉嫌幫助1.7萬名美國人避稅提出指控,結果瑞銀支付了7.8億美元賠償金,作為懲罰性措施,美國司法部要求瑞銀公開5.2萬名美國客戶的信息。出于被包抄的壓力,瑞士政府不久前宣布在配合外國打擊逃稅問題上將提供更多合作,并承諾松動銀行保密制度,同時,比利時、安道爾、列支敦士登和摩納哥等紛紛作出了積極表態(tài)。
動態(tài)地分析,對于避稅天堂的約束與監(jiān)管顯然不會停留在突發(fā)性的“查稅行動”上,也不能對避稅地的自我約束抱過大的期望,未來國際范圍內對避稅天堂的制裁將趨向全面化和嚴格化。
——法規(guī)性約束。據悉,美國政府將推行《禁止利用稅收天堂避稅法案》,該法案將開曼群島、瑞士、百慕大、巴哈馬、英屬維爾京群島等在內的34個國家或地區(qū)列入離岸秘密司法管轄區(qū),并對在此避稅的美國公司和公民實施嚴厲的懲罰。同時,歐盟已經制定了禁止資金外流的草案,規(guī)定歐盟成員國都必須采用銀行信息交換機制;并將修改儲蓄稅指令,決定將納稅人海外賬戶的預扣稅從15%提高至35%。
——協(xié)議性懲處。各主權國家與避稅地簽署禁止避稅的雙邊協(xié)議是限制和打擊避稅的最有力手段。資料表明,目前各國與相關離岸金融中心簽署的此類協(xié)定達46個。一種極有可能的趨向是,協(xié)定簽署國將會在協(xié)議中對避稅地提出懲處性要求,即一旦發(fā)現(xiàn)離岸地為相關國家居民和企業(yè)提供避稅方便和保護,簽署國不僅可以單方面廢除避免雙重征稅協(xié)定,而且能對離岸地提出幾倍于避稅額的賠償要求。
——限制性許可。出于防微杜漸的目的,不少國家可能限制本國企業(yè)在避稅天堂注冊,否則就不予合法性承認。作為輔助的政策安排,一些國家也可能在相關出版物上禁止刊登宣傳“離岸金融服務“中介公司的廣告;同時,在政府的采購計劃中,美歐等國將下令政府所有部門禁止向以百慕大為注冊地的公司提供競標機會。
中國的應對之策
無論是從中國企業(yè)走出去的角度觀察,還是跨國公司走進來的視角分析,中國事實上已經與避稅天堂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一方面,許多在中國加工生產產品的國外企業(yè)將自己的離岸公司作為貨物中轉站,從中獲取進口國的更多貿易配額或者逃避貿易稅;另一方面,中國國內不少企業(yè)特別是民營企業(yè)出于海外上市、曲線獲得國內外資優(yōu)惠政策的目的而在避稅天堂創(chuàng)建離岸公司。因此,當國際社會即將對避稅天堂進行包抄和圍剿時,中國的對外引資與外貿經營活動不能不受到直接的影響。特別是對于“走出去”的中國企業(yè)而言,離岸中心一旦被納入國際社會的嚴格監(jiān)管之下,其影響就相當明顯和直接。資料顯示,僅英屬維爾京群島所注冊的公司中約有1萬多家與中國有關,而通過離岸地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就有新浪、平安、聯(lián)通、華晨、聯(lián)想、娃哈哈等國內60多家企業(yè)。
應當承認,避稅天堂在方便中國企業(yè)快速進入國際市場、降低中國企業(yè)國際化經營成本并推動中國的外貿活躍度曾產生過積極的作用,但同時給中國形成的負面效應也非常明顯。一方面,避稅天堂推動了中國國內資本尤其是非法資本外逃規(guī)模的膨脹,進而對人民幣匯率安排和貨幣政策運作產生重大壓力。另一方面,中國上市公司高管中通過離岸公司的關聯(lián)交易從而掏空國有上市公司資產的行為并不鮮見,國有資產由此嚴重流失。再者,國內企業(yè)在離岸地注冊的“假外資”也從總體上降低了中國的引資質量。因此,當國際社會收縮避稅天堂的活動半徑和口袋時,其對中國經濟與對外貿易的影響應當是利大與弊。不過,中國企業(yè)曲線海外上市的步伐可能因此大大放緩,中小企業(yè)的對外活躍程度可能由此而降低。
對此,中國外匯管理和對外貿易政策應當作出相應地調整和完善:第一,從稅收、審批、土地、借用外債等方面減少直至完全取消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實現(xiàn)內外資待遇平等。第二,放松資本流動管制,便于企業(yè)跨國經營。由于我國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充足,可以進一步放松企業(yè)海外投資的外匯管制,以滿足企業(yè)的海外上市和跨國經營要求。第三,加強對離岸公司投資企業(yè)的金融監(jiān)管,防范其從境外轉嫁金融風險。主要是改善銀行業(yè)的信息交流,提高離岸公司經營信息的透明度,及時掌握離岸公司投資企業(yè)的整體資產負債狀況,并采取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