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言語交際準則是言語交際主體運用語言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準確表達和理解會話含義必須共同遵守的準則。由于不同民族在人文、自然環(huán)境等方面的差異,其言語交際活動既有某些共同性原則,又有各個民族在交際過程中逐漸形成并固定下來的,為交際者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獨特的準則,這些準則貫穿于各個民族的言語教育、言語活動和言語評價之中。有著悠久文明歷史的漢民族也有一套指導和規(guī)范本民族言語交際的準則。作為漢語獨特文化一部分的避諱語必定體現(xiàn)了漢語的這種言語交際準則。本文著重從避諱語的使用角度對漢語所獨有的言語交際準則進行一些有益的探討。
關(guān)鍵詞:避諱語 漢語 言語交際準則
一、漢語避諱語
所謂避諱語,就是指人們用別的說法婉指某些人們不愿直說的動作、事物或現(xiàn)象。漢語避諱語歷史悠久,“避諱是中國所特有之風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歷史垂二千年。”從內(nèi)容上看,避諱語可以分為三類:諱兇、諱俗、諱尊。但從言語交際的角度看,則需結(jié)合語境、言語交談?wù)?、言語目的等方面對這一問題具體分析。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提出了分析言語活動應注意的八組因素。這些因素是:言語環(huán)境(如時間、地點),言語交談?wù)撸òㄑ哉Z的發(fā)出者和接受者)、言語目的、言語內(nèi)容、言語風格、言語方式、言語準則和言語變體。海姆斯認為,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可能使言語交談?wù)哌x擇不同的詞語或變體以達到言語同環(huán)境氛圍的和諧,使語言的運用得體。從這個意義上,海姆斯認為使用言語的能力“不僅是判斷合不合乎語法,而且也有判斷是否合適的一面。什么時候該說話,什么時候不該說,說的時候說什么,對誰說,什么時候,什么場合,用什么方式說,這些也都是一個孩子所獲得的語言能力。”從海姆斯(Hymes)的觀點可以知道,有些詞語在一種文化或社會里并不是禁忌避諱詞語,但如果不注意言語活動諸因素的變化而使用不當,便會成為特定場合的禁忌避諱詞語。因此,對避諱語進行分類需要從社會文化和言語交際層次兩方面進行區(qū)分:
上圖表明,一種語言中的一般詞語,最初只是代表某事某物的語言符號。當這些詞語在特定的文化與社會生活中使用時,由于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禁忌和避諱,這些詞語也被賦予禁忌避諱的色彩而成為禁忌避諱詞語。這些避諱語反映的是整個民族的心理趨向。例如在漢民族的心目中,皇帝是封建社會的最高統(tǒng)治者,因此對帝王的死是人們不愿意提到的,往往要用比較委婉曲折的方式表達,如“大行”“崩”“賓天”等,對于這一類避諱語在言語交際中往往用委婉語代替。而在語言交際層次,這兩類不同性質(zhì)的詞語尚須作進一步區(qū)分。
(一)因為特殊言語的目的,一些避諱語在某些場合中得到合理運用。例如,在《阿Q正傳》中,阿Q因為頭上長瘡留下了疤痕就忌諱別人說話中帶有“光”“亮”等字,但是有一些人故意取笑阿Q,便經(jīng)常犯阿Q的避諱。這種直言“避諱語”的方式獲得了一定的語境意義,在言語交際中是合理的。這樣,在言語交際中本來是避諱語的因為表達合理而變成了非避諱語。
(二)因為特殊言語的目的,一些非避諱語要避諱而不能使用。例如“孩子”一詞,在社會文化層次里,這個詞屬于非避諱詞語,在許多場合可以自由運用。但是,在有些情況下,這個詞也要慎用。例如,你的一個朋友婚后一直想要一個孩子而苦于沒有,或另一個朋友剛剛不慎流產(chǎn),“孩子”這個詞對她們來說是非常敏感的,在與之交談時,這個詞便要少用。
從避諱語在言語層次的分類可以看到,避諱語與言語交際準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作為漢語語匯一部分的避諱語,也必定體現(xiàn)了漢語在言語交際中的特殊的交際準則。
二、漢語的言語交際準則
(一)合乎時宜
言語要合乎時宜,適境而發(fā)。這是中國自古所提倡的。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就是一個要求言語要“合乎時宜”的身體力行者。例如,一次,當公明賈告訴孔子,公叔文子這個人不是不說話,而是“時然后言”?!昂虾鯐r宜”就是要在言語交際活動中“時然后言”,言語不但要合于社會政治環(huán)境,也要合于交際對象,不能千的一矢。
“合乎時宜”要求言語交際者順應交際的背景。例如,“再見”是人們慣用的道別用語。但是,在公安干警釋放犯罪人員時卻是一個避諱語。航鷹的小說《杜鵑》里,李昆華(公安干警)拉著姜寶(刑滿釋放人員)的手反復叮嚀,唯沒說“再見”。在這里李昆華(公安干警)就很好地遵守了言語交際的時機要求,合乎言語交際的情境。另外,如在同有身體缺陷或這樣那樣的特殊情況和背景的交際活動中,與之有關(guān)的詞語也要避諱,這都體現(xiàn)了漢語言語交際要講究言語交際的時機。
再者,“合乎時宜”就是要求我們在交際活動中,要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或場合的不同,對言語作相應的調(diào)整。避諱語正體現(xiàn)了漢語這種言語交際的準則。正如漢語古諺所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尤其是在方言避諱語中,為了適應漢語言語交際的這種要求,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避諱語。如在泉州話中“苦瓜”又叫“紅洋”,苦與許同音[kh?](陽平),紅與洪同音[a?](陰平),所以賣苦瓜的人到姓許村莊叫賣,說“賣紅洋”;到洪姓村莊改說“賣苦瓜”。同樣道理,賣李的到李姓村莊叫賣,不說“李仔”,而說“粉李”或“血李”。據(jù)說,舊時長汀的陳姓人乘船,在船上說話時,自稱姓浮,這是因為長汀話中,陳、沉同音。這種用委婉語來代替不“合乎時宜”的詞語都是為了符合漢族人的這種交際原則。
(二)謹言慎辭
漢民族對言語交際行為一貫持慎重態(tài)度。謹言慎辭是人們交際活動遵循的一條重要準則。所謂“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論語·子路》),《禮記·緒衣》則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于言而慎于行?!辈徽撌呛畈樱€是庶民百姓,幾乎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以謹慎的態(tài)度來約束自己的言語行為。延續(xù)到現(xiàn)在,不同層次的人們在言語交際中仍遵循著這一準則。漢語避諱語便是漢語這一特殊言語交際準則的產(chǎn)物,并且在無形之中促使了漢語言語交際準則的確立。從秦朝的“焚書坑儒”,到漢代的“黨錮之禍”,再到清代的“文字獄”,綜觀整個封建王朝,因為“言辭不慎”不知枉送了多少無辜的生命。這種悲劇從歷史的角度看是封建高壓政策的悲劇,但從言語交際的角度看,則是違背了統(tǒng)治者無形中所制定的言語交際準則的悲劇。
由于言語交際中沒有做到謹言慎辭而釀成悲劇的故事數(shù)不勝數(shù)。例如清朝康熙年間的明史案。明亡后,浙江湖州有個叫莊廷鑨的富戶,他是個盲人,受“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的鼓舞,也想寫一部傳世史作。但他自己并不通曉史事,于是出錢從朱國禎后人處買了史稿,并延攬江南一帶有志于修明史的才子,補寫崇禎朝和南明史事。在敘及南明史事時,仍尊奉明朝年號,不承認清朝的正統(tǒng),還提到了明末建州女真之事,如直寫努爾哈赤的名字,寫明將李成梁殺死努爾哈赤的父祖,斥罵降清的尚可喜、耿仲明為“尚賊”“耿賊”,寫清軍入關(guān)用了“夷寇”等等,這些都是清廷極為忌諱的。這部《明史輯略》刊刻后,起初并無事,幾年后因幾個無恥小人想去敲詐莊家,才惹出事來。當時主事者莊廷鑨已死去多年,莊父仗著有錢買通官府將敲詐者一一頂回。不想一個叫吳之榮的小官一怒之下告到了北京。鰲拜等人對此大感興趣,頒旨嚴究。于是與莊氏《明史》有關(guān)聯(lián)的人大禍臨頭??滴醵辏?663年)五月二十六日,在山水秀麗的杭州城,清軍將《明史》案一干“人犯”七十余人(為《明史》寫序的、校對的、甚至賣書的、買書的、刻字印刷的以及當?shù)毓倮簦?,在弼教坊同時或被凌遲、或被杖斃、或被絞死,一時血濺人間天堂?!爸鞣浮鼻f廷鑨照大逆律剖棺戮尸,另有數(shù)百人受牽連發(fā)配充軍。另外,這種“謹言慎辭”的準則,不僅僅表現(xiàn)在“諱尊”上,它已經(jīng)深入到了中國人言語交際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民俗中,過年不允許說不吉利的話,凡是“破”“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連除夕“睡覺”(諧音為“睡窖”,不是好事),都要說成“挖窖”,同時口中念念有詞“挖金子”“挖銀子”安心做個發(fā)財夢。
“謹言慎辭”的準則不僅規(guī)范著人們的言語交際活動,成為衡量和評價言語交際品格的重要尺度,而且造成了漢民族在交際上的種種避諱,人人都“沉默是金”“守口如瓶”。因此導致漢民族對信口開河、夸言飾辭的人歷來持否定、貶斥的態(tài)度。同時,人們在言語修養(yǎng)的形成過程中,也一直接受著“慎爾出話”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這也促進了避諱語的發(fā)展。
(三)委婉含蓄
眾所周知,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美德。這種文化烙印也深深地刻在了中國人的言語交際之中,并且成為漢語重要的言語交際準則。尤其是避諱語中委婉含蓄的表達更使其發(fā)揮到了極致。特別是在一些非正式的言語交際場合之中,甚至罵人都隱藏于“無形之中”。例如,有一種地方性的特殊避諱語,根據(jù)記載,宋代渭州諱稱“賴”,常州諱稱“打爺娘”,蘇州諱稱“佛種”。元明以來陜西諱稱“豹”,河北諱稱“響馬”,兩廣諱稱“蛇”,山西諱稱“瓜”,山東諱稱“胯”,浙江及徽州諱稱“鹽豆”,浙江又諱稱“呆”,福建諱稱“癩”,河南諱稱“驢”等。于是,當不同地方的人在言語交際中不滿對方時,常常用諱語揶揄取笑對方,這樣既不會因為言語太重而傷害了彼此的和氣,還能達到娛樂對方的目的。如明成化年間陜西司馬楊鼎興與福建司寇林聰會見,林見楊年少胡子卻很多就開玩笑說“弧兒十歲能窺豹”,“豹”是陜西人的諱詞,楊反唇相譏說“癩子三年不似人”,回敬了福建的諱字“癩”。河南人焦勞過湖廣人李西崖宅,見房檐下曬著干魚,就說“小曉日斜風貫驢耳”,李西崖用“秋風正貴先生耳”作答,隱含諺語“秋風貫驢耳”,故意冒犯河南人的諱字“驢”。另外,還有許多文人間的戲弄詩都反映了地方性的諱字,如“人心不足蛇吞象”對“天理忘癩祭魚”,“臘雞獨擅江南味”對“響馬能定冀北群”等等。
這種“委婉含蓄”的言語交際準則,還涉及一些排他性的私密或者不符合大眾文化潮流的事物,在這些方面,避諱語的地位特別重要。例如,妓院是傳統(tǒng)社會的病態(tài)和丑惡現(xiàn)象之一,不僅正經(jīng)人不愿意提及,就是風流子弟也不無顧忌??考嗽荷畹娜吮环Q為“吃門戶飯的”,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十二回:“或者他又帶到別處去看,也難說的,吃這個門戶飯的不止我一家。”妓院的諱稱有“行院”,如《醒世恒言》第二十回:“不一日,三場已畢,同寓舉人候榜,拉去行院中游串,作動戲?!?。另外還有“坊子”“春院”“青樓”“風月”等諱稱。此外,南北方的諱稱也不一樣,北方諱稱為“窯子”,南方諱稱為“紅樓”。又如,在西方社會中,金錢是財富與榮譽的象征,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金錢往往與道德對立,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出現(xiàn)了許多關(guān)于金錢的諱稱?!逗鬂h書》記載崔烈因母親花五百萬錢而獲得了司徒的官職。后來他對兒子說:“現(xiàn)在我位居三公,人們怎么議論?”兒子回答說:“人們都嫌銅臭氣”。崔烈聽了很不高興,此后人們就把靠錢辦事稱為“銅臭”。舊時的銅錢為圓形,中有方孔,所以錢又稱為“孔方兄”,黃庭堅《戲呈孔毅文》詩有“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此外,與錢有關(guān)的諱稱還有“白物”(銀子)“王老”“大團結(jié)”等等。
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導入正題的表達方式,在漢語的言語交際中并不能適用于所有的場合。針對不同對象、不同的交際情境,采用含蓄、委婉的表達,效果有時會更好。清梁廷坍《曲話》卷二:“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盡,斯為妙諦?!蓖袂谋磉_或迂回曲折,旁敲側(cè)擊,繞著彎子說話,話里有話,以留下弦外之音讓人體味揣摩。漢語避諱語便很好地體現(xiàn)了漢語這種“委婉含蓄”的特點。
三、結(jié)語
由于言語交際準則有著悠久的歷史,世代相沿,因此作為一種社會語言規(guī)范,這些準則已深深地融入交際者的心理底層,規(guī)范著人們的言語行為,指導著人們的言語教育和言語評價。同樣,作為漢語獨特文化的一部分的避諱語,也必定浸透著漢語言語交際的準則。因此,通過避諱語可以窺探到隱藏在人們心理底層的漢語言語交際準則,從而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人的交際行為。
參考文獻:
[1]陳垣.史諱舉例[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陳克.中國語言民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3]李如龍.福建方言[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4]田貴森.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中外禁忌語與避諱語[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89,(2).
[5]董紹克,趙春陽.避諱語初探[J].濟南: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7,(1).
(劉業(yè)強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 3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