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可
摘 要: 中學生在英語課堂學習中容易發(fā)生錯誤,為什么會犯錯誤?如何對待這些錯誤?對此,本文從錯誤原因、糾錯時機、糾錯方法三方面對上述問題作簡要論述和分析。
關鍵詞: 初中英語 課堂教學 錯誤原因 糾錯時機 糾錯方法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盡管教師該講的都講了,學生該練的都練了,可是一旦要求學生把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和技能運用于實踐時,往往錯誤百出。隨著學習的深入、知識的積累和運用能力的提高,這種現(xiàn)象仍然伴隨著學生的學習活動。因此,英語課堂教學中發(fā)生錯誤和糾正錯誤的問題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
錯誤是有規(guī)則的,它系統(tǒng)地反映了學習者在某一階段的語言能力現(xiàn)狀。要有效地糾正學生的語言錯誤,就必須明確錯誤產(chǎn)生的原因,這樣才能“對癥下藥”,做到“藥到病除”。本文借助應用語言學理論從語言習慣、文化干擾及教學失誤等方面分析了學生出錯成因,探討了糾錯時機,嘗試找出合適的糾錯方法。
一、了解發(fā)生錯誤的原因
1.語間干擾。
語間轉(zhuǎn)移造成的語間錯誤,指受到母語的干擾而產(chǎn)生負遷移的錯誤。在交際中,學生難以找到表達某個意義的相應表達方式時,往往借助母語的表達形式或習慣來維持交際。例如:表達“書桌上有一本書”時,中國學生常會根據(jù)漢語的語言表達習慣,將該句譯為:“The desk has a book.”但在英語里表達“某地有某物(人)”的意義時,習慣用“There be+某物(人)+地點”的句型。
2.語內(nèi)干擾。
語內(nèi)轉(zhuǎn)移造成過度概括引起的語內(nèi)錯誤,指學習者根據(jù)以往所學到的知識創(chuàng)造出該語言中不正確或不存在的結構,過度地進行類推。例如:根據(jù)動詞過去式要加ed的規(guī)則,過度概括產(chǎn)生“singed,teached”之類的錯誤。又如,學習了動詞不定式結構,出現(xiàn)了“He made me to do homework for him.”的句型。
3.文化干擾。
因中外文化習俗等人文方面的不同而造成的干擾被稱為文化干擾。這方面的錯誤主要體現(xiàn)在語用不當上,即雖然語句正確,但使用的語境不恰當或在特定的交際場合下讓人難以接受。例如向英美人士提出“Where are you going?”“Are you married?”等問題是不妥當?shù)?。又如,面對他人的贊許,中國人往往會說一些自謙的話以示謙虛,聽到諸如“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的話語時,就不假思索地說出“No,my English is poor.”,而英美人士會欣然接受,連說“Thank you.”。
4.教學不當。
教師解釋不當、示范有誤、過度操練某一語言現(xiàn)象等誤導了學生。例如:教be used to時,教師反復強調(diào)后接doing(be used to doing sth.習慣于做某事),從而會使學生出現(xiàn)“The knife is used to cutting.”的句子。
二、合理把握糾錯的時機
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語言學習是一種習慣的養(yǎng)成,他們主張“有錯必糾”。隨著人們對語言習慣規(guī)律的了解和對錯誤性質(zhì)的分析,人們又認為語言錯誤是語言學習過程不可避免的部分,而且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這種觀點也造成了一些人對錯誤的“過分寬容”。陳國華等認為“過分糾錯”和“過分寬容”都不可取。因為,過分糾錯會影響學生自信心,不利于學生大膽運用語言。根據(jù)中介語理論,過分寬容也不利于學生對目的語的假設和驗證。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學生語言的“石化”現(xiàn)象。
那么,何時糾正學生的錯誤?筆者認為,不僅要與我們課堂教學期待的目標有關,而且要與我們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類型有關。如果我們期待的活動結果是學生在活動中或活動后能流暢地用英語表達思想,就不能過多地糾正或有錯必糾,教師可以待學生完整表達思想之后才糾錯,如果教師過多地介入學生“說”的過程,勢必會影響學生流暢地用英語來表達。反之,如果我們期待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準確地使用目標語,那么,糾正錯誤就是必須的。但是,有些學生語言水平較低,或有些學生比較靦腆,教師對于他們還是不宜過多糾錯,或者可以事后單獨進行交流,個別糾錯。
三、掌握正確的糾錯方法
1.鼓勵學生,自行糾錯。
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糾正錯誤。如果給予充足的思考時間,學生是能夠自我糾錯的。Walz聲稱,如果給予時間與鼓勵,學生可以自行糾正50%到90%的錯誤(James,2001)。學生很喜歡當小老師,而且改正自己的錯誤也能使學生有成就感。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自我糾錯的意識,鼓勵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態(tài)度。如果有必要立刻糾正某個錯誤,教師可稍作停頓,學生如能自行改正錯誤,就不必再作解釋。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個別修改、同伴合作修改、小組修改等。比如在試卷講評課上,就可分組讓同學相互解釋說明對方錯誤產(chǎn)生的原因及如何改正。這樣學生通過同伴的學習、思考過程借鑒到同伴的學習經(jīng)驗,對糾錯雙方來說都是學習的反思和重新生成。
2.啟發(fā)學生,重新構成。
這種技巧要求教師對學生所說的話做出自然的反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向?qū)W生傳遞正確的語言形式,讓學生在與教師的交流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糾正錯誤。例如:
S:I writed to my pen pal.
T:Oh,thats nice,you wrote to your pen pal,didnt you?
S:Yes.
T:When did you write it?
S:I writed it last night.
T:Oh,you wrote it last night.Well,did you write a letter or an e-mail?
S:I wrote an e-mail.
以上會話過程中教師必須確保學生最后能使用正確的語言形式。
3.調(diào)整策略,核實澄清。
教師因不明白學生說的話或發(fā)現(xiàn)學生的言語出現(xiàn)形式錯誤而發(fā)出明確的信息要求學生糾正,可采用下列調(diào)整策略:理解核實,確認核實和澄清請求。通常使用“What?/Im sorry?/Pardon me?/What do you mean by...?/I dont understand exactly.Can you say something more about it?”之類的話。例如:
S:Look!My pant is too small.
T:What?
S:My pant.
T:My what?
S:My pants is too small.
T:Right. My pants.But pardon me?My pants what?
S:My pants are too small.
4.提示手段,巧妙提醒。
糾錯過程中教師還可采用提示手段,教師重復學生說錯的話語,并在錯誤的地方改變音調(diào)或有意重讀,或用非言語聲音如“Mmmmmmh”等凸顯錯誤,鼓勵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并說出正確的形式。例如:
S:We are have an English lesson.
T:Have?
S:Having.
T:Yes.We are having an English lesson.
5.監(jiān)督學生,“錯題再練”。
為了避免學生屢犯已經(jīng)糾正過的錯誤,可嘗試讓學生把所有做錯或答錯的題重做或重述一遍或數(shù)遍,這樣做一方面能夠強化訓練,另一方面形成正誤的強烈對比,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板e題再練”一旦形成習慣,便會使語言的運用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如果再輔助課后糾錯本的整理,效果會更佳。對于糾錯本,筆者的做法是讓學生準備一個本子,學生把所有錯誤的題目都抄到本子上,然后對其進行分析,寫清楚出錯原因,再依照這個句子仿寫一句,加深對其正確運用方法的鞏固。
需要指出的是,面對英語課堂頻繁發(fā)生的錯誤,教師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責備學生,而要了解錯誤發(fā)生的原因,把握合理的糾錯時機和掌握正確的糾錯方法,使之更有效地為教學服務??傊Z言錯誤是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窗口,是學生學習的一部分,是學生學習語言、內(nèi)化知識的外顯反映,是學生走向完美的路標。當然還有,在設計很多內(nèi)容時,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水平和能力,控制難度,便于學生準確表達而不至于犯太多的錯誤,讓學生有成就感,培養(yǎng)上進心,逐漸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語言的習慣,提高準確使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James,C.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何仁毅.中學英語口語糾錯策略.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7.12.
[3]劉曉敏.中學生英語錯誤類型分析及對策.中小學外語教學,2006.2.
[4]尹剛等.給英語教師的101條建議.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