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波
商場里熱鬧非凡,高分貝的麥克風里不時傳出尋人的聲音:
“李美紅小姐,你的男朋友在金鷹南門前服務臺等你!”
“李敏女士,你的孫子在保衛(wèi)科等你!保衛(wèi)科在……”
“李旭恒小朋友,你媽媽在人民路的公交車站牌下等你。”
“朱照玉小妹妹,你的家人在二院大門口等你?!?/p>
……
我獨坐書房,無聊地數(shù)著這“尋人公告”,最熱鬧的時候,幾乎每隔三分鐘便有一個大人或小孩“走失”。盡管播音的小姐語調平和,但是,當事人的焦慮可想而知。
每年的各個節(jié)日,各大商店的促銷活動總能吸引大批人,其盛況用摩肩接踵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行走其間,是被簇擁著前進,身不由己。稍不留神,便會和同伴走失。
白色恐怖時期,許多親人在逃難時被慌亂的人潮沖散,一輩子沒能再見面。相對于那樣的人間悲劇,與同伴在小小的商場里走失,也許微不足道。然而,對一位步履蹣跚、記憶漸失的老人或不解人事、無辨識能力的孩子而言,這可是驚慌失措甚至生死攸關的大事。我曾經見過,原先在金鷹南門下篤定等候的小男孩,在看見母親的一剎那,涕淚漣漣地痛哭失聲。小津安二郎導演的經典電影《東京物語》里,由公園往東京市區(qū)遠眺的母親,看見城市里熙熙攘攘的人,忍不住驚嘆:
“若是一下子失散了,恐怕一輩子都找不到彼此了呀!”
有意思的是,每隔一段時間,廣播便會提醒游客:
“人群擁擠,請家長拉緊小朋友的手,以免走失。”
盡管再三叮嚀,走失的事情依舊不斷發(fā)生。光鮮奇巧的各色商品琳瑯滿目,讓人們目眩神迷,一不小心,手兒松脫,驀然回首,已不見了熟悉的身影。遍尋不見之際,便是考驗信心的時刻。我發(fā)現(xiàn),信心首先“崩盤”的多半是母親,相較于慌忙報案、大驚小怪的媽媽,許多孩子反倒顯得氣定神閑,老成許多。有些孩子是從廣播里得知自己被“通緝”的,在那之前,他們一直沉浸在賞心悅目的情境里,甚至沒有察覺到已經和大人分離。我的孩子,從小便認定走失的永遠是父母,不是自己。
令人目眩神迷的風景太多。網吧里,有冒險刺激的游戲;酒店里,有妖艷嬌笑的女子;賭局里,有一夕致富的吸引;就連馬路上也有飛車狂飆的快感誘惑……而一時的迷失不足懼,怕的是從此再也回不了家。
“你的親人在人民路的公交車車站牌下等你!”
聽到這樣的廣播,我總是有些激動。無論走失的是心情還是軀體,無論迷失在偏僻角落還是繁華地段,不管迷途的是大人還是小孩,在七彩霓虹閃爍的慌亂中,突然聽到有人在某個熟悉的地點等候,會讓人何等喜悅與安慰!如果每個孩子都知道有這么個地方,有這么個等候的人,迷途何以不能返?孩子出門前,我們有沒有讓他們知道,父母永遠在人生的轉彎處等候,并隨時提供溫暖的肩膀讓他們依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