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大題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詞語讀音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貽誤駘蕩心曠神怡盱眙迨到百戰(zhàn)不殆
B.茸毛絨布融會貫通崢嶸容貌戎馬倥傯
C.崛起挖掘精神矍鑠倔強角逐煢煢孑立
D.豇豆缸盆天罡地煞山岡門
背手抽金鏃,翻身控角弓。
萬人齊指處,一雁落寒空。
(1)本詩刻劃了什么樣的人物形象?(2分)
(2)結合全詩簡要分析作者是怎樣刻劃人物形象的?(5分)
11. 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選3題,多選則按前3題計分)(6分)
(1)呼爾而與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孟子《魚我所欲也》)
(2)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淵明《飲酒》)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
(4)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且惡乎待哉?。ㄇf子《逍遙游》)
三、本大題4小題,共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題。
中國哲學的原創(chuàng)時代何以來臨
何中華
①晚清以降,西方的堅船利炮對中國的征服,使中國文化的底氣不足,中國哲學長期以來處于失語狀態(tài)。隨著后現代的來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哲學的啟示價值在新的歷史語境中越來越凸顯出來。國人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自我迷失,也迫切需要重建文化認同的根基。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的崛起和發(fā)展,使中國的國際地位逐步提升,從而為恢復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礎。在某種意義上,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復興,首先要求一種哲學的復興。
②筆者認為,同科學的情形相比,哲學創(chuàng)新有一個特點,即它不是積累性的。這不太像經驗科學那樣,可以通過積少成多,最后孕育著總體上的質的突破。哲學創(chuàng)新歸根結底是元哲學層面上的重建,可謂“一是皆是,一非皆非”。所以,元哲學層面上的突破就具有前提的意義,需要先行地著手。解決了元哲學的問題,中國哲學的原創(chuàng)性將最為集中地體現在“問題”“話語”“范式”等不同層面。在一定意義上,這三者也是元哲學預設的展開了的表現形式?!爸袊鴨栴}”的自覺提出,“中國話語”的自覺建構,“中國范式”的自覺生成,既是中國哲學原創(chuàng)性發(fā)展的前提,也將構成這種發(fā)展的本身。
③馬克思說,問題就是時代的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對于中國和中國哲學來說,事情的復雜性在于,“問題”不僅僅有一個時代性的維度,還有一個民族性的維度。在哲學上,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也更有意義和價值。因為給出一種答案不過是提供了諸多可能性之一種,而提出問題卻意味著開辟了一種全新的視野。哲學境界在極致之處當然有超越中外古今之隔膜從而達到會通的可能性,但不能因此就否認哲學又總是需要立足于哲學家的現實處境并以此處境作為問題提出來予以追問并回答,所以,哲學的原創(chuàng)不可能逃避時空坐標對哲學家的約束。再者,哲學之研究只有返回到當下現實的原點,才能真正完成自身,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要緊的在于,當今中國在哲學意義上的“問題”究竟是什么?就此而言,強調哲學的問題意識,乃是中國哲學原創(chuàng)性發(fā)展的必要準備。
④在哲學上,只有建構屬于中國自己的獨特話語系統(tǒng),才能夠在言說層面上真正擁有話語權。我們受西方的影響至深,這不僅表現在觀念和價值偏好上,也表現在言說方式上,以至于中國哲學從內容到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格式化為西方哲學的復制品。西方哲學來到中國后“水土不服”,甚至連“中國哲學”的稱謂能否成立都成為問題,這意味著中西文化在運思方式上的確存在著某種異質性。因此,那種東施效顰式的模仿,靠批販西方哲學來支撐門面的做法,只能阻礙哲學的自主性。
⑤哲學研究范式是哲學學派得以形成的標志,是哲學學派得以整合和認同的原型,也是哲學學派孕育成熟的標準。不同范式、不同學派之間的和平競爭、平等對話、相互辯難,是哲學創(chuàng)新的不可或缺的條件。恰當而健全的學術格局和學術生態(tài)的形成,有賴于哲學研究范式的自覺建構。當然,從根本上說,哲學學派的形成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任何人為的塑造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和消極后果。盡管如此,但這并不意味著學者們可以無所作為、袖手旁觀、消極等待,而只是說不應急于立山頭、掛旗號、劃圈子。只有在適宜的氛圍中形成的學派及其內核——研究范式,才可能是積極的和建設性的。
(選自2008年9月3日《中華讀書報》,有刪改)
12-13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qū)”作答。(12題多選,按正確選項給分,選對一項或只選一項且正確的給2分)
12.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 在后現代時期來臨之際,中國哲學的原創(chuàng)就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在新的歷史語境中的偉大復興。
B. 哲學創(chuàng)新不同于科學創(chuàng)新的一點是它不會走從量變到質變的途徑,而是通過元哲學的重建實現總體上的質的突破。
C. 不能建構屬于中國自己的哲學話語系統(tǒng),中國哲學就不能在世界上真正擁有話語權。
D. 盡快推進中國哲學研究范式的建構,將有利于中國哲學學派的早日形成。
E. 近代以來,強勢的西方哲學來到中國后,傳統(tǒng)的中國哲學就失去了影響力。
13.下列關于“中國問題”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中國問題”必須集中反映當今中國的時代要求、時代呼聲。
B. “中國問題”的時代性維度意味著中國哲學只有提出并解決當今中國的現實問題才能真正完成自身,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
C. “中國問題”的民族性維度意味著原創(chuàng)的中國哲學不可能完全脫離傳統(tǒng)的中國哲學。
D. 準確提出當今中國在哲學意義上的“問題”意味著開辟一種全新的哲學視野,比解決這個問題更加重要,也更有意義和價值。
14. 本文作者為什么呼喚原創(chuàng)的中國哲學?(4分)
15. 結合全文來看,作者認為中國哲學的原創(chuàng)時代怎樣才能來臨?(4分)
四、本大題為選考內容的兩組試題。每組試題3小題,共15分。
選考內容的兩組試題分別為“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組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試題組,考生任選一組作答。作答前,務必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填涂所選試題組對應的信息點;信息點漏涂、錯涂、多涂的,答案無效。
(一)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題。
月到天心
林清玄
二十多年前的鄉(xiāng)下沒有路燈,夜里穿過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時日,都是借著微明的天光,摸索著回家。偶爾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覺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時候,心里就整個沉定下來,絲毫沒有了黑夜的恐懼。在南臺灣,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輝煌的光明,能使整條山路都清清楚地延展出來。
鄉(xiāng)下的月光很難形容的,它不像太陽的投影是從外面來,它的光明猶如從草樹、從街路、從花葉,乃至從屋檐、墻垣內部微微地滲出,有時會誤以為萬事萬物的本身有著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霧,到處都彌漫著清氣,當螢火蟲成群飛過,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來的精靈。
每一種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們也覺得自己心里有著月亮、有著光明,那光明雖不如陽光溫暖,卻是清涼的,從頭頂的發(fā)到腳尖的指甲都感受到月的清涼。
走一段路,抬起頭來,月亮總是跟著我們,照著我們。在童年的歲月里,我們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種親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燈為我們引路一樣。我們在路上,月在路上;我們在山頂,月在山頂;我們在江邊,月在江中;我們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門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鄉(xiāng)村都還歷歷如繪。但對于月之隨人卻帶著一些迷思,月亮永遠跟隨我們,到底是錯覺還是真實的呢?可以說它既是錯覺,也是真實。由于我們知道月亮伴隨我們時,我們感覺到月是唯一的,只為我照耀,這是真實。
長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實是,每一個人心中有一片月,它獨一無二、光明湛然,當月亮照耀我們時,它反映著月光,感覺天上的月亮也是心中的月。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只有極少數的人,在最黑暗的時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覺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這是為什么禪宗把直指人心稱為“指月”,指著天上的月教人看,見了月就應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顯現時就應舍棄教化。無非是標明了人心之月與天邊之月是相應的、含容的,所以才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即使江水千條,條條里都有一輪明月。從前讀過許多誦月的詩,有一些頗能說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陽明的《蔽月出房》: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確實,如果我們能把心眼放開到天一樣大,月不就在其中了嗎?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來山就大于月亮了。還有一首是宋朝理學家邵雍寫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風來水面,都有著清涼明凈的意味,只有微細的心情才能體會,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們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沒有見到心靈之有月,則月亮只是極短暫的偶遇,哪里談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讓自己光明吧!
16. 文章開頭寫“二十多年前的鄉(xiāng)下沒有路燈,夜里穿過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 有哪些作用?(4分)
17. “‘心中之月的境界”是怎樣的境界?(5分)
18. 結合全文,談談你對題目“月到天心”的理解。(6分)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題。
警察與歹徒搏斗身中3刀后追出44米遇害
田文生
這是一個普通的生命:個頭不高,身材偏瘦,但穿上警服,就虎虎生風。
這個名叫周鑫的民警,用生命鑄就了“人民衛(wèi)士”的光輝形象。他“上路”那天,重慶市涪陵區(qū)10萬余人夾道相送,送葬車隊用了1個多小時,才走完短短的7公里路程。
44米血路見證當代警察的擔當
2009年2月20日,30歲的重慶市涪陵區(qū)敦仁派出所內勤民警周鑫加完班后,換上便裝準備回家。他剛拉開出租車門,突然聽見有人高喊:“逮到!逮到殺人犯!”
一名男子慌不擇路地跑過來,右手提著的長長獵刀在路燈照射下閃著寒光。
有情況!“站??!我是警察,把刀放下!”赤手空拳的周鑫沖上前用力拉住已跑到前面去的高個子。
路邊監(jiān)控錄像記錄下這一切,此刻是20時01分。
持刀人用力摔開了身高比他矮13厘米、體重比他輕10公斤的周鑫,但周鑫再次死死抓住對方的雙臂,一分鐘、兩分鐘……僵持中,持刀人猛地掙脫右臂,舉起獵刀狠狠地刺向周鑫!
周鑫閃開了第一刀,卻被第二刀深深扎進左大腿,鮮血洶涌,疼痛讓周鑫松開左手,右手卻依然死死抓住對方:“我是警察,放下刀!跟我去派出所!”
又一刀深深扎進了周鑫的右大腿!持刀人再度掙脫,雙腿受傷的周鑫依然奮力追趕!
此刻,周鑫身上的鮮血不斷向外涌,不斷向外涌!
周鑫再次扭住行兇者,對方轉過身來,一聲狂叫,將尖刀直接刺進周鑫的胸膛!這一刀刺進胸腔8厘米,切斷了周鑫的主動脈。
歹徒奪路而逃。血流如注、生命垂危的周鑫拖著兩條鮮紅的腿,捂著胸口,堅持追出44米,最終倒在血泊之中。
這44米遍灑鮮血的血路,是新時期人民警察精神的直接見證。
此刻,監(jiān)控錄像顯示,時針指向20時09分。
民警很快趕來,周鑫被送進了涪陵區(qū)中心醫(yī)院,20時33分,各種搶救的努力沒能創(chuàng)造奇跡,周鑫永遠地走了。
半小時后,民警將藏匿家中正清洗血跡的嫌疑人邵驁杰抓捕歸案。邵驁杰,19歲,無業(yè),吸毒人員。當天16時至被周鑫發(fā)現前,他已先后無故提刀刺傷四人。
無法想象,如果沒有周鑫的出現,還會發(fā)生什么情況。
“他是個好人!有情有義”
周鑫英勇犧牲前不到兩小時,與家人通過一次電話,家人把電話放在周鑫女兒的耳邊,“幺兒!”聽到周鑫的聲音,孩子咯咯笑了。沒想到,這一聲“幺兒”,竟是周鑫給7個月大的女兒最后的呼喚,此時,孩子還不會叫“爸爸”。
周鑫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家庭,對群眾同樣懷有深厚的感情。
社區(qū)貧困戶禹華國,妻子已故,家里有生病的女兒和年幼的兒子,沒有經濟來源,生活非常困難。周鑫了解情況后,多方協調,幫助禹華國申領了低保,還替他聯系了一份打掃衛(wèi)生的活兒干,讓他走出困境。
“他是個好人,有情有義,對我的好,說不完?!?4歲的馮樹生說,“我辦戶口、身份證這些事,都是周戶籍掏的錢,過年過節(jié),他都會給我糖啊、肉啊這些東西??吹酵迌侯^發(fā)長了,他就帶去理個發(fā)?!?/p>
2006年8月,周鑫在查處“8·20”故意傷害案中,運用良好的群眾基礎,深入居民當中,與目擊群眾拉家常,獲取了至關重要的旁證材料,終于使犯罪嫌疑人承認了犯罪行為。
周鑫常說做人做事“要對得起自己身上的警服”。從警10年來,周鑫以高度敬業(yè)的精神參與查破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數百起,打擊處理違法犯罪人員近百人。
“取義成仁今日事,彪炳千古吊涪陵”
周鑫犧牲后的第三天,涪陵萬人空巷,10萬余名群眾自發(fā)從易家壩廣場排到涪陵殯儀館長達7公里的街道兩旁,為周鑫做最后的送別,不少市民甚至追到了殯儀館內。
送行隊伍中,有舉著“周叔叔,你是我們的榜樣”紙條的小學生;有手捧“周戶籍”遺像,為英雄買來祭品的低保戶老人;大批出租車司機自發(fā)地把車停在路邊,只為等待為英雄送行的那一刻……
在周鑫事跡報告上,公安部部長孟建柱批示說:“周鑫同志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事跡十分感人,他以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捍衛(wèi)了人民群眾的安全,他是全國民警的好榜樣……”
2月25日,重慶市政府追授周鑫“重慶市人民衛(wèi)士”榮譽稱號;4月2日,周鑫烈士被追授一級英模榮譽稱號。
周鑫寧死也不放過罪惡的英雄事跡,引發(fā)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在不少人看來,這位民警身上散發(fā)的光輝讓自己經受了靈魂的洗禮。
許多網友發(fā)帖表達對英雄的敬意和追思。網友“鳳城風云”寫道:我們?yōu)橹貞c有這樣一個英雄兒女而驕傲。真可謂:草長鶯飛楊柳青,十里長街送周鑫;取義成仁今日事,彪炳千古吊涪陵。
(選自2009年4月5日《中國青年報》,有刪改)
19. 文中畫線處兩次提到監(jiān)控錄像顯示的時間,有什么作用?(4分)
20. 文章在寫完“44米血路見證當代警察的擔當”后,為什么還要再寫“他是個好人!有情有義”和 “取義成仁今日事,彪炳千古吊涪陵”這兩部分?(5分)
21. 對于周鑫的事跡,《人民日報》4月5日也刊發(fā)了一篇報道,題材與本文基本相同,題目是《壯烈·敬業(yè)·為民(時代先鋒)——追記重慶市涪陵區(qū)公安局敦仁派出所民警周鑫》。你認為哪個題目更好?為什么?(6分)
五、本大題2小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22. 請為下則新聞擬一個標題和導語。標題不超過20個字,導語部分不超過60個字。(6分)
據臺灣媒體報道,3月27日當天,有臺灣本地游客在臺島北海岸知名的野柳地質公園看到大批大陸游客,隨后就在一處巖石上發(fā)現刻有簡體字樣“中國常州趙根大”,還有一個常州同鄉(xiāng)“盧建中”也有刻字。該臺灣游客又聽到園區(qū)廣播“來自常州的旅客,請盡速集合”,直覺“趙根大”真有其人,因此向有關部門投訴。
報道稱,依島內規(guī)定,若是逮到現行,可開罰3000到1.5萬元新臺幣。此外,也有人投訴游客隨手亂丟垃圾、任意抽煙。盡管并未查證何人所為,但這仍讓大陸游客有些尷尬,現場的臺灣導游也順便給旅游團上了一堂文明旅游課。臺媒認為,這些缺乏公德心的行為實在該好好改進。巖壁上的刻字無法人工消除,只能隨風化慢慢消失,所以管理人員也只能嚴加提防下一個“趙根大”和“盧建中”。
23. 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有代表在熱議全民參與推選“國花”議案,理由非常充分:為共和國60華誕添喜慶。一曰:梅花,傲霜雪而開,象征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二曰:牡丹,雍容華貴,有傾城傾國之艷。你也試著推選一種吧,并陳述理由,不少于70個字。
六、本大題1小題,60分。
24.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檔電視綜藝節(jié)目中,主持人向嘉賓提問:“電梯里常會有一面大鏡子,這鏡子是干什么用的呢?”
那些嘉賓紛紛回答:
“用來檢查一下自己的儀表?!?/p>
“用來擴大視覺空間,增加透氣感。”
“用來看看后面有沒有跟進了不懷好意的人。”
……
在一再啟發(fā)而仍不能說出正確答案時,主持人終于說出了非常簡單的道理:“肢殘人搖著輪椅進來時,不必費神轉身,就可以從鏡子里看見樓層顯示燈?!?/p>
嘉賓們都顯得有些尷尬,其中一位抱怨說:“我們怎能想到這一點呢?”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參考答案
1. B(Bróng;A駘、迨讀dài, 其它讀 yí;C孑音jíe,其余音jué ;D豇音jiāng, 崗音gǎng,其余音gāng)
2. D(A“一飯千金”《史記·準陰侯列傳》載:西漢的韓信年輕時貧寒,有一位漂洗衣物的老年婦女曾給他飯吃。后來韓信成了楚王,以千金報答這位老婦人。后用“一飯千金”指受恩厚報。B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得勢。含貶義。 C項“寸量銖稱”意思是點點滴滴地計量,比喻繁瑣而不切實用;D“吉光片羽”比喻殘存的珍貴文物)
3. C( A“點燃……好奇心和求知”欲搭配不當;B“圍繞”后面缺中心詞;D“要求”和“鼓勵”重復,“吸納穩(wěn)定畢業(yè)生就業(yè)”語序混亂,且搭配不當)
4. C(解題思路:根據行文的邏輯思路)
5. B(遷: 提拔;升遷)
6. D (D而:連詞,表轉折; A介詞,把/介詞,以……身份;B連詞,并且/副詞,將要; C代詞,代指前文害民的官校/結構助詞)
7. D(A奇:意動用法,認為奇;B廷:名詞做狀語,在朝廷上;C前:名詞做動詞,上前)
8. B(A文章引用和尚的話是為了表現于謙從小就不一般;C于謙推辭封號,但朝廷并未同意;D殺于謙及后悔的是復位后的“上皇”,不是景帝)
9.(1)侍講徐珵言星象有變/當南遷/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
(2)①顧佐擔任都御使,對下屬很嚴厲,只有對于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②于謙到任后,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qū),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
10.(1)刻畫了一個身手矯健,箭技高超(1分)的狩獵英雄(1分)形象。(2)一至三句,以“曉出”“分圍淺草”“紅旗向日”點明了狩獵的時間、地點,營造出壯麗的場景,(1分)為人物出場作鋪墊;(1分)后兩聯正側結合。(1分)頸聯以“抽”“控”“背手”“翻身”來突出人物的身手矯健,(1分)尾聯以圍觀人群的表情和“雁落寒空”的特寫鏡頭側面描寫了狩獵者百步穿楊的驚人絕技。(1分)
11.(1)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4)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
12. A、 D(A屬于張冠李戴,從下文可以看出,原創(chuàng)的中國哲學需要元哲學的重建,與傳統(tǒng)的中國哲學以及西方哲學都有著總體上的質的不同;D項似是而非,與原文意思相反,原文第5段里強調指出“從根本上說,哲學學派的形成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任何人為的塑造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和消極后果……”,“盡快推進”的說法與原文不符)
13. B(原文第3段說,“在哲學上,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也更有意義和價值。因為給出一種答案不過是提供了諸多可能性之一種,而提出問題卻意味著開辟了一種全新的視野”。這里“中國問題”的時代性維度主要指提出問題,并不要求同時解決問題)
14. 本題著重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答案:①從晚清以來,中國哲學長期處于失語狀態(tài)。②隨著后現代的來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啟示價值越來越明顯。③中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需要重建中國哲學作為文化認同的根基。④中國哲學的復興將有力地促進中華民族的復興。(每點1分)
15. 本題著重考查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答案:中國哲學的原創(chuàng)首先要解決元哲學的重建問題,元哲學層面上的突破具有前提性的意義;(2分)解決了元哲學的問題,要著力解決的是“中國問題”的自覺提出,“中國話語”的自覺建構,“中國范式”的自覺生成。(2分)按照這種途徑展開,中國哲學的原創(chuàng)時代就能來臨。
16. 本題著重考查對作品結構和主要表現手法的分析能力。答案: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在黑暗中行路,人的心中會充滿了恐懼,而有了月光的時候,心整個沉淀下來,心里也有了月亮的光明。(2分)為下面寫心中有月,心中有光明作鋪墊。(2分)
17. 本題著重考查發(fā)掘文學作品內涵意蘊的能力。答案:“心中之月”的境界是光明湛然:心中之月帶給人光明,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仍然放射著光明,照亮著人的心靈;擁有心中之月的人具有博大的胸襟和寬廣的心懷清涼明凈;擁有心中之月的人具有澄澈清明的心靈魅力永恒;心中之月具有永恒之美,散發(fā)著彌久的魅力。(答出2點3分,答出3點5分)
18. 本題著重考查對新聞要素和特點的理解把握能力。答案:在文本中,“月”即“光明”的象征,“天心”既指天中又指心靈,“月到天心” 是說月亮不只是懸掛在天上,更埋藏在每個人的心里。(2分)天上的月亮可以驅散黑夜的恐懼,給萬事萬物帶來光明,是一種親切的生命(1分);心中的月亮會讓人心里永遠光明湛然,使人心靈寬闊、清明,散發(fā)著永恒之美的魅力(1分);而天邊之月與人心之月是相應相容的,所以作者給本文擬題為“月到天心”。(2分)(要求答出題目四個字的具體所指,天中之月和心中之月的特點,以及兩者的相容相應)
19. 本題著重考查對新聞要素和特點的理解把握能力。答案:(1)時間是新聞的重要要素之一,有必要交代清楚。第一次交代了英雄開始與歹徒搏斗的具體時間,第二次交代了英雄倒在血泊中的具體時間(1分);(2)說明周鑫徒手與歹徒搏斗長達8分鐘,凸現了英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形象;(1分)(3)表明材料來源真實可靠,增強了真實感,現場感。(2分)
20. 本題著重考查對選材意圖和寫作目的的理解分析能力。答案:因為“他是個好人!有情有義”這一部分用具體事實寫出了他平時的愛民與敬業(yè),表明他時刻不忘警察的使命,因而在突發(fā)的偶然事件中才有必然的英雄行為。(或:交待了人物的背景材料,全面刻畫了人物形象,彰顯人物的精神品質);(3分)而“取義成仁……”這一部分與開頭照應,從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用具體事實進一步寫出了周鑫的英雄事跡所產生的意義和影響(或:用具體事實寫他身上散發(fā)的光輝對人們的靈魂的洗禮)。(2分)
21. 探究題,結合文本內容,涉及文體特征與擬題藝術。答案:《人民日報》的題目更好。(1分)因為它的正標題既高度概括了全文的基本事實,(1分)又對英雄進行評贊,(1分)副標題則明確交代了報道對象;(1分)正副標題結合,傳達了豐富的信息,(1分)而本文的題目未能涵蓋全文。(1分)
本文的題目更好。(1分)因為它概括了周鑫堅毅頑強英勇無畏地與歹徒搏斗這個最主要的事實,(2分)有震撼力,(1分)引人注意,(1分)而《人民日報》的題目則顯得平淡,缺乏吸引力(1分)(或:正標題中使用括號在表達上不符合規(guī)范。
22. 標題:公園巖壁刻字,部分大陸游客在臺不文明(2分)
導語:臺灣游客指控,在島內北海岸知名的野柳地質公園的巖壁上,被大陸觀光團成員刻上歪歪扭扭的簡體字留念。對此,管理人員呼吁游客要有公德心。(4分)
23. 示例:我推選蘭花。(1分)外觀漂亮:葉態(tài)綽約多姿,葉色終年常青,花朵高潔幽香,香味清逸高雅。(1分)分布廣泛:人們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蘭,一蘭在屋,滿室生香,聞之去煩蕩濁,給人有安神舒心的感覺。(1分)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能反映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和性格特征。(1分)以蘭取名的人不計其數,可見蘭花早已成了我國人民生活中寄予美好理想和殷切期望的圖騰。(1分)(要求答出花名1分,理由中應闡述清楚該花的特征,特征應包括外形、內質、分布,各1分,結論1分,語言通順1分)
24.(參照高考評分標準)
(本試題由深圳市寶安中學高三語文備課組擬制)
責任編校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