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燚 宋丹丹
一提到寫作,多數(shù)同學就感到頭疼。且感嘆:“生活空間這么狹小,‘教室——寢室——食堂,哪來的寫作材料?沒有材料,我們又能寫什么?”事實真的如此嗎?認真反思之后,我說:“不是沒有材料??上У氖牵瑢懽髻Y源被我們無形之中浪費了!”
調(diào)查得知。寫作資源被浪費,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片面的和無心的“觀察”。讓我們在多姿多彩的第一手寫作材料面前“熟視無睹”了。
魯迅說:“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須觀察?!庇^察。是認識和發(fā)現(xiàn)客觀事物的基礎(chǔ)。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獲取和積累真實而豐富的寫作的第一手材料。正如著名作家唐餿所言:“我覺得偉大的作家并沒有什么當作家的秘訣,他們和普通人一樣生活,一樣工作。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話。那就是他們比較地注意人,經(jīng)常留心人的活動,觀察人們精神世界的秘密,這是可以從許多著名作家的筆記和日記里得到證明的?!蓖贫鴱V之,要寫作。我們就需用心觀察自己身邊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蟲一鳥”。
看了以上論述,你也許會說:“我觀察了,平平常常的,沒啥好材料?!蹦愕莱隽恕暗谝皇謱懽鞑牧媳焕速M”這一問題的癥結(jié)之所在:
首先,我們總認為:所謂觀察,就是用眼看。這是觀察,但不是真正的觀察。真正的觀察。不僅要用眼看,更要用耳聽,用鼻聞,用口嘗,用手摸,用心想。一句話,就是要我們開放所有的感覺器官,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親自體驗周圍的一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獲取和積累真實而充足的寫作的第一手材料。例如,“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試想,當年的魯迅先生,如果不開放所有的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獲得獨特而豐富的深刻體驗,能寫出這般令人神往的情景嗎?
其次。因為我們的無心,許多第一手寫作材料,像溪水一樣,從我們眼前白白地流過。品味沈復的《童趣》之后,我們常深有感觸地說:“小時候,我也經(jīng)歷過這些……”想一想。為什么作者能使“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像和聯(lián)想,會變得美麗而又奇特。從中可以獲得‘物外之趣(見課文導讀)”呢?答案無疑是:留心觀察!契訶夫曾強調(diào):“要把自己鍛煉到讓觀察簡直成為習慣……仿佛變?yōu)榈诙煨粤??!弊龅竭@一點。寫作資源就像源頭活水,自然而然地積蓄到我們的腦海里。我們一旦提筆,寫作素材就會噴涌而出“隨召隨到”。此時的寫作,則成了一種輕松愉悅的精神享受。
二、忽視閱讀和寫作的相互促進關(guān)系。不善于篩選和提煉等。導致第二手寫作材料被無情的積壓浪費。
葉圣陶在《略談學習國文》中曾明確告訴我們:“要從國文科(即語文——筆者注)得到閱讀和寫作的知識,養(yǎng)成閱讀和寫作的習慣……這兩項的知識和習慣,他種學科是不負授與和訓練的責任的。這是國文科的專責。每一個學國文的人應該認清楚:得到閱讀和寫作的知識。從而養(yǎng)成閱讀和寫作的習慣。就是學習國文的目標?!比~老還曾撰寫專文《閱讀是寫作的基礎(chǔ)》,強調(diào)兩者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時的親身體驗。則從實踐上。給我們提供了有力的論據(jù)。在談到創(chuàng)作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之前的準備工作時說:“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yī)學上的知識。此外的準備,一點也沒有。”
從小學到中學,我們讀了幾百篇文章(加上課外的,則更多),而且,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去理解它們”?!叭ゴλ鼈儭R饽钜鯓拥亟Y(jié)構(gòu)和表達?!?葉圣陶語)按理說,通過廣泛而深入地閱讀,我們知識更豐富了,眼界更開闊了,思維更發(fā)展了,審美情趣更濃厚了,寫作能力也理應得以提高。
然而,事實并不如人愿。面對寫作,我們?nèi)允鞘譄o策。這到底是因為什么呢?認真思索以后,我認為,導致這一結(jié)果的根本原因在于:①我們忽視了閱讀和寫作之間密切的互相促進的關(guān)系。甚至把兩者割裂開來。坦誠地說,我們的閱讀理解,大多是單純的、機械的行為,只是為了解答所謂的“閱讀理解題”。因此,豐富多彩的第二手寫作材料,被我們無情地積壓起來。“厚積”卻不能“薄發(fā)”,實在讓人感到惋惜。②因為我們的不善于篩選和提煉,導致大量的第二手寫作材料被閑置。那么,如何將從閱讀中獲取和積累的材料,轉(zhuǎn)化為寫作的素材呢?美國著名的專欄作家,曾獲得普利策獎的舍爾·博伊爾的一段話,給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他說:“寫作和開采金礦的情形十分相似。有時你必須篩淘成噸的礦石才能找到一盎司的你想得到的,有利可圖的金屬?!边@說明,閱讀過程中,我們“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見課程標準),細心篩選、潛心提煉文章中所蘊含的精髓,再通過一番“精神的熔鑄”(王蒙語),即科學的整合,大膽的創(chuàng)新。一篇精妙感人的文章就被我們“錘煉”出來。
總之,我們發(fā)掘了資源,占有了資源,但絕不能浪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