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陜靜
摘要股東表決權信托制度將信托制度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公司法中,是美國法律對法學理論和實踐的巨大貢獻。此一制度的優(yōu)越性之于我國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然而,法律移植重在吸收和借鑒而并不是全盤照搬,對此一制度在我國建立與借鑒的思考應該持審慎全面的態(tài)度。
關鍵詞信托表決權本土化
中圖分類號:D9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2-330-02
《美國股東表決權信托制度對我國的借鑒意義》是《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7 年第6 期上發(fā)表的一篇文章。文章簡要介紹了股東表決權信托制度的概念,指出股東表決權信托制度是一種將信托原理運用到股東表決權行使領域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手段,其核心在于通過對公司股東表決權的重新安排來實現支配公司的目的;簡要介紹了美國股東表決權信托制度的基本原理及效果: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必須簽訂書面的表決權信托合約,并在合約中明確記載表決權信托的期間,根據合約規(guī)定的時間,委托人股東以自己為信托受益人向受托人移轉相關的股份,由受讓人在信托期間管理該股份以及行使相關的表決權等權利。在股東向受托人轉移股份后,應簽發(fā)表決權信托證書這一法律文件,用以證明股東與受托人之間的股份轉讓與受益關系;有效成立的表決權信托對受托人、委托人以及第三人有法律拘束力,受托人應本著信托的目的,嚴格依約為受益人利益最大化而負責地行使表決權。作者一并指出了此一制度一般上認同的優(yōu)勢之處并在最后簡要分析指出了我國對此一制度四個方面的可借鑒之處。
此文屬于淺析性的概要介紹性文章,其優(yōu)點在于簡明歸納介紹了美國表決權信托制度的基本內容并提出我國在四個方面的可借鑒處,使讀者對此一制度可有初步性的基本把握。然而,其優(yōu)點也恰恰是其軟肋,使此篇文章欠缺深入介紹與分析,顯得流于泛化。筆者認為此文的主體兩大塊都存有有疑問、可商榷、可完善之處,下文將從兩方面進行探討與商榷。
一、表決權信托制度的介紹與分析:“底氣不足”
(一)理論基礎上的疑惑
表決權信托制度是將信托制度運用于公司法的一項制度創(chuàng)新。然則,此一制度應與兩部法律的基本原則和強制性規(guī)定都不相沖突,即應具備法理上之正當性。然而疑問之處有:其一,信托法上之疑問。表決權能否作為信托標的?信托制度是源于英美法系國家的一種財產轉移和管理制度,著名法律史學家梅特蘭(F·A·Maitland)指出信托是英國人對法學領域做出的最大貢獻①。依信托法原理,信托標的僅限于具有經濟價值的財產權利,人身權性質的權利不能被作為信托標的②。股東表決權是指股東通過出席股東大會并對股東大會的議案作出一定的意思表示從而決定或影響公司意思形成的權利,它是股東權所派生出來的一種固有權。股東表決權的行使代表著公司出資人對公司命運的關注和支配,是投資者由“消極股東”轉為“積極股東”的關鍵。我國學者對其在公司法的之重要性有一形象比喻:“如果說股東的自益權是那風險之海中漂泊的小船,而表決權則是那小船上的帆和槳”③。然而,信托標的須為財產或財產權,表決權只是從股權中分離出來的非財產權,若單純以表決權本身為標的設立信托,那么其與信托制度的構成要件是否相違背?其二,公司法上之疑問。我國公司法上表決權能否與股權股份相分離?受德國公司法理論的影響,我國的公司法學者強調表決權是股東固有的權利,即表決權是股東基于其身份而享有的權利,表決權與股份不可分割,也不能被轉讓或剝奪。然則,表決權信托在我國如何在法理上能立其根基?可見,若我國引進此一制度,應從理論上進行正當性的考量與論證,以確保我國法律體系及法理上的邏輯嚴密性。而原文直接對此忽略,實生困惑。
(二)有關制度內容的梳理
原文標題即為“美國股東表決權信托制度對我國的借鑒意義”,作者意在對此制度介紹之后提出借鑒。然而,一項法律制度的借鑒甚至移植的前提是對此一制度的全貌有深入了解。而原文的“介紹”并未引用美國的相應法條,也未對美國這一制度的內容、運作做出必要的梳理,似有嚴謹性不夠之意味,使人并不能相當地信服其介紹是在依據美國的法律規(guī)定并在有準確把握與理解的基礎上做出。然而,《美國示范商事公司法》第7(30)條第12項、《美國示范公司法修正本》中均有有相應規(guī)定。若原文能結合法律規(guī)定做出梳理歸納,則會更深入全面、更具信服力。比如從表決權信托的成立(合同形式、期限、登記、目的四個方面);表決權信托的運作;受托人、委托人、受益人的權利與義務這幾個方面展開梳理。④
二、關于表決權信托對我國借鑒意義方面與作者的商榷與考慮
表決權信托這一制度在美國的立法與實踐上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功經驗,而隨著我國法治的進程,此一制度對我國確有借鑒意義。然而,“法律移植是一個將其他國家的法律,包括內容、體系及思想引入本國,與本國環(huán)境相適應的過程。法律移植并非消極地照抄,而是可以有主動性、原創(chuàng)性的?!雹輰Ρ頉Q權信托這一制度在我國的借鑒不僅應當全面深刻了解該制度以及其功能,更應當結合我國的法治現狀進行理性分析與選擇。
(一)表決權信托制度的功能
原文指出了四項該制度對我國的可借鑒處,這四項功能的確對我國實踐具有一定意義。然而,法律制度的借鑒既應著眼于“前方”,又應立足于“腳下”,在理論及認識上相對立法應當具備一定的前瞻性。若原文先考查美國的法律實踐,對該制度功能有全面了解,再結合我國現狀提出借鑒或許能更全面地看到問題的兩面。然而,考查美國此一法律制度運行可知其功能極具彈性,遠不只四五個方面。這些功能基本上都是圍繞公司的控制權擴張開去,表決權信托的本質可認為是控制權優(yōu)化配置的一種機制。⑥在美國表決權信托實踐中,豪沃爾德·休斯Howard Hughes的案例是著名例證。該案中,銀行和保險公司以獲得表決權信托為條件,確保了貸款的償還⑦。在美國,一些家族企業(yè)的掌權者通過表決權信托的方式給年輕一代經濟上的收益權而不移轉表決權;發(fā)起人以發(fā)行表決權信托證書來籌集資金;表決權信托在股東大會召集的程序性事項上也可節(jié)省開支,降低公司費用。
然而,表決權信托制度在美國并不是自始自終表現出“成功典范”的姿態(tài)。在考慮借鑒這一制度在我國本土化運作時,也應對這一制度在別國曾經出現過的問題有所了解,以做到通盤考慮,防范于未然。事實上,此一制度在美國的演進經歷了一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其中出現了一些弊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公司控制權操縱在無直接金錢利益者手中,如何保證受托人能夠竭盡信義義務行使表決權?尤其在我國法制以及市場經濟都不夠發(fā)達的情況下,濫用表決權信托而使此制度偏離其基本功能的可能性更是會大大超出美國。2、若表決權信托使得大多數股東受到少數股東控制,而違背了公司管理的基本宗旨,是否會發(fā)生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問題?⑧尤其在我國,分散的少數股東對公司的經營管理水平未必會高于公司的專業(yè)管理層,從公司的總體效益、追求社會最大財富的角度看,這并非有益。
(二)本土化思考——尚需“審慎”
上文已提及我國借鑒表決權信托制度的某些“憂慮”。然而,任何制度都難免會出現負面效果,一項制度的存在是其利弊博弈的結果,不可否認表決權信托確實有其存在的空間及需求,任何制度都有被規(guī)避再引發(fā)新問題的可能,然而不能僅以此否認其存在的合理性,否則,法制只能停滯不前了。認真分析利弊,以使其盡可能地發(fā)揮其功能,更好地與我國法制本土資源相融合,應是法制建設的應有之意。然而,正如學者蘇力指出:“中國現代法治的建立和形成最需要的也許是時間?!雹嵛覀兘梃b美國的表決權信托這一制度時,也應該審慎對待,不可操之過急?!拔覀兊姆珊芏喾矫媸且呀浳鞣交说?但中國人并不習慣這種法律,因此在許多方面出現了許多法律規(guī)避和違法現象。”⑩信托制度是源于英美衡平法的一項制度,中國人對于信托制度尚“不夠習慣”,而表決權信托涉及到公司法、信托法、證券法的制定和完善,涉及到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信托公司以及廣大股東的行為規(guī)范和證券市場的良性運作等方方面面。而我國在這些方面的法制實踐都不夠成熟,若采取較為激進的構建主義豘的觀點,可能會發(fā)生“水土不服”或者“制度目的落空”或者生發(fā)一些“意外癥結”。具體考量我國目前現狀,思考對表決權信托制度的借鑒時,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問題不可忽視:
我國信托業(yè)本身發(fā)展時間不長,民眾的信托意識還較為薄弱,信托相關的法規(guī)也不健全,且信托機構的信托行為有待規(guī)范。我國長期以來一直遵行的是羅馬法中“一物一權”原則,對于英美法系所特有的以“雙重所有權”為特征的信托制度較為陌生,甚至不甚理解和習慣,在這種狀況下建立表決權信托制度,較難使該制度發(fā)揮出其應有的功能。同時,美國的表決權信托的成立需要較完備的登記制度,而目前我國信托登記制度還欠缺實務上的配套措施,實踐中股權、有價債券、知識產權、房地產等信托登記制度都遲遲不能到位,表決權信托的登記與公開更是無從談起。此外,美國的表決權信托受托人大都是具有經濟實力的信托機構,具備良好的經營管理和駕馭市場的能力,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高素質的專業(yè)人才,有掌握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對宏觀經濟判斷分析的能力,這些專業(yè)優(yōu)勢使得中小股東借助他們之手可以更好實現股份管理。然而,捫心自問,我國信托機構的業(yè)務水平以及規(guī)范程度是否能承擔起此一作用的發(fā)揮?
上述問題尚且僅從我國信托業(yè)上考慮,而我國公司治理結構、股東的投資決策水平等方面也存有不少制約表決權信托在我國運行的實際效果、社會效益上的問題,總之,“借鑒”應當避免盲目樂觀的口號式,社會效益、制度成本、政策、觀念、經濟分析都應予以審慎與理性的考量,法律并不是完全自足與純粹的。
三、小結
表決權信托制度有其豐富的內涵,《美國股東表決權信托制度對我國的借鑒意義》一文從總體上概要介紹了此一制度,然而,筆者對該制度的某些存疑在此文中難以獲得疏通,或者也即由此文引發(fā)而來;對于制度對我國的借鑒意義上,筆者認為應當審慎辨證地看待,利弊權衡,深入認識我國的現實,一項制度的建立、運行、完善,“時間”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隨著我國市場經濟與法制的發(fā)展,信托業(yè)、公司法、證券業(yè)等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對于表決權信托制度的需求自發(fā)地越來越強之時,表決權信托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應運而生,在“演進式”的道路上不斷與我國本土資源相融合,不斷積累經驗;反之,若由法學工作者超前地構筑一整套“完整”的制度體系置于社會之中,則或許會猶如一件精美無比卻四處不合身的衣服強穿在身,引來種種沖突與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