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域理論不僅是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方法,而且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許多語言學者已經(jīng)就語域理論在語言教學、語篇分析、文體學等領域的應用做深入探討。嘗試把語域理論應用到翻譯策略的選擇,試圖說明語域理論為譯者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對于譯者翻譯策略的選擇具有非常實際的意義。
[關鍵詞]語域理論語域變體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220131-01
一、引言
語域(register)是語言隨著場合或使用環(huán)境的不同而區(qū)分的變體。關于語域的概念和界說,不同語言學家的解釋不盡相同,在實際應用中也可能各有所指。但是一般說來,語言學家們都肯定語域是一種語言的變體,是因使用語言的情景場合不同而引起的變體。語言使用的場合或環(huán)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因素:說話者、受話者、話題和交際方式。在實際交際中,人們所選用的語言形式往往隨著這四種因素的變換而變換,具體來說就是對象是什么人;講的什么事;是用口頭還是書面來表達;通過什么媒介來傳遞,比如寫信、做廣告、演講等等。這種語言形式上的變化形成不同的語域特征。語域特征可直接受到說話者和受話者的教育程度、身份高下、關系親疏等社會因素的制約,也可受到交際內(nèi)容和目的的制約,以及口語和書面語形式的制約。而每一個語域只適用于有限的一些場合。有些語篇體裁的綱要式結(jié)構(gòu)和體現(xiàn)樣式并不是十分獨特,所以要經(jīng)過“語域”分析才能確定其語篇類型。
韓禮德認為,從語言的使用角度看,情景語境中有三個因素最為重要,它們影響著我們的語言使用。這三個因素是:語場(field)、語旨(tenor)和語式(mode)。這三個因素是情景語境的組成部分,稱為語域變體(register variables)。語場指的是正在發(fā)生什么事,所進行的社會活動的性質(zhì)、特點、語言所談及或描述的是什么。語式指的是語言在交際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交際渠道和修飾方式。語旨指的是誰是交際者,以及他們的基本情況、特點、地位、角色、關系等。語場、語旨和語式跟語言三個純理功能相互聯(lián)系:語場體現(xiàn)了語言的概念功能,語旨體現(xiàn)了語言的人際功能,而語式則是語篇功能的具體體現(xiàn)。語篇功能是三大功能中的核心,它使語言與語境發(fā)生聯(lián)系,使說話人只能生成與情景一致和相稱的語篇。語域是指具有某種具體用途的語言變體。我們可以從交際領域、交際方式和交際關系把語言分成不同的語域,如從交際雙方的社會地位和社會關系來說,英語可以分為冷漠體、正式體、商量體、隨便體、親密體等五種。如果從交際領域來分又可以分成正式體、半正式體、公共核心體、半非正式體、非正式體等。不同的語域語言變體彼此是有區(qū)別的,
一般情況下,法律、科技、報道、講演詞、政論文等都比較正式,而小說中的文體、語域最復雜,要視情況而定,不可一概而論。研究還表明,在某個特定的學科領域所使用的語言不同于在其他學科領域所使用的語言。例如,機械學英語不同于生物學英語。機械學主要介紹機器構(gòu)造、機械原理等,這些都屬于事實性信息。用語言反映這些事實性信息時,就多使用一般現(xiàn)在時。然而,當使用生物學英語來介紹動植物的進化時,就會出現(xiàn)各種時態(tài)的變化。
二、語域決定譯者翻譯策略的選擇
翻譯是用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意思。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講,翻譯是一個通過語言代碼或文字符號的轉(zhuǎn)換來傳遞信息的過程。所以,翻譯也是一種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形式,只不過是在這種交際過程中,涉及到了兩種語言,具有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參與者,所以它是一種跨文化或跨語言的交際形式。在翻譯的過程中,對語篇語場、方式和基調(diào)的認識和把握,是譯者決策及操作中的三個重要因素,三者相輔相成,才能保證語言在具體使用中與其使用場合、交際目的、交際對象之間保持一致協(xié)調(diào)的關系,保證信息傳譯中的適切。就語篇的語域而言,譯者面臨兩個任務。第一,作為讀者,他必須對源語語篇的語篇語場、方式和基調(diào)在篇章、句群及信息單元等語篇基層上的具體體現(xiàn)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第二,更為重要的,他必須對譯語語篇的相應特點,尤其是不同于源語語篇(source text)之處,有清楚的了解(李運興,2001)。
1.不同語篇范圍的翻譯策略。語篇的范圍很廣,有人認為,語篇范圍(field of discourse)和題材(subject matter)在概念上基本是一致的。根據(jù)題材,或根據(jù)語篇范圍,翻譯活動涉及到了文學、政治、科技、法律、宗教、新聞、廣告語篇的翻譯,這些語篇范圍都有各自的不同特征。如政治、法律題材的文章語言莊重規(guī)范,結(jié)構(gòu)嚴謹,長句多,句子的擴展大,邏輯性強,語言冗贅現(xiàn)象少,采用正規(guī)或極正規(guī)的文體;科技英語準確凝練、客觀冷靜、邏輯嚴密、術語豐富、從句疊套、有名詞化傾向、廣泛使用被動語態(tài)和一般現(xiàn)在時;新聞英語力求內(nèi)容準確、文字簡潔和文章結(jié)構(gòu)條理上的清新感。也就是要遵循所謂的新聞英語ABC三原則——Accuracy,Brevity和Clarity。因此,語篇由于受其使用范圍的制約產(chǎn)生出各種不同的語篇類型,而不同的語篇類型的翻譯策略也不盡相同。語篇信息的發(fā)送者和接收者對語篇的使用場合的適切性都很敏感,語篇范圍的錯位要么會導致異常的修辭效果,要么就會使交際失敗。不同的語篇類型總有自己的一套使用率較高的詞匯、句子、句子結(jié)構(gòu)和語篇結(jié)構(gòu)。譯者必須熟悉源語(source text)和譯語(target text),特別是譯語,在這幾個方面的特點,才能做到準確的翻譯。
拿廣告語篇為例。廣告語篇的意圖十分明確、單一,即宣傳某種產(chǎn)品或勞務,引起人們的消費欲望和購買行為。它是一種具有明顯的指示功能的簡短的語篇,廣告語篇的作者總是力圖拉近與讀者和聽者之間的距離,以一種輕松、自然、真切,有時帶有幽默、睿智的口吻向讀者、聽者娓娓而談。廣告語篇的翻譯要突出在譯入語文化語境中指示功能或祈使功能的再實現(xiàn)。
2.不同語篇方式的翻譯策略。就語篇方式而言,翻譯活動可分為口譯、筆譯、影視配音及字幕。不同的語篇方式要求譯者必須針對其特點采用相應的翻譯策略,語篇方式同樣是譯者決策的重要參數(shù),它往往給翻譯活動增加種種限制。比如,在字幕的翻譯過程中,屏幕上空間有限,字幕須隨畫面出現(xiàn),停留時間也有限。所以,字幕的文字必須用詞平易,讓觀眾一目了然,句子要簡短,以便在屏幕上停留足夠的時間,以免觀眾來不及閱讀。所以翻譯時須采取配合畫面,壓縮信息,照顧時空的翻譯策略。
3.不同語篇基調(diào)的翻譯策略。語篇基調(diào)是作者/說者想要與讀者/聽者建立一個什么樣的交際關系的意圖的具體體現(xiàn)。語篇基調(diào)可分為四個相互交錯的層面:正式程度(formality)、禮貌程度(politeness)、無人稱程度(impersonality)和可接受程度(acceptability)。正式程度體現(xiàn)在詞匯和句式上;禮貌程度指交際參與者社會距離的遠近,主要體現(xiàn)在稱謂上;無人稱性指作者避免提及本人的行文,如英語中的被動語態(tài);可接受性指作者認為與讀者共享知識的多少,共享知識越多,文中所含語境信息就越少(李運興,2001)。一般來講,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無權(quán)改變原文中已具有的基調(diào)。親昵的交談不能譯為嚴肅的說教,正式場合的講演也不能譯為街頭巷尾的俗話俚語。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注意源語語篇作者企圖與他的讀者建立一種什么樣的交際關系,語篇中所描述的人物之間存在一種什么樣的交際關系,然后才能在譯文中準確地再現(xiàn)這一關系。
最后特別要指出的是讀者群的時代性、年齡層及教育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讀者群是動態(tài)的,讀者的年齡是在變化的,讀者所處地時代也是在變化中,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讀者群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讀者群對翻譯作品的要求、理解力及接受力也在不斷地發(fā)展。那么在翻譯中應采取的翻譯策略和語言形式也應隨著讀者群的動態(tài)發(fā)展而改變。在當今文化交流如此頻繁,而且講英語國家的文化成為一種強勢文化,中國讀者群處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大量引喻和culture-1oaded詞匯,如:Adam,Eve,D-Day,domino-effect,New Deal,對中國讀者來已不再陌生。如采取直譯,其效果同意譯產(chǎn)生的效果具有不可比性。在一些漢譯英的作品中,有些涉及文化內(nèi)容的翻譯應根據(jù)讀者群的現(xiàn)有情況加以變化。
很多成語在一定的語境下可以采取直譯法,讀者既可以理解原文的內(nèi)容,也可以欣賞原文的語言。如果用外國人用濫了的比喻或者成語,就反而達不到再現(xiàn)原文基本風貌的目的,而且不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讀者群不僅影響著翻譯策略和語言的選擇,同時也是評價一部翻譯作品的重要因素。在翻譯中考慮讀者的接受能力,而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并不是迎合讀者的低級趣味。翻譯是交際的復雜行為,是源語作者,具有譯者身份的讀者和具有譯語作者身份的譯者和譯作的讀者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在翻譯中就應首先界定讀者群,特別是就從動態(tài)的角度來分析和界定讀者群。根據(jù)不同的讀者群,采取不同的策略進行翻譯,以充分有效實現(xiàn)翻譯作為文化信息,傳播媒介的作用。
三、結(jié)語
語域理論是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一個重要論斷,它所具有的特點和功能使它被廣泛應用于分析語言交際過程中出現(xiàn)的許多現(xiàn)象。翻譯是用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意思。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講,翻譯是一個通過語言代碼或文字符號的轉(zhuǎn)換來傳遞信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者根據(jù)不同的交際意圖和目的、譯者心目中不同的讀者群以及不同的交際方法、交際效果,將語言符號組成連貫的語篇,以完成某個或幾個交際功能。這個過程的語場、語旨和語式會發(fā)生變化,正是這些變化直接影響到譯者在翻譯時采取的策略。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語域理論與詩歌的語義和語用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
[2]胡壯麟,功能主義縱橫談[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66-87.
[3]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李運興,語篇翻譯引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作者簡介:
袁繼春(1972-),女,陜西人,2005年畢業(yè)于西安外國語學院,中國礦業(yè)大學外國語言與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現(xiàn)為徐州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語言學與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