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芳妮
“在浩蕩的大江之濱,在秀麗的江南水鄉(xiāng)之間,坐落著我國著名的古都之一——南京。其中位于東郊鐘山南麓的中山陵園,是中國人民偉大的革命先驅(qū)一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p>
這是曾入選大陸小學語文課本《巍巍中山陵》一文的開頭文字。文章作者是著名古建筑史專家、東南大學教授劉敘杰。劉父劉敦楨是與中山陵的設(shè)計者呂彥直先生齊名的民國建筑大師。
聽說中山陵大修,年近80的劉敘杰興奮地表示:”大陸A對中山陵園十分關(guān)注,以前就進行過維修?!倍猩搅陥@管理局更表示,這次維修與以往相比,“意義不一樣”。
孫中山為兩岸共同的精神領(lǐng)袖。
2009年是中山陵建陵80周年,也是孫中山先生奉安80周年。6月1日,中國國民黨將首次有機會在1949年后于南京中山陵舉行孫中山先生奉安周年紀念大典,紀念“國父”。此次大修,便是大陸方面特為迎接此次大典進行的。
修修補補80年
民國15年(1926年)1月15日,南京中山陵正式破土動工。至民國侶年(1929年)春,陵墓第一期工程始克告竣。初定建筑費以30萬元為限,到第三期工程完工時,實際花耗時幣400萬元。
不過,耗資巨大的中山陵,卻由于部分建筑用料低劣,曾多次修補。1928年10月,當時的媒體即以《孫陵建筑求堅實》為題,曝光了中山陵建設(shè)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中山陵墓,僅祭堂建筑已費去百萬尚嫌仄小,所有碑碣皆人造石,硬度不堅,易于剝蝕。”時民國政府主席林森、立法院長胡漢民及孫中山之子孫科作施工檢查時,發(fā)現(xiàn)祭堂墻面問題,均表示過不滿。
為了準備此次大修,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早于去年已作周密的測繪、排查,維修方案報呈北京、南京等相關(guān)部門。文物處對中山陵主體建筑進行全面普查時,即發(fā)現(xiàn)不少地方出現(xiàn)問題,如陵堂滲水、琉璃瓦損毀、褪色等。
中山陵建筑屋頂所用琉璃瓦是少見的寶藍色。一般建筑上多用黃或綠色琉璃瓦,中山陵選用的寶藍色,其象征意義與中國國民黨“青天白日”黨旗是一致的。經(jīng)過長時間風吹日曬,寶藍色如今已經(jīng)褪成白色。加上溫差的影響和風雨雷電破壞,不少琉璃瓦龜裂損壞。其中,中山陵“天下為公”陵門屋面的琉璃瓦損壞最為嚴重。
藍色琉璃瓦,是中山陵最具特色的建筑風格之一,其象征意義與“青天白日”旗一致。
此外,由于早年間陵墓用料并非都是上品,祭堂屋面出現(xiàn)了裂縫,四個耳房的墻壁被滲透的雨水浸泡后大面積起皮脫落,這些問題都與所用材料低劣有直接關(guān)系。
2009年3月17日,南京市文物局批準了中山陵的維修報告,在意見中要求,施工時“不得改變原有風貌”。
因此,是次維修,嚴格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祭堂的劣質(zhì)灰層被全部鏟除,改用水泥沙漿,涂料顏色采用計算機調(diào)配,確保與原色無異。
最初中山陵碑亭和牌坊所用的琉璃瓦,由當時的廣東裕華公司燒制,質(zhì)量上乘。燒成后分三批由廣州運往南京。為了節(jié)省工程費用,時民國政府財政部分令沿途各關(guān),遇到陵工所用琉璃瓦報運,即予免稅放行。
而此次,據(jù)文物處處長王前華稱,寶藍色琉璃瓦目前在大陸只有中山陵等少數(shù)民國建筑仍在使甩因此此次的維修用瓦都是提前一年從江蘇宜興一家陶瓷廠訂做的。
1980年代,陵頂琉璃瓦被雷電擊碎后,替換上的琉璃瓦很快又損壞了,此事曾遭致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設(shè)計開拓者之一楊廷寶的不滿:“國民黨可以建好中山陵,你們卻修不好中山陵?!?/p>
現(xiàn)在的情況不同了。著名古建筑專家、東南大學教授潘谷西告訴《鳳凰周刊》記者,原先的琉璃瓦是采用中國傳統(tǒng)燒制工藝,分兩次燒成,做工精良,色澤鮮艷。而這次所用的瓦系采用“創(chuàng)新工藝”一次燒成,色澤較暗,但彩飾與坯體結(jié)合緊密。
是次中山陵大修在5月初已全面結(jié)束,共花費300萬元人民幣。
中山陵之初成
中山陵系中西合璧式大型建筑,有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之美稱。
當年,此陵設(shè)計圖案由懸獎?wù)髑蠖鴣怼D壳安捎玫闹猩搅暝O(shè)計方案,當時在征集中獲得一等獎,設(shè)計者是著名建筑師呂彥直。但未等陵墓落成,呂積勞成疾,年僅31歲即于1929年3月18日病逝。當局遂在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內(nèi),為呂建了“積勞病故紀念碑”,供游人憑吊。
建筑剔除古代帝陵的神道石刻,保留了“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墓室”。一改以往帝王陵寢全封閉的神秘規(guī)制,呈“民主開放型”,墓室在祭(陵)堂之后,人們可入墓室瞻仰。
呂最初想?yún)⒄辗▏闷苽惸沟娘L格來設(shè)計中山陵,后來覺得不妥而放棄初衷,最后將陵墓全體形狀確定為現(xiàn)在的鐘形。時人稱,這是警鐘,寓意“喚起民眾”。但《鳳凰周刊》記者查閱了1920年代呂中標后對媒體的談話發(fā)現(xiàn),對此一聯(lián)想?yún)畏Q:“此不過相度偶然相合,初意必非必求如此也?!?/p>
呂的設(shè)計獨具匠心。由博愛牌坊至祭堂,共有392級臺階。從下向上仰視,只見臺階,不見平臺;從上向下俯視,只見平臺,不見臺階。在第六層平臺,左右兩側(cè)陳列著一對巨大的仿古銅鼎,上面刻著”奉安大典”四個篆字,系當時上海特別市政府捐獻。
在歷史上,中山陵遭到過的最嚴重一次損毀,發(fā)生在1937年12月,日軍進犯“國都”南京時當時,中山陵所在的紫金山是民國政府防空備戰(zhàn)和軍事重地,也是南京東郊抗擊日軍的壁壘日軍占領(lǐng)南京后,曾用大炮轟擊中山陵。第六層平臺西側(cè)銅鼎內(nèi)壁上有兩個孔,一大一小,便是日軍用鋼彈擊穿的。
抗戰(zhàn)勝利后,1946年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隨“國府”還都時,曾在銅鼎處掛一塊長方形銅牌,上刻“日本侵略者,破壞孫中山先生文物的罪行”字樣。后此牌被拿掉,但彈孔一直未作修補,游人今天還可以看到。不過,知其緣由的人可能不多了。
因為經(jīng)歷1937年“中日”、1949年“國共”兩大戰(zhàn)爭,一度流傳過蔣介石兩次將孫中山遺體移出中山陵加以保護的說法,一次遷往重慶,一次轉(zhuǎn)葬臺灣。中山陵園管理局相關(guān)專家稱,此說系以訛傳訛,經(jīng)勘察,孫中山遺體奉安入陵后未曾移動過。
1946年,蔣介石率國民政府高官在中山陵舉行“還都典禮”。
大陸四次大修中山陵
1987年11月,臺灣允許赴大陸采訪的第一位記者、《臺灣時報》副總編張自強返臺后,曾發(fā)表過《雄偉紫金山幾度夕陽紅》的采訪報道,記述了游中山陵的見聞和感想:“臺灣稱孫中山先生為‘國父,大陸卻稱為‘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國共產(chǎn)黨對國父的尊敬、仰慕和懷念,和我們幾乎一樣?!?/p>
事實上,大陸對孫中山一直尊崇之至,甚至可以說孫中山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精神領(lǐng)袖”據(jù)中山陵園管理處提供的材料,1949年4月,解放軍渡江作戰(zhàn)時時第三野戰(zhàn)軍司令員陳毅給先頭部隊寫下了“保護中山陵”的手令當月24日清晨,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第35軍105師進駐中山陵,接管了中山陵。
之后,毛澤東以中共中央軍委的名義,致電粟裕、張震,特別提到:“請劉伯承、張際春,李達注意保護南京的孫中山陵墓,對守陵人給予照顧。”同年5月11日,南京市軍管會發(fā)出布告為嚴密保護孫中山先生陵園起見,無論軍民人等,前來游覽,不得損傷一草一木違者嚴懲不貸。
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陸“文革”時期,中山陵曾遭紅衛(wèi)兵破壞,至今痕跡尚存。
建國60年來,中山陵其實一直在不斷維護中。中山陵園管理局綜合處處長廖錦漢稱,1949年以后,大陸方面進行過四次較大規(guī)模的維修,此次維修是第四次。
大陸最早一次對中山陵“大修”,在196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當時,由國家財政撥款100萬元人民幣,作為維修經(jīng)費。但在這期間,由于“文革”爆發(fā),中山陵不只未能如愿被維修,眾多文物古跡反而遭到了破壞。陵堂頂部中國國民黨黨徽、國旗圖案全部被抹掉,碑亭石碑頂端正反兩面各有一枚中國國民黨黨徽,也被紅衛(wèi)兵磨去。陵堂北面的護壁上原來也有石刻,左面刻有蔣介石和胡漢民所寫的《總理校訓》和《總理遺囑》,右面刻有譚延闿書寫的《總理告誡黨員演說詞》?,F(xiàn)在,除了陵堂壁上的《建國大綱》完好無恙外,其余幾幅石刻,都在“文革”期間被磨去。
1978年,大陸開始改革開放,海峽兩岸解除“敵對狀態(tài)”。對中山陵這一海峽兩岸都十分關(guān)注的建筑,大陸方面開始重新修葺,這就是1949年后的第二次大修——“1978年修陵”。
當年7月,國家文物局撥款60萬元,批準了中山陵博愛牌坊、墓道、排水系統(tǒng)、碑亭、屋面、祭堂、墓室7項維修工程。當時,依據(jù)在南京市城建檔案館查到的中山陵全套檔案資料,維修方對相關(guān)被損文物進行了準確恢復。影響兩岸關(guān)系的“政治標語”被去掉,而被抹去的祭堂頂部國民黨黨徽、國旗圖案被恢復,當時,有游人看到國民黨黨徽頗為吃驚,戲言“國民黨又回來了”。
此后,大陸方面不斷對中山陵主體建筑和紀念性建筑進行維修,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是1986年修陵。
1986年時值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北京撥出維修???,至次年8月方全部竣工。這期間,對收藏孫中山經(jīng)典著作、奉安史料的“藏經(jīng)樓”也進行了三期修復。
而在四次大修中,“2009年修陵”意義最大——這是中共為配合中國國民黨操辦孫中山奉安80周年紀念大典而特別進行的修繕。2009年6月1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將率團由臺灣飛抵金陵,主持國民黨自1949年后在大陸首次操辦的奉安。善己念大典”。
80年前奉安大典是由國民黨主持操辦的,經(jīng)歷多年風雨滄桑,雖然物是人非,80年后還由國民黨來主持,且仍在中山陵,一手創(chuàng)建國民黨的孫中山若地下有靈,當感欣慰。
國共皆謁中山陵
1949年前,每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紀念日、6月舊孫中山遺體奉安紀念日、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紀念日,國民黨政府都會在中山陵舉行紀念活動。每逢重大節(jié)日,國民黨黨政軍要員都會到中山陵謁陵。
最隆重的一次典禮在1946年,當年5月5日,國民政府在中山陵舉行“還都典禮”。是日早晨,國民政府的高級官員齊集中山陵,文官著中山裝或長袍馬褂,武官一律戎裝,佩戴勛章。典禮開始后,嗚禮炮,奏國歌,獻花,張道藩宣讀蔣介石的“謁陵告文”,蔣介石親自宣讀了“國民政府還都令”。此時,蔣氏絕未料到3年后他即棄都而走。
1956年11月12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90周年,中共舉辦了1949年后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謁陵儀式。當時北京派出了由朱德、李濟深分任正、副團長的“中央謁陵代表團”,蘇聯(lián)、蒙古等8個國家也派出了謁陵國際代表。
毛澤東雖然沒有參加當年的謁陵活動,卻專門為此撰寫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收錄于《毛澤東選集》第五卷),首句即是“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皞ゴ蟮母锩刃姓摺本痛顺蔀橹泄矊O中山的最高評價和歷史定位。
不過,毛澤東本人其實早在1953年2月已拜謁過中山陵。當月23日上午毛在陳毅、譚震林等官員的陪同下來到中山陵,在孫中山坐像前獻上花圈,挽帶由毛親筆書寫,上款為“孫中山先生靈右”,下款為“毛澤東敬挽”。
關(guān)于是次謁陵,還傳出了一段毛“拒走小道”的秘聞。鑒于當時國際國內(nèi)形勢,公安部為毛擬定了一條秘密謁陵路線,從旁邊開辟一條小路進入陵門。毛聽說后,笑說:“堂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祭奠革命先輩,走小道成何體統(tǒng)嘛,我就要走大道!”
拜謁中山陵,國共兩黨在歷史上曾有過多次“不約而同”。1946年7月7R是抗戰(zhàn)勝利后的第一個“七七”事變紀念日。次日,在南京參加“和談”的中共領(lǐng)導人周恩來來到紫金山謁陵,隨后蔣介石不約而同也來了。
據(jù)大陸官方人士透露,6月1日的奉安紀念大典是去年由臺灣方面先提出來的。最終大典雖然由中國國民黨操辦,但應(yīng)該也是大陸的意愿,“對中山陵進行大修就是這種意愿的體現(xiàn),應(yīng)該是又一次‘不約而同吧!”
編輯 涂艷 美編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