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立英
摘要:文章針對語文新課程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思想原則,提出了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開放式教學進行了初步的闡述。開放式教學在語文教育中的運用,必將使語文教育發(fā)揮其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的巨大功效,但反觀我們當前的開放式教學,頗有點矯枉過正,重新陷入新的謬誤之嫌。
關鍵詞:開放式教學 以人為本 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探索
語文課作為整個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教育的主渠道,擔負著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知識、能力的任務。當前,語文考查注重對學生基本知識的理解能力和運用知識分析說明實際問題的能力。開放式教學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值得我們去認真地思考與探索。
一、開放式教學的內涵和本質
開放式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一種模式,打破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培養(yǎng)方式,在教學中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為著眼點,強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于實踐之中出真知。將社會溶于課堂,將學生置于社會大背景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開放式教學與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本質區(qū)別在于:它拋棄了教育只從社會需要出發(fā),把受教育者作為工具來培養(yǎng)的傳統(tǒng)觀念。確立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即堅持人是教育的起點,同時也是教育的歸宿,按照人全面和諧發(fā)展的需要進行教育。
二、小學語文課實施開放式教學的實踐
1、營造寬松環(huán)境
傳統(tǒng)語文課的機械與枯燥,禁錮著學生的想象與思維。使語文課喪失了生機與活力。開放式教學,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發(fā)散思維,注重發(fā)揚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由于創(chuàng)造性是潛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層面的物質,不可以也無法從老師直接傳到學生。而需要滲透、需要學生自己的"悟"。可見,創(chuàng)造性只能培養(yǎng)不能灌輸。
開放式教學就是要求教師為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精心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創(chuàng)設寬容理解的環(huán)境。使學生在這種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里自由暢想,努力探求知識的真諦。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壓抑下被扭曲的個性得到舒展,并且進而得以健康和諧的發(fā)展。
2、發(fā)揮主體作用
師道?"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從未把學生看作教育的主體,而只把學生當作知識的接受器。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是被傳道,被授業(yè),被解惑的對象,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因而缺乏一種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成為被填的"鴨子"。
沒有主體的發(fā)揮,就不會有主體的發(fā)展,開放式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人格,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
開放式教學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詮釋"師道"。它認為"師道"應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啟疑"。這個"疑",既要有教師自己主觀的或主觀假設的"疑",也要有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疑",即"質疑"。古語云:"盡信書,不如無書",提倡"自由與開放的追問學風",鼓勵獨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維,從而在學生心中產生內在的知識渴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成為學習的主人。
3、培養(yǎng)學生個性
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把學生當作學習的工具,逼迫學生"為學習而學習",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學生把教師當成知識的化身,老師教什么,他就學什么,對于教學內容以外的知識則一片空白,毫無見解,人云亦云,毫無個性。
開放式教學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鮮明個性,鼓勵學生"別具一格"、"與眾不同"的思維,使他們對知識的學習是積極主動地探求,滿懷興趣的投入。在開放式教學模式下,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揣摩和理解,注重學生"心"的參與。因為眼里有知識,心里沒有知識、那只能是他人的知識。只有心里的知識,才真正是自己的知識。
開放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能力,鼓勵學生打破千篇一律的常規(guī)舉動,敢于對常規(guī)挑戰(zhàn),這樣才可以開拓思維,解放頭腦。
4、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
開放式教學反對把現(xiàn)成的結論灌輸給學生,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的應試做法。它注重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去尋找、去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呼喚起學習興趣。感覺到學習樂趣。
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的技巧有多種,只要你用心去發(fā)現(xiàn)。比如:①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思索,提出問題。因為,沒有提問就沒有回答。有些時候,一個好的提問甚至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再鼓勵學生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②設置語言情境。通過語言渲染,詩歌朗誦等感染學生,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教育和啟迪。例如我在和學生探究《姥姥的剪紙》一課時,我在學完本文后朗誦了作者對臨終前的姥姥的回憶,隨著文中作者思念姥姥,對姥姥滿懷愧疚的濃濃愁緒,同學們自然而然地感覺到身邊親人對自己的那種看似平常而又無私的愛,從而啟發(fā)了孩子要有一顆感恩的心,莫要后悔時空悲切。
三、語文課實施開放式教學的實踐探索與思考
新的課程觀正逐漸改變著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在這些新的教學呼喚聲中,開放式教學以其獨有的價值取向,成為我們當前教學中新的熱點,但反觀我們當前的開放式教學,頗有點矯枉過正,重新陷入新的謬誤之嫌。
1、在于學科的特質明顯淡化。
眾所周知,語文是一門基礎課程,是一門語言交際的工具性課程。相對于每一門學科的教學來講,語文教學有其獨特的語文特性。但有些教師片面理解了開放的實質。認為所謂開放就是多學科、多知識、多網絡環(huán)境下的綜合性學習。一時間,語文課上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算又是畫,似乎熱鬧得很。這就是我們語文的開放教學嗎?顯而易見,這只是開放教學的“形”而已,離其“神”還有相當?shù)木嚯x。語文有語文自身的教學任務和其本身具有的特質,開放的過程始終不能脫離開“文本”與“人本”之間的直接對話。這一條主線,好比是我們音樂中的那一條上下波動、富有彈性的主旋律,有波動,有彈性,當然也得有一個回歸,如此,我們的語文教學才顯得無比的寬泛和厚實。對此,古人就有“文滅質,博溺心”的警示。那種語文課不象語文課的開放,其實質是假開放而已。
2、在于教師主導作用有明顯的弱化趨勢。
大家都知道開放教學是學生自主、綜合實性的學習,那么其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不要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要!如果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需要教師的主導,還需要我們的教師干什么!當前某些開放式教學,教師用純粹的放羊式教學,似乎教師只要布置一下學習任務,到時來驗收一下就可以了,至于學習的過程那是學生的事。學習的過程屬于學生固然不錯,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并非一帆風順。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并不是十分強,疑惑與不解,有些學生的學習可能還游離于本課的學習要求之外,甚至組織紀律性的散漫,這些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講都是正常的。對此,教師豈可視而不見,放任自流。由此可見,開放式的教學不同于放羊式教學,更不同于放任自流。
3、是對于開放式教學的評價有明顯的滯后性。
開放式教學為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體現(xiàn),構建了一個不斷生成,不斷轉換的評價平臺。但從目前來看,我們很多的開放式教學在評價機制上并無建立。評價大權依然掌握在我們教師的手中,學生學得好不好,教師說了算;學生學得好不好,要看結果對不對。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在開放式教學的評價之中仍未能從高高的權威神壇上走下來,標準答案的慣性思維仍然深遠地左右著我們的教師,從而影響著我們學生的學習的方式,只求結果,不問其他。在開放式的教學上,只要我們單一的結果性評價體制不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就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固有的學習方式和方法,也就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式教學。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的本質是人性教育。在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的教育模式下,學生首先是一個人,一個孩子。如何使他們生活得像個孩子,使他們的生活充滿童真童趣,而又使我們的語文課堂不淡化學科的特質,確實是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認真思考的話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