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蘭
中圖分類號:H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3-0016-02
摘要:本文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在分析身勢語的七個基本的交際功能基礎上,重點介紹中美文化中不同類身勢語的差異和作用:同時指出:在語言學習中也要重視文化差異的學習,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離不開非言語交際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身勢語跨文化交際中美差異
1、引言
身勢語,又稱肢體語言,包括手勢、頭部動作、面部表情、目光語言以及其他可以傳遞信息的肢體動作,它是最直觀、信息含量最大、也是人們所熟悉的一類非言語交際行為(陳俊森等。2005:122)。人與人之間只要有交往和接觸就會有交流,在交流中,身勢語占據(jù)很大的比例。美國心理學家Mehrabian指出:在表達情感時,有55%的交際運用身勢語,38%是通過語調表達,而只有7%的交際是完全通過詞語來實現(xiàn)的。非言語交際如此普遍。是因為它比語言交際更為連續(xù),而言語交流則是以非連續(xù)的單元為基礎的。其次,非言語交際使我們可以自覺不自覺地接受到大量的、言語所不能給我們提供的信息。同時,在人的言語和非言語行為相矛盾時。人們更傾向與相信非言語行為所傳遞的信息。最后,非言語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還具有全球性,很多行為具有普遍認可性。
作為非言語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身勢語在任何文化當中都是存在的,我們伸一個指頭或者移動一下身體的某個部分都可以表達出我們要說些什么。懂得一些國家的身勢語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我們就可能被誤解,我們的交際也沒法成功。
2、身勢語的交際功能
身勢學家??寺透ダ锷凑展δ艿牟煌瑢⑸韯菡Z分為以下五種:象征性身勢語、說明性身勢語、情感性身勢語、調節(jié)性身勢語和適應性身勢語。這五類身勢語的交際功能包括:重復功能、補充功能、替代功能、話語調節(jié)功能、否定功能。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這些交際功能在交際中的表現(xiàn)和作用。
重復功能,當人們在用語言交際的同時加入一些身勢語來加強,解釋或重復要表達的概念。通常當有人向我們問路時,我們會一邊描述,一邊用食指指著某個方向。雖然是重復回答,但更形象化,更直觀。當表示贊同時,我們很多人會一邊回答“好”,一邊點頭,重復自己的意見。
補充功能。身勢語可以補充增加說話者要表達的內容或補充一些言語不能表達到位的信息。例如:在向別人道歉時,我們一定要在臉上表現(xiàn)出歉意,而日本人在說完道歉的話后一般都會向對方鞠躬,這樣的道歉讓人感到真誠。
替代功能。在人們不能或不方便用語言來表達信息時,可以用身勢語來代替。例如:警告別人在開會時不要講話,中國人一般雙眼看著對方,食指放在嘴唇中間,對方就會明白要保持安靜。要搭出租車時,手心向下,往自己的方向稍微彎曲,沖著車招招手,司機就會把車開過來了。有時,身勢語能夠簡單明了的替代言語,快捷方便地傳遞信息。
話語調節(jié)功能。在交際中,我們會運用身勢語來調節(jié)和控制交際的進行。例如:在對方講話時,如果我們保持微笑看著他,并不時點點頭。這對對方是一種鼓勵和暗示——我們對他的話題感興趣或贊同他的觀點,他就會自信地繼續(xù)下去。
否定功能。人的內心、外表和語言是否一致,從他的表情、眼神和身體的動作就能看出來。例如:當有人對你說“我愛你”,他的眼神游離不定,要么說明他在撒謊,要么說明他對你沒信心。當有人對你說他過得很幸福時,他眼中的一絲憂郁,他眼角的愁容明白地告訴你他并不開心。
正是有了這些功能,身勢語在交際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身勢語豐富了我們的交際,完善了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方式,充分地展現(xiàn)了人的肢體的魅力。
3、中美身勢語的文化差異
對于跨文化交際而言,非言語交際是很重要的,特別是許多的身勢語言是有全球性的。例如:點頭表示“是”。搖頭表示“否”;微笑表示友好;伸出指頭可以表示數(shù)字來討價還價。最近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美國影星?莎拉斯通在上海瘋狂購物,雙手連比帶劃和營業(yè)員砍價,價錢滿意后,一口氣買下幾十雙同樣的繡花鞋。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特別是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身勢語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交流和溝通的工具。
但是由于文化根源不同,國與國之間身勢語的表達和含義存在著很多差異。如果不了解這些差異,會造成很多誤會,交流無法順利進行,甚至會造成很多爭端和矛盾。同時某個身勢語的含義也要根據(jù)當時的交際環(huán)境來判斷。
下面將以中國和美國為例,介紹他們之間身勢語使用的差異。
打招呼與問候手勢語。在美國。人們在正式介紹時以握手來表示問候。美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要學習如何正確握手。除了要掌握握手的姿勢外,握手的力度也要掌握好:強有力的握手被認為是有自信和真誠的表現(xiàn),但也不能太用力,被人認為粗魯;如果太輕,會被認為虛弱或不友好。朋友之間見面時往往會彼此擁抱及親吻臉頰。中國人見面一般喜歡輕輕點頭。表示認識你了或向你問好。在一些大型的正式的場合介紹某人時,在座者會鼓掌表示歡迎。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很少握手問候,但在很正式的場合,如外交、商業(yè)活動中,人們也會握手。
空間距離。對于美國人來說,距離很重要。兩個人在談話時,常常保持二英尺半的間距,并且從不直接面對對方。有人站得太近時,美國人會感到不自在,所以他們會向后移動來保持一定的間距。如果美國人不小心碰到了對方,他們會馬上說“對不起”或“請原諒”。中國人對空間位置和距離也有一些要求。如在開會時講究座次的尊卑和上下級關系,在一些正式的就餐場合座位的安排講究長幼次序和身份尊卑。所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親疏遠近。在交談時除非是與長輩或上級交流時要保持一定距離,以表示尊敬和仰視外,其他人交談時距離都比較近,因為近距離接觸才能表現(xiàn)一個人的真誠,才能表現(xiàn)出關系的親密,才能更好的有機會才了解對方,讓對方有機會認識自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兩人之間的距離越近,關系就越好。
面部表情。美國人的面部表情是相當豐富的,他們很擅長使用面部肌肉來進行交際,增強語言的表達力和效果。微笑表示喜歡、鼓勵或贊同;扁著嘴、搖搖頭,表示否定、同情或遺憾;張大嘴、瞪圓眼睛,可以表示吃驚、夸張或驚喜:撇撇嘴就意味著無奈、不贊成或無所謂;打哈欠表示感到無聊或不耐煩。強調自我的美國人從來不吝嗇他們的面部表情。開心時可以夸張的大聲笑出來——聽他們看電影時所爆發(fā)出來的笑聲就可領教了。難過時愁容滿面,毫不掩飾。而中國人相對來說要含蓄得多。中國人善于掩飾自己的情緒,你看到一個人笑嘻嘻的時候并不代表他真的很開心;當別人對你微笑的時候,也并不表示他真的贊賞你或同意你的觀點。所以曾經(jīng)有人把中國人的笑分成了大大小小幾十類,并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對每種不同的笑進行了不同的詮釋。所以從中國人的表情有時是很難分析出他的心理狀況的。同時中國人的面部表情也沒有美國人那么夸張和豐富。中國人比較擅長使用的就
是眼睛和嘴。所以人們表示微笑的符號一般都是:),難過是:(。表示吃驚,中國人也會是睜大雙眼。但不會象美國人那樣睜得太大,嘴型也沒有那么大。表示開心。眼睛就笑得“瞇”了起來。
眼神。美國人喜歡在交談時注視著對方的眼睛。如果不那樣做。那就意味著你在掩飾或者你對別人的話題不感興趣。但是你也不能眼睛直直得盯著別人,因為這也是很不禮貌的。中國人在與別人交談時,一般很少專注地注視著對方的眼睛。注視對方的眼睛會讓彼此都不自在。所以中國人在交談時,一般是正面相對。眼睛看著彼此的臉部就可以。同樣,如果眼睛東張西望,就會被認為心不在焉。不注意聽對方的談話,是不禮貌的;或者說明你在撒謊,所以不敢坦蕩地面對對方。
手勢。美國人和中國人在手勢語上有很多是相似的。例如:搖頭都表示否定、不喜歡:點頭表示同意,喜歡;食指和中指作成“V”。代表勝利;伸出大拇指表示“棒”和贊揚;舉起手,手心向外上下?lián)]動表示再見;食指對著某個事物表示指示。但不能對著人:打響指表示開心、打音樂節(jié)拍或要引起別人的注意:手抹脖子表示自殺等等。同樣。美國人的手勢語也比中國人的豐富和形象化。例如:表示引用別人的話:在講話時。雙手舉到耳朵旁,雙手的食指和中指彎曲。隨著講話的節(jié)奏上下移動。祝福好運:雙手手指交叉。祝賀:手掌高舉。伸出五個指頭。發(fā)火、抗議:揮舞拳頭。叫服務員:手舉到頭的位置或舉過頭頂。買單:做一個在紙上簽字的動作。
其他的身勢語差異。
在課堂上,美國學生的坐姿是相對自由隨意的,他們可以選擇自己認為舒服的姿勢。而在中國的課堂,一般都要求“坐如鐘”——身體坐直。頭端正。眼直視黑板和老師,這樣才能表現(xiàn)出你的專注和認真。特別是在一些小學課堂。還要求學生背好手坐直。回答問題時,中國的孩子還必須先舉手示意。
美國人喜歡聳聳肩表示無奈或不贊成。見到漂亮女生或在體育比賽中,美國人還喜歡吹口哨,表示喜歡或加油和贊賞。沖人眨眼,表示調皮、保密或調情。手指輕輕敲著額頭。表示思考。
中國人認為腳是不干凈、不好的東西。所以在旁人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腳。如不能翹二郎腿,不能用腳去踢別人等等。中國人認為吹口哨是流氓行為。是沒有教養(yǎng)的。中國男士是不允許向女生眨眼的,擠眉弄眼總會被認為輕浮、不自重。中國人在思考時一般是用手托著下巴或臉。
4、結語
隨著世界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與國之間、不同國家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越來越頻繁,跨文化交際的技巧和方式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為了便于成功交際。人們都在努力學習外語。但是在學習一個國家語言的同時,我們也要學習和了解它的文化和價值觀。作為文化和價值觀外在表現(xiàn)的直觀而生動、使用頻率極高的身勢語。也是我們要重點學習和攻克的課題。沒有身勢語的參與,交流就會是靜止的、是單調的、是蒼白的。所以要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改善跨文化交際的效果,就要提高我們的跨文化敏感度(情感)、跨文化意識(認識)和跨文化技能(行為)。這是陳國明和斯達羅斯特提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1996)。
“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就是非言語交際的境界。身勢語的表達、閱讀和理解貫穿于非言語交際和言語交際的所有過程。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者也是博學的身勢語語言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