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寧
滑稽戲演員周立波,是如今上海灘的大紅人。他的海派清口演出場場爆滿、一票難求:他演出中的搞笑噱頭——“耐伊做忒”、“連檔模子”等——已成了滬上最I(lǐng)N的流行語;上海乃至全國媒體爭先恐后地報道他;他《笑侃三十年》的演出DVD被每一位在上海街頭巷尾售賣盜版碟的小販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上海文廣集團甚至開了“周立波研討會”,專門討論他的“藝術(shù)特色”。
出于一種“軋鬧猛”(滬語,意為湊熱鬧)的心態(tài),筆者也買票走進了周立波的海派演出劇場,觀看了他最新的演出《笑侃大上海》。在此之前,筆者已經(jīng)通過碟片和網(wǎng)上視頻,對周立波的笑料有了大體的了解,饒是如此,筆者依然在兩個小時的劇場時間里大笑不止,散場時感到面頰肌肉的隱痛。不得不承認,周立波確實有他驚動人的地方。他擁有滑稽戲這門上海地方曲藝所要求的吹拉彈唱十八般武藝,又一掃一般滑稽戲演員身上常見的油滑和“搓氣”。他對于搞笑與惡俗之間的分寸把握得極好,模仿功夫惟妙惟肖,更難得的是,他的許多笑料,讓人在笑過之后還有思索的余味,比如,“老百姓不關(guān)心‘三個代表,只關(guān)心‘三個表——水表、電表、煤氣表”。
然而,演出中也有一些讓筆者如鯁在喉的地方,那是一種毫無掩飾的上海地域優(yōu)越感。在《笑侃三十年》的演出中,周立波已經(jīng)涉及了一些這方面的內(nèi)容,比如說自己和郭德綱不能同臺演出,因為“吃大蒜頭的和喝咖啡的怎么能呆在一起呢?”而在新一輪的《笑侃大上海》中,周立波在這方面變本加厲。演出一開始,他便拿小沈陽和趙本山開涮,接著聲明自己絕不上春晚,“要不然他們讓我掛六十幾個大蒜頭在身上怎么辦?”他還進一步強調(diào)并深化了大蒜頭和咖啡的區(qū)別:“你發(fā)現(xiàn)沒有?大蒜頭吃著是香的,但別人聞著是臭的;咖啡正好相反,把苦澀留給自己,帶給人間的是一片芳香。”
這種上海與“外地”的對立,與其說是周立波的無心之過,不如說是有意為之。有記者問他,為什么要在演出中頻繁地諷刺所謂的“北方人”。周立波的回答是,允許北方人在中央級的媒體上挖苦丑化上海人,就不允許一個演員在上海本地的舞臺上撫慰一下上海的觀眾么?自己和趙本山不一樣,“趙本山的小品歷來都是在貶低東北人,而我絕不會貶低自己生活的城市”。
不僅如此,正當(dāng)人們認為周立波會成為繼郭德綱、小沈陽之后,又一位草根出身、風(fēng)靡全國的笑星時,周立波卻喊出“堅守”的口號,聲稱自己絕對不會離開上海的舞臺半步。他特別強調(diào)說,自己并不是“怕”到外地表演,事實上,“上海的滑稽戲要比北方曲藝——什么二人轉(zhuǎn)啊,相聲啊——高明得多,我絕對有信心把任何地方的外地人都逗樂”;之所以選擇堅守上海,是因為他和上海的觀眾有共鳴,只有這里的人,才能真正地欣賞他海派清口的精妙之處。
真正欣賞什么呢?欣賞他對于“大蒜頭”和“咖啡”的比喻?欣賞他對于郭德綱、小沈陽的揶揄?欣賞他對種種外地方言的絕妙模仿?還是欣賞他對上海那些已經(jīng)老掉牙的贊美——“所有的外地人,住上數(shù)三代,哪個沒有吃過上海的大白兔奶糖?哪個沒穿過上海的的確良襯衫?”……究竟是哪些上海人才會欣賞這些笑料?應(yīng)該不會是那些“新上海人”,也未必是所有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因為筆者本人就是其中一位。筆者搜索了一圈,發(fā)現(xiàn)對周立波捧得最厲害的,是一個叫“寬帶山”的上海人虛擬社區(qū)。這個社區(qū)的網(wǎng)民有其鮮明的特征,他們統(tǒng)一稱外地人為“硬盤”,認為上海被外來人口“污染了”,津津樂道地討論一個上海姑娘如何在地鐵上打了一個外地姑娘幾十個耳光,研究上海獨立建國的可能性,就是這群人,把周立波奉為他們的“精神偶像”。
也許更重要的是,周立波口口聲聲“海派”,但并沒有真正地闡釋出海派文化的內(nèi)涵。他為上海文化被指摘的東西作了有力的辯解,也為上海人的地域優(yōu)越感尋找著一切具體的細節(jié)注腳,這是他成功的地方。但另一方面,他并沒有說出海派文化究竟是什么,只是將上海與“外地”作一個簡單的對立,甚至武斷地聲稱海派文化的特征就是“用來被別人欣賞和嫉妒的文化”。從這點上來說,周立波遠遠比不上他本人看不上眼的趙本山和周星馳。趙本山的表演藝術(shù)源于他深厚的東北農(nóng)村生活根基,將中國農(nóng)民的樸實、機智、小狡猾、大善良演繹得惟妙惟肖;周星馳觀察到大都市小人物身上的甜酸苦辣,并天才地將之提煉為無厘頭文化。周立波和他們一樣來自民間,了解民間,但他沒有從自己的文化起點出發(fā)、不斷實驗提升,反而深扎不起。這很遺憾,因為喜劇藝術(shù)需要的是思索和撕裂,而不是自戀和愚忠。而如果大部分上海人果真還懷抱著周立波所迎合的那種敝帚自珍、沾沾自喜的心理,海派文化就很難實現(xiàn)它自我標(biāo)榜的“海納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