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釋詞是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漢語中的大量詞匯蘊涵著文化義,對外漢語教師釋詞過程中導入文化義能有效地提高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適應漢語思維方式。文化知識的掌握,能夠加快留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探討釋詞過程中的文化導入問題,對對外漢語教學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對外漢語詞匯教學 釋詞 文化義 文化導入
詞匯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內容,也是精讀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部分語音教學階段外,一切課堂教學都是建立在詞匯教學的基礎上的,而且多數(shù)課堂教學往往是從詞匯教學開始的。詞匯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從理解、接受詞匯開始逐漸發(fā)展到能夠靈活準確地運用詞匯。釋詞是詞匯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而大量詞匯蘊涵文化義,為了將詞義解釋得更加充分、明確,如何在釋詞過程中進行文化導入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一、詞語蘊含文化義
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鏡象折射。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層面,窺見的乃是這個民族絢麗多姿的文化形態(tài)。由于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文化自然會有所不同。這種文化形態(tài)上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呈現(xiàn)在語言系統(tǒng)的不同層面上。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是語言大廈賴以存在的支柱,因此,文化差異在詞匯上體現(xiàn)得最為突出,涉及的面也最廣泛。
傳說中的“龍”,在漢民族中長期被視為民族的圖騰,是至尊天子的象征。人們敬畏它,崇拜它,世世代代創(chuàng)造出許多與龍有關的神話傳說,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把自己視為“龍的傳人”,許多美好的希望和比喻都喜歡和“龍”聯(lián)系在一起,諸如“望子成龍”“龍騰虎躍”“龍馬精神”“龍鳳呈祥”等。而這一切對于不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的人只能感到莫名其妙。因為在西方人眼里,龍不過是一種類似鱷魚或蛇的怪獸,能噴煙吐火,兇殘可怕,用以指人則含有明顯的貶義。
由于專家學者對文化的理解不同,研究的視角也不同,這導致了探討詞義與文化的關系的觀點紛繁多樣。本文將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對文化義予以界定:詞的文化義是詞義中隱含的反映一個民族的社會狀況、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和心理態(tài)勢等諸多文化因素的意義。它是詞義從文化視角考察得出的結果。
中國文化有著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歷史,許多詞語是隨著文化遺產(chǎn)的積累而形成的,所表示的意義不再是構詞成分的語素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生發(fā)出了豐富多彩的語義變化,包含著大量的歷史的和社會的因素。比如對“吹?!薄芭鸟R”“紅娘”“半邊天”“女狀元”“大鍋飯”“鐵交椅”和“走后門”等詞語的理解,應從文化傳統(tǒng)和具體語境中考察其文化內涵。
二、釋詞過程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隨著文化語言學、跨文化交際學等學科的發(fā)展,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對外漢語教學界,許多學者也認識到文化對語言教學的重要性。呂必松說:“從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的角度研究語言,就必須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因為語言理解和語言使用都離不開一定的文化因素?!盵1]在詞匯教學中,應以詞義與文化關系的研究為重點。宋永培先生曾說:“語言的基礎是詞匯,核心是詞義,因而語言詞匯與文化的真切關系應當深入到詞義與文化的關系去說明?!盵2]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Edward Sapir)曾經(jīng)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3]。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積淀、文化的映像。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語言能反映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特征。語言及其負載的內容不僅向人們展示了該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而且告訴了人們對世界、對人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眾所周知,目前學術界翹首以盼的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大綱的編寫還在摸索之中,而文化的量化、分級等確實是很難處理的問題。大多數(shù)對外漢語教材對文化詞語的文化內涵揭示得不足。鑒于此,對外漢語教師在釋詞過程中導入文化義是極其必要的。
(1)“非常感謝您的幫忙,那一天,要不是換了衣服,我一出門就會被捕的。胡同里有兩只穿黑制服的狗在守著呢!” (《漢語高級教程·丁香花下》)
課文《丁香花下》中有一段回憶:四十四年前“我”被反動軍警追捕逃到胡同人家,得到一個姑娘掩護的往事?!薄拔摇痹诠媚锛茵B(yǎng)好傷,“我”感謝她。例句就是“我”感謝她的話。例句中的“狗”用了文化比喻義,指仗勢欺人,像狗一樣的惡勢力幫兇,表現(xiàn)出“我”對這種像“狗”一般的人的無比厭惡。只有將漢民族中關于狗的文化涵義講清楚了,這個句子才能為西方留學生所接受。
(2)那學期末,我得了一場病,在醫(yī)院一住就是一個多月,正當我為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著急時,沒想到她來看我了,還帶來了我最愛吃的梨,我真不好意思。 (《實用漢語中級教程·我記憶中的兩個女孩》)
根據(jù)文中語境可知,她曾經(jīng)喜歡過“我”,向“我”表白過,但是“我”不喜歡她,“我”另有所愛。在學期末,“我”病了,她卻來看“我”,還帶來了“梨”。在漢民族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通過一種以諧音意義的漢民族所特有的表達方式,“梨”與“離”同音,暗含她已決定“離”“我”而去,不再追求“我”。
(3)袁家辦喪事,雪梅換了件雪青竹布衫,穿了雙白鞋,來到袁家廳堂上聽嗩吶。……第二天,她聽說了,鼓樂班子要從大街上經(jīng)過。這個平日不大上街的年輕媳婦,卻挑了件玫瑰紅的布衫換上,高興得像個孩子似的跑出了門。(《中級漢語教程·嗩吶情話》)
文中講的是劉姓地主家的一個白癡孩子的媳婦雪梅愛上善吹嗩吶的師傅藍五并與他私奔的故事。雪梅去辦喪事的袁家聽嗩吶時,上身穿“雪青竹布衫”,腳上穿雙“白鞋”,這樣的服飾與中國社會文化習俗有關,“雪青”是淺紫色,表示莊重。人死了,中國人稱為“白事”,設白色靈堂,戴白孝。至于她上街迎情人藍五,挑了件“玫瑰紅”的布衫穿,這是由于在中國社會文化風俗中,從古至今,人們總是把紅色和喜慶聯(lián)系在一起。結婚要辦喜事,事先要發(fā)紅喜貼,新郎要戴紅花披紅綢,新娘要穿紅衣服,戴紅蓋頭,新房還要貼紅雙喜,點上一對紅蠟燭。雪梅很高興地跑到大街上去聽心愛的人吹嗩吶,特地挑選“玫瑰紅”布衫穿,更加映襯出她內心的激動、興奮之情。
在母語學習過程中,人們注重民族傳統(tǒng)文化對語言表達和語義理解的作用。中高級階段的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也會遇到文化障礙,因此,只有結合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進行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詞匯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釋詞是詞匯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是必要的。一個留學生漢語說得是否地道,很大程度上看他用詞是否恰當、得體。讓學生掌握得體、規(guī)范的漢語,是對外漢語教師的責任和努力的目標。對外漢語教學作為跨文化教育,需要解決文化語匯置換問題,需要溝通不同的社會、歷史和道德意識,需要在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之間架起一座座橋梁。
對外漢語教學釋詞過程中文化導入的正確把握,有助于留學生更好地掌握漢語并用漢語進行思想和情感交流;而對從教者來說,針對教學內容,認真做好詞匯的文化闡釋是最重要的,它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顯而易見的作用。
注 釋:
[1]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國家教委對外漢語教師資格審查委員會辦公室,1999年2月,第112頁。
[2]宋永培《中國文化詞匯學的基本特征》,邵敬敏主編《文化語言學中國潮》,語文出版社,1995年,第95頁。
[3]薩丕爾《語言論》,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120頁。
(劉淑芬 廣東 湛江師范學院人文學院 52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