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英
歷史新課程與以往舊課程相比,無論是從體例、授課內容的設置和教學的目的上都進行了徹底的改觀。就學生而言,學習的難度降低了,教材的趣味性、生動性、可讀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突出了;對教師而言,新課程帶來的卻是一次徹底的思想革命。新課程強調,教師與學生都是課程的創(chuàng)生者和主體,在教學中,要構造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課堂,解放學生的思想,讓他們真正地按自己的意志去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要做到這些,教師必須應用教育學、心理學和新課程理念為自己的思想指南,改變思想觀念,研究教材,研究學生。這樣才能徹底地轉變自己的傳統教學方式。基于以上的思考,在如何改變教學方式方面,我進行了以下的嘗試:
一、學科整合教學法
歷史博古通今,涵蓋面廣,初一各學科都是新教材,教學信息可以相互溝通。鑒于此,在教學中,我注意搜集其他學科中一些與歷史科相關的信息,并及時地將這些信息加以整合,融匯到歷史教學之中。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引言部分列舉了中西方關于人類產生的神話傳說,太簡略,不能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而初一語文課本內正好有兩篇完整的關于這方面的閱讀資料,《女媧造人》和《伊甸園里》,因此,上課時,我將這個信息融入教學中,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開闊他們的思維。又如在講《三國鼎立》時,為了使學生對曹操這個人物有正確的認識,我讓學生閱讀課本中兩篇曹操的詩《觀滄?!泛汀洱旊m壽》,在教學時,我結合他們看過的連續(xù)劇《三國演義》和本課內容提出問題:你認為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然后又讓他們朗誦曹操的詩,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曹操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通過學科整合,可以使課本中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得到有效地解決。
二、分組探究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內容情況,圍繞重點難點,我事先布置了一些有探究性的問題,具體是這樣操作的:在一個班中,找出三、四名平時思維敏捷、發(fā)言積極、肯鉆研的學生,把課文內容按課題分給他們,每人認真準備,然后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課堂具體怎么組織由他們決定,與此同時要求全班預習配合。上課時,教師認真將學生講課過程中的疏漏、失誤一一筆記,每講完一個內容,及時以商榷口吻加以指正,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大增,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并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將本課涉及的課內外知識編為“歷史大餐”,在學教之后展示給學生,以培養(yǎng)其主動探究的興趣。
根據學生的情況把他們分成若干小組,共同探討、解決這些問題,每小組自備小黑板一塊,將解答的答案寫在黑板上,在課堂上與大家交流。之后,把大家解答的答案收集起來,組織全體學生共同探討,讓他們自己選擇出更恰當、更好的答案。
三、動手實踐教學法
歷史知識與現實之間有一定的差距,僅僅依靠思維、想象、解說有時學生很難理解,這時動手操作實踐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教材中,有許多知識點教參僅僅要求講一講,學生了解一下,而這些知識點恰恰是學生想探求知道的東西。如河姆渡民居桿欄式房屋的用途、商周青銅器的制作工藝,還有漢代的造紙過程等知識點,簡單的講解,引起不了學生的興趣,生硬的講解學生又難以理解。因此我采用動手實踐教學,每4人為1小組,每小組合作仿桿欄式房屋和青銅器,做兩件手工作品。要求房子用木制,大小不限,但接口處不能用鐵絲,鐵釘等物品連接;青銅器皿用泥來做,具體做什么樣的、怎么做,自己動腦筋。至于造紙工藝,學校附近有一家造紙廠,有些學生的家長在里面上班,讓這些學生利用周末去調查現代造紙過程,然后向大家做講解。這樣,學生的情緒高漲,拿來的手工作品各式各樣,色彩各異,充分展示了學生的聰明才智;做調查的學生也做出了詳細的調查報告,并向大家進行了匯報,然后我要求學生觀察模型,結合書本知識和補充的資料,對這些知識點理解消化。通過動手實踐,學生在活動中把歷史知識加以活學、活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活動,并展示自己的才華。這種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在其中,其樂融融。
四、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應有和推廣,多媒體輔助教學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教師通過制作CAI課件把知識變成可視的畫面,再配以解說、音樂和學生的互動,拉近了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直觀生動地再現了歷史,豐富了學生視野,陶冶了他們的情操,提高了學習的效率,減輕了教師的負擔,不失為一種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
五、課本劇式教學法
編排歷史課本劇,再現當時歷史,并在課堂上予以展示,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新教材中既有安排也有要求。因此,教師可以根據課時,參照課本內容,教學時指導學生編排一些歷史課本劇,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具體做法宜因人而異,比如七年級上冊《秦的統一》講皇帝的由來時,我請一個同學扮演周青臣、一個同學扮演贏政、一個同學扮演李斯,他們三人表演在咸陽宮內的大討論。周青臣說:“大王,臣以為今天下大定,如不更名號,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崩钏狗Q頌說:“大王,你德過三皇,功高五帝,不如把三皇和五帝兩個帝號合并在一起稱皇帝?!壁A政說:“好,就稱皇帝,我是第一個皇帝,我的兒子叫二世,我的孫子叫三世,子子孫孫傳萬世。”通過這一歷史劇表演讓同學形象、生動地了解皇帝的由來。
昭君出塞也可編成歷史劇,可分四個場景:一是漢宮幽怨,在漢宮中正直年輕美貌的王昭君一直沒能得到皇上的寵幸。二是毅然應親,聽說呼韓邪單于向漢朝求親,聰明漂亮的昭君愿遠嫁匈奴,為漢匈友好作貢獻。三是戎裝出嫁,公元前33年冬天,身著戎裝的昭君光彩照人,在漢宮拜別漢元帝,懷抱琵琶,迎著寒冷的北風,踏上了艱辛的和親之路。四是胡漢安寧,通過這個歷史劇的扮演,既使學生了解了昭君出塞的有關歷史人物,又加深了對昭君出塞行為的理解。
六、實際參觀教學法
我校所在的江西贛州歷史悠久,有“石窟之鄉(xiāng)”的美稱。歷史古跡俯拾皆是,如通天巖、文廟、郁孤臺、宋城古城墻、浮橋等等,教學時將這些有利的教學資源靈活應用,對學生學習歷史、了解贛州有很大的益處。因此,教學時,根據課程進度,適時組織學生參觀這些歷史古跡、遺跡,無疑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途徑。
學無常法,教無定法,教學方法不一而是,具體怎么操作,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因人而異,因學生的具體情況而論。我們要始終貫徹用教育學、心理學、新課程理念來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才能實現思想觀念的解放,完成新課程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責編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