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巍
征戰(zhàn)數(shù)年,天下初定,劉邦開始論功行賞?!肮Α痹趺炊??“賞”又是什么尺度?眾多功臣意見嘈雜。劉邦最終確定了“獵人”和“獵狗”的不同標準,發(fā)出了“獎金”……
西漢5年,劉邦消滅項羽、平定天下,到了按功封賞群臣的時候了。大臣們爭奪功勞、眾說紛紜,一年多了封賞依然遲遲未定。
劉邦發(fā)獎金
劉邦來了個“一刀切”。從他的認知出發(fā),蕭何應該功勞最大,于是給他封了酇侯。
群臣嘩然:“我們經(jīng)過幾百次戰(zhàn)斗浴血攻城,而蕭何只是舞文弄墨、口頭上的功夫,功勞為何卻在我們之上?”劉邦回答:“大家打獵嗎?知道獵狗吧。追殺兔子的是獵狗,而發(fā)現(xiàn)野獸蹤跡,指出野獸所在地方的卻是人。如今,諸位只是捕獲兔子而已,功勞如同獵狗。至于蕭何,發(fā)現(xiàn)野獸蹤跡,功勞如同獵人?!?/p>
封完土地排座次,又有人建議:“平陽侯曹參身負70多處傷,攻城掠地功勞最大,應該排在第一。”高祖雖已力排眾議多封了蕭何土地,但他還是想把蕭何排在第一。
關(guān)內(nèi)侯了解劉邦的心思:“曹參雖有功勞,卻只是一時一事。皇上和項羽打了5年的仗,每當緊急時刻,需要人時蕭何總能補充人,需要糧食時也能及時送到一線。這是千秋萬代的功勞,所以蕭何排第一,曹參排第二。”
劉邦不是簡單地用攻城掠地的多少來評價功勞大小,而是用“功人”還是“功狗”的標準。群臣排座次的時候,關(guān)內(nèi)侯也不是簡單地按照攻城掠地的標準來評價,而是用“千秋萬代的功勞和一時的功勞”來進行評價。
由于標準的不統(tǒng)一,導致評估出來的結(jié)果不同,就會有不公平的感覺。群臣懾于劉邦的地位不敢有二話,但是這個問題是不可回避的——應當按什么樣的標準進行評價給員工發(fā)獎金?標準是事前制定還是事后制定?如果沒有對這個標準的共同認可,那么操作起來就達不到目的。
群臣不太認可劉邦的標準,雖然勉強接受把蕭何排在第一,但心里依然不服。所以評價標準一定要取得企業(yè)上下共同認可,按照這個結(jié)果發(fā)獎金才能起到激勵的作用。
指哪打哪,還是打哪指哪
那么,劉邦的“獎金”依據(jù)究竟是什么?
《史記》中沒有說劉邦有沒有事先設(shè)定好標準,從最后君臣的對話來看,這個標準應該是事前沒有設(shè)定的。評價標準如果是事后再制定,其存在就基本沒有意義。
就像兩個人進行打靶比賽,肯定是先有一個標靶,然后射擊,看是否射中了目標,最后給出成績。如果改變次序,先射擊再設(shè)定標靶,那么,就會變成裁判想要誰獲勝誰就可以獲勝。所以,標準一定要事先設(shè)定好,事后設(shè)定沒有意義。
很多企業(yè)發(fā)獎金時候,事先并沒有明確標準。最后一紙簡單的表格,什么叫工作態(tài)度好,什么叫業(yè)績好,統(tǒng)統(tǒng)沒有標準。這樣的評估,有標準等于沒有標準,事先模糊的標準就等于是事后再找一個標準來評價。就像劉邦愿意給蕭何排第一,“功人還是功狗”、“一時之功還是萬世之功”,都只是一個借口。
要發(fā)好獎金,顯然要事先制定好標準。那么,這個標準要不要清晰呢?對這個問題,多數(shù)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要清晰了,否則怎么給員工解釋得清楚呢?”事實上,清晰還是模糊各有利弊,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當我們遇到兩難問題的時候都會采取綜合的辦法,既清晰又模糊。把標準分為兩種類型,一類的標準非常清晰,針對被評估者的主要工作;一類標準比較模糊,針對被評估者的基礎(chǔ)工作。
劉邦的“功人還是功狗”、“一時之功還是萬世之功”這兩個標準是評價群臣主要工作的,應該非常清晰。但是,劉邦沒有明確這兩個概念。他舉例說了蕭何運籌帷幄指引了方向,而群臣都受到了這個方向的指引。到底指引到什么樣的程度才是好呢?劉邦沒有說明白,群臣不服氣也在情理之中了。企業(yè)發(fā)獎金不但要事先制定標準,而且有些標準應該是非常清晰的,否則就沒有可操作性。
吃飽的標準是什么
有人會說標準肯定是要越明確越好,但“無限的明確”就帶來了成本的問題。如果為了評估而導致過高的成本就會得不償失。開疆掠土當然是大事情,需要仔細評估,但是對于企業(yè)來說,需要找到一個既明確又有可操作性的標準來評估,然后再按照這個標準激勵才更有效果。
在一次聚會上有人提了個問題:“請客戶吃飯,用什么標準可以比較準確的評價出客戶吃飽了沒有?”“你直接問他,是否吃飽了不就可以了嗎?”直接問當然可以,而且容易操作。但客戶是中國人,這個問題等于白問,因為客戶99%可能會回答:“吃飽了?!币驗橹袊丝蜌猓@個標準顯然不好。
于是又有人提出:“看看他吃了多少飯菜,再看看他的體形就知道了。”于是又有人在此君的基礎(chǔ)上提出:“對,看看他攝入了多少卡路里的能量,再測量他的血糖?!贝蠹夜笮?。最后一位老兄提出:“看他十分鐘內(nèi)伸筷子的頻率如何?”這個標準的可操作性就比較恰當,而且比較容易通過簡單的觀測得到。
有些標準需要明確,有些標準則不需要明確,有人會費解,為什么會這樣?看看李廣的故事。
王勃在《滕王閣序》里說:嗟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為何李廣難封?
縱觀李廣的生平,雖然有很多英勇的事跡,但是他到死為止都沒有被封侯。而李廣的堂弟李蔡,當年和李廣一起侍奉漢文帝,到漢武帝的時候,做到了代國的國相。李廣的部下很多也封了侯。他們的名聲和才干都不如李廣。
若論在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不避刀劍,身先士卒,大概沒有人敢和李廣比肩,李廣缺的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大智慧,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什么在與匈奴交戰(zhàn)七十余次后,他竟然掙不到可以封侯的殺敵之數(shù)!
獵人與獵狗,究竟誰是英雄?答案就是在標準的制定和標準下發(fā)的時間上。李廣就是因為沒有達到“斬殺敵人首級的數(shù)量”這個鋼性指標而未能封侯,成為千古一嘆。(摘自《商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