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工具性

2009-06-11 10:22:26曹春梅董偉武
理論觀察 2009年2期
關鍵詞:工具性

曹春梅 董偉武

[摘要]中國傳統(tǒng)道德思想自從被統(tǒng)治者利用并上升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以后,它的一整套傳統(tǒng)道德教育體系便與它一并成為了統(tǒng)治者手中的政治工具。從此逐漸遮蔽了其固有的價值性,具有了鮮明的工具性特征。這種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經(jīng)世致用化、政治倫理化和道器分離化。

[關鍵詞]傳統(tǒng)道德教育;工具性;經(jīng)世致用化;政治倫理化;道器分離化

[中圖分類號]G4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2-0054-03

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思想與方法最初是為了實踐儒家核心思想“仁”而設計的,其功能主要用于改造當時人們的主觀世界,使之向“仁”,價值性特征較鮮明。但到后來,等到統(tǒng)治者發(fā)現(xiàn)可以利用儒家思想統(tǒng)馭人民并使之上升為政治思想時,傳統(tǒng)道德教育連同它的思想體系便一并成為了統(tǒng)治者手中的政治工具,從此具有了明顯的工具性特征。這種工具性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經(jīng)世致用化、政治倫理化和道器分離化。

一、經(jīng)世致用化

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思想是以人性論作為自己的理論前提的,它講究個體道德自覺與規(guī)范教育相結合,采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踐模式,最終試圖達到經(jīng)世致用——“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的工具性世俗目的,而不是以“人”為本的價值性取向。

作為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思想的代表學說——儒家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論與方法論體系。它不僅擁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思想內(nèi)涵,而且擁有一套適合中國實際的實踐模式。作為幾千年來統(tǒng)治者奉為政治思想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儒家道德教育的模式和它的思想一樣,一直被統(tǒng)治者所推廣,并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基本模式而被人們所接受,所實踐。

孔子的學生有子曾說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边@句話充分反映了孔子道德教育以“內(nèi)求”為核心,立足主體生活實踐的方法論思想。并由此演化出孔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由近及遠、由內(nèi)及外、由己及人的梯級式的道德教育與實踐模式?!抖Y記·大學》被稱為學者的“入德之門?!币酝藗儍H僅注意到《大學》提出的“三大綱領”和“八個條目”而沒有重視其中所蘊涵的方法論思想?!洞髮W》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這句話是:“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有先后,則近道矣?!边@是對先秦儒家思想方法的集中概括,它強調(diào)了開展道德教育要講究漸進性、階段性。因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實踐程式正是這一思想在現(xiàn)實實踐中的貫徹。

《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是當時大學的施教原則,后人稱其為“三大綱領”?!叭缶V領”的排列順序是由本及末的。在這里,使自己的美德得以彰明是本,使民眾有新的精神風貌,以及使社會達于至善的境界是末;使自己的美德得以彰明是始,使民眾有新的精神風貌,以及使社會達于至善的境界是終;使自己的美德得以彰明是先,使民眾有新的精神風貌,以及使社會達于至善的境界是后?!叭缶V領”是以“明明德”這個“本”作為其起始點的。但是,《大學》中并不認為“末”不重要,相反,它把“末”作為“終點”。進而順理成章地展開了對“八個條目”的論述?!洞髮W》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边@是對實現(xiàn)“三大綱領”的具體步驟的進一步認識和展開。從“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的排列順序看,是先終后始的,即先確定終點,然后一步步反推到起點。找到起點后,《大學》中接著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是對“八個條目”的逆推。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是“八個條目”具體實施的正常順序?!洞髮W》針對“八個條目”進行翻來覆去的推敲,目的還是在于說明“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有先后,則近道矣?!钡牡览怼D敲?,“八個條目”有沒有本末之分呢?《大學》中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薄靶奚頌楸尽笔恰洞髮W》對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論總結,是儒家道德教育思想與方法的最重要結論,也是我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模式的核心。

綜上所述,無論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思想還是踐行其思想的方法都體現(xiàn)著濃厚的工具性色彩?!靶奚怼R家、治國、平天下”是為了“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在這里,“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反映出當時統(tǒng)治者維護自己既得利益的真正意圖,而教育臣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為這個目的(讓臣民們成為為統(tǒng)治者政治服務的工具)設計的。這里所修的“身”、所齊的“家”、所治的“國”、所平的“天下”通通都是統(tǒng)治者心目中稱道的贊許的“身”、“家”、“國”、“天下”,而臣民們自己則沒有主體意識,沒有獨立的價值表達,最終只不過是統(tǒng)治者道德教育思想的玩偶!淪為統(tǒng)治者手中經(jīng)世致用的工具!

二、政治倫理化

與西方社會以法制為基礎的政治制度不同,我國綿延幾千年的傳統(tǒng)社會主要以宗法等級制度來維護其政治統(tǒng)治,政治思想也以道德倫理為其核心思想(主要是儒家學說),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政治與傳統(tǒng)道德倫理的緊密結合。

究其形成的社會現(xiàn)實根源,我們不妨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以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主的社會生產(chǎn)方式、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社會交往方式和相對封閉的生活方式。這是造成傳統(tǒng)政治與傳統(tǒng)道德倫理緊密結合的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的基本特征。

在中國奴隸制社會,家國一體,族權與政權,君權與父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在宗族內(nèi)部行“孝”、“悌”,從實質上講,也就是對各級統(tǒng)治者盡“忠”。顯而易見,這個時期的道德倫理,是在直接為社會政治服務。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最基本的經(jīng)濟是農(nóng)業(yè)。在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經(jīng)濟條件下,人們聚族而居(很多情況下是一村一族),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chǎn)。在這種情況下,家庭關系、宗族關系是否和諧穩(wěn)固,也直接影響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穩(wěn)定。而中國傳統(tǒng)政治則因勢而用,極力維護族長們的道德倫理權威,維護宗法制度,以達到通過頭羊控制整個羊群的政治目的。同時,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又是一種高度分散的經(jīng)濟。建立在這種經(jīng)濟基礎之上的封建國家,必然要實行高度集權的專制統(tǒng)治。否則,必將是四分五裂,一盤散沙。如果那樣,國也就不稱其為國了。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必然要通過維護宗法等級制度來達到維護其封建統(tǒng)治之目的,從而使得中國傳統(tǒng)政治與道德倫理緊密結合在一起。這也是倡導“親親有術,尊賢有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思想所以能夠取得獨尊地位的道理所在。

中國傳統(tǒng)政治與傳統(tǒng)道德倫理緊密結合的另一原因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大都是一身二任,既是思想家,又是政治家或社會活動家。這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主體特征。

這些人物一方面從事理論研究,另一方面又直接從政

治國理民。其理論研究往往圍繞著時代課題而展開,是直接為當時的社會政治服務的。他們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力圖從世界觀的高度,尋求根本的治國良方,從“天道”中為“人道”找尋根據(jù)。

春秋時期,社會制度發(fā)生變革,政局動蕩。如何使社會秩序穩(wěn)定下來,是當時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生活在這一時期,并曾為魯國司寇的孔子,以恢復“有道”的社會秩序為己任,提出了以“中庸”為最高原則的思想方法,建構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用“仁學”來充實“禮治”,主張社會改良。而老子則建立了一個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把他的“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建立在“自然”的基礎之上。同時,從個人品質修養(yǎng)與治國理民兩個方面,提出了他的人格理想。

戰(zhàn)國時期,封建制度確立。如何鞏固新興的封建制度,建立統(tǒng)一的封建帝國,是迫切需要解答的時代課題。圍繞著這一時代課題,儒、墨、法等各家展開了爭鳴。儒家孟子提出了“仁政”學說,并力圖從人性上為這種政治學說尋找根據(jù)。墨子則主張“兼愛”,并抬出“天志”、“鬼神”,為這種主張披上神圣的外衣。荀子則明確指出,“一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為達“一天下”之目的,他主張“隆禮”,“重法”,“尚賢使能”,“賞功罰罪”,“強國”,“富國”。同時提出了“性惡論”,以說明“禮”、“法”兼施的合理性。法家韓非,提出了以“法”為主,“法”、“術”、“勢”相結合的法制理論,并從人性論、歷史觀上作了論證。

西漢建國初期,發(fā)展生產(chǎn)?;謴徒?jīng)濟,是當時社會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這就使得倡導“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得以流行。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從當時維護封建大一統(tǒng),抬高王權的社會政治需要出發(fā),構建了一個以宣揚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為中心的龐大思想體系,從“天”那里為“王道之三綱”尋找根據(jù)。

魏晉時期,封建統(tǒng)治階級面臨危機,玄學家們便以道家學說充實儒家思想,提出了“名教出于自然”、“名教即自然”的理論。力圖通過加強綱常名教的宣傳和貫徹,來達到消除危機的目的。

自宋以后,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后期。在思想領域內(nèi),理學居于統(tǒng)治地位。而理學家們,不管是張載、二程,還是朱熹、陸九淵、王守仁,他們都把“天理”、“人欲”問題作為自己思想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從“天理”的高度,來論證封建的等級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要求人們“存天理,滅人欲”,自覺遵守封建的等級制度與道德規(guī)范,以達到禁錮人們的思想,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統(tǒng)治的目的。

三、道器分離化

“道”與“精神”、“義”、“理”是相通的,“器”與“物質”、“利”、“欲”是相近的。“道”與“器”用我國傳統(tǒng)社會的話語就是“義”與“利”、“理”與“欲”的同義表達?!傲x”與“利”、“理”與“欲”的關系問題是道德倫理的根本問題。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情況更是如此。二程曾說:“天下之事,惟義利而已。”朱熹曾言:“義利之說,乃儒者第一義?!标懢艤Y則強調(diào):“凡欲為學,當先識義利公私之辨?!笨梢娭袊鴤鹘y(tǒng)思想家們是何等注重這一問題。

對待這個問題,中國傳統(tǒng)社會同樣體現(xiàn)出了強烈的工具性取向。

義、利關系,本質上所反映的是群體與個體的關系。如何處理這一關系。中國傳統(tǒng)道德倫理站在維護宗法等級制、封建集權統(tǒng)治的立場上,必然要以群體為本位,重群體而輕個體,重義而輕利,重道而輕器。在義與利、道與器發(fā)生嚴重沖突即二者必擇其一的情況之下,必然導致滅利取義、亡器向道,造成義利分離、道器分離。因此,中國文化中集體主義精神始終占主流,人本主義精神則受到長期抑制。

這些思想集中反映在其統(tǒng)治思想代言人的言論之中。孔子曾明確指出:“君子義以為上”,“君子義以為質”。要求人們,要“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義然后取”。孟子在與梁惠王談話時也曾明確指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辈娬{(diào),當“生”與“義”不可得兼時,要“舍生而取義”。漢代董仲舒也強調(diào),“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周敦頤有言:“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倍陶J為:“至公無私,大同無我,雖渺然一身在天地之間,而與天地無以異也?!边@種注重“義”,注重“公”的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倫理中是居于主導地位的。所謂“義”,所謂“公”,所反映的仍然是“利”,是“大利”,是國家的、民族的群體利益。所謂“利”,所謂“私”,是指個體的利益。所謂“義以為上”,也就是要把群體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所謂“不謀其利”、“不計其功”,是就個體而言的,也就是不去謀求、不去計較個體的利益。總之,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群體的利益是高于、重于個體利益的。墨子的思想雖然是以功利主義為特色的,但他所要“興”的,也是“天下之利”。法家韓非雖然強調(diào)“不務德而務法”,但他與強調(diào)“公”與“私”是有分、“相背”的,并要求人們行“公義”,“塞私便”,“行公行正”。可見,在強調(diào)維護群體利益上,他們是一致的。

與“義利之辨”密切聯(lián)系,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倫理思想發(fā)展史上,還長期存在著“理欲之辨”?!袄怼笔菑睦硇猿霭l(fā),對個體所提出的道德倫理要求;“欲”則是個體對客觀實際利益的欲求。實質上,“理”與“欲”的關系同“義”與“利”的關系一樣,同樣是反映“道”與“器”的關系,區(qū)別在于所反映的層次不同:“義”與“利”的關系是在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層次,而“理”與“欲”的關系是在個體自身的價值取向上。

一般說來,先秦儒家看到“欲”會給人們帶來危害,但對“欲”存在的必然性、正當性還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鬃釉f:“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睂τ凇坝弧?、“欲貴”本身,孔子并不否定,他所“不處”的是使用不合乎“道義”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孔子所強調(diào)的是“欲而不貪”,并把它作為從政者應具備的“五美”之一。這與他在“義”、“利”關系問題上所強調(diào)的“義然后取”是一致的。孟子指出,“生”與“義”都是“我所欲”的。他強調(diào)的只是在“不可得兼”的情況下,才去“舍生取義者也”。荀子說:“欲者,情之應也?!辈⒅赋觯骸坝豢扇?,性之具也?!薄坝m不可去,求可節(jié)也?!睆娬{(diào)對于欲望的追求,應當加以節(jié)制。與先秦儒家相比,先秦道家則更多地強調(diào)了“欲”的危害。老子說:“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庇终f:“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币虼怂麖娬{(diào)“少私寡欲”。莊子說:“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又說:“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笔芾献铀枷氲挠绊?,法家韓非也說:“人有欲,則計會亂;計會亂,則有欲甚;有欲甚,則邪心勝;邪心勝,則事經(jīng)絕;事經(jīng)絕,則禍難生。由是觀之,禍難生于邪心,邪心誘于可欲。”這種思想后為理學家們吸收和發(fā)揮。

總的來看,在宋代以前,思想家們主要還是圍繞著義、利問題進行探討的。到了宋明時期,理學家們在繼承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基礎上,吸收了道、佛兩家的思想資源,從而建立起以“理”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將“義利之辨”進一步發(fā)展為“理欲之辨”。強調(diào)“理”與“欲”的對立,宣揚“存天理,滅人欲”。朱熹說:“天理人欲常相對”?!疤炖泶?,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并指出:“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蓖跏厝收f:“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p>

理學家們強調(diào)“理”與“欲”即群體利益與個體利益的對立,要求人們“存天理,滅人欲”,即完全服從群體的利益,放棄個體利益,其結果必然導致對個體的壓抑。因此,理所當然地受到了明清之際思想家們的批判。王夫之說:“天理元不舍人欲而別為體,則當其始而遽為禁抑。則且絕人情而未得天理之正,必有非所止而強止之患。”戴震則明確指出:“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彼麄冊趶娬{(diào)“欲不可無”的同時,又強調(diào)“欲不可窮”,“欲不可縱”。他們主張的是“不去仁而成名”,“使人欲悉化為天理”。即追求個體利益不能違背、損害群體利益,要使個體利益與群體利益統(tǒng)一起來,將個體利益融入群體利益之中。很顯然,在他們的思想中,盡管強調(diào)個體利益與群體利益的統(tǒng)一,但這種統(tǒng)一后的結構仍然突出群體利益要高于重于個體利益。

我們應當看到,正是這種強調(diào)群體價值的道德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一批批“臨患不忘國”,“圖國忘死”的忠貞愛國志士。這種道德倫理精神,對于培養(yǎng)當代人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價值。但是,在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以人為本之今日中國,那種“舍生取義”、“存天理、滅人欲”的抽象思想顯然無法令人接受,也不利于傳統(tǒng)道德倫理的現(xiàn)代轉型。堅持“義”與“利”、“理”與“欲”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徹底打破“道”與“器”的分離狀態(tài),才是促使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思想與方法在現(xiàn)代社會重新獲得新生的可能且可行之路。

責任編輯:杜宇

猜你喜歡
工具性
超越工具:數(shù)字記憶視角下AI繪畫的能動性思考
藝術學研究(2024年6期)2024-01-01 00:00:00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共生——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培養(yǎng)
新課程對教師的新要求——兼談語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14
中職數(shù)學“工具性”教學模式探究
向量的巧用
淺談獨立學院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內(nèi)容的創(chuàng)新與課程改革
亞太教育(2016年36期)2017-01-17 20:08:41
淺談“大語文教育”的靈魂
未來英才(2016年20期)2017-01-03 18:21:06
五年制高職語文教學淺析
求知導刊(2016年14期)2016-07-11 12:14:14
呼喚語文教學的回歸
考試周刊(2016年33期)2016-05-28 14:19:47
中職語文工具性的應用
考試周刊(2016年16期)2016-03-31 19:20:36
溆浦县| 华安县| 眉山市| 凌云县| 通海县| 汉中市| 郸城县| 龙泉市| 札达县| 老河口市| 锡林郭勒盟| 柳河县| 新绛县| 双柏县| 庆城县| 上思县| 兰考县| 大理市| 施秉县| 台中市| 大名县| 台东市| 永川市| 赤水市| 江北区| 铜鼓县| 射阳县| 阿克苏市| 锡林郭勒盟| 渭源县| 峡江县| 顺平县| 县级市| 邳州市| 普宁市| 津南区| 东阿县| 德庆县| 灵宝市| 英山县| 响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