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成林
當代作家舒乙的隨筆《都市精靈》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人與環(huán)境”主題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描述了若干幅大都市中人與動物精靈同生共處的畫面,主旨鮮明地提出了都市中人應當與鳥、魚、獸共處的觀點,表達了優(yōu)化生活環(huán)境的強烈愿望。文章語言韻味悠長,形象生動,情理兼美,具有鮮明的特色。“人與環(huán)境”雖然仍然是人類所面臨的熱點、難點問題,但以此為立意文學的作品,對于八年級學生而言已屬屢見不鮮,難以激起他們的閱讀興趣,更遑論嚴肅思考了。如何讓學生更有興致地走進文本,識得“精靈”所寄予的深意?我在教學這篇文章的時候,在切入角度上進行了新的思考——緊扣“兩”字組織教學,幾番“兩”字識得“精靈”真正意蘊。
一、設計思路呈現(xiàn)
【環(huán)節(jié)一】感知“兩種生存狀態(tài)”
1.討論:文章的標題是《都市精靈》,這里的“精靈”是指什么?
討論明確:指生活在都市中的鳥、魚、獸等動物。
2.尋讀課文,思考討論:文中提到了哪些動物?它們在都市中的生存狀態(tài)分別是怎樣的?請結合具體內容說一說。
列表輔助討論:
(列表討論,既理清畫面,又為下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作鋪墊。)
3.歸納:討論時尋讀文中描寫小動物生存狀態(tài)的句段時,語氣中流露的情感是起伏變化的。為什么呢?
[引導學生歸納都市動物的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孤獨而寂寞、呆滯而恐懼(讀出同情、惋惜、沉思);一種是自由而愜意、活潑而本色(讀出活潑、愜意、敬佩)。]
【環(huán)節(jié)二】研究“兩個層面對比”
1.討論:同樣是生活在都市中的動物,你是如何感知到它們生存狀態(tài)的差異的?
在討論中梳理兩個層面的對比:
(1)時間層面:北京城今昔的對比。
(2)空間層面:①北京與昆明、上海、舊金山等城市的對比;②“我”工作的行宮“有幸”見到動物,與北京城其他地方動物“元氣大傷”的對比。
2.賞析:對比的作用。
討論明確:萃取典型畫面,形成鮮明對比,啟人深思,為議論張本……
【環(huán)節(jié)三】思辨“兩種發(fā)展意識”
1.組織探究:對于城市應該給“精靈”怎樣的位置,作者的觀點是什么?他為什么這么看?
(朗讀領悟第6自然段、第11、12自然段中議論性的句子。)
2.延伸思辨:從前面的討論中我們已經深切感受到,一個都市缺失了“精靈”,無論對動物還是人類本身而言都是一種悲哀。有人說“發(fā)展才是硬道理”,也有人說“發(fā)展不能不講道理”。那么,人類追求自身發(fā)展的過程中,應該如何擺正“硬道理”、“講道理”的關系呢?
(組織學生思考辯論,為使辯論緊扣文本,不至于過分散逸,可出示下面的表格輔助討論。)
3.獻計獻策:為人類走出兩難困境找對策。
角度:以“都市精靈”的口吻表達。
【環(huán)節(jié)四】感受“兩種生活質量”
1.延伸探究:剛才我們以悲憫的心態(tài)探究了都市動物的生存狀態(tài),其實我們的潛意識中仍然把自己看成凌駕于萬物之上的地球主人。其實,處于不同生活質量狀態(tài)、形成鮮明對比的難道只是都市動物嗎?
引導學生尋讀寫人的感受和狀態(tài)的句子,體會不同的生活質量狀態(tài):
失“精靈”:“孤城寡人”、惋惜、“幸事”難逢……
有“精靈”:“與狼共舞”、驕傲、一看好幾個鐘頭、一大享受……
2.課堂感言:角度一,圍繞主題談感受;角度二,圍繞“隨筆”談收獲。
二、設計意圖談
以上設計,在實施過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思維的活躍度、深刻性都達到了良好的狀態(tài)。這個設計,也包含著我對語文教學的一些粗淺的認識。
認識一:語文閱讀教學要精選切入路徑。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教學的設計起點應該是思考如何激活學生的思維。而激活學生的思維,通常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調動學生與課文情境相類似或相關的生活積累、知識積累,讓他們用甜蜜回憶或聯(lián)想蕩起的感情漣漪,輔助他們自己走進課文情境;二是在他們依靠既有的閱讀經驗,對某篇文章的閱讀路徑作出程式化的猜測時,拋出讓他們精神為之一振的新穎的切入路徑,激起他們探究的興趣。
在設計本文教學的時候,我試圖打通的就是第二種切入路徑。當學生大多在猜測老師可能用《一個真實的故事》等音樂配以震撼人心的圖片導入新課時,我在課堂伊始卻拋給學生一個問題:我和同學們一樣,都已經讀過《都市精靈》這篇文章,老師發(fā)覺這篇文章的構思行文的秘訣都藏在一個數(shù)字里,你能猜到老師發(fā)現(xiàn)的是一個什么數(shù)字嗎?
正如克雷齊在《心理學綱要》中指出的那樣,人們對外界的刺激有“趨新”、“好奇”的特點,新奇的東西才能喚起人們的興趣,才能在新的視角、新的層面上發(fā)掘出自我本質力量的新的層次并進而保持它。這個提問所產生的陌生化效果,無疑為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形成和推進起到了促進作用。
認識二:語文閱讀教學要緊貼文本飛翔。
有人說,語文閱讀教學成功與否,就要看它引導學生浸潤在文本語言情境中的時間有多久。我深以為然?!抖际芯`》從立意上看,談不上艱深,學生讀懂它應該不會存在太大的問題。但這正是這篇文章教學的難點所在,因為“讀懂”不等于“讀通”,不等于心弦真的被撥動,所以輕易能懂未必是好事情。
如何讓學生循著語言這條路徑,去觸及、領悟作者深深的感喟和期待呢?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層層深入地切入文本。比如,在“感知兩種生存狀態(tài)”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提示學生要結合具體內容來感受動物的生存狀態(tài),其用意就是讓學生能深入文中那些描寫畫面的段落,去領悟作者藏在文字里的喜和憂,而不是滿足于給出兩個生硬的概念。再比如,在“感受兩種生活質量”,我讓學生尋讀寫人的感受和狀態(tài)的句子,讓他們由對動物生存狀態(tài)悲憫式的感嘆,升華到對人類失去動物伙伴后生存狀態(tài)的反思,從而更深切地理解作者的期待。
認識三:語文閱讀教學要有一點“胡說”精神。
據說學者胡適經常到大學里去講演。有一次,在某大學,講演中他常引用孔子、孟子、孫中山先生的話。引用時,他就在黑板上寫:孔說、孟說、孫說。最后,他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時,竟引起了哄堂大笑,原來他寫的是“胡說”。
這里的“胡說”,顯然是“有獨立見解”的代名詞。語文老師在解讀文本時,也應該有一點“胡說”精神。在備課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教參只是抓住“知識性強”、“趣味性強”“用詞形象”之類的“小特色”詳加解析。而我以為,這篇文章真正值得深入探究的,倒是另外兩點:一是兩方面多層次的對比手法(“兩方面”是指“動物生存狀態(tài)的不同”和“人類生活質量的不同”,多層次包括時間、地域、發(fā)展思維等);二是怎樣從人類和諧發(fā)展和健康生存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憂思,反思人類的行為。這篇設計真正的內核,正是對以上兩個問題的探究,至于“兩”其實只是為這個探究搭了一個稍有點新意的臺而已。
E-mail:lili79928@163.com
編輯/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