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基歐漢與奈關于信息革命、全球化與相互依賴的思考

2009-05-21 08:53
學理論·下 2009年3期
關鍵詞:全球治理

劉 穎

摘要:20世紀90年代,人類進入了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時代,基歐漢與奈運用復合相互依賴分析模式對壘球化、相互依賴和全球治理等問題深入剖析和闡述,指出信息革命最為明顯的影響是它極大地增加了各社會間的聯系渠道,全球化極大地促進聯系各社會的多種問題領域的擴展和世界政治參與的“多元化”,使得世界政治更大的區(qū)域接近于復合相互依賴的理想模式,他們以此為基點,進一步勾畫了全球治理的未來藍圖來應對全球化的挑戰(zhàn),解決壘球化問題,從而完善了復合相互依賴理論。該理論表明新自由主義的興起、成熟和豐富發(fā)展,它的確提供了一個不同于現實主義眼光來觀察世界政治的新方法,是研究世界政治的一個有力的分析工具。但它不是對現實世界的精確描述,在很大程度上規(guī)避了“制度霸權”問題。

關鍵詞:基歐漢;奈;信息革命;壘球化;相互依賴;全球治理

中圖分類號:D523.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06-0048-04

20世紀60年代后期,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開始發(fā)生一些本質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跨國交往的急劇擴大,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賴更加密切;非國家行為體的作用日益凸現;美國霸權的相對衰落及石油危機的沖擊。但戰(zhàn)后主導美國國際關系研究的政治現實主義卻裹足不前,羅伯特·基歐漢與小約瑟夫·奈針對國際政治新現象進行研究,試圖建立一個“世界政治”范式來取代“國家中心”的分析框架。通過密切合作和深入探索,基歐漢與奈分析了敏感性相互依賴和脆弱性相互依賴,闡述了權力與相互依賴的關系,提出了復合相互依賴的特征及其政治過程,論述了國際機制對相互依賴的意義并運用四種解釋模式分析國際機制對世界政治的影響。復合相互依賴理論應運而生,這標志著新自由主義的興起。

20世紀90年代,人類進入了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時代。基歐漢與奈再次合作,他們吸收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對全球化、相互依賴和全球治理等問題深入剖析和闡述,進一步發(fā)展了復合相互依賴理論。

一、信息革命與相互依賴

杰西卡·馬修斯認為,人類大約從1990年開始步入“信息革命時代”。信息革命將像前一次技術革命即工業(yè)革命一樣促使經濟和社會乃至統(tǒng)治方式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但速度要快得多。基歐漢與奈認為,所謂“信息革命”,指的是導致信息加工和傳遞成本劇降的計算機、通訊和軟件等信息技術的迅速進步。1954年迄今,信息技術在新投資中的比重由7%增至50%左右。在過去的30年里,計算機芯片的處理能力每8個月翻一番。因特網和萬維網呈幾何級數增長?;ヂ摼W的使用量每100天翻一番。1993年,全世界約有50家網站,到90年代末,這一數字已超過500萬。信息傳遞帶寬迅速擴大。到1980年,通過電話線傳送信息的速度已經達到每秒鐘一頁,而現在一股很細的光纖一秒鐘內可以傳送90000卷圖書。現在任何一個擁有一臺電腦的人都可以是一個桌面出版者。任何一個擁一個調制解調器的人都可以在幾乎沒有成本的情況下與全球一個遙遠的地區(qū)進行聯絡。從本質上說信息革命是全球性的。網絡空間本身就是一個無影無蹤卻又無處不在的“空間”。它在非地理性的基礎上“進行劃分”。諸如“edu”、“org”、“com”等詞綴都不是地理性的,而且即使一個國家的詞綴出現在網址上,也無法保證你的聯系者確實住在該國的地域范圍內。

無疑,信息革命具有深遠的政治影響?;鶜W漢與奈認為當今的信息革命對復合相互依賴三個特征的影響各不相同?!靶畔⒏锩]有完全改變世界政治,并沒有創(chuàng)造出完全復合相互依賴的新政治?!币驗椤靶畔⒉⒉皇窃谡婵罩辛鲃?,而是在早已有所歸屬的政治空間中流動。信息的跨界流動以及其他交易,都是在國家近四個世紀以來建立的政治結構中進行的?!倍以诿裰骱推絽^(qū)域之外,由各國組成的世界并不是復合相互依賴的世界。在許多地區(qū),現實主義關于軍事力量作用和問題之間存在等級之分的假定依然有效?!氨M管冷戰(zhàn)的結束消除了某類與軍事相關的地方緊張局勢,但某些軍事緊張局勢依舊存在(如中東地區(qū)),而且造成了分裂國家或創(chuàng)建國家的情勢,甚至為達到政治目的不惜殘暴地使用暴力—非洲、高加索山脈、中亞和東南歐的局勢最為引人注目。盡管東亞的經濟發(fā)展迅速,但直至最近,政治一軍事敵對依舊存在。同時,美國的軍事存在顯然起著穩(wěn)定東亞、中歐和——曖昧地說——巴爾干的作用。”可見,信息革命在復合相互依賴的這兩個方面并沒有引起急劇的變化。軍事力量在國際關系中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危機關頭,國家安全的重要地位在外交政策中依然高于其他事務。信息革命最為明顯的影響是它極大地增加了各社會間的聯系渠道,使得政治更接近于復合相互依賴的模式。信息革命導致信息傳遞的成本劇降,帶來了量值的變化。人們進入世界“信息市場”的障礙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遞的急劇降價為那些結構松散的網絡組織甚至個人提供了無限多的機會。非政府組織和網絡特別有效地穿越邊界滲透到各國內部,利用本國的選區(qū)迫使政治領導人關注他們提出的議事日程??鐕袆拥姆钦畢⑴c者和個人更加有機會組織起來并宣傳他們的觀點。國家更容易被擊破,更難以進行暗箱操作。1997年,佛蒙特州居民約迪·威廉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因為她通過互聯網組建立了一個要求禁止布雷的聯盟,與中等實力的國家(如加拿大)以及一些政治家和著名人士(包括已故的黛安娜王妃)共同努力,促使國際社會達成了一項禁止布雷的公約。信息革命正在造就跨國界的團體和網絡,使得個人和團體及跨國組織在世界政治中發(fā)揮過去只有政府才能起得作用??傊畔⒏锩ㄟ^如下方式改變了復合相互依賴的模式:促使世界政治中傳播渠道的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這些傳播渠道不僅指某官僚機構的個人之間,也包含著整個網絡中的個人之間。

二、全球化、相互依賴、全球治理

(一)全球化

全球化一詞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在英美知識界,誕生于以跨國公司為題材的文學作品里。隨后,這一術語被用來指政治界限的開放和旨在促進全球經濟活動進展的自由貿易現象。20世紀90年代全球化是一個“時髦用語”,就像70年代風靡世界的相互依賴一樣。全球化成為國際學術界的共同話題。由于這一概念涉及許許多多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變化,因此人們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賦予它不同的意義。目前人們對全球化的看法呈現多樣性。

基歐漢與奈認為全球化并非全新現象,它與相互依賴也并非等同。為了理解全球化并能與相互依賴相區(qū)別,他們試圖從“全球性”(Globalism)這一概念來解析全球化。所謂“全球性”是指“世界的一種狀態(tài),涉及到多個大陸距離之間的相互依賴的網絡,并通過資本、商品、信息、觀念、人民、軍隊、與環(huán)境和生物相關的物質(如酸雨和病原體)的流動和影響聯結在一起。”全球化就是全球性的加強,而非全球化則是全球性的減弱。全球性是一種古已有之的現象,而全球化是當

前或過去全球性增強的進程?;鶜W漢與奈認為從歷史的角度來探討全球化或全球性,不應用“新和舊”來衡量。最好是用“淺”(thin)和“厚”(thick)來描述特定時期的全球化。以絲綢之路為例,它只是由少數商人參與的貿易活動,影響所及也非常有限,只能看作是一種“淺全球化”。而“厚全球化”則涉及到眾多既深入又廣泛的關系,長距離的資本流、信息流和物質流不僅數量巨大而且持續(xù)不斷,影響到無數人的生活。今天世界上國際金融市場的復雜運行和巨大影響就可以看作是“厚全球化”的典范。全球化實際上就是全球性變得越來越強烈的進程。

(二)全球化與復合相互依賴

從全球化的定義看,它與相互依賴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相互依賴指的是一種條件,事物的一種狀態(tài)。相互依賴的程度可以增加,也可以減少。全球化則是指全球性不斷增長的過程。它們的相同點就是都突出在這個世界中,各個國家、各種問題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奈認為“如果把全球化看成是世界范圍內的相互依賴,那么這兩個概念幾乎是一個意思。”也就是說,全球化是世界范圍內的相互依賴。

同樣,全球性與相互依賴既有相似點也有不同點。

首先,全球性涉及到空間上極為廣泛的相互依賴網絡。在基歐漢和奈看來,相互依賴指的是一種涉及國家之間或不同國家的行為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的情形,因此全球性是相互依賴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它有兩個特點,其一,它涉及的是多種聯系,而不是某種單一聯系的網絡。其二,某一聯系的網絡被看作是“全球性的”,它必須涵蓋多個大陸,而不是簡單的區(qū)域網絡。正是在這個意義說,全球化與區(qū)域化不同,它是在更大的規(guī)模上使空間的距離縮短。

其次,全球性和相互依賴都是多維度的。相互依賴有經濟上的相互依賴、軍事上的相互依賴、社會文化上的相互依賴。不過人們常把相互依賴和全球性限定在經濟領域。實際上全球性也是多種多樣的?;鶜W漢與奈根據廣闊的網絡空間內發(fā)生的流動和永久聯絡的形式,將全球性分為:(1)經濟的全球性涉及的是遠距離的商品、服務和資本以及與市場交換相伴的信息和觀念的流動。(2)軍事的全球性指的是“使用、威脅或承諾使用武力的長距離相互依賴的網絡”。

冷戰(zhàn)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恐怖平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一相互依賴的獨特之處不是因為它是全新的,而是它的規(guī)模以及可能產生的潛在沖突是如此巨大。(3)環(huán)境的全球性指的是“那些事關人類健康和福祉的大氣或海洋中的物質以及生物(諸如病毒和基因)遠距離的擴散和運輸”。南極臭氧層的破壞、全球氣候變暖和艾滋病的傳播可以說環(huán)境全球性的典型。(4)社會和文化的全球性涉及觀念、信息、意象和人群(即觀念和信息的載體)的流動。宗教的傳播和科學知識的擴散就有這種特征。通常,社會的全球性是隨軍事和經濟的全球性而來的。在軍隊和經濟擴張后接踵而來的是觀念、信息和人群,它們改變著社會和市場。社會全球性影響著個人的觀念及其對文化、政治和個人身份的態(tài)度。在目前,由于國際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極其低廉的費用,促進了交流的全球化,觀念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

第三,全球性和相互依賴都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相互依賴和全球性都帶來成本和限制。如經濟相互依賴需要調整,而調整常常是痛苦的。環(huán)境全球性也可以是破壞性的或者代價高昂的。觀念和信息通過遷移和網絡空間的傳播可以導致文化威脅或文化迷失。相互依賴與相互聯系并非一回事。相互依賴是指需要有關各方付出代價的相互影響。如果交往并沒有帶來顯著的需要各方都付出代價的結果,則它不過是相互聯系而已,而不是相互依賴。類似地,全球性可以定義為:需要有關各方付出代價的、跨國或國際相互聯系的、空間廣闊的網絡。1977年,基歐漢和奈用敏感性和脆弱性來分析相互依賴。他們認為也可以用這兩個概念的區(qū)別來分析全球性。敏感性是指在基本政策框架不變的情況下跨國界交流對各社會和各國政府的代價效應。全球性意味著包含代價效應的相互聯系。經濟敏感性的事例如紐約股市對亞洲股票價格的影響,1997年泰國金融危機向亞洲其他市場蔓延效應;軍事敏感性如美國具有發(fā)送高科技非核武器在全世界進行精確打擊的能力,許多遠離美國的國家正在做應對準備;工業(yè)化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造成非洲中部的氣溫變化或馬爾代夫群島海平面的變化反映了環(huán)境的敏感性;社會敏感性包括觀念、信息和意象交流的各種影響,如希望保留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保守的伊斯蘭政權對西方的音樂和形象非常敏感。脆弱性是指行為體因為外部事件強加的代價而遭受損失的程度。如外部因素導致利率上漲因而對經濟活動產生了負面影響。有效的對應措施是否存在?要付出的代價是什么?如果調整的成本太高,敏感性關系就會發(fā)展成為脆弱性。敏感性相互依賴和脆弱性相互依賴都是全球性的重要方面。

第四,與相互依賴相比,全球性的厚度即相互依賴的深度和廣度增強?;鶜W漢與奈認為,全球性的厚度可能正在給我們這個世界帶來三種不僅是程度上的,也是實質性的新變化:(1)網絡密度的增強;(2)制度性速率的加快;(3)跨國參與的增多日。

受經濟學中“網絡效應”這一概念的啟發(fā),基歐漢與奈提出網絡密度的概念。隨著相互依賴和全球性程度越來越強,不同網絡之間的系統(tǒng)關系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互動越來越頻繁。結果,“系統(tǒng)效應”變得更為重要。在今天的世界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經濟相互依賴的增強影響到社會和環(huán)境領域的相互依賴;而對后一依賴關系的認識回過頭來又影響到經濟關系。例如,貿易的擴大推動了一些環(huán)保標準較低國家的產業(yè)活動,而這些產業(yè)活動對環(huán)境破壞又促使國際環(huán)保積極分子行動起來,要求這些環(huán)保工作欠佳的新興工業(yè)化國家注意環(huán)保。這些活動的結果可能會對環(huán)境上的相互依賴產生影響(如迫使有關國家減少跨越國境的污染),但也可能激起新興工業(yè)化國家的憤怒,認為這是發(fā)達國家以環(huán)保為由壓制它們的經濟發(fā)展,從而影響社會和經濟關系?;鶜W漢與奈總結到,量大、面廣、神速是今天的全球化不同于以往的特點。

基歐漢與奈提出的第二個新變化是制度性速率的增加。網絡密度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與通訊費用的降低和通訊速率的變化聯系在一起的。首先是費用的降低。電話和因特網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交換信息的費用,它們所帶來的影響需要通過全球性的強度而不是廣度來理解。其次是通訊速率從單一速率發(fā)展到制度速率。通訊費用的急劇降低加快了所謂的制度速率。他們認為應該區(qū)分兩種通訊速率,一是單一速率即某一特定通訊手段的速度;二是制度速率即某一體系以及其中的單元迅猛變化的速度。制度速率更多的是源于相互交往的深度或曰全球性的厚度。從50年代到70年代,美國人獲得新聞的形式沒有什么變化:從晚間電視新聞中了解一個大概,第二天再看報紙的詳細報道和分析。但1980年全天候24小時播放新聞的電視網的開播和因特網的出現,一下子改變了人們傳統(tǒng)的獲得新聞的形式和節(jié)奏。各種新聞媒體為了爭取速度上的幾分幾

秒的優(yōu)勢而不惜血本。因此,制度速率擁有比單一速率更快的加速度。“它反映的不僅是單一的聯系,而是網絡以及網絡之間的相互聯系。這一現象是變化的真正所在?!?/p>

第三個新變化是跨國參與的增多。由于遠距離通訊費用的急劇降低,出現了不同社會之間接觸渠道的空前擴大以及行為主體的增加?;鶜W漢和奈概括說這是技術、金融和信息的“多元化”:意為全球網絡中參與者的類型和數量的大量增加。僅僅在90年代,非政府組織的數量就從6000個猛增到26000個,而且,不論它們的規(guī)模多大,非政府組織現在借助通訊網絡所發(fā)出的聲音。其影響所及是以前所無法比擬的月。

全球化的發(fā)展帶來了復合相互依賴怎樣的變化?基歐漢和奈20多年前提出了復合相互依賴的理論假設即多個社會之間的多重角色的多重交流渠道,而不僅僅是國家;多重問題,且沒有明顯的輕重秩序;由復合相互依賴聯系起來的國家關系與武力使用和武力威脅無緣。當時,他們用復合相互依賴的概念來描述西方發(fā)達國家間的關系和國際金融關系。但無法概括美國與蘇聯的關系,以及與第三世界相關的國際政治。從全球性的角度看,在復合相互依賴政治中,經濟、環(huán)境和社會全球性的程度高,而軍事全球性的程度低。在他們看來,全球化的發(fā)展對復合相互依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由于傳媒和非政府組織的作用,跨大陸的國際交流渠道迅猛增加,促成了復合相互依賴的一個方面即聯系各社會的多種問題領域的擴展。結果涉及不同社會的公共問題越來越復雜多樣,以前通常屬于一國政府專管的事務諸如藥物試驗、勞工保障、生產標準、銀行規(guī)范等等現在卻成為國際社會的關注的問題。其二,復合相互依賴區(qū)域的擴大,在世界某些地區(qū)的國家間關系中,武力或武力威脅確實已經不復存在,如在發(fā)達國家之間,以及某些不那么富裕的拉丁美洲鄰國和越來越多的中東歐鄰國之間。冷戰(zhàn)的結束,蘇聯及蘇聯集團的解體以及回歸西方,預示著軍事全球性的下降和社會經濟全球性的擴大,這意味著復合相互依賴區(qū)域的擴大,它至少延伸到東歐地區(qū)某些有抱負的新北約成員國內。社會和經濟的全球性也推動南美洲的領導人解決它們的領土爭議,以免被排除在全球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之外。因此復合相互依賴也可以開始用來分析這些國家間的關系。他們相信,復合相互依賴越來越多地與現實世界的很多地方相契合,而不受空間距離的限制?!芭c舊有的世界政治圖景——只注重于實力和安全的簡單的國與國之間關系——相比,復合相互依賴更貼近現實世界”。

在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推動下,隨著相互依賴的加深,各種問題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相互依賴網絡正在穿越民族國家的疆界,不同領域內的相互依賴關系在越來越多的問題上越來越深地攪合在一起。結果,全球性很可能伴隨著普遍的不確定,這就存在著需要政府、市場參與者和其他行為主體去努力理解和管理這些日益復雜的相互聯系的體系。從亞洲金融危機來看,對很多國家及其人民來說,無序的不確定性實在是全球化過高的代價,“除非全球化的某些方面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理,否則,全球化不大可能以目前的形式持續(xù)發(fā)展?!蹦敲匆粋€很自然的問題便是:如何管理相互依賴的影響,或者說如何“管理全球化”?基歐漢和奈列舉了五種可能的治理形式:(1)在領土疆界內采取單邊行動,降低脆弱性;或接受外在標準,增強競爭力;(2)強國或國家集團采取單邊行動,以影響領土之外的國家、企業(yè)、非政府組織等行為體;(3)區(qū)域合作,增強政策的有效性;(4)全球層次的多邊合作,建立管理全球化的國際機制;(5)跨國或跨政府合作(包括“公民社會”)。這些治理嘗試都是對全球化的回應,它們實際上涉及三個層次:國家的單邊行動;區(qū)域合作;全球與跨國合作。要防止全球化的停滯或逆轉,就需要發(fā)展有助于促進合作、解決沖突的治理安排?,F實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都認為,在相互依賴條件下,如果人們期望有機會追求幸福生活,則制度至關重要。但制度也是危險的,能夠培育盤剝乃至壓迫。21世紀世界政治的核心議題就是如何為一個空前規(guī)模和多樣性的世界“政體”設計有效而民主的國際制度,以更好地治理全球化的世界?;鶜W漢進一步指出適合于一個全球化世界的國際制度必須是有助于促進人類的安全、自由、福利和公正;地區(qū)或全球制度必須履行五項關鍵職能:限制大規(guī)模暴力的使用,限制分權化行為的消極外部性(因為相互依賴為行為體提供了將其行為成本轉嫁給他人的機會),為協(xié)作博弈提供聚焦點,應對體系分裂,為對付最惡劣的濫用形式(特別是暴力、剝奪)提供保障;全球治理體系的三個程序標準則是責任、參與和勸服。在這個全球治理方案中,制度設計是關鍵,制度設計的理論基礎是自由民主觀念。如果能夠設計出良好的全球制度,它們必將促進人類的福祉,避免人類的沖突、災難和分裂。

三、基本結論

在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時代,基歐漢與奈將全球化、國際機制和相互依賴相整合,分析了信息革命對相互依賴的影響,闡述了全球化與相互依賴的區(qū)別和聯系,指出信息革命促使世界政治中傳播渠道的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極大地增加了各社會間的聯系渠道,全球化給世界帶來了實質性的變化即網絡密度的增強、制度性速率的加快和跨國參與的增多,因此它極大地促進聯系各社會的多種問題領域的擴展和世界政治參與的“多元化”,使得世界政治更大的區(qū)域接近于復合相互依賴的理想模式,他們以此為基點,進一步勾畫了全球治理的未來藍圖來應對全球化的挑戰(zhàn),解決全球化問題,從而完善了復合相互依賴理論。

從國際關系理論史的角度看,復合相互依賴理論的提出和不斷完善表明新自由主義的興起、成熟和豐富發(fā)展,它的確提供了一個不同于現實主義眼光來觀察世界政治的新方法,幫助我們理解政治與經濟的關系、技術變革如何影響世界政治、全球化進程中制度化的國際合作,透過這第二副眼睛我們可以更清晰、更好地專注于認識當代世界的延續(xù)性和變遷性。尤其是在全球化迅猛發(fā)展、世界各國相互依賴密切聯系的時代,全球社會的各種制度應有效地、合法地編織起來,發(fā)揮作用。該理論成為研究世界政治的一個有力的分析工具。

當然,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復合相互依賴不是對世界的精確描述,它是一種“理想的模式”。因為復合相互依賴遠非普遍。冷戰(zhàn)結束以來,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脅司空見慣。在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內戰(zhàn)猶如瘟疫一樣蔓延。世界無法有效地抵制美國主導的軍事全球性,美國及其盟國以人道主義干涉為由對伊拉克、波斯尼亞和塞爾維亞等使用武力?;鶜W漢和奈的“由于蘇聯的崩潰導致美國惟一的強大對手已經不復存在,美國的精確制導武器和信息戰(zhàn)武器可以刀槍入庫了”預言并沒有實現。信息革命和電視可以增強全球感受,但結果未必導致更大程度的和諧。而且我們知道美國處于世界全球化的核心,美國為了加強國家間的相互依賴意識而創(chuàng)立了相應的國際機制,在當今的國際關系中,美國基本上掌握著國際機制的“話語霸權”,主導著國際機制的確立、執(zhí)行和修訂。在這二制度下,弱勢國家處于被強制和被壓制的邊緣地帶。基歐漢和奈建立的復合相互依賴理論關注到國際機制如何發(fā)揮作用,“敏感性”和“脆弱性”如何受到制度規(guī)則變化的影響,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方案,但他們在很大程度上規(guī)避了“制度霸權”問題。隨著全球化的擴展,國際社會所面臨的問題不僅是制度的創(chuàng)設與維系,還包括制度的改良與變革。制度究竟能夠承擔多大責任,發(fā)揮多大作用、何種作用,不僅取決于制度的有效性與民主合法性,從根本上講還取決于制度的合理性與正義性。

(責任編輯石銀)

猜你喜歡
全球治理
基于全球治理的貿易摩擦內涵與特性分析
全球治理演變、經貿規(guī)則重構與我國的應對策略探索
中國參與極地開發(fā)與治理的前景透視
全球治理下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監(jiān)管模式轉變
中華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公共危機的全球治理
對全球化下全球治理的批判性反思
全球治理的中國智慧與角色擔當
跨國高等教育的全球治理
試析全球治理的非正式化與私有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