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紅
摘要:在幼師聲樂教學中,聲樂集體課是一種特殊的授課形式,教師應充分利用這種獨特的授課方式的優(yōu)勢,挖掘課堂教學的潛能,通過發(fā)聲訓練,作品分析以及多種演唱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歌唱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聲樂集體課 綜合素質 幼師
師的聲樂課是以集體課的形式進行授課的,這種特殊的授課形式對于幼師學生聲樂技巧的訓練,歌唱能力的培養(yǎng),音樂素質的提高具有獨特的課堂教學優(yōu)勢和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完善人格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從事師范教育的教師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培養(yǎng)出適應基礎教育發(fā)展的合格師資。
一、 歌唱能力在集體發(fā)聲訓練中培養(yǎng)
練聲是聲樂課教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習聲樂技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練聲訓練氣息支持的感覺,體會喉頭如何放松,共鳴腔如何打開,又怎樣調節(jié)等等,在幼師聲樂集體課中,練聲是全體學生齊唱的,這種訓練形式與一對一的訓練相比似乎缺乏些針對性,但對于那些從來沒學過聲樂的幼師學生來說卻是不可多得的訓練方式。
首先,可以讓他們克服心理障礙。由于從未接受過聲樂技巧的訓練,很多學生對大聲歌唱沒有信心,不知該如何出聲,感到難以啟齒,而全體一起練聲,可以將自己的聲音淹沒在大家的聲音之中,隨著大家的發(fā)聲由試著出聲,到敢于唱出來,是集體歌唱的環(huán)境給了他們勇氣,鍛煉每一個人在眾人面前大膽歌唱。另外,集體練聲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練聲過程中,可以采用集體練習與個人訓練相結合的方法,比如,在某個難點樂句讓某些學生單獨唱,教師從中發(fā)現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給予及時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和糾正,另外,還可以請一些學生出來聽大家的發(fā)聲,辨別聲音的正確與錯誤,體會什么是正確的發(fā)聲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較大的收獲。
當然,練聲曲的選擇及其發(fā)聲訓練方法也是練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首先,練聲曲的選擇應當從易到難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就是形式多樣,一條練聲曲可以變換不同的形式進行訓練,用母音的連接練習訓練咬字吐字時唇齒舌喉牙的作用和正確的口型,同時訓練位置統(tǒng)一、喉部放松的發(fā)聲方法。同樣是這個練習,再加以變化。
這些練習穩(wěn)中有變,既減少難度,又不使學生在枯燥的練聲中失去興趣,有較好的教學效果。當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歌唱技巧時,再選擇其他形式的連聲曲,如擴展音域的練聲曲、速度更快的練聲曲、還有為了結合歌曲的演唱而選擇的帶詞的練聲曲等等,這些綜合的發(fā)聲技巧訓練,對鍛煉學生的能力很有好處。無論是連音練聲曲、非連音練聲曲、頓音練聲曲還是帶詞的練聲曲,都使學生在學習技巧的同時找到歌唱中統(tǒng)一的協(xié)調的感覺。另外,帶有和聲的合唱練聲曲,使學生在合唱的熏陶中不斷磨合,產生出默契的共性,為合唱歌曲的演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靈活多樣的教學法便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新的《課程標準》提倡音樂課的全部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參與放在重要位置。聲樂集體課為學生展現自我提供了一個平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可以面向全體又能夠關注到每一個人。
1、教師通過集體課講歌曲的曲式結構,分析歌曲的風格特點,通過電教手段讓學生欣賞名家的演唱,幫助學生理解歌曲的主題及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給學生發(fā)表個人意見的機會,講自己對歌曲的理解,說明對歌曲的處理想法,這同時也促使學生反復練唱歌曲,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力求準確把握歌曲的特點,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又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演唱的對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競爭意識。有比較才能有鑒別,也只有通過比較才會對自己在歌唱中存在的毛病或問題看得更清楚,更直接。比如在演唱民族歌曲時,很多學生缺乏美感,唱不出民歌的風格和味道,教師就可以用自己的范唱與學生進行對比,讓學生一目了然的發(fā)現主要是咬字吐字的問題,唱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字的修飾,尤其是唇齒舌的功能運用不到位,造成歌聲平淡無味,缺乏表現力和吸引力。對比的手段見效快,也使學生印象深刻。
3.讓學生參與演唱的評議活動。每學完一首新歌,都讓學生到臺前為大家演唱,而唱后的評論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又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說得準確說明聽得對,會聽才能唱得好。學生既是演唱者有是評論員,這里面既包含著技能的掌握也有對聲樂理論的理解。教師設定題目,比如,優(yōu)點是什么?存在什么問題?原因是什么?如何去糾正等等,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作出準確的評價,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巧、具備了一定的演唱能力時,教師應充分利用聲樂集體課的形式,采用豐富多彩的表演形式,使學生從不同的側面了解感受音樂的美和魅力之所在,以提高其音樂的綜合素質。
合唱是幼師聲樂教材中的重要內容,在唱合唱歌曲的過程中,教師應不失時機的將合唱的用聲、聲部間的配合等合唱的知識技巧加以傳授和訓練,同時,進一步訓練學生的音準、節(jié)奏、聽力、視譜能力、配合能力等等,并通過不同形式風格的合唱曲目,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發(fā)展身心健康,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尤其是在演唱童聲合唱歌曲時,幼師女生的音色具有獨特而美妙的聲音效果,學生們也在合唱中得到極大的快樂和愉悅。另外,在合唱的基礎上加上指揮的訓練,在掌握基本的拍子圖式的同時,學習指揮應具備的條件、指揮的原則以及雙手的運用、指揮動作的設計,還有合唱歌曲的處理方法與手段等等, 同 一首歌曲可以有不同的處理形式,在這一練習過程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讓他們親身體驗各種處理方法的合唱效果,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提高,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無疑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將多種表演形式運用于聲樂集體課中,也是幫助學生提高素質的有效方法。比如象二重唱、表演唱、小合唱等,都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學生直接參與到音樂藝術實踐中來,獲得音樂審美的體驗。例如兒歌表演,讓學生自己找曲目,自己編導,自己伴奏,自己演唱,形式活潑,充滿童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充分發(fā)揮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挖掘了他們的表演潛能。教師再結合這一活動講授兒童歌曲的演唱技巧及特點,幫助學生準確而恰當的演唱兒童歌曲。兒童歌曲的演唱,在歌唱方法上應與成人歌曲有所區(qū)別,首先,咬字吐字應更加清晰,音色也應力求甜美,因此,演唱時應主要以口咽腔和頭腔共鳴為主,尤其是童聲合唱歌曲的演唱,應盡量采用直聲唱法,以取得明亮、純潔、甜美的聲音效果。
四、注重學生表現能力的培養(yǎng)
除了以上的課堂訓練外,教師還應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方面多下工夫,從不同的側面幫助學生掌握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的演唱特點,從而更生動更形象地表現歌曲。以審美為核心,運用音樂本身特有的價值開發(fā)學生的潛能,用音樂中蘊涵的美和豐富的情感啟發(fā)學生,使他們懂得沒有感情的去唱,只能叫做唱歌,不能稱為歌唱。要感動別人,首先自己要受感動,正象羅曼羅蘭講的“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首先自己心中要有陽光”。明白用“心”歌唱的含義。
1.唱好歌曲的開始。每首歌的第一句是全曲的基礎,同時也是演唱者唱好全曲的第一步,因此,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學生掌握好句首的演唱技巧,準確而投入地開始歌曲的演唱。
總之,無論什么風格、情緒的歌曲,都應準確的、仔細認真地唱好第一句,這是很關鍵的。
2、表現好歌曲的高潮。歌曲的高潮是全曲的核心,高潮的表現也應是歌者應重點注意的地方。歌曲的風格不同,高潮展現的手法也各不相同,有些歌曲是用高低音對比的手法,將高潮突出出來的,這樣才使歌曲的樂句間內在的聯(lián)系更緊密,唱出情緒的變化與發(fā)展,表現出歌曲的層次,同時達到突出主題的效果。歌曲的高潮表現得好,整個歌曲的演唱才會精彩。
3、注重結束句的完整。有了好的開始,還應有完整的結束,歌曲的結束樂句表現得不好,便會產生前功盡棄的效果,尤其是以高潮作為結束的歌曲,一定要將高音唱得很有把握,才能演唱全曲。一般情況下,只唱一句高音容易,而唱了整首歌曲后,再唱高音樂句會比較難。因此,要在解決好高音演唱技巧的基礎上,用具有穿透力的聲音、飽滿的熱情唱好結束句的高潮。
總之,幼師的聲樂集體課有自己的特點和優(yōu)勢,教師要善于利用并發(fā)揮這些優(yōu)勢,為學生創(chuàng)設活潑生動且美妙的音樂環(huán)境,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 鄒本初.〈〈歌唱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