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大煒
2008年12月20日,國家大劇院舉行了周年慶典音樂會,由大劇院音樂總監(jiān)陳佐湟指揮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演出。音樂會上演奏了貝多芬的合唱與樂隊《平靜的海洋和幸福的航行》和《D小調第九(合唱)交響曲》(以下簡稱《貝九》),重唱組由女高音張立萍、女中音梁寧、男高音魏松和柴科夫斯基音樂大賽聲樂金獎獲得者男中音袁晨野組成,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合唱團、國家大劇院青年室內(nèi)合唱團和清華大學學生藝術團合唱團組成超級合唱陣容。在當晚的盛典中,陳佐湟的指揮汪洋恣肆,將貝多芬的古典與浪漫的情懷抒發(fā)得淋漓盡致,樂隊與合唱團的整體合奏功力向觀眾進行了精彩的展示。這臺音樂會選曲精到,陣容豪華,演出精彩,是對中國交響樂演奏藝術的一次檢閱,體現(xiàn)了大劇院的藝術品位,成為中國交響樂界獻給大劇院周年華誕的賀禮和獻給音樂愛好者們的圣誕禮物。
音樂會以貝多芬的合唱與樂隊《平靜的海洋和幸福的航行》開始,令人耳目一新。這首在國內(nèi)外都屬冷門的作品,連唱片也無跡可尋,成為在中國的首演。樂曲是貝多芬為歌德回憶西西里島之旅的兩首小詩《平靜的海洋》和《幸福的航行》譜的曲。在原詩的第一首中。描寫大海的平靜給水手們帶來了憂慮,據(jù)陳佐湟介紹,“因為在那木帆船的年代沒有海風便無法揚帆遠航,而到了第二首,‘海上和風陣陣,船夫抖擻精神,情緒轉為開朗興奮。歌德的這兩首詩還引發(fā)了舒伯特和門德爾松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們也為這兩段詩譜寫過音樂作品?!贝蠓病敦惥拧返囊魳窌家妊菀皇住稅鄹衩商亍坊颉斗漆防飱W》這樣的序曲,而這部比《貝九》稍晚些時候寫的合唱作品在風格上與《貝九》更是求得了統(tǒng)一。作品以樸素寧靜的三和弦開始,這里的先現(xiàn)音和延留音成為對樂隊音準的考驗,和聲的音準長期以來是國內(nèi)交響樂團的“瓶頸”問題,也是和歐美交響樂團的明顯差距所在。國家交響樂團演奏得平穩(wěn)和諧,為音樂會的高水準奠定了基石。
演奏《貝九》是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從中央樂團時期繼承來的一個傳統(tǒng),是國交的精彩保留曲目之一。1959年,是中央樂團將這部不朽的交響樂巨作在新中國首演,因此,國交第三代、第四代的樂手演奏這部作品總是傾情演奏。我多次演奏過《貝九》,也聽過多個版本的音樂會演出,深深體會到精彩與艱深的同在使這部作品成為經(jīng)典。當晚陳佐湟率性和理性兼具的音樂處理令人興奮,點燃了樂隊和合唱團的創(chuàng)作欲望,將這次演繹打造為一次經(jīng)典。《貝九》之前德奧作曲家的交響曲各樂章間內(nèi)容多不相關聯(lián),而《貝九》四個樂章有著一個總體的構思,通過前三個樂章的鋪墊在第四樂章將“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主旨和盤托出。演出中,陳佐湟從大處著眼,從細部落墨,以出色的音樂架構能力和對樂隊的控制能力將《貝九》演繹得層次分明、結構清晰、首尾呼應。陳佐湟的指揮圖示清晰明確,他采用了最為接近貝多芬原譜標注的速度,音樂線條流暢明快,并注重音樂的韻律和樂旬的交代銜接,從而揭示了音樂的深層內(nèi)涵。陳佐湟將《貝九》第一樂章幾個銜接之處的Rubato做得自然貼切、瀟灑自如,樂隊配合得天衣無縫、滴水不漏。第二樂章諧謔曲的律動始終處在疏密交替之中。陳佐湟在幾處延長號上做得恰到好處,這種動與靜的對比,體現(xiàn)了德奧音樂的理性精髓,凸顯了貝多芬音樂中的哲學思考。第四樂章聲樂進入之前小號吹奏出的狂怒的急板樂句,被瓦格納稱為“恐怖的號角合奏”。說是恐怖,一方面是因為音樂形象的咄咄逼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節(jié)奏的急促和重音的移位,指揮往往會顧此失彼,令小號聲部難以準確地進入。當晚陳佐湟的手勢點到為止,小號聲部心領神會,演奏得氣定神閑。
當晚國交的演奏一氣呵成,酣暢淋漓。全曲節(jié)奏穩(wěn)定、聲部銜接嚴謹、音色亮麗,既有激情,又有可圈可點的細部處理?!敦惥拧返谝粯氛滦蜃嚅_始的空五度和弦又是一個對樂隊音準的考驗,管樂器要保持一個持續(xù)的弱力度和弦,更增加了對演奏控制力的考驗,尤其是銅管聲部,我聽過許多演奏都是堅持不了多久音準便開始游離漂移。當晚的國交,一開始便進入了狀態(tài),聚斂了神秘的氣氛。在一些貝多芬動機碎片過后,嚴峻的主部主題果斷呈示,從此開始。樂隊便牢牢抓住這個貫穿全曲的附點節(jié)奏型,沒有一絲的松懈,保證了全曲始終節(jié)奏穩(wěn)定、情緒飽滿、動力十足。第一樂章發(fā)展部復調織體的節(jié)奏對位、第二樂章的五聲部賦格段落,盡管配器上參差錯落,樂隊始終保持著一個綜合的律動。音樂會上一些聲部的齊奏和獨奏令人回味。國交的小提琴聲部有口皆碑,他們始終情緒飽滿,音色溫暖動人,詠嘆之處熱情洋溢,第四樂章賦格段落的技巧游刃有余。他們在第二樂章中不時“反串”節(jié)奏聲部,恒定的附點節(jié)奏為音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個節(jié)奏型《貝七》中出現(xiàn)過,被今天歐美樂團當作業(yè)務考核材料,它有些像火車的節(jié)奏,因此有人將《貝七》稱之為“工業(yè)革命交響曲”?!敦惥拧分械脑俅纬霈F(xiàn),更是貝多芬將工業(yè)革命后人類對機械動力的膜拜轉化為人文的禮贊。小提琴聲部在音樂會上實力彰顯,他們的演奏成為貫穿首尾的主線。中提琴聲部在第二樂章的一段獨奏音色溫暖富有彈性。大提琴和貝司聲部在第四樂章“歡樂頌”主題的吟誦流暢溫情,力度上的突弱貼切到位。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音樂雖在譜面上看似簡單,但演奏起來往往愈拉愈慢,導致松懈。當晚陳佐湟與樂隊配合默契,始終保持著動力性的速度,為其后聲樂的進入做了一種內(nèi)熱外冷的鋪墊。在《貝九》的第一和第二樂章,國交的長笛、雙簧管、巴松、小號、單簧管等聲部都演奏出來漂亮的樂句。圓號聲部在交響樂隊中以木管的音色和銅管的功能成為樂隊中的關鍵聲部,其難度往往又成為樂隊的“軟肋”,來訪的諸多歐美超級樂團也同樣如此。我們領略了倫敦愛樂圓號的疲軟,也通過衛(wèi)星轉播目睹了紐約愛樂的圓號在平壤音樂會上翻車并得知在紐約主場給了新總監(jiān)一個難堪。國交的銅管聲部近兩年有了顯著的進步,在全國引領前茅。圓號聲部第一樂章、第二樂章的幾次獨奏清亮透徹,第三樂章那段著名的獨奏段落演奏得令人嘆服。國交的圓號聲部在演出中將銅管樂、木管樂以及弦樂膠合為一個整體。當晚四重唱中,男高音魏松的獨唱是我在國內(nèi)聽到的最令人激動的一次,因為在他獨唱段落的結尾,合唱團以鏗鏘的節(jié)奏強力度進入后,他在高音區(qū)的樂句仍然穿云撥霧透射出來,再現(xiàn)了貝多芬的神來之筆。坐在大劇院音樂廳的后排仍然聽得清清楚楚,令人叫絕。如果是錄唱片,這很容易,控制臺一推就出來了,但在現(xiàn)場若非有點戲劇的嗓音是做不到的。當晚的合唱團也有出彩的表現(xiàn),首先是音準令和聲的功能清晰明確,到終曲《歡樂頌》時,陳佐湟有張力的手勢激發(fā)合唱團唱出了如瀑布噴射般的最強音,大劇院音樂廳滿堂生輝。
不久前,我國交響樂界舉行了兩次盛會,一次為大劇院的“中國交響樂之春”,另一次為中國音協(xié)的“中國交響樂百年回顧”。在這兩次盛會上,全國的職業(yè)交響樂團都進京進行了匯報演出,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國的交響樂隊職業(yè)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交響樂演奏水平有了整體的提高,一些樂團正向著國際水平邁進。具體到樂手個人,中國的管弦樂手在世界交響樂壇已經(jīng)形成了“中國軍團”,他們在世界各大交響樂團中已經(jīng)占據(jù)了眾多的舉足輕重的席位。我認為,中國樂手的特點是敬業(yè)、刻苦,具體在專業(yè)上有著基本功扎實、演奏柔韌性好的優(yōu)勢。當前我們國內(nèi)的一些交響樂團與世界超級樂團有著不小的差距,國內(nèi)樂手尚需強化合奏意識、提高音樂修養(yǎng)以及積累曲目,這些有待隨著職業(yè)化進程的進一步提高和交響樂市場的發(fā)展而得到提升,但我們今天的樂團已經(jīng)擁有了一批演奏精英,我們再不必妄自菲薄,自我貶值。國交近年來開拓了廣闊的市場,這次經(jīng)典演出折射出由此而提升的藝術凝聚力,也是繼大劇院開幕音樂會以來的又一次精彩亮相。國內(nèi)樂團的演奏水平還不穩(wěn)定,但不乏精彩動人的演奏,像這次國家大劇院周年慶典音樂會上《貝九》的演繹就是一次經(jīng)典,一次值得我們珍藏的記憶。在我們共乘大劇院這艘演藝航母陶醉于幸福的藝術航程之時,我愿記敘在此與讀者共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