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曉燕
一、骯臟名聲煎熬下的艱辛度日:滿族之痛
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民族出身,這一因素時常直接或潛在地影響作家的藝術(shù)取向。老舍是一位出生于清末民初的滿族人,出身寒苦,當護軍的父親在世時,全家人靠父親的三兩餉銀勉強度日,幼年喪父后,完全靠母親洗衣裳、做針線活、當工友養(yǎng)活一家人。在老舍少年時代,辛亥革命摧垮了清政權(quán),終止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同時結(jié)束滿族將近三個世紀的主宰統(tǒng)治。諸多史筆都曾經(jīng)充分肯定辛亥年間所取得的革命成功,卻在有意無意間,淡忘了一個社會事實:在清朝垮掉的同時,滿人的社會地位也一落千丈。在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滿族遭受了為后人難以想象的民族歧視。而作為一個此前世代以軍人為鐵定職業(yè)、以保國護民為基本使命的民族,滿族自辛亥年起,不僅失去了固有的謀生手段,在生計上被迅速推向了困厄與衰敗的無奈境地,而且,他們還要從此擔起長久而不堪的罵名。“旗人們不敢在公開場所暴露自己的旗籍,成了普遍現(xiàn)象。原來許多旗人是不習慣在本人名字面前加用姓氏的,在這種情形之下,為了避免受到歧視,也都加上姓氏。如果從姓氏上很容易被認出是滿人的,也有一些極不情愿地改用了他姓;在尋求工作機會時,許多旗人只好違心地謊稱漢族。不久,旗族的稱呼竟自在社會上漸漸消失”。由于過去八旗官兵的糧餉制度嚴格規(guī)定的旗人不可從事其他行業(yè),又沒有其他手藝,糧餉就成為八旗兵丁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一代代的旗人子弟,被束縛在當兵吃餉的道路上,清朝的覆滅使得旗人們失去了賴以為生的鐵桿莊稼,生活困頓無依,大批涌入了城市貧民的生活行列。根據(jù)法國老舍研究專家保爾·巴迪所記錄的材料記載:“在北平的9000名警察中,至少有6000名是旗人……窮旗人最流行的職業(yè)是拉洋車,這個城市里有三萬輛洋車,每輛洋車兩個人拉(一個白天拉,一個晚上拉),因此有六萬洋車夫……眾所周知,北平城里至少有七萬妓女,其中大部分是旗人?!弊鳛橐晃桓F旗人出身的作家,老舍對滿族人精神與心靈上被歧視的傷痛、物質(zhì)與生活上窮困潦倒的凄慘,感同身受,而且是鐫刻于骨髓深處的切膚之痛,表達民族同胞的苦難與心聲成為他強烈的生命訴求,所以他熱衷于對車夫、巡警、藝人、妓女等底層人物的塑造,這些輾轉(zhuǎn)于貧困線上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不管是不是滿族人,已成為老舍對本民族淪落的兄弟姐妹同情的象征,融注了老舍深厚的民族感情。
在歷史上,滿族曾為國家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作為一個滿族人,老舍既為本民族曾經(jīng)的輝煌而驕傲,也并沒有否認清末政府由于腐敗造成的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的百年恥辱,他為此感到內(nèi)疚,甚至有一種負罪感;但辛亥革命后對滿人的歧視侮辱又使他的民族心理受到了極大的傷害,所以他深沉的民族情感只能隱藏于文字背后,借一個個雖沒有寫明是滿人,但帶有滿族文化特征的底層人物的命運書寫來抒發(fā)自己被壓抑的民族情結(jié),在對本民族文化進行反思的過程中探索其命運興衰的淵源,在對民族同胞的同情與關(guān)注中挖掘本民族蘊藏的美好品質(zhì)和文化意蘊。在舊時代,車夫、巡警、藝人、妓女,都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老舍的經(jīng)典名篇《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月牙兒》、《微神》,是專為這些受剝削、受侮辱、受折磨、最卑賤的人作傳的。在他的這些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動感人的底層人物,為現(xiàn)代文學(xué)人物畫廊增添了一個個令人難忘的藝術(shù)典型。這些底層人物的刻畫是建立在老舍對本民族文化的思考基礎(chǔ)上的,老舍痛楚地意識到,淪落到底層并非他們不努力或自甘墮落,是八旗制度的束縛使?jié)M人失去了大廈傾倒后謀生的本領(lǐng)。老舍在小說《貓城記》中,曾借一個“貓兵”之口說出過這樣一席話:“我們的地、房子、家庭……全叫你們弄了去;你們今天這個,明天那個,越來官越多,越來民越窮。搶我們,騙我們,只落得我們非去當兵不可;就是當兵的幫助著你們做官的搶,你們到底是拿頭一份,你們只是怕我們不再幫助你們,才分給我們一點點……我們不會做工,因為你們把我們的父母都變成了兵,使我們自幼就只會當兵;除了當兵我們沒有法子活著!”所以,八旗解散、失去錢糧供給后,沒有任何生活技能的下等滿人只能有點力氣的去拉車,會點曲藝的去賣藝,什么也不會的只有去賣身……老舍曾慨嘆:“巡警和洋車夫是大城里頭給苦人們安好的兩條火車道。大字不識而什么手藝也沒有的,只好去拉車。識幾個字而好體面的,有手藝而掙不上飯的,只好去當巡警?!碑斏涎簿?,風里雨里都得去巡街下夜,一點懶不敢偷,一偷懶就有被開除的危險,委屈不敢抱怨,勞苦不敢偷閑;當上車夫,從風里雨里的咬牙,從飯里茶里的自苦,好歹省出幾個錢來,卻被車廠主、兵、匪等壓榨欺侮,一輩子連個完整的家都混不上,血汗榨盡后等著被扔到亂墳崗子上去;那些淪落風塵的女性的悲慘生活和命運,更令老舍痛惜,雖然按照傳統(tǒng)觀念,失身已是女人的大過,賣身更是千人指萬人唾的勾當,但恪守傳統(tǒng)觀念的老舍卻對他筆下的風塵女子表示了寬恕、寬容,甚至很大的同情,因為他明白這些可憐的女子在處處碰壁、餓得連飯都吃不上的時候,所謂的自尊、道德都成了空話,她們掙扎在生死線上,最起碼的生存需要都得不到,什么潔身自好、自由戀愛、美滿婚姻等等,對她們都是遙不可及的空想,而這些不可能實現(xiàn)的憧憬對于絕望中的她們而言,更像是命運無情的嘲弄與諷刺。老舍深深理解她們靈魂深處的痛楚與無奈,對她們給予了姐妹般的關(guān)愛與同情,字里行間寫盡了她們的苦難。
正因為老舍懂得這些處于社會最底層的人物不得已的苦衷和他們原本美好的心靈世界,所以在描述他們悲慘遭際的同時,還著力挖掘了他們要強、勤儉、正直、愛國等美德,為本民族所蘊藏的美好品質(zhì)正名?!恶橊勏樽印分械南樽咏?、沉默,確乎有點像一棵樹,誠實、聰明、勤快、努力;小福子善良、勤儉、溫柔,為了養(yǎng)活弟弟甘愿犧牲自己;《我這一輩子》中的巡警,精明、和氣、麻利、體面,在污濁的環(huán)境中還能葆有自己的一點良心;《月牙兒》中的女孩兒純潔、要強,曾一心想憑自己的努力掙口干凈飯吃;《微神》中的女孩兒,善良、靜美而有教養(yǎng),最終為了心中純凈忠貞的愛選擇了自盡;這些底層人物無不在宣說著老舍壓抑在心底的民族情感,他心中永遠無法割舍的滿族情結(jié),在本民族遭受歧視和誤解時的痛楚和努力申辯的潛隱心聲。
二、日寇鐵蹄蹂躪下的掙扎奮起:中華之憤
抗戰(zhàn)的爆發(fā),使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個民族一致對外,抗敵圖強,各民族作家也都寫下了大量的抗日作品。老舍作為一個滿族人,對于國破家亡的感受,比起其他作家來更深切,八國聯(lián)軍的入侵,不但給滿清王朝帶來毀滅性的打擊,為它后來的覆滅打下了伏筆,而且奪去了老舍父親的生命,老舍自己也差點葬送于八國聯(lián)軍的刺刀之下。亡國滅種之恨,幼年喪父之痛,死里逃生之險,使老舍
對外族入侵者有更近更切實的國仇家恨之感,這種骨子里的痛是與其他作家都不同的熔鑄于血液中的親身之痛。在日寇入侵,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關(guān)頭,老舍深切的民族情感突破了狹隘的民族觀,升華為深厚的中華民族的情懷,他不但整日奔波勞碌,組織活動、籌備資金,為抗戰(zhàn)作了許多實際的工作,而且在作品中通過諸多底層人物由茍安、幻滅到逐漸覺醒而起來反抗的轉(zhuǎn)變過程,抒寫了他濃濃的愛國情絲。在寫這些底層人物的時候,老舍的視閾已不粘著于滿族,而是從滿族擴大為整個中華民族,惟其如此,他才在寫底層人物的惶惑、偷生和奮起的同時,展開了對作為整體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老舍對抗日戰(zhàn)爭的描寫,不是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斗,而是“亡城”中國民的屈辱和新生,這使他把反思的重點放在民族文化之上,放在民族存亡絕續(xù)的“根”上。從某一意義上說,《四世同堂》不失為一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檢討書?!端氖劳谩肥侵袊F(xiàn)代文學(xué)史上以日寇的侵略(以北平淪陷為事件)和中國人(以北平市民為觀照點)的惶惑、偷生、覺醒、奮起和反抗為題材的重要作品。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具有人本哲學(xué)精神的文化。它的禮讓、克己等社會倫理規(guī)范,使它具有在利他中實現(xiàn)自我的“善”的精神。憑著這些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小羊圈胡同里除了冠家和丁約翰之外,其他的人家都是和睦相處,相安無事。然而,北京人的禮讓、克己,卻擋不住侵略者的炮火,保不住他們素淡低微的生活。老舍曾把中國人民的民族性比作無刺的玫瑰:素質(zhì)是美好的,但卻柔弱,缺少自衛(wèi)的能力。毫無疑問,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本身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它曾經(jīng)哺育了生息在中華大地上的世世代代人們,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并常常在民族、歷史的嚴重危機關(guān)頭轉(zhuǎn)化為一種不可摧毀的力量。但是,在封建社會的長期發(fā)展中,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不斷地利用自己掌握的話語權(quán)在傳統(tǒng)文化中加進去許多糟粕。而且,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于封建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基礎(chǔ)之上的傳統(tǒng)文化,也畢竟顯出“老相”,逐漸喪失闡釋當代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必須有所去取,有所更新。正如老舍所說的:“文化是應(yīng)當用篩子篩一下的,篩了以后,就可以看見下面的是土與渣滓,而剩下的是幾塊黃金?!边@可以被看作是老舍創(chuàng)作《四世同堂》的主旨所在。這種“黃金”,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真實的力量。它雖然也是舊的(傳統(tǒng)的),但又是一種可以革新、生長的基礎(chǔ)。在老舍看來,為神圣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所喚起的傳統(tǒng)文化中的堅韌不屈、勇于自我犧牲的民族精神,是我們建設(shè)新民族、新國家的極其寶貴的精神資源。所以,當“小羊圈”胡同里的普通市民們在危難中互相關(guān)心、克己助人,當常二爺、小文夫婦、尤桐芳等原本卑微的底層人物不甘受辱、以死相拼、壯烈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時,老舍無疑在他們身上找到了民族振興的力量。
老舍恨外國侵略者,但這并不意味著他排斥一切外國文化。老舍在青年時期曾旅居英國,五年的異國生活,使老舍鮮明地感受到了西方人的進取精神、認真精神、獨立精神和當時一般中國人身上普遍存在的愚昧、奴性、惰性之間的懸殊對比。正因為如此,老舍多年來對現(xiàn)實所懷的隱憂在東西方文化的具體對比中,化成了對本位文化的理性懷疑與批判。他選擇了他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會,作為反省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對象。因此,老舍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沖動,是在一種直接的與西方文化的對比中,在對民族文化的憂慮中產(chǎn)生的。他對因循守舊、封閉自足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北京市民生活的表現(xiàn),始終是在現(xiàn)代人文思想的燭照下進行的,這種表現(xiàn)就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市井小說的娛樂趣味,它是一種文化反省與自我批判的現(xiàn)代文本。所以老舍的小說敘述的是市井生活,可敘述的視點卻遠遠高于市井文化,小說的現(xiàn)代意識與批判精神是十分鮮明的。老舍愛國,但他對于國家、民族的理解不封閉、不狹隘。在對西方國民的現(xiàn)代國民意識和國家觀念進行的梳理和觀照中,老舍能夠以開放的眼光,博大的胸懷,超越了封閉的文化體系,探討本民族文化的振興之路,尋求救國救民之路,這實則是痛定之后的反思,是濃濃民族情的深切表現(xiàn)。在早期作品《二馬》中,小伙計李子榮“重實際”,不尚空談和幻想,做事干練,忠于職守,有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的愛國主義精神,正是老舍崇尚的理想人格。貧困無依的生活反倒磨練了他的意志,剛強,有骨氣,善于吸收新的思想并有自己的思想,如饑似渴地對知識的探尋,這正是老舍心中完美的理想的新一代青年的形象,對李子榮等底層人物的塑造寄予著老舍對國家振興的希望和期盼。在《四世同堂》中,老舍不但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反思,而且通過祁老爺子的重孫子小順子和日本小孩打架等情節(jié)的描寫,在中外文化對照中進一步探討了家庭教育、人格教育等關(guān)乎民族未來和民族發(fā)展的問題,使作品具有了更深遠的意義和更開闊的現(xiàn)代精神。
老舍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由滿族情結(jié)到中華民族的深厚情懷,由各民族團結(jié)的愛國之情到吸納世界先進文化的遼闊胸襟,一步步走向成熟、深化和豐富。
三、新生國家陽光下的幸福人生:人民之喜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真心實意為人民謀幸福,而且明確了各民族平等的政策,老舍所同情和關(guān)注的底層人物終于過上了幸??鞓?、衣食無憂的生活。老舍曾寫過詩二首,一首《昔年》:“我昔生憂患,愁長記憶新:童年習凍餓,壯歲飽酸辛。滾滾橫流水,茫茫末世人。倘無共產(chǎn)黨,荒野鬼為鄰!”一首《今日》:“晚年逢盛世,日夕百無憂:兒女競勞動,工農(nóng)共戚休。詩吟新事物,筆掃舊風流。莫笑行扶杖,昂昂爭上游!”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新社會的喜悅和感恩。老舍曾是窮人,他寫了一輩子窮人,看到他親如手足、曾走入絕境的底層人物如今全都翻了身,得到尊重,成了堂堂正正的人,老舍打心眼里感到舒心暢意,他依然在作品中寫他所鐘愛的底層人物,寫他們的絕處逢生,寫他們的翻身解放,寫他們對新中國的感恩戴德,也抒寫了自己熱切濃烈的報國情思,他決心為新中國而歌唱,為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老舍在寫這些底層人物歡樂和幸福的時候,其民族意識中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革命政治理論的滲透,顯然已融入了明確的階級意識,所以他不再僅僅拘囿于滿族意識,而且也超越了抗戰(zhàn)時期面對日寇侵略而升騰的中華意識,他更多的是站在全體勞動人民的立場上,謳歌我們民族在新社會所取得的巨大進步。
老舍的三幕話劇《龍須溝》就是他對“好政府,愛窮人,叫咱們干干凈凈大翻身”的感激和崇敬之情的典型展現(xiàn)。1950年春,北京市政府決定治理城南邊的一條有名的臭溝——龍須溝。溝的兩岸住滿了勤苦安分的人民。在《<龍須溝>寫作經(jīng)過》中,老舍說:“多少年來,反動政府視人民如草芥,不管溝水多么臭,多么臟,多么有害,向來沒人過問。不單如此,貪官們還把人民捐獻的修溝款項
吞吃過不止一次。人民政府決定替人民修溝,在建設(shè)新北京的許多事項里,這是件特別值得歌頌的?!崩仙釣榇松钍芨袆?,決心把這件事寫出來。在《龍須溝》里,他寫了一個緊挨著臭溝的小雜院,這個小雜院里住著一些生活在底層的人物,有一個瓦匠,一個蹬三輪車的工人、他的孩子和妻子,一個被逼瘋了的藝人和他的以賣香煙為生的妻子,還有一位做手工活的老大媽,她思想相當保守,她的女兒正好和她相反,生活在臭溝邊上,卻一心一意要躲開這條臭溝,非常愿意接受新思想。老舍把這些人物和溝緊緊地連在一起,這個小院就是臭溝上的一塊碑,說明臭溝的一切?!洱堩殰稀返牡谝荒皇菍懡夥徘案F人的悲慘生活:各色窮苦勞動人民終日終年乃至終生,都掙扎在骯臟腥臭的空氣里,他們的房屋隨時有倒塌的危險,院中大多數(shù)沒有廁所,更談不到廚房,沒有自來水,只能喝又苦又咸又發(fā)土腥味的井水,到處是成群的跳蚤,打成團的蚊子,和數(shù)不過來的臭蟲,黑壓壓成片的蒼蠅,傳染著疾病。泥水匠趙老頭忍受著瘧疾的折磨,車夫丁四和妻子因為家里揭不開鍋整天吵架,他們的女兒小妞子不慎掉到溝里失去了幼小的生命,藝人程瘋子和妻子不得不忍受惡勢力的欺壓。解放后,政府給溝邊的人民修了廁所,安了自來水,修了臭溝,人民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好生活。趙老頭衣食無憂,渾身又充滿了力量;丁四成為堂堂正正的工人,不再頹廢;惡霸被鎮(zhèn)壓,程瘋子終于可以有尊嚴地活著,而且恢復(fù)了藝術(shù)生命。劇作在程瘋子充滿深情的唱詞“齊努力,多作工,國泰民安享太平”中結(jié)束,對新中國的感恩、報恩之情溢于言表?!洱堩殰稀返陌l(fā)表獲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好評,還被譯成多種文字,它使外國人了解了新中國是怎么一回事,尤其是新中國為什么一成立就受到了中國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愛戴?!洱堩殰稀窐酥局仙岬膭?chuàng)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它是一個大轉(zhuǎn)折點。意味深長的是:這個大轉(zhuǎn)折和整個中國歷史進程的轉(zhuǎn)折是完全吻合的。這說明:老舍的腳步是緊緊跟隨整個民族的腳步的,他的聲音是和整個時代的聲音共鳴的。時代的進步激發(fā)了老舍的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和激情,老舍的作品也激發(fā)了人民的愛國熱情,激勵他們發(fā)奮圖強,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而獻身。
梳理老舍創(chuàng)作的民族意識嬗變過程,其實是走進老舍純凈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在他傾注了一生心血的底層人物的塑造中,所寄托的無論是貫穿一生的滿族情結(jié),深厚開闊的民族情懷,還是熱切濃烈的報國情絲,無不滲透著老舍正直、善良、熱情、剛強的人格魅力,閃爍著溫暖明亮的人間善良情感的光輝,令人肅然起敬,深深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