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勛
20來天前的情形,報刊亭老板楊先生仍記得很清楚。7月底那幾天,不斷有中學生模樣的人來詢問:這期《人民文學》還有嗎?
這本平時被他放在角落里的雜志,很快就銷售一空。楊先生說,他這里的報刊算比較全的,但這本稍顯嚴肅的文學刊物,每期也就進個三五本,很多時候月底還要退回去。在他看來,這一期雜志也沒有什么特別,雖然封面上標明了是第600期專號,但雜志的風格一如既往地樸素,更沒有贈送禮品之類的促銷。這期雜志的熱銷,讓他感覺很意外。
楊先生不知道的是,這一期《人民文學》被熱捧,甚至成了新聞事件,是因為集中推出了一批“80后”、“90后”新銳作家。更確切地說,很多人就是沖著郭敬明來的。
楊先生的報亭位于北京繁華的西單附近,地方不大,身前身后和兩側(cè)的鐵柵上擺滿了花花綠綠的雜志。在最顯眼的地方,就擺著郭敬明任主編的《最小說》。
文學向市場低頭?
體現(xiàn)在報攤上的反差,反映的不僅是不同年齡文學愛好者的閱讀代溝,也直觀展示了六七十萬和六七萬的懸殊。根據(jù)公開報道的數(shù)據(jù),《人民文學》這本與新中國同齡的權(quán)威文學期刊,如今期發(fā)行量在六七萬份左右,而郭敬明主編的青春文學刊物《最小說》,號稱每期發(fā)行量在70萬份左右,業(yè)內(nèi)人士稱,即使扣除一半的水分,《最小說》的實際發(fā)行量也有三四十萬份。
一向正統(tǒng)的嚴肅文學刊物,收錄飽受爭議的郭敬明的作品。樂觀的評論者認為,這是文學多元化的表現(xiàn);但也有激烈的批評者認為《人民文學》自甘墮落,“因為郭某人,絕不會買這期雜志”。
面對“文學向市場低頭”的質(zhì)疑,《人民文學》主編李敬澤回應說:“文學不只存在嚴肅的面,人們也不是因為嚴肅才去熱愛文學;文學有其彈性和包容度,它的邊界也在不斷變化中。純文學不存在一個明顯的界限,作為文學期刊也會注意到文學趣味性和邊界的變化。文學和市場的關(guān)系很復雜,即便是19世紀一些偉大的文學大師,也要面對市場的問題。”
李敬澤同時希望,媒體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郭敬明身上,這對其他的年輕作者也不公平。面對雜志熱銷,李敬澤表現(xiàn)得相當冷靜,甚至“嗔怪”前來問詢的記者:“還不是你們媒體炒作的。”
但也不能說他們對此結(jié)果毫無預料。在600期專號卷首的“留言”里,雜志編輯部寫道:“這份專號不是一個關(guān)于‘幾零后的專號。我們當然知道‘80后或者‘90后曾經(jīng)或?qū)⒁俗⒛?,但是,我們也認為,‘幾零后的說法中所含的圖景和邏輯遮蔽了實際發(fā)生的寫作的豐富面貌?!?/p>
然而,僅從刊出的作品來看,姑且不論其“藝術(shù)水準”的高下,只看作者,絕大部分都是寂寂無名的年輕人。其中并不包括著名的青春偶像韓寒、張悅?cè)坏?,占?jù)封面正中位置的郭敬明和《小時代2.0之虛銅時代》,無疑是最耀眼的名字。因此,讀者很難做到“不把注意力放在郭敬明身上”。
文壇“趙本山”?
而作為另一方,郭敬明對能登上《人民文學》表現(xiàn)出了“我很欣慰”的姿態(tài)。在郭和他的粉絲們看來,《人民文學》此舉,代表著主流文學界對青春文學在市場打拼中確立的地位的追認。
在此之前,集作家、老板、主編和出版社高管于一身的郭敬明,儼然有了文壇領(lǐng)袖的氣象。在財富上,他連年榮登作家富豪榜榜首;文學成就上,他本人自詡為“這一段文學史無法繞過去的人物”,除了被法庭認定的抄襲“污點”之外,年紀輕輕的郭敬明已足夠成功。
“寫而優(yōu)”之后的郭敬明,辦雜志、當總編,開始向文壇“伯樂”的方向大步邁進。在他的旗下,聚集了七堇年、蘇小懶、落落等一批頗有市場號召力的青春文學寫手。
7月13日,在郭敬明團隊和長江文藝出版社主辦的“THE NEXT·文學之新”選拔賽北京總決賽上,人們再次見識了郭敬明的偶像氣質(zhì)和號召力。在王蒙、張抗抗、周國平、劉震云等文壇前輩的映襯之下,現(xiàn)場最耀眼的明星依然是被粉絲稱作“小四”的郭敬明。
一位現(xiàn)場目擊者這樣描述當時的盛況:“能容納六七百人的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的禮堂里,一水兒的青春無敵‘90后,且個個裝備齊全:閃光燈牌、熒光棒、大標語、肩貼、胸貼、T恤衫。不追星的同志不知道,這些都是粉絲追明星必備,只有在超女快男的晉級賽和決賽現(xiàn)場,在大牌藝人的演唱會上,才會出現(xiàn)。它們現(xiàn)身與文學有關(guān)的場合,這是頭一遭?!?/p>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筆者調(diào)查了身邊的眾多文學愛好者,雖然無人不知郭敬明的大名,但竟沒有一個完整看過郭敬明的任何一部作品;職業(yè)研究者和評論家,在看過《人民文學》刊登的郭敬明作品后,也搖頭直說“真糟糕”。但這并不影響他擁有數(shù)量龐大的讀者和死忠粉絲。哪怕是抄襲這樣的嚴重污點,在粉絲眼里也不算什么,甚至倒成了優(yōu)點。“有些人就是嫉妒小四,有本事你也抄出個郭敬明試試!”有粉絲在郭敬明的博客上這樣留言。
這是一群我們無法理解的“90后”。他們還未掌握媒體的評論資源,主流文學界很難聽到他們的聲音。但他們手握巨大的購買力,足以支撐起郭敬明們的市場領(lǐng)袖地位。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把郭敬明比作趙本山,以—人之力讓青春文學成為一種產(chǎn)業(yè),盡管有炒作過度之嫌,但利大于弊?!爸灰粋€人才拉動,就會有一批人出現(xiàn)。要形成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這個領(lǐng)頭羊很重要。郭讓年輕人對文字文化有興趣,影響還是積極的,不過要謹防過分炒作?!?/p>
幕后的推手
從作家到出版人,郭敬明的市場化之路背后,一直有一個強大的推手和平臺。
今年年初,25歲的郭敬明被任命為長江出版集團北京圖書中心副總編輯。從青春偶像到最年輕的副處級出版社領(lǐng)導,這個跨越令很多人吃驚。其實,在熟悉內(nèi)情的業(yè)內(nèi)人士看來,兩者早已情投意合,只欠一紙任命。
雙方的正式合作,早在2006年9月已經(jīng)開始。當年郭敬明攜自己的作品轉(zhuǎn)投長江社,雙方簽下合作協(xié)議,共同打造青春文學創(chuàng)作平臺。
聘用郭敬明的這家出版機構(gòu),在業(yè)內(nèi)以對圖書市場的靈敏嗅覺和精準把握而著稱。雖然名義上仍是體制內(nèi)的出版機構(gòu),但該中心的運作頗似市場上風生水起的民營出版工作室。雖然掛著“文藝”的標簽,但實際上,這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涉及所有領(lǐng)域,僅列舉最近比較有名的:劉震云的《一句頂)5-句》、馮小剛的《非誠勿擾》、宋丹丹的《幸福深處》、沈星的《兩生花》、曲黎敏的《從頭到腳說健康》等,涵蓋文學藝術(shù)、名人自傳、健康養(yǎng)生、歷史文化等各個領(lǐng)域,其中很多長期盤踞于各種暢銷書排行榜上。
這家出版機構(gòu)的核心人物,是人稱“金黎組合”的金麗紅和黎波。這兩位聯(lián)手,曾掀起過崔永元、白巖松等名人出書的風潮,也創(chuàng)造過《狼圖騰》這樣余波未了的暢銷神話?,F(xiàn)在,火爆的青春文學又成為他們開疆拓土的新方向。他們發(fā)掘的最成功的作者,無疑就是郭敬明。
在各種場合,長江出版集團北京圖書中心副總編輯黎波都鼓吹市場的重要性。在私下場合他曾表示,出版社當然要賺錢,只要不是淫穢色情,不反黨反社會主義,什么書都可以出。哪怕明知道它是垃圾,但是只要有市場,我們就要出。
而事實證明,他們的市場化策略非常奏效。這家總共只有十幾名編輯的出版機構(gòu),去年的圖書銷量碼洋達到了2個億。長江出版集團北京中心市場準廣部主任趙萌表示,2個億的銷售碼洋中,郭敬明的圖書銷量就占了一半。現(xiàn)在的郭敬明,是用業(yè)績“說話”的。因此,他們與郭敬明的聯(lián)手,可渭水到渠成。
2008年7月4日,北京,盛大文學有限公司成立,郭敬明與劉震云、海巖、余華等作家同堂。
傳統(tǒng)作家正在淡出
與郭敬明以及青春文學的火爆同時發(fā)生的,是一些傳統(tǒng)作家的日益小眾化、邊緣化。
長期觀測圖書零售市場的開卷圖書,日前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增長報告。2009年上半年圖書零售同比增長5.43%,出版市場“回暖”的趨勢明顯。但占據(jù)暢銷總榜前列的,是《不生病的智慧》這樣的大眾健康圖書,《明朝那些事兒》等通俗歷史讀物,以及靠鮮明民族主義和“陰謀論”色彩吸引眼球的《中國不高興》、《貨幣戰(zhàn)爭》等。
值得關(guān)注的是,在上半年暢銷書總榜前3C位中,小說只有6部,包括都市職場小說“杜拉拉”系列,除此之外,榜單上籠罩一片青春幻影和盜墓的陰森之氣。開卷指出.上半年文學類圖書的最大趨勢是:網(wǎng)絡(luò)文學作家和非職業(yè)作家愈戰(zhàn)愈勇,攻城略地,而傳統(tǒng)作家似乎正在逐漸淡出,
這其中唯一的例外,似乎是排在上半年虛構(gòu)類圖書榜首的張愛玲遺作《小團圓》但這并不意外,在大陸版推出之前,因為被大肆渲染的強烈自傳色彩和傳奇出版經(jīng)過,吊足了讀者的胃口。而單從文學性來說,它在張愛玲作品中也只能算末等。
多位文學評論者向筆者提起,今年以來最有分量的文學作品,應該是蘇童的《河岸》。這部充滿史詩氣質(zhì)和獨特意象的小說,一推出就受到國內(nèi)外評論界的關(guān)注,并作為唯一的中國作家以及獲獎大熱門,入選曼氏亞洲文學大獎但這樣的口碑,僅限于
個狹小的圈子內(nèi)。知道這部小說的讀者有限,而其首印數(shù)量,也只有區(qū)區(qū)7萬本,與動輒銷量上百萬的郭敬明作品,不可同日而語。
綜觀近期的文壇熱點:作協(xié)主席簽約網(wǎng)站比拼點擊量,“張愛玲遺作”擠牙膏樣被發(fā)掘,賈平凹的《廢都》“無刪節(jié)”再版……傳統(tǒng)作家的片刻風光,似乎只能靠炒作窺隱、情色描寫等噱頭吸引眼球。
面對時下喧擾的文壇,也有人滿懷疑慮一位多年的文學愛好者感嘆:“文學市場化的年代,還會產(chǎn)生《平凡的世界》這樣觸動人心的作品嗎?像路遙那種埋頭用生命寫作的作家,將何處存身?” 編輯 曉波 美編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