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序友 邱粵勇 張偉東 楊繼雄
【關(guān)鍵詞】 肝硬化; 膽堿脂酶; 膽汁酸
肝硬化晚期多出現(xiàn)血清總膽紅素(TB)升高及血清白蛋白(ALB)降低。筆者收集我院2005-2008 年收治肝硬化患者臨床資料,以觀察血清膽堿脂酶(ChE)、總膽固醇(TC) 和總膽汁酸(TBA)水平與肝功能變化的關(guān)系。
1 臨床資料
1.1 材料 來自2005-2008年在消化內(nèi)科及感染科住院經(jīng)B超或肝臟活檢確診為肝硬化患者 130例,其中男88例,女42例,年齡12~59歲,平均33.3歲。Child-Pugh:A 級32例,B 級44例,C 級41例。對照組為我院健康體檢者80例,排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腎疾病及其他代謝性疾病,男48例,女32例,中位年齡53歲(39~71歲)。所有樣本血生化中肝、腎功能正常,肝臟B 超檢查無異常,乙肝兩對半檢查正常。
1.2 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于入院后次晨空腹抽血,分離血清后立即送檢,采用日本Olympus AU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ChE(正常參考值5400~13 200 L)、TBA(正常參考值<10μmol/L)、總膽固醇(正常參考值360~520 mmo/L)。
1.3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兩組年齡資料行秩和檢驗,性別資料行χ2檢驗。各組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經(jīng)正態(tài)性和方差齊性檢驗,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有效數(shù)字根據(jù)正常參考值分別確定。
2 結(jié)果
2.1 兩組年齡與性別分布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可比性。
2.2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見表1,2 。
3 討論
肝硬化進入失代償期,表明肝細胞損害已達到一定程度,此時會影響膽堿脂酶、血脂及總膽汁酸的水平。
ChE由真膽堿脂酶(AChE)和擬膽堿脂酶(PChE)兩部分組成[1],血清ChE以來源于肝臟的PChE為主,而來源于神經(jīng)細胞和新生紅細胞的AChE含量甚微[2]。PChE是由肝細胞合成的水解酶,肝細胞變性、壞死越嚴重,PChE合成越少。肝硬化時,隨著肝臟組織纖維化的進展,肝臟正常結(jié)構(gòu)被破壞,肝細胞供血不足、功能受損,合成的PChE不斷減少,血清PChE的活力也將明顯下降[3-4]。本組資料提示,肝硬化組患者的空腹SChE活力明顯下降,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而且ChE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級B級的患者中低于A級,C級則最低(P<0.01),說明膽堿酯酶活力隨肝功能的下降而下降。
TBA的生成和代謝與肝臟有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是反映肝實質(zhì)性損傷的一個重要指標[4]。TBA的測定對各種肝病均有診斷意義,尤其是在肝臟損害慢性化和出現(xiàn)纖維化改變時,反應(yīng)更為靈敏[5]。分析本組資料發(fā)現(xiàn),肝硬化組較對照組TBA明顯升高(P<0.01),TBA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級B級的患者中比A級高,C級則為最高,三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說明隨肝功能下降,TBA呈增高的趨勢。
TC主要在肝細胞的微粒體內(nèi)合成,肝硬化或活動性肝病時,TC特別是膽固醇酯會明顯低于正常。本研究發(fā)現(xiàn),肝硬化組TC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而且在肝硬化組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級越差,TC下降越明顯(P<0.01)。
本組資料還發(fā)現(xiàn),在肝硬化組中ChE降低、TBA升高以及TC下降等的變化均比常用的ALB下降、TB升高和ALT下降等變化早且明顯。在Child-pugh分級處于A級和B級之間時,ALT、TB和ALB水平尚未發(fā)生改變,但ChE、TBA和TC均已有顯著變化。對于經(jīng)常接受白蛋白輸注的肝硬化患者,其血清白蛋白水平可能較高,但其ChE、TC均不受輸入白蛋白的影響,可以客觀地反映肝細胞的合成能力。本研究說明,ChE、TC和TBA的聯(lián)合檢測,可以作為肝病較敏感的檢測指標,而且對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判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參 考 文 獻
[1] 郭銀燕,楊寄華.肝硬化患者血脂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臨床消化病雜志,2001,13(3):120-121.
[2] 孫宏勛,顧洪濤,李宏峰.血清丁酰膽堿酯酶與肝硬化Child-Pugh分級的關(guān)系.臨床檢驗雜志,2003,21 (1):47.[3] 鄭春梅,龍堯,鄧巧娟.乙型肝炎患者血脂水平與病情和預(yù)后關(guān)系的探討.廣東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2004,22:120-123.
[4] 張衛(wèi)衛(wèi),王學(xué)清,李巖.血清前白蛋白、膽堿脂酶對判斷肝硬化患者肝儲備功能及預(yù)后的臨床價值.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02,22 (11):673-674.
[5] Kaplan IA,Pesce A.Clinical chem istry.4th Ed.St.Louis:Mosby,2003:60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