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舒曼
2009年9月5日,南京大學教授、著名文史專家卞孝萱先生遽歸道山,享年86歲。站在訃告前,有震驚、有遺憾、有悵惘。正值上課時間,身旁人流如織,一種對于生存的荒謬感油然而生:你熟悉的人離去了,世界卻巋然不動,運轉(zhuǎn)如常。暑假前尚在學校圖書館古籍部見過卞先生,當時他精神健旺,依然是斜斜握著一支圓珠筆,專注地抄寫資料。如今卻已天人永隔,相見無期。
余生也晚,我入南京大學時,卞先生早已離休,且我在歷史系,卞先生屬中文系,未曾有福分親炙于老先生。師長中卻頗有幾位對卞先生執(zhí)弟子禮,因此對老先生的學問人品早有耳聞。
2003年,卞先生的《唐人小說與政治》出版。是年卞先生80高齡,老驥伏櫪之志,著實令后學感佩。這部書亦是卞先生一向主張文史互證觀點的最佳體現(xiàn)。卞先生曾輔助范文瀾修訂《中國通史簡編》,又協(xié)助章士釗撰寫《柳文指要》。這兩位文史大家給了卞先生很深的影響。尤其范老的“專通堅虛”四字,卞先生奉行終身。
范文瀾“專通堅虛”的治學理念,蔡美彪在《范老論學四則》中做過詳細闡釋:“?!敝笇W人立身的專業(yè)領(lǐng)域,不可漫無目的地求知?!巴ā笔钦f中國歷史既是一條貫通的長線,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個大面,專攻一點,容易不及其余,要把握前后左右的關(guān)系,專通結(jié)合?!皥浴笔侵螌W態(tài)度,對待學問要有堅定的信心,堅持的毅力和決心?!疤摗眲t是指虛心的態(tài)度,不驕傲自滿。
《柳文指要》修訂出版時,章士釗已年屆九旬。其時卞先生在河南干校勞動,章老專門給周總理去信,調(diào)卞先生回京校閱全書。在校閱過程中,為拾遺補闕,卞先生專門寫了賞析柳詩的筆記,又在醫(yī)書中發(fā)現(xiàn)《柳柳州救死三方》,使學界對柳宗元在永州的生活及他與劉禹錫的交往多了一層了解?!读闹敢烦霭婧螅吕显俅沃聲偫?,夸獎其才學。卞先生得以留京繼續(xù)學術(shù)研究,不再返回干校。老一輩學人對后輩的提攜,卞先生終生銘感。
卞先生認為,文史各有特色和專長,將文史混為一談固然不好。但如今的學科分類過細,實際上妨礙了各個學科間的交流合作,學人眼界狹窄,亦很難出現(xiàn)淹通博大的人物。因此學史的人需要知文,而學文的人必得通史,方才具備研究問題的眼光和基礎(chǔ)。
唐代傳奇研究者眾,多從文學角度出發(fā),討論其寫作技法與人物性格。而卞先生獨辟蹊徑,研究唐傳奇與唐代政治的關(guān)聯(lián)。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文學往往折射著大時代的精神。許多不便明言的個人遭際和政治情緒,以幽微曲折的窮式,隱藏在一篇篇傳奇小說中。
提到文史互證,就不能不說陳寅恪。陳先生十分看重詩史互證,早年的《元白詩箋證稿》、晚年的《柳如是別傳》都是明證。歷史小說家高陽稱陳寅恪是“雙山一手”,以白香山為表,李義山為里,典故運用已臻化境。高陽認為,“詩史”有著明暗兩面?!爸袊鴤鹘y(tǒng)的詩,可通過運用典故的手法,來隱藏歷史的真相或者個人的感情與秘密?!彼摹陡哧栒f詩》以詩文為材料,將蘊含其中的史實做了剔抉鉤沉。如對李商隱《無題》諸首本事、董小宛入清宮始末、王國維沉湖等疑案,都詳作分析,結(jié)論雖不全然令人信服,卻成一家之言。
與上述兩位文史大家不同,卞先生文史互證的歸依是文?!短迫诵≌f與政治》揭示出唐傳奇的政治背景,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作者何以這樣行文。如被王國維稱為“宋以后通俗小說之祖”的《唐太宗入冥記》,其主旨在廓清“玄武門之變”的史實,描述了一代英主唐太宗在陰司的窘狀。卞先生考訂出其成書于武盟以周代唐之初,目的在降低太宗威望,迎合武曌鞏固政權(quán)的需要。因之它是一部以佛教因果報應為外衣的政治譴責小說。這就解釋了《唐太宗入冥記》這樣與唐代主流意識形態(tài)如此不符的小說何以在那個時期出現(xiàn),可以幫助讀者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與時代的關(guān)聯(lián)。又如《補江總白猿傳》,卞先生根據(jù)唐初長孫無忌、褚遂良、歐陽詢等諸臣之間的矛盾和傾軋,考訂出此文乃是想與歐陽詢爭書名的褚遂良倩人所作。作者將發(fā)生于歐陽詢祖父歐陽頠的南征故事,移于其父歐陽紇。小說譏諷歐陽詢?yōu)樵澈锼?,以達到貶損對手的目的。這些都是以史證文。
也正因為卞先生淹通文史,才能在他人未曾留意的細節(jié)中有所發(fā)覆,道人所未道。文史互證的研究方法,對卞先生來說,其實是一以貫之的。如《劉禹錫年譜》中通過對北朝民族融合的時代背景的探討,得出劉禹錫為匈奴后裔的結(jié)論。又在安史之亂時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的史實基礎(chǔ)上,考訂出劉禹錫生于蘇州地區(qū)。在《鄭板橋叢考》一書中,以家藏鄭板橋印譜及鄭板橋與袁枚二人互相譏誚的詩句等材料為依據(jù)。更正了流傳甚廣的“徐青藤門下走狗鄭燮”,實為“青藤門下牛馬走”。這些考證,都顯示出深厚的文史功底。
因所學專業(yè)的緣故,我亦不時到校圖書館古籍部查閱資料,在那兒經(jīng)常能見到卞先生。一頭白發(fā),聲如洪鐘,令人印象深刻。老先生會為了核對某條文獻,專程拄拐從龍江坐車過來。其實資料的核對往往很快,路途所需時間反倒較長。前輩學人對待學術(shù)的認真和執(zhí)著,由此可見一斑。查完資料,老先生即起身離去,并向工作人員致謝道別。卞先生一口揚州普通話,我是維揚人氏,聽來格外親切。因與老先生不熟,見面只是道一聲“卞先生好”,就各自看書。
真正和卞先生有接觸,還要從一篇約稿說起。2005年起,卞先生在南京曉莊師范學院的學報主持“書院文化”專欄。次年,卞先生向我導師約稿。導師鼓勵我們投稿,我碰巧對書院有些興趣,就應承下來。經(jīng)過數(shù)月查閱資料和寫作的過程,最終交稿。文章發(fā)表后,在古籍部又碰到老先生,極口稱贊,倒讓我很不好意思。那篇文章自然算不上好,有些說法現(xiàn)在看來甚至顯得幼稚,老先生這么說,是獎掖后學的意思。又說現(xiàn)在的讀書條件很好,是他年輕時候沒法比的。許多古籍都編纂成了叢書出版,查找起來十分方便,這在以前不敢奢望。年輕人要趁此多讀書,多寫東西。我謹唯唯受教。此專欄的文章在去年年底由中華書局結(jié)集出版,也算是圓滿了我和老先生之間的一段緣分。
2007年,我留校在圖書館工作。10月間,圖書館舉辦讀書節(jié),閉幕式上照例要請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作為優(yōu)秀讀者代表講話。這一年我們請了卞先生。卞先生對讀書節(jié)的活動非常支持,他亦很愿意講一講自己與圖書館的因緣。
卞先生的求學經(jīng)歷十分特殊,他經(jīng)常說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是自學成才。在自學的道路上,除了那些幫助、獎掖過他的大家,圖書館就是最好的老師。
卞先生出生于揚州大族,他的族祖卞寶第,與陳寶箴同年,累官至湖廣、閩浙總督等職,是清末的清流名臣。后雖家道中落,卻仍是詩書傳家。卞先生襁褓失怙,十九歲的寡母帶著他靠典當祖產(chǎn)艱難度日。
卞先生的啟蒙老師也是母親。其母本不識字,為教幼兒讀書,每日問人四字,再教給兒子,母子同識干字。其苦心德操,堪比畫荻的歐母。柳亞子、陳寅恪等多位名家都曾就此事題詠,卞先生將之編為《娛親雅言》。
由于家境困窘,卞先生未滿弱冠就前往上海謀生。1948年肄業(yè)于上海立信會計??茖W校,先后就職于上海遠東商業(yè)銀行、上海及廈門中國實業(yè)銀行。他白天在銀行上班,晚上到圖書館苦學。對未經(jīng)正規(guī)學校培養(yǎng)的青年來說,圖書館無異于知識的海洋。因此卞先生終身對圖書館懷著深厚的感情。他說圖書館是大園圃,是讀書人的家。讀書人離不開圖書館,圖書館也因大家的利用更顯價值。
即便從事著與學術(shù)毫無關(guān)系的工作,卞先生依然堅持對文史的研究,搜集整理民國以降人物的碑傳資料,并最終在解放后結(jié)集為《辛亥碑傳集》、《民國碑傳集》兩部書,可說是錢儀吉等人《碑傳集》的續(xù)書。
解放前卞先生在北京的銀行工作,工作之余,仍舊到圖書館讀書。正是這樣的勵志苦學,深為金毓黼賞識,將卞先生推薦到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才有此后與范文瀾的遇識。襄助章士釗,也是因為到圖書館查閱資料,遇到章老的秘書王益知,進而以學問得到章老的褒揚和獎掖。種種因緣際合,皆是因書而起,端的讀書人本色。
我仍記得講座時,卞先生鼓勵青年學子們多讀書、讀好書、寫好文章。卞先生演講時極富激情,洪亮的聲音配合著手勢,很有感染力。大家都覺得,以老先生的精氣神,何至于米,直可相期于茶。可聲猶在耳,人已不在。
卞先生走后數(shù)日,便是第25個教師節(jié)。同門師徒數(shù)人小聚,席間說起卞先生。某老師模仿卞先生說話,鄉(xiāng)音語氣酷似?;秀遍g,好像老先生還在我們身邊。卞先生將書房命名為“冬青書屋”,“在人雖晚達,于樹似冬青”,是老當益壯的意思。冬青凌寒而不凋,正如卞先生的學術(shù)生命,蒼翠而綿長。斯人雖逝,其道長存。吾等后輩當努力追隨先生的腳步。
(本文編輯宋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