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吉林
媒妁在我國歷史上由來已久,可以說無媒不婚。而所謂“媒”,則指謀合二姓之義;妁,則指斟酌二姓之義。《中國婚姻史》認為“媒妁具有居問人之性質(zhì),在買賣婚時代當即有之;殆買賣婚演變而為聘娶婚,買妻賣女之居間人亦演變而為媒妁,遂以合姓為難,賴媒往來,以傳婚姻之言也矣,或即為‘使?!泵藉枪糯信槿⑦^程中必不可少的中間人,是婚俗禮法的一個重要角色,在我國,媒妁有自己的發(fā)展演變的軌跡,并形成了各色稱謂,反映了我國古代婚俗文化的一些特點。
關(guān)于媒妁的起源,歷史并無明確記載,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最早的媒人是女媧。據(jù)宋人羅泌《路史·后紀二》記載,女媧“禱于神祗,而為女婦正姓氏,職昏因,通行媒,……是日神媒。”羅蘋注引《風(fēng)俗通》曰:“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昏姻?!迸畫z為媒,可算是媒人的祖師了。這也說明在遠古時期已經(jīng)有媒妁存在了,它應(yīng)該是人類由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演變后的產(chǎn)物。至殷周時,媒妁的作用日顯重要,沒有媒人,就沒有婚姻,即使是兩情相悅的自由戀愛,也必須通過媒人來正式提親,否則當事男女就得不到家庭和社會的認可?!对娊?jīng)·豳風(fēng)·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以及《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中所說的“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講的都是當時媒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周代政府還設(shè)有官媒,據(jù)《周禮·地官》記載:“媒氏掌萬民之判(婚配)。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人子者,書之。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惫倜秸乒苤錾娜丝?,限制著男女的婚嫁年齡,不但撮合男女,還負責(zé)實施類似現(xiàn)代婚姻法所規(guī)定的條律。官媒的權(quán)力之大,憑著一本花名冊,便可操縱國內(nèi)男女的婚姻。至春秋時,官媒的設(shè)立已成為一種制度,《管子·人國篇》記載“凡國皆設(shè)有掌媒”,國家對男女婚姻的管理已經(jīng)制度化了,這當然也是我國古代禮制文化發(fā)展的結(jié)果。戰(zhàn)國以后,官媒就逐漸為私媒所替代,但并未完全消失。私媒當時在民間廣泛存在。很多私媒為了撮合成功賺取謝禮,就難免有吹捧坑騙之嫌?!稇?zhàn)國策·燕策》中蘇代對燕昭王說:“周地賤民,為其兩譽也:之男家,曰女美;之女家,曰男富。”這里的賤民說的就是私媒,他們中有的為了謀取私利而欺騙男女雙方。
漢代以后,凡男女婚姻,也均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班固《白虎通》載:“男不自專娶,女不自專嫁。”清代陳立注:“將欲與被合婚姻,必先使媒氏通其言……婚必由媒交接?!比绻安淮改钢藉?,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孟子·滕文公下》)如樂府民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母白媒人,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奔词挂募?,也要通過媒人,可見在漢代媒妁依然重要,沿襲了前代遺風(fēng)。到了隋唐,媒妁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短坡伞艋椤罚骸盀榛橹?,必有行媒。”
此前男女婚配必有媒人還是一種禮法的要求,但在這里,媒人已成為必需的法律條件。到了宋代,“說媒”已成為一種職業(yè),根據(jù)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汴京“有媒有數(shù)等:上等戴蓋頭,著紫背子,說宮親宮院恩澤。中等戴冠子,黃包髻背子,或只系裙,手把清涼傘兒,皆兩人同行?!泵藉延须A層之分和職業(yè)化的服裝。當時媒妁已經(jīng)有了自己專門的行會組織,行會就是同行業(yè)的聯(lián)合組織,有自己的行規(guī),而國家通過行會控制管理媒人這個行業(yè)。元代對媒妁的管理也很具體,當?shù)氐拿饺擞舌l(xiāng)社推選而產(chǎn)生,然后官方進行登記,然后頒發(fā)行媒的學(xué)習(xí)手冊《至元新格》,讓他們熟悉行媒的章程和律令。明清兩代的《明律》和《清律》也基本沿用了唐宋有關(guān)媒妁的法律,規(guī)定媒妁在婚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對他們的職責(zé)進行了明確的劃分。媒妁能夠在古代社會長期存在并且作為一種法律制度確定下來,是與我國古代特殊的以血緣為中心的父權(quán)制社會結(jié)構(gòu)息息相關(guān)的。為了保護男方的家庭財產(chǎn),保障女子有基本的生活保證,男女雙方需要一個中間人對雙方以財產(chǎn)為中心的各項條件進行反復(fù)的比較衡量,代替對方進行討價還價;并且古代締結(jié)婚姻的“六禮”程序繁雜,不經(jīng)專門的職業(yè)人代勞是很難完成的。
在媒妁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形形色色對媒妁的稱謂,這些稱謂或褒或貶,反映了人們對媒妁既恨又愛的復(fù)雜文化心理。下面對這些稱謂作以介紹。(1)伐柯人。這個稱呼來源于《詩經(jīng)·豳風(fēng)·伐柯》:“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所以后世稱媒人為“伐柯人”,稱提親為“伐柯”,稱作媒為“執(zhí)柯”或“作柯”。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嫁娶”條載:“其伐柯人兩家通報,擇日過帖。”即指媒人說親。(2)冰人。這個稱呼來源于《晉書·索紞傳》,據(jù)說令狐策夢見自己立于冰上,與冰下人語。醒后使占夢者索紞卜,索紞曰:“冰上為陽,冰下為陰,陰陽事也。士如歸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與冰下人語,為陽語陰,媒介事也。君當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焙笫浪旆Q給人作媒為“作冰”,媒人便有了“冰人”的稱呼,甚至把締結(jié)婚姻雙方送給媒人的禮品叫“冰敬”,岳父則成了“冰翁”。(3)紅娘。這是今人用得最多的稱謂,它來源于唐代元稹《鶯鶯傳》,王實甫據(jù)此改編為《西廂記》雜劇。劇中張生與崔鶯鶯相愛,經(jīng)崔鶯鶯的侍女紅娘從中設(shè)謀撮合,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此后,“紅娘”便成了媒人的美稱,是一個帶有明顯褒揚情感的稱呼。(4)月下老人。這個稱呼來源于唐人李復(fù)言所作傳奇《續(xù)玄怪錄·定婚店》;“唐代韋固旅次宋城南店,遇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檢書。問:‘所檢何書?云:‘婚牘耳。又問:‘囊中何物?云:‘赤繩耳,以系夫婦之足。雖仇家異域,繩一系之,亦必好合。”此后,月老的傳說逐漸傳開,后世因又稱媒人為“月下老人”或簡稱“月老”。由于月老撮合男女因緣時以紅繩為工具,所以后世有“千里因緣一線牽”的說法,一些地方在婚姻儀式上便有牽巾禮儀。(5)馬泊六,亦稱“馬伯六”或“馬佰六”。這個稱呼常用于貶義,指為了收斂錢財而為男女搭橋的老婦。如《水滸傳》第23回寫王婆自云“老身為頭是作媒,又會作牙婆,也會抱腰,也會說風(fēng)情,也會做馬泊六。”那么這個稱呼是怎么來的呢?清代褚人獲纂輯的《堅瓠廣集》中云:“俗呼撮合者曰‘馬佰六,不解其語,偶見《群碎錄》:‘北地馬群,每一牡將十余牝而行,牝皆隨牡,不入他群……愚合計之,亦每伯牝馬用牡馬六疋,故稱馬伯六耶?”也就是說“馬佰六”講的是公馬和母馬在馬群中的比例,這種以馬指媒人的稱呼顯然帶有強烈的貶低意味。但是關(guān)于這個稱呼的來源也有另外的觀點,《后漢書·馬援傳》:“昔秦人有隴之地,為周牧馬。時天子以肆馬之乘為尊而居出有行。秦人居隴地而逐土人,每有俘者,男皆奴之,唯女留之于馬槽而伯(泊),以供兵士。故兵士皆以馬伯留為樂?!笨梢?,“馬伯留”在這是指俘獲來的女子,但后世卻演變?yōu)閷γ饺说姆Q呼,其間的演變過程怎樣,還有待進一步考察。(6)保山。指像山一樣穩(wěn)固可靠的保證人。如《紅樓夢》第119回:“他說二爺不在家,大太太做得主的,況且還有舅舅做保山?!币虼?,舊時亦別稱媒人為“保山”。除了以上比較為人熟知的媒妁的稱謂外,根據(jù)清梁章鉅《稱謂錄》,媒人的稱呼還有以下幾個:涓人、中涓、媒媼、媒介、良游、媒伯、媒娉、騫修等,此不贅述。
媒妁在我國古代長期存在,是我國禮制文化和婚俗文化的一種反映。媒妁的存在,對古代家庭的管理乃至社會的控制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媒妁也確實在事實上造成很多家庭和婚姻的悲劇,當然這些悲劇歸根結(jié)底是封建倫理制度造成的,但是人們在無法沖擊現(xiàn)存制度時,只有把矛頭指向媒婆。這從人們對媒人五花八門的稱呼中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