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明明
有一位教育家說過:“兒童的教育是一種充滿不確定的事。”的確,學生作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情感、靈性在課堂中進行共享、碰撞、對話。隨著新課程的逐步深入,學生的生命和個性得到了尊重,品德課堂正由靜態(tài)走向動態(tài),由呆板變得鮮活,我們每天都在享受那一句句富有創(chuàng)意的話語、一次次情感的碰撞與交融。把握每一個瞬間的生成,就能使品德課堂充滿智慧、活力四射!
一、善待突發(fā)事件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蔽覀兊钠返抡n堂中難免會發(fā)生教學主題之外的突發(fā)事件。面對這些意外生成,教師要保持冷靜,尋找有價值的現(xiàn)場資料并由此切入,變偶發(fā)事件為教育良機,在妥善處理的同時,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探究,即時生成相應的道德話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案例一]
那天,上課鈴聲還未響起,五年級(一)班的學生亂成一團,紛紛議論著一則爆炸性新聞:有人把大便拉在褲子里了!我跑去一看,原來是小莎!她原本智力低下,又不善于跟任課老師交流,在低年級的時候就出現(xiàn)過這樣的意外??涩F(xiàn)在畢竟是五年級學生了,多難堪呀!
我一進教室,就看到男同學全在一旁起哄,女同學都捂著鼻子跑到走廊上指指點點!難怪小莎只能凄涼地哭泣了。當時我也沒顧得上說什么,只是趕緊領著小莎去清洗,在聯(lián)系不到她家人的情況下,又臨時從體育室找來一條成人的運動褲給她將就著穿上。
這一忙下來,第二節(jié)課已上了五分鐘。等我和小莎回到教室時,學生一看小莎的穿著,竟然又哄堂大笑起來!本來就窩火的我當時真的想發(fā)怒了!可猛然間轉念一想:可否利用這節(jié)品德課來探討這個話題呢?
于是,我調整了教學計劃,決定提前上原本安排在下一課的《讓我們同行》。一開始,我并沒有直接引入話題,而是通過大量事例,先讓學生初步理解人與人之間只有將心比心才能活得快樂,只有自己付出關愛,才能得到別人的關愛。然后又讓學生說說,在我們身邊,什么時候、什么人需要大家伸出熱情的手,送出溫暖的關懷。接著,我拋出了剛才的事件,反問學生:“發(fā)生了這樣的事,當時的你又是怎樣做的?”一個問題,問得所有學生寂靜無聲。就這樣,我讓學生靜靜地想了整整五分鐘。正是這寶貴的沉默過后,學生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錯誤言行大大地傷害了別人,也錯失了向他人付出關愛的好機會!接下來,學生紛紛自我剖析、自我檢討,真誠地向小莎說了聲“對不起” !
這堂課后,再也沒有人去嘲笑小莎了。這一節(jié)臨時調換的品德課,其效果遠遠超過了當場斥責學生。一次突發(fā)事件成了課堂生成的“點金石”,成就了一方智慧飛揚的天地。
二、捕捉意外問題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時常會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問題。面對弦外之音,教師若裝聾作啞,將挫傷學生學
習的積極性;若嚴詞斥責,將泯滅學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將使學生疑竇倍增,如墜云霧。而最有效的辦法是先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繼而因勢利導,把學生脫軌的思維引導到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上來。而此刻,這些意外問題也就成了課堂生成的催化劑,許多不曾預約的精彩也會紛至沓來。
[案例二]
那天我到五年級(二)班上課,教學內容是《園丁贊歌》。這一課的內容非常生活化,我決定先讓學生充分交流自己在學校中的生活故事。然而,當學生說到自己最喜歡的老師時,我卻感到了始料不及!
這個班在四年級時是王老師帶的,她是一位公認的優(yōu)秀教師:負責任,課上得好,帶班學生成績進步快,行為習慣養(yǎng)成得非常不錯!而目前接任的老師給大家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因為他一向上課較隨意,對學生的要求比較放松。
當我提出“誰是你最喜歡的老師”這一問題時,本以為大家必選王老師,可他們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全班五十多個學生,有三十多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現(xiàn)任老師。其理由更讓我大跌眼鏡:有的說新老師上課就像講故事,不像以前的老師上課很枯燥;有的說新老師幾乎不布置家庭作業(yè),學習變快樂了;還有的說老師看到他們犯錯誤不會嚴詞批評,不像原來的老師那樣丟一張小紙片也要橫加指責……
面對如此選擇,我有些無話可說。我想,喜歡一個輕松、開明的老師是可以理解的,過于嚴格的老師的確不受歡迎。可學生的選擇標準就一定正確嗎?他們的價值觀顯然需要糾正。于是,我讓僅有的幾個喜歡王老師的學生說明了自己的理由,他們都說提了王老師的盡心盡職。我抓住這個機會向學生提問:“為什么王老師要這么操心?為什么王老師要對你們的每一個小習慣都要求得那么嚴格?……”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討論,不少學生真正領悟到了王老師的良苦用心,認識到了她也是一個好老師!我沒有讓學生再度選擇,但是,通過這樣的探討,學生顯然更多地認識到了老師付出關愛的表現(xiàn),更好地感受到了學校生活的幸福!
每一次意外,都是師生生命潛質的一次提醒,恰當?shù)奶幚?,是對生命潛質的積極激發(fā);而草率的處理,則是對生命潛質的壓制。捕捉意外問題,因勢利導,才能使學生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增強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主動學習的能力,從而使我們的課堂活力四射。
三、 放大錯誤信息
品德課上難免會存在相當?shù)恼`差,如對道德主題的偏離甚至“違背”。當課堂教學中的道德內容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相背離時,就會使他們感到困惑。于是學生便會憑借自己的經(jīng)驗主觀判斷孰對孰錯,從而爆出許多“冷門”,產(chǎn)生一些并不正確的觀點。如果這些觀點有較大的教學價值,教師就應放大錯誤信息,讓全體學生討論、辨析,助推課堂的充分生成。這樣不僅能矯正學生的道德認知,解決實際問題,還能令他們記憶更深刻。
[案例三]
這堂品德課的內容是《交通安全伴我行》,課上到一半的時候,我們談到了如何安全地上下學的問題,有些學生突然間情緒激動起來。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我們學校是由四五個村完小合并的中心小學,學生來自分散的自然村,而且大多數(shù)村距離學校都有十來里路。尤其困難的是,從這些村到學校都沒有公交車可乘,于是學生的上下學就成了最大的問題。低年級的家長大多會接送孩子,而到了五六年級,家長忙于工作,就只得讓孩子騎自行車上學了,有些學生甚至從三年級起就開始騎車上學。雖然學校也一再明令禁止,但很難奏效。
在當天的課堂上,老師提到了未滿十二周歲的兒童是禁止騎自行車的。因為我一向贊成學生有想法就直接說,所以有些學生立馬就站起來對此表示反對:“我家離學校這么遠,又沒公車坐,家長又打工去了,不能接送,如果自己走路又要一個小時才能到校,所以我一定要騎自行車上下學!”
面對這么固執(zhí)而又錯誤的觀點,我知道不能直接批評他們,他們也是迫于無奈。冷靜地想了想,我決定讓反對騎車的人為一組,堅持騎車的人為一組,當場進行辯論。在辯論中,我站在了反方立場,并給學生講述了我們鄰近學校剛發(fā)生不久的一件慘事:一個六年級學生騎車回家時不幸遭遇車禍,永遠地失去了雙腿。更可悲的是,因為該學生未滿十二周歲,屬于違法騎車,所以法院只判肇事司機負擔一半的賠償金。長達十多分鐘的辯論最終使學生矯正了錯誤認識,因為大量的事實證明,騎車上學會帶來不可預見的后果,和交通的便利相比,生命更為可貴!在這一基礎上,我們也討論了如何根據(jù)實際情況解決上下學難的問題,提出了組成路隊小組、由家長輪流接送等有價值的解決辦法。
放大一些錯誤信息,更利于拓寬、深化教學目標,反而成了教學目標達成的“助推器”。同樣,當我們事先預想的環(huán)節(jié)與學生的意愿、當時的環(huán)境相悖時,我以為完全可以舍棄不用。因為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興趣、情緒、意見、觀點,乃至錯誤的回答都應是完善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推進必須納入這些變化的學情。只有這樣,品德課堂才會煥發(fā)出鮮活的生命氣息。
四、展示獨特感受
道德是最富個性化的,由于每個學生的認知結構、人生態(tài)度、性格愛好和生活經(jīng)驗不同,他們所獲得的道德感受與道德認知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品德課堂上,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可以說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在動態(tài)生成的品德課堂上,常會出現(xiàn)令人感到意外而又驚喜的回答。學生答問精彩時,鼓勵、贊賞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只停留在賞識層面上也是不夠的。如果我們把這種“精彩”看作是一種新的教學資源,那么,我們就可以把它當作生成的“滋養(yǎng)液”,引領更多的學生走進這“精彩”的世界。
[案例四]
在教學五年級的《寬容別人》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說說自己在生活中寬容別人時或得到別人寬容時的心情感受,大部分學生都說自己當時很快樂。而此時,突然有個學生這樣說:“寬容別人,吃一些小虧,對自己來說實際上是占了大便宜?!?/p>
當這位學生一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室里就出現(xiàn)了表示不滿的聲音。而我聽了卻心頭一喜,覺得這孩子有了獨特的感受,他已經(jīng)真正領悟到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這是很難得的。我可不想放棄這活生生的教育資源,于是就讓他細細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這位學生說到了自己平日里不太計較得失,因而同學們都愛和他玩,因而自己在學校和家里都非??鞓?;每年三好學生評選,他得到的票數(shù)總是班中最多的,超過了許多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許多活動他從不主動和別人競爭,但同學們反而一齊舉薦他去參加……
多好的真實體會??!這是他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產(chǎn)生的深切感受,也是所有學生有目共睹的,所以,他的述說最終贏得了大家的掌聲,也讓我為之感動!
在上述課堂上,教師事先并沒有想到學生會有這樣獨特的想法。事實證明,在教學中盡量少干預學生,我們就能看到學生潛能的如花綻放、師生之間的智慧交融。這樣的課堂必然面對無數(shù)的不確定性,而這些不確定性很可能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它們本身就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視這些獨特的分析、感受和體驗,就如在生成中添入了靈活、創(chuàng)新的成分,使品德課堂教學實現(xiàn)了超越!
五、反彈碰撞過程
由于受年齡和生活積累的影響,學生在理解道德知識、感悟道德情感上,有時難免會有些膚淺,往往表現(xiàn)為道德認知的偏離,或道德體驗的真空,無法與道德內容形成共鳴。品德教師可以把這種狀況視為一種教學資源,以學生的“膚淺”作為教學起點,運用“調控——生成”策略,引導學生“淺入深出”,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游刃有余。
[案例五]
還記得我在一個四年級班上教學的《誠實是金》一課,它讓我頗感自豪,因為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成功地解決了該班的一個大難題——20元錢回來了!
那天的課堂中,我讓學生說說自己身邊的誠實故事,有一位男生突然說:“老師,我不說誠實的事,我說一件不誠實的事,我們班×××在教室里丟失了20元錢,可沒人承認!”我一驚之下,連忙問了個仔細:原來這20元錢是前幾天丟的,他們班主任甚為頭疼,找也找了,問也問了,也反復教育了學生要誠實,可那20元錢就是沒人還回來。
明白了這件事的原委,我想:光用說教肯定是不行的,得讓當事學生真正從心底里認識到拿錢的行為是錯誤的,而如果能主動還回來,卻仍然能成為誠實的好榜樣!
當時我突然想到了一個借用“空椅子”的方法:我讓每個學生輪流上前,坐到講臺旁邊的椅子上,然后一個個地對拿了錢的無名學生說幾句勸告。當然,在上臺勸說的人中也包括了這個拿錢的學生。一個個學生上來了,他們越說越激動,也越說越動情!有人勸“他”趕緊放回來,不然小偷小摸會成大偷的;也有人勸“他”人人都有犯錯時,只要能誠實改正就是最捧的;還有人給“他”提建議,讓“他”找個沒人的時候,把錢放回失主的抽屜里,這樣做也是誠實的舉動……
這五十多名學生的真情,猶如一個個棒槌不斷地敲打著那個拿錢的“他”。這種課堂生成的“空椅子”教學遠遠超過了教師的苦苦說教。雖然這堂課我拖了好長時間(經(jīng)過班主任允許),但奇跡終于出現(xiàn)了:第二天,該班班主任就興奮地告訴我——20元錢回來了,有人自動放在了失主的鉛筆盒里。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發(fā)這種碰撞,并且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開拓思維。而教師采用“反彈式”的措施正是加深了學生對道德內容的理解和體驗,使課堂交流更顯得豐富、精彩,提升了品德教學的實效。
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學技巧和藝術,就在于一旦有這個必要,教師就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隨時改變自己的授課計劃。”新課改下的品德課堂應是師生知識共享、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過程,應是豐富多彩的、和諧的教育過程。這樣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智慧,敏捷地捕捉課堂上稍縱即逝的變化,不斷誘導、捕捉、判斷、重組各種信息,適時調整自己的預設,做有效的生成催發(fā)者,做生成信息的裁剪者,使學生思緒飛揚,使我們的教育精彩無限。
(作者單位:杭州市蕭山區(qū)葛云飛小學)
責任編輯李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