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摘要]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政府通過村城改造等項目把越來越多的城郊地區(qū)劃為城區(qū)范圍,通過舊城改建等方式征用城郊農民的土地進行開發(fā)。農民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城酃農民通過“農轉非”一夜之間變身為市民,住在征地后的還建樓里,這是農民的真實意愿嗎?盡管城市化是一股不可避免的潮流趨向,但是我們更應該根據實際述步加以推進。把農民的意愿教在第一位,切實尊重農民的自主選擇。
[關鍵詞]農村城市化;農民意愿;悖論分析
[中圖分類號]F29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1—0108—03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政府通過舊城改造等項目把越來越多的城郊地區(qū)劃為城區(qū)范圍,通過舊城改造等方式征用城郊農民的土地進行開發(fā)。送部分農民由于地處近郊,多以傲小生意或搞些種植和養(yǎng)殖等副業(yè)供給城市為生,生活還是較為富裕。但是,當城郊土地的大面積開發(fā)來臨之時,農民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例如,城郊農民將住在征地后的還建樓里,通過“農轉非”一夜之間變身為市民,但同時它帶來的還有一系列的連鎖反映……面對如此兇猛的城市化浪潮的席卷,農民又會作何反應?這些農民真的能安心的住在高樓上來享受城里人的生活嗎?城市化政策是否符合農民自己的真實意愿?有誰真正傾聽道農民的心聲2筆者帶著這些問題于200S年8月對冀中平原的s村進行了實地調研,發(fā)現在S村當前的農村城市化政策與該村農民意愿之間形成了一種悸論。盡管城市化是一股不可避免的潮流趨向,但是政府更應該在為農民提供制度性保障以解除其后顧之憂的基礎上逐步加以推進。搞城市化建設應該始終把農民的意愿放在第一位,切實尊重農民的自主選擇。
一、村莊概況
s村地處太行山東麓的冀中平原上,地勢平坦,位于Z市城區(qū)辦事處駐地西北1.5公里,全村共350戶、1401人,其中男650人、女751人。由于s村歷史上長期存在地少太多的突出矛盾。又得益于地處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地帶、臨近火車站等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區(qū)位優(yōu)勢,本村村民長期以來就具有自主創(chuàng)業(yè),做小生意的傳統。在改革開放之前,由于政府的嚴格管制,本村村民只能是在暗中進行“投機倒把”,做些小生意,比如在火車站賣些水果、燒雞以及其它熟食給車上旅客,所以村民在這個時段的經商行為屬于是“小打小鬧”,其頻繁度隨著政府行政管制的強度變化而彈性變動。而且此種經商所得是貼補農業(yè)生產不足,并非作為謀生的唯一手段,村民謀生主要方式還是依靠自家糧食生產。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國家對農村政策的逐步放寬以及政府管制的放松,村民開始了積極主動的自主創(chuàng)業(yè)。就近謀生是s村村民的首選,他們向筆者列舉了此種考慮的好處:一來就近擇業(yè)可以方便顧家,中午晚上抽空回家方便照顧全家老小,尤其是便于照顧家中正在上學的孩子可以省去許多麻煩;二來S村近郊的特殊地理位置為村民提供了不錯的商機?;谝陨弦蛩氐目紤],全村95%以上的村民都是就近做小生意,大多數村民都把自己的經營地點選在了z市火車站附近。村民經營的項目一般都較小,主要包括:開燒雞店、擺水果攤、開小旅店、開小吃店、經營私人診所、跑長途運輸以及開出租等等,當然也有一部分人選擇在城里賣衣服及摘其它經營活動。由于動手較早且有長期做小生意的經驗,S村村民的生活比起臨近村的村民來還算富余;為了不讓土地閑置,部分村民選擇在閑置的土地里種些蔬菜供自家食用,大部分的村民選擇了在地里種上樹苗,樹苗十年之后才能成材,成材后的市場價格是20000元/畝,相當于是2000元/畝的年收入。2003年,s村的村民通過“農轉非”一夜之間集體變?yōu)槭忻?,雖然城市居民理論上享有失業(yè)保險、葬老金以愛教育和佳痔上的補貼等等,但是s村村民獲得市民身份后并沒有給他們帶來什么實惠,沒有城里人的正式工作,也無法像他們一樣享受政府所提供的各種配套保障,他們還是按照原來的傳統生活方式按部就班地生活著。
二、城市化浪潮帶來的問題
2005年,Z市開展舊城區(qū)改造建設,其舊城故造日號是:提高城市品質,改善人居生活環(huán)境,5年內達到中等城市框架水平。由于S村地處城鄉(xiāng)結合部,根據z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2005年s村被劃為Z市舊城改造項目的范圍之列,并作為重點給予關注。也正是這舊城改造項目,把S村原本平靜的村莊生活打亂了……
1,村干部大膽規(guī)劃
筆者首先就土地開發(fā)問題對S村的村委會主任和相關的村干部進行了訪談。他們告訴筆者,村里絕大多數村民都非常贊同拆遷蓋樓搞土地開發(fā),只有極個別的村民為了向政府多要征地款,才極力阻撓本村的土地開發(fā)建設項目,導致拆遷日期一再拖延,對此他們十分不滿村民的不配合態(tài)度。在S村的村委會辦公室里,筆者看到了掛在墻壁上的已經規(guī)劃好的該村樓群規(guī)劃建設圖紙。村委會主任向我詳細介紹了他們的開發(fā)進程。首先,他們通過在網上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開發(fā)商,然后根據該村的建設理念即打造“文明生態(tài)社區(qū)”的規(guī)劃目標。與開發(fā)商共同設計了這個s樹社區(qū)樓群圖紙。這個社區(qū)將是一個能容納3萬人的大型社區(qū),其規(guī)劃總面積達100萬平方米,其中S村原居民住戶返還居住面積總和是10萬平方米,其余的90萬平方米為商住面積,進行土地開發(fā)對外出售。其中居民樓房的設計是17棟6+l模式(即六層居民樓外加一個車庫),另建一個25層的高層(寫字樓)用以開發(fā)招租。建成后該小區(qū)的基礎設越齊全,包括一個幼兒園、一個小學、一個太型超市、多個臨街鋪面、一個三星級賓館、一個綜合性農貿市場、兩個裔作醫(yī)療站、多個社區(qū)服務站(包括家電維修、機械維修和電氣焊等),同時要必建文化廣場、健身廣場等供居民休閑娛樂健身韻地方。為了突出本小區(qū)的“環(huán)保節(jié)能”主題,圖紙上規(guī)劃要修建一個小型的污水處理站,和用一年四季積攢下來的雨水,雪水經過處理后二次循環(huán)使用,比如澆花、沖廁所等。同時,規(guī)劃小區(qū)中綠地面積的比率要達到38%,本樓群內的路燈全部要安裝太陽能電池板來供電,把其打造成為一個真正節(jié)能環(huán)保的“文明生態(tài)型社醫(yī)”。筆者問及失地后農民的生計問題時,S村黨支部書記胸有成竹地告訴筆者:社區(qū)的開發(fā)會給本村村民帶來無限的商機,吸鈉村中的剩余勞動力。比如小區(qū)中臨街商鋪和大型超市的修建可以給村民搭建致富平臺,同時社區(qū)維護也需要大量的服務人員,比如物業(yè)服務人員、保潔工、維修工、保安等等來吸納本村勞動力,此外社區(qū)南面規(guī)劃的農貿市場也給村民提供了商機。為了讓筆者進一步了解土地開發(fā)給農民帶來的好處,S村黨支部書記還給我形象的打了一個比方:“不說別的就說村民做生意賣饅頭,本小區(qū)建成后一天一人吃一個饅頭,你一天還要賣3萬個饅頭呢,村民怎么能不賺錢?”
2,村民顧慮重重
對于政府提出的征地盞還建樓的動議,S村村民們不但沒有熱情反而顧慮重重。筆者深入農戶家中,通過對村民
的訪談栗了解他們的心聲。以下是筆者對不同村民的相關顧慮加以歸納的內痞。
顧慮一:土地補償費過低。S村的土地現在要被政府集體征收,城區(qū)街道辦事處與開發(fā)商商定22萬元/畝的征地款給予農民補償。而農民自身現在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根據現在房地產開發(fā)的市場行情,該地段房地產商開發(fā)的市場價格大概能達到80萬元/畝,這樣土地補償收益與土地開發(fā)收益相差懸殊,房地產商在這一買一賣的土地交易中將獲得巨大的差價收益。村民都覺得自己獲得的補償太少了,補償的那點錢幾年就會花光,根本無法維持長期的穩(wěn)定生捂,自身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劃不來”,所以對于本村土地用于房地產開發(fā)項目并不報以熱情。
顧慮二:失地無“根”。農民傳坑觀念認為現在耕種的土地和自家的宅基地是祖祖輩輩世代生活的根基。尤其是宅基地作為祖業(yè)家產可以崽及自己的子孫后代。集體征地后自家的宅基地沒了即失“根”了。況且樓房居住70年之后就不受國家法律的保護了,到時候自己的子孫后代怎么辦?
顧慮蘭;經營成本提高。對于s村燒雞店的老板來說,自家的院落即可作為生雞加工場地,而這樣就大大節(jié)約了其生產成本,經營還有利可圖。而拆遷蓋樓后就需要重新去租賃生雞加工場地,生產成本將會提高,燒雞店老板擔心本來就利潤微薄的生意很可能維持不下去。對于s村的幾位水果攤老板來說也有同樣的擔憂;他們把自家的院子當作水果的貨倉,既節(jié)省了成本又方便了生意,倘若住進樓房中,他們還要考慮租用場地儲存水果,這會大大提高其經營成本而影響到收益,所以這些從事小本經營的農民均極力反對土地開發(fā)。
顧慮四:生活習慣不適應。盡管現在的S村村民都已經不靠種地為主要謀生手段了,但是他們仍然保留著傳統的鄉(xiāng)村生活方式,住慣了活動空間太的庭院,喜歡在自家的庭院里養(yǎng)雞養(yǎng)鴨摘點家庭副業(yè),種些花花草草自己欣賞。然而住進還建樓后雞鴨不能再養(yǎng)了。許多村民擔心土地開發(fā)后自己改住在相對狹小的樓房里根本住不習慣。有位心直口快的村民對筆者說;“我不想住樓,我這樣住著挺好,為啥非要拆了蓋摟呢,我們不適應?!?/p>
顧慮五:對村民補償太少。有一戶李姓村民自家去年剛剛花20萬元蓋上二層小樓且裝修一新,今年村里統一征地拆遷,村干部去他家考察后給出的補償費用卻很少,他們覺得自家很吃虧,所以不同意拆遷;另一位S村水果店老板家里去年花費幾十萬剛剛新建了一個香蕉庫用于儲存水果,樹干部到他家評估后提出只給予補償金15萬元,這樣,水果店老板自己要白白損失十幾萬元,所以在拆遷問題上他也是極力阻撓。
顧慮六:住樓成本過高?,F在村里人都是做小本生意。本來收入就不算高。住上還建樓之后物業(yè)費、水電費以及冬季的取暖費用對農民來說相對高昂,會給S村村民本來就不富裕的生活帶來更大的壓力。尤其是失去土地之后,村里原有的那些貧困戶及弱勢群體的生活將更加的艱難,若連每月的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其它的物業(yè)費用就更是無法繳納了。村民們普遍認為,住樓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個奢侈品,根本不適合。
顧慮七:住房質量難保證。有的農戶反映,搞征地開發(fā)讓農戶住樓房本是好事,可是現在電視上經常報道房地產開發(fā)商為了節(jié)約成本偷工減料建豆腐渣工程。本村的房地產開發(fā)由誰來監(jiān)管?如果不能嚴格監(jiān)管程序的話,那樓就算蓋上了住著也是提心吊膽。
正是由于以上的種種疑問無法解答,S村大概80%的人都不同意征地拆遷,并且抱著“能拖一天是一天”的心態(tài)繼續(xù)觀望事態(tài)的發(fā)展。由于拆遷日期的一再延遲,村民與干部之間的矛盾也在日趨緊張。據村民反映:S村中用于宣傳的廣播里有一次竟公然提出若有人無端反對征地盞樓甚至可能采取武力方式解決。村干部如此過激的言論更引起了村民的憤慨。筆者認為,這種緊張事態(tài)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以防矛盾激化出現不堪設想的后果。
三、相關思考
以上的訪談引發(fā)了筆者的思考:當前的城市化建設搞得熱火朝天,各個省份都在以城市化率作為衡量本省政府績效的一項指標來競相加快城市化建設的速度。越來越多的城郊農民被動地離開土地,“農轉非”使農民住進了還建房中,但是他們真正的享受到了城市人的生活了嗎?這些政策適不適合農村的現實情況呢?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此的社區(qū)規(guī)劃合理嗎?補償金這樣低,農民的合法權益又如何來保障?為什么國家的城市化政策和農民自身的生存邏輯會發(fā)生如此大的悖論?
正如斯科特在《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生存與反叛》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農民們有自己特殊的“生存?zhèn)惱怼边壿嫞核麄兪紫纫紤]的是自身家庭的生存需要,一種基于自己現實處境的道德思考,并把其作為一切行為所圍繞的最基本的目標。他精辟地指出“農民對于侵犯自身權利所作出的反應的主要特征是反應的道德性。由于拒絕承認農民的基本社會權利就是自己的義務,精英因此就喪失了自己擁有的對于農民產品的任何權利,也將在實際上消解農民繼續(xù)依附的基礎。于是,農民的違抗就成為合乎規(guī)范的正當行為了?!庇纱丝梢钥闯??!吧?zhèn)惱怼辈粌H是農民的行動邏輯,而且也是他們對統治者作出政治和道德評價的原則。同樣對于S村村民來講,在當前城市化浪潮的席卷下,S村因城區(qū)開發(fā)所引發(fā)的村干部與村民之間的矛盾根源是:農民在失去土地這個天然的保障之后,因沒有固定工作、缺乏穩(wěn)定收入并且無養(yǎng)老保險等制度性保障而產生的對未來城市生活的擔憂和焦慮。因為他們清醒的意識到:失地后僅僅靠憑政府發(fā)放的安置費和補償金根本是杯水車薪,無法保障其長期的穩(wěn)定生活,村民的“生存?zhèn)惱怼钡拙€受到了挑戰(zhàn)。在城市化政策的進一步推行將會影響到自身家庭生存需要的邏輯前提下,可以認為S村村民是在斯科特“生存?zhèn)惱怼彼干娴摹鞍踩谝弧迸c“規(guī)避風險”兩個原則的支配下對國家強力推行的城市化政策所做出的一種反應。
城市化運動所帶來的并不僅僅是農民身份的轉變,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事實上,s村村民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因為許多因城市化浪潮的侵蝕而失地的農民已經成為新的城市弱勢群體,城市化的“后遺癥”也逐漸浮現出來。如失地農民就業(yè)渠道狹窄、生活貧困化、水電費糾紛不斷、社會不和諧因素不斷增多等等《瞭望新聞周刊》中曾經報道了重慶市南岸區(qū)金山支路和大石橋居民區(qū)(農轉非安置區(qū)),由于對缺乏保障的城市生活和安置政策的不滿,9年拒繳千萬電費,電力企業(yè)的長期虧損運營,給國家造成了沉重負擔的同時還帶來了惡劣的社會影響。針對這種狀況有專家指出:“妥善安置是征地補償的根本,安置要給失地農民提供長期穩(wěn)定的生活保障。重點解決好失地農民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和社會保障問題?!闭枰{整社會保障政策,將農轉非人員全部納入社會保障范圍。降低社會保障的身份門檻,逐步擴大現行城鎮(zhèn)社會保障范圍。同時,可考慮建立農轉非支持保障資金,來源為各級政府財政投入、農村集體資產注入、土地補償費等,??钣糜谵r轉非人員的社會保障、就業(yè)等相關事宜。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城市化的主體是農民,而從農民轉變成市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我們應該尊重農民自主的選擇,而不應該一窩蜂地追求城市化的指標而強迫農民改變意愿t而是應該相信農民自己的選擇。搞城市化建設不能盲目的跟風追求政績效應,而應該在政府切實能夠給失地農民提供制度性的保障,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的基礎上來逐步加以推行。否則,不僅像s村這樣的矛盾不能解決,即使·強制進行了城市化建設也會給政府背上沉重的負擔,使農民的生活陷入困境。只有農民最知道他們自己需要什么,我們應該切實尊重農民的意愿。
由于s村村民對本村村干部工作方式和態(tài)度不滿。由征地事件所引發(fā)的村莊內村干部與村民之間的矛盾日益升級,干群關系不斷惡化,村莊內的不和諧因素不斷增多,也導致黨在s村莊內的合法性權威在不斷弱化。在與村民的訪談過程中。筆者發(fā)現村民由于征地事件對本村的干部行為產生的不滿情緒轉而變成了對黨在村中的合法性權威的質疑。黨在s村的合法性根基在慢慢的消融,其理論宣傳現在越來越停留在表面并作為一項任務在例行公事,而其組織動員能力更是急劇下降,村民在用自己不支持不理會的態(tài)度來默默對抗著村干部的現實。如何強化黨在村莊中的合法性,如何轉變黨員干部的工作方式,如何更新黨在村中的執(zhí)政資源應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這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如何處理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不僅是關系到民生的問題,也是關系到黨在群眾中的形象和威信的一個大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深思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