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是炎黃子孫引以為榮的藝術瑰寶。古詩鑒賞也是高考語文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如何引導學生從多方面鑒賞古詩,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從題目入手,了解詩歌的內(nèi)容范圍
題目是了解詩的窗口。在古詩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研究、分析詩歌的題目,從題中大致可以了解推斷出作品的寫作內(nèi)容及寫作意圖,詩歌的題目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題目,內(nèi)容和寫作意圖也不相同。
登臨之作,多抒發(fā)個人今昔跡遷的感慨;懷古之作,多抒發(fā)個人進退的思想;敘事之作,多借事抒懷;詠物之作,多托物言志;送別之作,多抒發(fā)朋友之情,寄托對朋友的祝愿和勉勵……
讓學生一接觸詩題,心中就明白作品的內(nèi)容范疇,這有利于幫助學生明確賞析作品的方向,有利于學生較快地把握詩歌的主旨。特別是有的詩歌,用的是比喻象征的手法,如果忽略了題目的分析、研究,就容易只從表面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對于詩人真正的寫作意圖及情感抒發(fā)就無從把握。
二、從意象入手,概括詩歌的內(nèi)容
詩人的情感總是蘊含在形象和意境當中,這一特點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詩忌直露,講究含蓄,或情景交融,或?qū)懢凹那椋蛞魄橛诰啊?/p>
寫景抒情詩,看畫面色調(diào)的冷暖,一般冷色含悲哀愁苦之情,如杜甫《春望》“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寫悲;而《江畔獨落尋花絕句》“黃四娘家花滿溪,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則寫喜。
詠物言志詩,看詩中物的形神。詩人的情感志向往往蘊含在對物的描寫之中,物高潔,則人高潔;物孤獨則人孤獨。唐詩中有三首都是《詠蟬》詩,詩人不同,志趣也不同,所寫蟬的特征也不相同。被人誣陷入獄的駱賓王,發(fā)出的是“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之聲;仕途褰滯的李商隱,慨嘆的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際遇;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學寵臣虞世南,表達的卻是“居高聲東自遠,非是藉秋風”的“高貴人”的志得意滿。
狀人感懷詩,看詩人所寫之人的特征。所寫之人可親可敬,則表明詩人要以之為榜樣,在其身上寄托其某種思想和愿望,《白馬篇》中的游俠兒,《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周郎,無不是詩人思想的化身;若寫的人可悲可憐,則飽含詩人的同情和感慨,白居易同情琵琶女的遭遇,發(fā)出“同是天涯滄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
三、從用典入手,把握詩歌的主旨
用典,是指對前人語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引用,用典是詩詞的常見現(xiàn)象,它可使詩歌言簡意豐,意象飽滿,閱讀詩歌時,如果不懂這些典故,自然無法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而且要明白詩人用典的意圖。辛棄疚《南鄉(xiāng)子》中“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就是化用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滾流”,借此表達對興亡變化,世事滄桑一去不返的感嘆。李賀《李憑箜篌引》中的“女媧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用“女媧補天”、“吳質(zhì)”、“寒兔”等神話傳說,抒寫李憑高超的彈奏技藝,增強了詩歌的藝術表現(xiàn)力,構成了神奇的藝術境界。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提到了孫權、劉裕、劉義隆、廉頗等幾個歷史人物及他們的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對時事的看法,表達了自己的理想,抱怨和壯志難酬的慨嘆。
四、從詩眼入手,探究詩歌的深意
詩歌除了有具體可感的人物、景物等畫面語言外,還有非畫面語言。這些語言往往是詩人情感或哲理性的語言,這是詩歌主旨的直接載體,這樣的語句就是詩中的靈魂句,也叫“詩眼”,品味詩眼,不僅可以直接感受到詩人的情感,了解詩人的思想,還可以探究到詩的深層含義(也就是言外之意),如王之渙《登鸛雀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以讓讀者明白:“要想看得遠,就得站得高”的哲理,品味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便能知《夢游天姥吟留別》的主旨:對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了封建社會多少懷才不遇人的心聲,也是李白傲岸不倔性格的寫照。詩歌的“詩眼”往往是詩歌中的議論句、抒懷句或述理句。因此,在鑒賞古代詩歌的教學中要重點引導學生找出這類句子,然后對這類句子進行細細品味。
以上是從不同的方面引導學生理解、把握詩歌的內(nèi)容,領會詩歌的主旨,如若引導得法,讓學生舉一反三,那么對提高學生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古代詩歌的積極性,從而自覺學習中國古代文化,傳承傳統(tǒng)文化是有很大益處的。
胡小元,教師,現(xiàn)居江西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