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壯
有人說,東方不讀孔子,西方不讀杜威,就沒有資格談教育??鬃邮俏覈酥潦澜鐨v史上杰出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縱觀其一生,他把畢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到聚徒施教和整理典籍上,他的成就和影響是無人比擬的,彪炳史冊。本文擬從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取其最璀璨的明珠——教學觀粗淺探析。
一、啟發(fā)誘導
在教學中,孔子善于運用啟發(fā)誘導的原則和方法,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以知識和發(fā)展學生的能力。他強調(diào)學生要多進行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他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啟發(fā)思維就是教師啟發(fā)學生思維活動處于積極狀態(tài),教師給以適當難度,學生又能理解的新知識,使學生跳一跳摘桃子。但教師也不能消極等待,要循序漸進的誘導,使學生產(chǎn)生憤和悱的狀態(tài),教師不失時機地由淺入深地提高學生。
孔子重視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學生不僅要理解所學,還要觸類旁通,融會貫通??鬃涌隙ㄋ膶W生子貢能夠聞一知二,稱贊顏回能夠聞一知十??鬃酉驅W生提出問題,進行誘導,以引起學生求知欲,然后針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再給予啟發(fā),如他告訴樊遲說:“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保ā墩撜Z·為政》)孔子不但啟發(fā)學生,而且從學生那里得到啟發(fā),這包含了教學相長的意思。
孔子的學生對他的學問的高深和他運用啟發(fā)誘導使學生循序漸進的高度藝術,深表欽佩。顏淵把孔子的教學藝術歸結為循循善誘?!邦仠Y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保ā墩撜Z·子罕》)顏回的話說明了他的學習離不開孔子的啟發(fā)誘導。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不用一個標準要求學生??鬃映姓J人在遺傳上的差異,而且按照學生個性差異進行教學,依人之所長而誘導之,視人之所短而補救之。
孔子首先對學生要有深切地了解。他考察學生的辦法是“聽其言觀其行”。(《論語·公治長》)他采用談話的方法,看他結交的朋友,觀察他為達到一定目的的做法,了解他的心情是安于什么,來試探學生志向和意趣。他和學生有良好的師生關系,平時無話不談。因此,孔子對他的學生的性格特征、志趣、智力、才能、和特長都是非常了解的。他說,“師也過,商也不及。”“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保ā墩撜Z·先進》)“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保ā墩撜Z·雍也》)
孔子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靈活地講述、提問和解答。如學生同樣的問題,“問仁”、“問政”、“問行”、“問孝”、“問君子”、“問士”,他的回答卻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異,絕不雷同,有的甚至含義相反,以便學生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增長才智。
孔子還注意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他的學生有的長于德行,如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有的長于語言,如宰我、子貢;有的長于政事,如冉由、季路;有的長于文學,如子游、子夏。這些學生在多方面發(fā)展的基礎上,他們各有所長。這既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因,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結果。
三、溫故而知新
孔子并不籠統(tǒng)反對博學強記,因為人類的知識中的很多內(nèi)容都是需要認真記憶、不斷鞏固的,并且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再接受新知識。孔子根據(jù)他的學習觀提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墩撜Z·為政》)溫習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而獲得新的體會,并在此基礎上獲得新知識,這樣的人是可以做老師了。學生通過復習,對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加深理解,從中獲得新的體會。教師在學生復習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掌握的情況,向學生傳授新知識,或者展現(xiàn)新技能,這是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他的學生子夏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論語·子張》)經(jīng)常鞏固所獲的知識技能,天天學習新東西,子夏把孔子的溫故而知新的原則又發(fā)展了。這一教學方法在今天也是有其適用性的。
四、學不厭,誨不倦
孔子說,“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保ā墩撜Z·述而》)孔子認為教誨學生要盡心盡力,恪盡職守,不知疲倦,不畏清苦和艱辛。既要教學生,又要向學生學習,才有可能實現(xiàn)教與學的統(tǒng)一。
孔子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的虛心態(tài)度。他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只有通過學習和應用才知道自己的知識的貧乏,而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為政》)絕不能不懂裝懂,憑空揣度,妄下結論,固執(zhí)己見,自以為是。而且要虛懷若谷,以能者為師,有每事問的態(tài)度,甚至不恥下問,拜善人為師。他常說,“當仁不讓于師”。他認為在學術上要提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對老師也不能退讓。教師和學生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他提倡師生之間進行平等的討論、辯論和爭鳴。不僅如此,孔子和學生情同手足,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他不是把自己凌駕在學生之上,而是出現(xiàn)在學生之中,或與學生結伴而行,或與學生席地而坐,或談志向抱負,或述個人情懷,從而形成胸懷坦蕩、心心相印的寬松民主的氛圍。
教育是人類文明的基本向度之一,也是人類得以步入文明,并不斷提升自身文明的基本方式。21世紀,信息時代的到來,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事業(y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國家的安危、民族的興衰息息相關。教育事業(yè)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和挑戰(zhàn),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責任的重大。在教育改革和推進素質(zhì)教育過程中,我們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加大教育對外開放的力度,積極借鑒世界上先進的辦學經(jīng)驗和管理經(jīng)驗,提高我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但在與世界接軌、吸收、借鑒外國教育經(jīng)驗的同時,我們必須繼承自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科學地予以認識和整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鬃右簧I身教育事業(yè),孜孜不倦地培養(yǎng)人才。由于他有“學不厭,誨不倦”的精神,他豐富的教育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和較系統(tǒng)的理論,他具有高超的教育和教學藝術,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fā)揚光大的,對今天仍然很有借鑒意義。
回顧孔子的教學觀,有很多是與我們今天的教育理念相符合的。他啟發(fā)誘導的教學方法對今天的主體性學習、探究性學習仍不失為理想指南針;他因材施教的原則與今天以人為本,主張在注重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注重個性特長的發(fā)揮不謀而合;他溫故而知新的教學要求是符合循序漸進、不斷積累的規(guī)律,與創(chuàng)新教育的實施有一定淵源;他學不厭,誨不倦的精神仍然是后人的楷模。孔子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我們必須科學地認識,繼承和創(chuàng)新并舉。
參考文獻:
(1)陳國慶,何宏注譯,論語[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馬壯,女,河南教育學院教育系講師。